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第一次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学科)【答案】1. A 2. C 3. C 4. 【参考答案】①较为开放,轻佚放荡。②原始古朴。③包含神秘元素,有神秘气息。 5. 【参考答案】 纯朴、热情。原因:处于殷商有着自由任意恋爱古俗的殷商旧地。异:《静女》中的女子,主动追求,充满期盼。《氓》中的女子,由坚定、始终不渝转为无奈、软弱。原因:《氓》中女子不能摆脱礼教重压。6. B 7. A8. 【参考答案】①“种橘”代指写作,也喻指文学创作。②“种橘”取典屈原《橘颂》,蕴含着对屈原及其写作的缅怀与致敬。③“种橘”是作者儿时故乡的农业活动,作者的父亲、仙叔都种过橘树,也体现了对故乡以及亲人的怀念。④“种橘”也是一种对抗生命不确定性的心态与生活方式。文中写道“仙叔以种橘的方式度过了最悲伤的日子”,“种橘”也代表写作与生命的不确定性。9. 【参考答案】 ①文学创作具有独特性,每个作者的创作都是独一无二的。屈原《离骚》与杜甫《蜀相》虽均为中国诗歌的经典,但各具特色、各有所长。②文学创作并不都能获得他人的理解,文学创作应遵从内心,不以他人的理解与赏识为写作目标。屈原、杜甫生前的写作并未得到知音理解,但其作品《离骚》《蜀相》写出了诗人心志,流芳千古。③文学创作如同种树一样,具有不确定性。屈原与杜甫看似均植下橘树(同样都是创作诗歌),但收获的果实不一定完全相同(骚体与律诗同为诗歌,但体式各异,体现了两种诗体的独特魅力),因此文学创作应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写作的顺利。10. 【参考答案】BDE 11. D 12. D 13. 【参考答案】(1)阐明广大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透彻明白。(2)违背准绳而追随邪佞,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 14. 【参考答案】 ①志趣高洁;②行为端正;③洁身自好。15. A 16. ①想象燕子归来时寻春无着,只看到池塘碧水的情景,流露出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②设问、拟人,借燕子的询问生动形象地写出伤春之情(或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③以景衬情,以归燕和池塘碧色衬托出作者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④“自”,只有池塘的水是碧绿的,写出了池水无情,表现出环境的凄清以及作者的孤寂感伤之情(或家国隐恨)。17. (1)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2)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18. B 19. 【参考答案】①静谧的文化空间 ②营造“处处可学” ③阅读的氛围感与仪式感20. 【参考答案】(1)法不责众 (2)一蹴而就 (3)双管齐下 21. 【参考答案】③⑦22. 【参考答案】近年来,围绕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的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推进,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23. 【参考例文】勇敢发声,激昂青春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的确,语言是有力量的。良言善语不仅可以温暖人心,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惊人力量。诸葛亮以一人之辩,使司徒王朗撞死于马下,重于九鼎之宝;烛之武凭三寸之舌,救郑国于危亡之际,强于百万之师。但我更钦佩“鲁迅们”的言语,言众人不敢之言,言他人不察之言,如刀如剑,似枪胜炮,揭开“天灵”,启人心智。我坚定地认为,当代青年不仅要善言,更迫切地要敢言,正如鲁迅先生的慷慨之言,“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真心话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更有开山破土之势,开天辟地之力。青年人当在敢言中激扬青春。善言是为人处世灵巧的智慧,而敢言是远见卓识非凡的勇敢。回到山河动荡,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若不是有人敢于站出来,直言旧社会的弊端,指出中国前进的方向,又何来群众的觉醒,民族的解放呢?也许有人会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今时早已不同往日。果真如此?极致的喧哗是在掩盖空虚的本质。娱乐至死的乌合之众,又何尝不需要勇敢的声音来唤醒呢?因而,敢于发声是时代交与我辈的难题与重任。我辈青年是最具青春朝气的力量,担起敢言重责,责无旁贷!正如习总书记所言:“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我们青年有的是朝气,有的是活力。初生的牛犊为何要惧怕虎?朝气青年又何惧面对种种艰难险阻?何惧应对种种流言蜚语?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敢言,谁又敢言?敢言重责,我辈青年责无旁贷!然而,我们也应深刻认识到,所谓敢言不是嚣喧的哗众取宠,也不是偏激的愤世嫉俗,而是无畏的远见卓识。揆诸当下,不少自媒体人为博取眼球、获得流量,搬弄是非,哗众取宠,最终只能沦为他人的笑柄,被众人唾弃。而我们青年的敢言,应建立在真才实学之上,有思想,不惧难,合情理,谋远虑。如此青年,才算真正担起了敢言的时代重责。在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成为文化传播主要渠道的今天,我辈青年要探索适应数字化传播体系的途径,要敢于揭露、批驳一些非主流以及个别混淆视听的不良声音,更要讲好中国故事、发表中国意见、传播中国精神。最后,借鲁迅先生之言,愿我们的青年都摆脱冷气,积极向上,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愿我辈青年将敢言之火高高举起,勇于发声,点燃个人成长之烛,铸成璀璨社会。【解析】1~5. 1. 【试题分析】B选项“江淮地区文化属于中原文化区……“错误,由原文“可见江淮地区古代文化应属于中原文化区与长江下游文化区和长江中游文化区(吴越文化)之间一个过渡性类型”可知,“江淮地区文化”原文是“江淮地区古代文化”,范围错误。C选项“《陈风》中的恋歌因为古老的殷商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能力,在表现男女情爱的同时亦带有一些神秘气息”错误,根据原文“而这恰恰是古老的殷商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能力和南方楚文化日益成熟的渗透力之间共同作用的生动反映”可知,“神秘气息”的产生受两种文化的共同影响。D选项“因为鲁有殷民六族并始终对殷人的社祀敬礼不怠“错误,根据“鲁虽亦有殷民六族,并始终对殷人的社祀敬礼不怠,但因为鲁为周公旦之后,‘周礼’典要之所在典册重器几与王室同,所以鲁国即使有‘风’诗,也不会像郑、卫、陈三地一样轻佚放荡”可知,原因应为鲁为周公旦之后,且“周礼”在当地的重要。2. 【试题分析】 A选项“这跟周代人们重视婚姻爱情有关”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在《诗经》中描写恋爱的诗篇很多”,而没有谈到其中的原因。B选项“……为线索”和“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相识”错误,由原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对青年男女在溱与洧两水之间,在河水‘涣涣’的春天相聚游玩的情景,同时还特别写到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及他们赠送信物‘芍药’的情节,这里没有多少祭祀时庄严而神秘的气氛,而是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繁忙和乐趣”,无法看出《郑风·溱洧》中的男女的相识,且“芍药”主要出现在诗歌最后的部分,不能称之为线索。D选项“这完全是出于她们对爱情、婚姻的坚贞不渝”错误,还有原因,“在当时的社会,妇女是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的,在一定程度上讲她们只有依附于男人才能活下去。这是当时的‘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社会现实所致”。3. 【试题分析】 材料二谈的是《诗经》中反映出的周代妇女的爱情婚姻观。C选项《周南·芣莒》中描写的是妇女劳动的热烈场面,和“婚姻”及“爱情”无直接关系。4. 【试题分析】 由原文“陈国地处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它一方面因袭了“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两性交往所受古代殷商旧俗限制很少,另一方面又在受到的南方楚文化的影响“和“所以鲁国即使有‘风。诗,也不会像郑、卫、陈三地一样轻佚放荡。”可知,陈地的诗歌风格较为开放,轻佚放荡。由原文“楚人一般将男女关系看得比较随便,一定程度上尚葆有原始古朴的遗风”可知,陈地的诗歌风格原始古朴。由原文“《陈风》中的《月出》《防有鹊巢》《东门之都》等恋歌在表现男女情爱的同时,亦带有一些神秘气息”可知,陈地的诗歌风格包含神秘元素,有神秘气息。5. 【试题分析】 同:《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女子美丽,纯朴,热情;《卫风·氓》中“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女子真诚,纯朴,热情。原因:由原文“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周人从“礼”的高度制定的“会男女”的措施,落实到民间真正起到良好效果的并非是周王朝的核心地区,而是有着自由任意恋爱古俗的殷商旧地。”可知,邶、卫处于殷商有着自由任意恋爱古俗的殷商旧地。异:由原文“俟我于城隅”“贻我彤管”可知,《静女》中的女子,主动追求,充满期盼;由原文“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可知,她开始坚定、始终不渝;由原文“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可知,她对爱情感到无奈,变得软弱。由材料“《卫风·氓》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妇女对待婚姻是纯朴、热情、果断的。但是一旦婚姻破裂后,女子又是无奈的、软弱的”可知,主人公对爱情的变化。原因:由材料“虽然是男女相爱商定婚事,但还是不能摆脱‘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礼教束缚。”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这是周代女子在礼教重压下的孤独呼喊”可知,《氓》中女子不能摆脱礼教重压。6~9. 1. 【试题分析】A选项“可见与屈原有关的文化传统并没有融入当地的乡土民俗中”错误。文中“屈原在我们那个地方并不神秘,因为我们从小的生活中就有他的存在,划龙船吃粽子,挂艾草熏艾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活”已明示了与屈原有关的习俗融入到了当地乡土社会,且“种橘与纪念屈原无关”并不是家乡人不理解作者写诗的主要原因。C选项“作者在回忆过往时多次提及具体的年月日”错误。文中完整提及具体年月日仅有两次,且“历史文化氛围与当下语境相结合,富有纵深感”稍有拔高。D选项“并在后文对屈原和杜甫的叙述中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错误。一方面,作者在开头提出问题时,第一段结尾已有明确的答案:“我明白,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不知道理解自己的时刻何时能够到来,又在何时突然消失。”说明作者知道自己是能否理解自己的,但这个时刻具有不确定性。另外,“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误,后文的议论、抒情显白而直接,并非间接表意。2. 【试题分析】A选项“一虚一实”错误。文中“拖拉机拖来了从没见过的橘树,叶子翠绿,像桂花树”(视觉)以及“我那时想象橘子挂满房前屋后的,甚至闻到了橘子的清香飘在空气里”(嗅觉)前者是回忆,后者是想象,都属于虚写。3. 【试题分析】 根据“写作如种橘”可知,“种橘”代指写作,以“种橘”喻指文学创作,作为诗集名,合理而自然。根据“我第一次看到屈原写过的橘树”“于是我写下了关于屈原种橘的诗”可知,“种橘”取典屈原《橘颂》,作者以“种橘”为题,是对屈原及其写作的缅怀与致敬。根据“种橘是一门技术活,记得童年时大部分人家欢天喜地种下幼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满了橘树”“我现在想来父亲与我那地方的人都不是种橘树的能手,虽然仙叔后来在他家后山种满了橘树,有一年我与哥哥去给外婆上坟时顺道还去仙叔家的后山参观过,但我并没有看到橘子挂满枝头的景象”等可知,“种橘”是作者儿时故乡的农业活动,作者的父亲、仙叔都种过橘树,作者以“种橘”为题,体现了对故乡以及亲人的怀念。根据“我记得仙叔是在他儿子突然病逝后才开始种橘的,仙叔以种橘的方式度过了最悲伤的日子”“我明白,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不知道理解自己的时刻何时能够到来,又在何时突然消失。正如我不知道我的写作何时会顺畅,何时会突然变得艰难。写作的不确定性是写作的一部分”可知,“种橘”也是一种对抗生命不确定性的心态与生活方式。作者以“种橘”为题,回应了首段提出的写作与生命的不确定性。4. 【试题分析】 根据“写作如种橘”“每个人种下的橘树都有不同的气味”可知,“屈原种下的橘树与杜甫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是说每个作者的创作都是独一无二的。屈原《离骚》与杜甫《蜀相》均为中国诗歌的经典,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根据“屈原与杜甫到死的时候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他们或许永远带走了对自己的不理解”可知,文学创作应遵从内心,不以他人的理解与赏识为写作目标。根据“被他人顺利接受显然不是我写作的动力”“杜甫一定有被他人误解的时候”,屈原、杜甫生前的写作并未得到知音理解,但其作品《离骚》《蜀相》写出了诗人心志,流芳千古。《离骚》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根据“写作的不确定性是写作的一部分”可知,文学创作如同种树一样,具有不确定性。屈原与杜甫“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是说他们同样创作诗歌,但收获的果实不一定完全相同,《离骚》为骚体诗的代表,《蜀相》我律诗,体式不同,体现了两种诗体的独特魅力,因此文学创作应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写作的顺利。10~14. 1. 【试题分析】 句意: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第一个分句,“每一令出”是完整的主谓句,“每一令”做主语,“出”作谓语,所以第一处断在“B”处;第二个分句,“平伐其功”句式结构完整,“平”为主语,“伐”为谓语,“其功”为宾语,所以第二处断在“D”处;第三个分句,“曰”在句中的意思是“说”,其后为“曰”的具体内容,应在“曰”后断开,所以第三处断在“E”处。2. 【试题分析】 A.正确。句意:怀王很信任他。/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B.正确。“声非加疾也”的“疾”解释为“劲疾,声音洪亮”。句意: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声音并没有加大。C.正确。D.“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错误,文中指“随水消逝”。句意: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逝。/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3. 【试题分析】 D选项“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说法错误,“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是被贬黜的原因,应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4. 【试题分析】 (1)“明”,阐明;“广崇”,广大崇高;“靡”,没有;“有以”,有……办法。(2)“绳墨”,准绳,准则;“周容”,迎合讨好;“度”,法度。5. 【试题分析】 依据原文“其志洁”可知,作者认为屈原志趣高洁;依据原文“其行廉”可知,作者认为屈原行为端正;依据原文“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可知,作者认为屈原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参考译文:材料一: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赞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材料二: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被辱骂晚上又丢官。他们弹劾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把苟合取悦作为法则。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15~16. 1. 【试题分析】 A选项“……一样,写出了塞北边城清晨荒凉寂静、紧张萧条的氛围”错,本词的首句“空城晓角”写的是在江北的合肥清晨清寂萧条的氛围,《扬州慢》中“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写的是江南扬州黄昏清寂萧条的氛围。2. 【试题分析】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①“燕燕飞来”“唯有池塘自碧”是作者想象燕子归来时之景,“春”将逝去,当“燕燕飞来”之时,就只有一池绿水了,流露出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②“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运用设问、拟人修辞,自问自答,把燕子人格化,借燕子的询问生动形象地写出伤春之情(或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③以景衬情,“燕燕飞来”“池塘自碧”写春景,归燕和池塘碧色,反映边城的凄凉,惋惜春光逝去,流露出客居的孤寂及家国隐恨。④“自”,只有池塘的水是碧绿的,“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见人之多感,表现出环境的凄清以及作者的孤寂感伤之情(或家国隐恨)。17. 【试题分析】 易错字词有:“娲”“炼”“逗”“偭”“洲”“渡”18~19. 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考查的内容为“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试题分析】例句:“我们”为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A选项“我们”具体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将于凌晨四点登山看日出的一群人。B选项“我们”为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C选项“我们”具体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曾经“泡图书馆”的一群人。D选项“我们”具体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将要去三亚旅行的一群人。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考查的内容为“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试题分析】①处,根据“几百平方米空间,阅读区、自习区、交流区等功能分区包罗其中、井然排列;或图书借阅、或自修学习、抑或文化交流”“给繁华的城市留一处静谧的空间”,可知语境意在强调一座城市不仅需要繁华的文化地标,还需要静谧的文化空间,故可填入“静谧的文化空间”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融入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提高书籍供给丰富度”“打造24小时智能阅读环境,延存‘时时能学’的仪式感”,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各地城市书房,应积极营造“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氛围感,故可填入“营造‘处处可学’”之类的语句。③处,根据前文的“氛围感”“仪式感”,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应不断增强阅读的氛围感与仪式感,故可填入“氛围感与仪式感”之类的语句。作答时注意“每处不超过12个字”即可。20~22. 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的内容为“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试题分析】(1)本空在后文中有提示,是一种“认为藏身网民之中就不会受到惩罚,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应有约束”的“侥幸心理”,因此填“法不责众”。法不责众:指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惩罚了。(2)由后文的一个“但”字可知,本空前文应和后文形成对比,因此应填与慢慢来的意思相反的动词性成语“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3)本空应填两方面努力的意思,因此填“双管齐下”。双管齐下: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考查的内容为“尝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说明自己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试题分析】①特殊含义;②突出强调;③特殊含义;④反语讽刺;⑤突出强调;⑥特定称谓;⑦特殊含义。应填③⑦。3.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考查的内容为“能发现语言运用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予以纠正”。【试题分析】①“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应改为“围绕……”或者“以……为中心”;②“完好”与“法规”搭配不当,此处应填动词性词语“完善”;③“‘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缺谓语,应补充谓语“推进”;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语序不当,应先遏制乱象,再说明效果是“持续向好”。23.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表达时,讲究逻辑,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篇连贯、语言简明通顺”“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试题分析】“善言”这一美德,体现的是为人处世之智慧”和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重视“敢言”,体现的则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业等意识。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根据材料可知,“善言”多指运用表达的技术和艺术让语言表达文通字顺,以便让听者理解重视、使闻者或听取采纳,或心悦诚服。“敢言”多指言者不为私利,不谋私欲,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言者有胆有谋不向声背实,敢于挑战权威,敢于任事担当。写作任务中指出: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更”字的内涵,说明两者都重要,都不可缺失,考生应在文章中比较两者的益处,体现出自己的权衡与思考,明确指出哪一种更重要。若倾向于善言,则可指出敢言可敬,善言可喜,各有其好。但初出茅庐的青年,还是先学会善言,把话说好,把话说对。须知,一番“善言”,恰若旭日初升三冬暖,也如吹面不寒杨柳风,对自身成长、社会和谐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应指出所谓善言,绝不是只说好听话、赞美话,而是善于表达,说到关键点上,可能是以退为进,可能是以柔胜刚,从而使论证更全面。若更赞成敢言,则可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等相关的名言,指出唯有“敢言”,才可能促使我们先破后立,精准剖析并修正他人或社会弊病,促进进步。选择“善言”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者,命题者己提示了联系实际的角度“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王帛”等等,但又不限于这些;选择“敢言”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者,命题者也己提示了联系实际的领域,如“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等,同样不限于这些。在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陈述理由时,可以结合中小学所学课文内容,联想到“善言”(如孟子、邹忌、李斯、烛之武、《红楼梦》节选“情真意切释猜嫌”等)“敢言”(魏征、唐雎、蔺相如、彭德怀等)的经典事例,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权威。立意:1.善言诚可贵,敢言价更高。2.择善言而行,予世间温暖。2024-2025学年(下)第一次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学科)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7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商代文化就其区域发展特点而言,是以安阳、洛阳、郑州三点为中心,并且辐射到西至关中平原中部,东到胶莱平原,北至今北京以南,南达江淮一线的广大地区。在这个大文化网络中,各区域既受殷商文化的沾染,同时又因具体地域的差异而别具特色。陈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张湛在《列子注》中提到“江淮地区由于受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的影响,表现在地域分布上,中原文化由北向南逐渐移入江淮地区,越接近中原地区这种影响就表现的越强烈,与此相反江南土著文化由南向北也是逐步渗透到这一地区。可见江淮地区古代文化应属于中原文化区与长江下游文化区和长江中游文化区(吴越文化)之间一个过渡性类型。”陈国地处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它一方面因袭了“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两性交往所受古代殷商旧俗限制很少,另一方面又在受到的南方楚文化的影响。楚人一般将男女关系看得比较随便,一定程度上尚葆有原始古朴的遗风。他们并不认为“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比肩齐膝,恣意调戏”有什么不光彩,不像周人那样把男女问题看得那么重要。《陈风》中的《月出》《防有鹊巢》《东门之都》等恋歌在表现男女情爱的同时,亦带有一些神秘气息,而这恰恰是古老的殷商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能力和南方楚文化日益成熟的渗透力之间共同作用的生动反映。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周文化,已经不是纯粹的周人文化,而是由周人和前代遗民及其他古老部族经过长期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的文化。作为这一时期华夏文化主要精神结晶的《诗》三百篇,同样也是由以周人为主的各个部族所共同创造的。鲁虽亦有殷民六族,并始终对殷人的社祀敬礼不怠,但因为鲁为周公旦之后,“周礼”典要之所在,典册重器几与王室同,所以鲁国即使有“风”诗,也不会像郑、卫、陈三地一样轻佚放荡。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周人从“礼”的高度制定的“会男女”的措施,落实到民间真正起到良好效果的并非是周王朝的核心地区,而是有着自由任意恋爱古俗的殷商旧地。郑、卫、陈都处于殷商故地,其恋歌特别多。有些经学家甚至斥之为淫放,究其根源就在于它们受到殷墟文化的熏染。(摘编自董雪静《殷商地域文化与〈诗经〉恋歌》)材料二在《诗经》中描写恋爱的诗篇很多。其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比较自由的恋爱现象。《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就是说在规定的“仲春之月”以外,其他时间“会男女”是一律禁止的。而“奔者不禁”的“仲春之月”又有“春社”和“上巳节”相继来临,这个时节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春社”和“上巳节”就大有原始的狂欢节、情人节的意味。在这些聚会交往中,青年男女产生了恋爱之情。文学艺术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于是便产生了不少优美的恋爱诗篇。在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出妇女对恋爱的态度及情感。如《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对青年男女在溱与洧两水之间,在河水“涣涣”的春天相聚游玩的情景。同时还特别写到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及他们赠送信物“芍药”的情节,这里没有多少祭祀时庄严而神秘的气氛,而是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繁忙和乐趣。在《诗经》中描写婚姻的诗篇也不少。其中能够表现妇女对婚姻的坚定、纯朴,始终不渝的篇目如《周南·卷耳》《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等。在周代,婚姻中男子居主导地位,男子可以随便提出离婚,而女子则必须从一而终。所谓女子“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在这种礼教束缚下,女子在结婚以后,纵使被丈夫抛弃也只能认命。如《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丈夫“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抛弃自己的情况下,还可怜地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她始终没有忘记丈夫“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的誓言,悲悲戚戚地希冀丈夫回心转意重修前好,当丈夫不理睬她时,她也毫无办法。但她对丈夫的爱是始终不变的。还有《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样的软弱。虽然是男女相爱商定婚事,但还是不能摆脱“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礼教束缚。从定情到结婚,女子始终是纯真、热情的。登高垣而望,盼望氓的到来。“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但“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婚事要用卜筮决定,又增加了神权的束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看出这位女子对自己的婚姻是坚定的,连同积蓄也一同被氓用一辆车子运走了。然而结婚之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于是女子就只能发出沉重的慨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这是周代女子在礼教重压下的孤独呼喊。《诗序》说:“《氓》,刺时也。”从《卫风·氓》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妇女对待婚姻是纯朴、热情、果断的。但是一旦婚姻破裂后,女子又是无奈的、软弱的。在《诗经》中也有一些妇女的悼亡诗。妇女丧夫是婚姻中最大的不幸。这些诗篇感情真挚,凄楚动人。如《唐风·葛生》诗中,以“葛”“蔹”喻未亡人有如葛藤蔹草必须依附在荆木和枣树那样不可分离。“予美亡此,谁于独息”“予美亡此,谁于独旦”“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从这些诗句中看出这个妇人对亡夫的悼念之情。诗歌体现了妇人对婚姻的至死不变的决心和活着是夫的“人”,黄泉下是夫的“鬼”的诚心。在当时的社会,妇女是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的,在一定程度上讲她们只有依附于男人才能活下去。这是当时的“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社会现实所致。但是,丧夫可以改嫁,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而《葛生》中这位妇人却不这样做,而是“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可以看出她对爱情、婚姻的至死不渝。(摘编自高尚卿《从〈诗经〉中看周代妇女的爱情婚姻观》)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商代文化以安阳、洛阳、郑州三点为中心,辐射到东、西、南、北的部分地区,地域广大。B. 江淮地区文化属于中原文化区与长江下游文化区和长江中游文化区(吴越文化)之间一个过渡性类型。C. 《陈风》中的恋歌因为古老的殷商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能力,在表现男女情爱的同时亦带有一些神秘气息。D. 因为鲁有殷民六族并始终对殷人的社祀敬礼不怠,所以鲁国“风”诗不会像郑、卫、陈三地一样轻佚放荡。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现实入诗,我们看到《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恋爱的诗篇,这跟周代人们重视婚姻爱情有关,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繁忙与乐趣。B. 《郑风·溱洧》以“芍药”为线索,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知、相恋,展现了世俗生活的繁忙和乐趣。C. 周代女性在被丈夫抛弃以后,虽然她们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但也只能认命,这反映了礼教束缚下女性的无奈与软弱。D. 虽然周代不禁止改嫁,但当时一些妇人对亡夫无比悼念和诚心,这完全是出于她们对爱情、婚姻的坚贞不渝。3.下列选项最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是( )(3分)A.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B.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C.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周南·芣苢》D. “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小雅·我行其野》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陈地的诗歌风格。(6分)5.请结合材料,分析《邶风·静女》与《卫风·氓》中女子爱情态度的异同及其原因。(6分)《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屈原与杜甫种下的不是同一棵橘树(节选)周瑟瑟①我重读过去一年半时间里写下的诗歌时,尤其在读2018年下半年写下的作品的过程中,始终处在无法理解自己的状态,我不得不中断了阅读,一直停到2020年初,才重新接着读。说来奇怪,这次读起来很顺了,从2018年10月我进入贵州水城的写作,似乎没有可以删掉的诗了,而在此之前我一遍遍地删除,有些月份甚至很难留下几首我满意的作品,不知是此前写得真的很坏,还是我没有真正理解自己?我明白,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不知道理解自己的时刻何时能够到来,又在何时突然消失。正如我不知道我的写作何时会顺畅,何时会突然变得艰难。写作的不确定性是写作的一部分。②屈原与杜甫到死的时候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他们或许永远带走了对自己的不理解。我父亲在临终的那一刻,他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就像写作戛然而止,写不下去了就结束生命的人并不在少数,我欣赏那些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停止最后一口气的人。③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他一步步走向江中,怀抱一块石头,做了以身赴死的技术性处理,他或许理解了自己,但别人理解不了他,他在那个时代被人深深误解,以为他疯了。④杜甫在我故乡的河流上写作时,他的饥饿与病痛,他的写作,谁能理解得了?甚至到现在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饥一顿饱一顿的漂泊生活,现在已经很少有那样的诗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可以见到饥饿的诗人,现在吃得太饱的诗人比比皆是,诗人以吃得太饱为荣,以酒肉穿肠过为日常生活。所以,当代诗人理解不了古代诗人,我们以吃得太饱去理解吃不饱的杜甫,肯定是不可能的。⑤我无法确定被他人理解或误解是幸运还是不幸,我的写作被你理解有什么意义?被他人顺利接受显然不是我写作的动力,被他人拒绝也不是我不写的理由。杜甫一定有被他人误解的时候,不被时代接受应该是死者的命运,为什么我在活着时就要得到时代的接受?为什么我不可以被他人拒绝?拒绝是常态,正如我时常拒绝你一样。⑥种橘是一门技术活,记得童年时大部分人家欢天喜地种下幼树,来年开春却死了,只有少部分人家种下的活了下来,等到结出果子,有的人家的橘子是苦涩的,大部分没有等到橘子成熟就被孩子们一窝疯地偷吃了。等到成熟了可以摘果子的时候,橘树上剩下少得可怜的几个,我们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乡村里能够捞到的好吃的东西并不多,最常见的是地里的萝卜、黄瓜、凉薯,房前屋后的桃子。⑦在我们那里突然有一年乡政府通知给每家每户免费发放橘树苗,拖拉机拖来了从没见过的橘树,叶子翠绿,像桂花树。我第一次看到屈原写过的橘树,我那时想象橘子挂满房前屋后的情景,甚至闻到了橘子的清香飘在空气里,但我的想象落了一场空,大部分橘树死了,我家只有一棵橘树活了下来,并且结出的橘子味道怪异。我现在想来父亲与我那地方的人都不是种橘树的能手,虽然仙叔后来在他家后山种满了橘树,有一年我与哥哥去给外婆上坟时顺道还去仙叔家的后山参观过,但我并没有看到橘子挂满枝头的景象。我记得仙叔是在他儿子突然病逝后才开始种橘的,仙叔以种橘的方式度过了最悲伤的日子。⑧在我的故乡可能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种橘都是失败的,直到我二十多年后回到故乡才猛然发现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满了橘树,仿佛一夜之间他们获得了种橘的秘密,都成了种橘的高手。2017年12月11日我去故乡青竹寺岳州窑考古现场,在一户人家的地坪碰到了自称姚村长的人,他说他种的橘子最甜,因为他把白糖埋在橘树根上了。此事很多外地读者认为我在虚构,其实是确有其人其事,我本人确信姚村长真的那么干了,对于湘北人来说这并不奇怪,我小时候就有过类似的知识,不管这种知识的真伪,但在树根上埋白糖结出的果子是甜的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地方知识我是相信的,虽然它可能没有科学道理,但我理解它,就像理解我自己,而外地读者以为是笑话,在我们那个地方却深信不疑。⑨屈原在我们那个地方并不神秘,因为我们从小的生活中就有他的存在,划龙船吃粽子,挂艾草熏艾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活。种橘反而与他无关,种橘是为了吃橘,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只是我离开故乡二十多年回去后才发现橘树包围了每户人家,村子里橘香飘荡,我少年时的想象变成了现实,于是我写下了关于屈原种橘的诗。故乡的人对此并不理解,你写你的,我种我的,而我觉得这样很好。世上很多事就是隔着,隔着才有意思,不理解才正常,各干各的才有可能干下去。⑩写作如种橘。过去二十多年都种死了,但橘树还留在我故乡,在我不知道的某一天他们喜欢上了种橘。我父母都不在了,我家曾经的菜园里一棵橘树结满了青色的橘子,我堂嫂说等橘子红了她要摘几个放在我妈妈的坟上。回北京后,我没有问过堂嫂是否摘了橘子放在妈妈的坟上。 每个人种下的橘树都有不同的气味,屈原种下的橘树与杜甫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我父亲种下的橘树与仙叔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2020年1月25日北京树下书房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作者创作有关屈原种橘的诗却得不到家乡人的理解,因为种橘与纪念屈原无关,可见与屈原有关的文化传统并没有融入当地的乡土民俗中。B. 作者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饥饿的诗人,但是当代诗人大多数衣食无忧,已经不能理解古代诗人了,即便是对杜甫也会产生误解。C. 作者在回忆过往时多次提及具体的年月日,让曾经的亲身经历真实可感,也使文本巧妙地将历史文化氛围与当下语境相结合,富有纵深感。D. 文章开头以近年来自身的创作实践为引,抛出“作家能否真正理解本人”的疑问,并在后文对屈原和杜甫的叙述中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7.关于文中回忆家乡种橘往事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幼时的“我”对橘充满了憧憬与渴望,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描绘橘叶的翠绿如桂与橘子的清香弥散,一虚一实,点出了作者与橘的不解之缘。B. “橘”是蕴含了亲情岁月的载体与见证,作者由家中菜园里一棵结满青色的橘子的树以及堂嫂的话联系到对父母的怀念,睹物思人,以小见大。C. 青竹寺岳州窑自称姚村长的人“埋糖种橘”的行为看似荒诞不经,但作者深信不疑,体现出其立足本土传统,理解地域文化的立场与心态。D. 作者强调“种橘是一门技术活”,由过去多年来故乡种植失败到获得了种橘的秘密后丰收,“秘密”一词体现出种橘也是一项需要心领神会的精神活动。8.本文为诗人周瑟瑟新出版的诗集《种橘》的自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种橘”含义的理解和作者以它来命名诗集的意图。(4分)9.请结合《离骚》《蜀相》的创作,以及本文关于写作的观点,简要分析“屈原种下的橘树与杜甫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这句话对文学写作的启示。(6分)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节选自《屈原列传》)材料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节选自《离骚》)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到相应的位置。(3分)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为[F]‘非我[G]莫能[H]为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之,代词,文中指代屈原,“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之”也作代词用,两者用法相同。B. 疾,是“痛心”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的“疾”词义不相同。C. 灵修,表示有灵智远见的人,用以比喻国君,文中指楚怀王。D. 流亡,文中指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愁”,这正是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B. 屈原的作品语言简练,语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意旨,用浅近的事例表现深远的意义。C. 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D. 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14.作者认为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依据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理由。(3分)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淡黄柳①姜夔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①此词是姜夔客居江淮间合肥所作,合肥曾被金人入侵劫掠,当时是宋、金对峙的前沿。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词的首句“空城晓角”与《扬州慢》中“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样,写出了塞北边城清晨荒凉寂静、紧张萧条的氛围。B. “看尽”二句写景,由眼前的“鹅黄嫩绿”的柳色联想到江南的景色,好像“都是江南旧相识”,淡淡的思乡情绪蔓延开来。C. 上片从听觉、触觉和视觉三方面写出了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写出环境冷清、心情寂寞之感。D. 下片写在异乡逢寒食,更增添乡愁,“强”字表明词人满怀愁绪,“怕”字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16.清代文学家王闿运评论此词“语妙”,请指出下片后三句“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妙在何处。(6分)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2)屈原《离骚》中,写世俗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竟然随意改变规矩法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有列锦手法,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排列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如《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座城市需要繁华的文化地标,也需要① 。几百平方米空间,阅读区、自习区、交流区等功能分区包罗其中、井然排列;或图书借阅,或自修学习,抑或文化交流,人们在城市书房中书山寻径,收获新知。散落在街巷的城市书房,为群众提供了深入思考、提升自我的文化空间,蕴藏着城市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营造与保持良好的沉浸式阅读氛围,才是城市书房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各地城市书房,一方面融入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提高书籍供给丰富度,② 的氛围感;另一方面也借助自动控制等新兴技术;打造24小时智能阅读环境,延存“时时能学”的仪式感。阅读分享、公益讲座、艺术策展等互动活动,则在拉近书香与市民生活距离的同时,不断增强着③ ,为整座城市涵养出书香致远、朝气昂扬的精神气质。一盏灯温暖着城市书房,也照亮人们前进的路。给繁华的城市留一处静谧的空间;是建设城市书房的本意,也是构筑现代化学习型城市的应有之义。我们期待着,在城市中亮起更多这样的灯,帮助我们走向更辽阔的精神远方。18.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为了能赶上看日出,我们凌晨四点就出发吧。B. 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C. 过去的一切都已成回忆,但不要忘了我们一起泡图书馆的那些日子。D. 我们一起去三亚旅行,看清澈的大海,吃美味的海鲜。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时代人人都有①“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②“法外之地”。在有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少数网民自以为站在③“道德高地”,运用网络暴力这种④“网络正义”,对他人合法权益随意践踏。特别是一些网民往往抱着_____(1)____的侥幸心理,认为藏身网民之中就不会受到惩罚,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应有约束。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近年来,围绕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的治理为中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好,“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治理网络暴力并不能_____(2)____,但为受害者提供有效保护是当务之急。一次网络暴力事件,背后通常是一个个数量庞大的微型侵权行为,这给当事人的维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网络暴力特点决定了对网暴受害人的保护,需要法治、技术____(3)_____;一方面,要对网络暴力⑤“零容忍”,通过依法惩治形成有效震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角度寻找化解之道,例如网站平台加强内容识别预警、设置⑥“一键防护”的按钮、建立快速举报通道等,尽可能形成⑦“保护伞”,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和文中①“麦克风”的引号用法相同的是_________。(填序号)(2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同学们也将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下)第一次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学科)-学生用卷.docx 2024-2025学年(下)第一次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学科)-纯答案用卷(1)(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