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地区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临沧地区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云南临沧地区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美感与快感之外,还有一个更易惹误解的纠纷问题,就是美感与联想。
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乎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经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到萤火虫,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一起,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注],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
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联想。听到声音知道说话的是谁,见到一个字知道它的意义,都是起于联想作用。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根据过去经验。从此可知联想为用之广。
联想有时可以意志控制,作文构思时或追忆一时记不起的过去经验时,都是勉强把联想挤到一条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听课读书时本想专心,而打球、散步、吃饭、邻家的猫儿种种意象总是不由自主地闯进你脑里来,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不住胡思乱想。这种自由联想好比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比如我现在从“火”字出发,就想到红、石榴、家里的天井、浮山、雷鲤的诗、孔夫子的儿子等,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是这些关系都是偶然的。我的“火”字的联想线索如此,换一个人或是我自己在另一时境,“火”字的联想线索却另是一样。从此可知联想的散漫飘忽。
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在“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看,芳草是很美的。颜色心理学中有许多同类的事实。许多人对于颜色都有所偏好,有人偏好红色,有人偏好青色,有人偏好白色。据一派心理学家说,这都是由于联想作用。例如红是火的颜色,所以看到红色可以使人觉得温暖;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所以看到青色可以使人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许多小孩子和乡下人看画,都只是喜欢它的花红柳绿的颜色。有些人看画,喜欢它里面的故事,乡下人喜欢把孟姜女、薛仁贵、“桃园三结义”的图糊在壁上做装饰,并不是因为那些木板雕刻的图好看,是因为它们可以提起许多有趣故事的联想。在音乐方面,联想的实力更大。多数人在听音乐时,除了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意象,便别无所得。他们喜欢这个调子,因为它使他们想起清风明月;不喜欢那个调子,因为它唤醒他们以往的悲痛的记忆。证明多数人欣赏音乐,都是欣赏它所唤起的联想。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
我们知道,无论是艺术还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让你觉得美,那么它一定能在你心中呈现出一种具体境界,或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和图画在霎时就霸占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忘记了被欣赏者以外的一切事物,这种现象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审美活动中的凝神观照。他认为凝神观照是审美活动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观照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以一种视觉直观的方式,对具有表象形式的客体进行意向性的投射,从而生成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柏拉图对于“观照”问题的阐述主要在《斐德罗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多篇》里体现。虽然在这四个对话篇里所提及的“观照”问题,各有其不同的场景和着眼点,但其基本特征是相同的:“观照”都是被界定为人(哲人)的理性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最纯粹的境地,并且人在这种境地中捕捉到的对象都是“本真存在”。他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最高的美感是对绝对美的观照。这种观照是指人以那种非功利、非道德、非概念、无所为而为的淡然态度去欣赏审美对象所进入的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境界。人们在进入审美观照的时候,暂时隔断了与其他事物的所有联系,而有意或无意地“自失”于对象的凝神观照之中,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如刘勰所说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神思》),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其五》)等都是在审美观照中物我两忘获得了愉悦感。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理念说。他认为理念这东西不含有任何矛盾,是非物质的、超现实的,理念是一切真善美的本质。他提出美即理念。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美的,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现实事物之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有了理念。他把理念世界分成许多层次,也把美分成许多等级,而最高的是绝对美,这种绝对美就是自善自美本身,它超越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心之外。这种绝对美只有那些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即柏拉图所说的第一爱智者、爱美者才能观照美本身,并且产生无限喜悦,这才是真正的最高美感。其余的人只能约略窥见绝对美的影像,有的则永远无缘感受到绝对美给人们的至高无上的愉悦。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绘第一流人达到的境界时说: “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柏拉图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对绝对美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的“凝神观照”,这种真理才是最高的美,是一种不带感性形象的美,凝神观照时产生的无限欣喜,便是最高的美感。柏拉图把它叫作“神仙福分”。
(摘编自邹积艳、丹东《谈柏拉图审美活动中的凝神观照》)
[注]代指词人所念之人。
1.下列关于材料一中“联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联想比美感与快感更容易引起误解和纠纷,其特征是散漫飘忽。
B.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的心理活动,差不多时时刻刻在发生。
C.联想有时可以受意志控制,有时不受意志控制,显得飘忽不定。
D.虽然联想的事物之间有相关线索但其所表现的关系多为偶然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红是火的颜色,而火让人温暖,所以看到红色也可以让人感到温暖;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而田园草木让人安闲,所以看到青色可以使人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
B.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旧经验,联想就不能发生。我们听到一个人的声音,就能判断说话人是谁,一般是因为我们先前听过这个人的声音。
C.多数人在听音乐时,如果喜欢这个调子,说明这个调子使他联想到了美丽的意象;如果不喜欢这个调子,说明这个调子使他联想到了丑恶的意象。
D.凝神观照是欣赏艺术或自然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特点是被欣赏的事物占据了欣赏者的全部意识,这种状态被柏拉图认为是欣赏的最高境界。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是因为春光和少年都具有生气蓬勃的特征,菊花和节士都具有坚强不屈的特点。
B.作文构思时,追忆过去经验时,要善于展开联想,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联想;而学生听课或读书时要专心不要展开联想。
C.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不住胡思乱想,这是因为失眠时人的联想很活跃,而且联想到的事物很散乱,会使人更加兴奋而更难入睡。
D.当我们攀登泰山,仿佛与山的灵魂相互交融,感受到它的厚重与沧桑,情感也随之愈发浓烈,对其雄伟壮丽的喜爱之情溢满心间。
4.“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为什么看芳草是很美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5.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画波浪线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请分别分析其论证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过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
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 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擦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眺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才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竹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
正吃着,忽然伢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你……”“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
1955年10月8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老妈妈单独约我到外面,以日常生活对话为伪装,重复“开”字强化暗号识别度,意在提醒她是三年前的联络人。
B.画线句子中“趴”“顶”“爬”三个动词,表现出老妈妈动作的吃力及对包里东西的珍惜,凸显她对伤员们的关爱。
C.《老妈妈》中的“山洞”象征温暖安全与战士们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党费》中“咸菜”“阁楼”则没有象征义。
D.老妈妈藏粗劣食物自食、将营养留给伤员,反映了在物资匮乏年代,共产党员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之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使老妈妈的形象更加立体,使文章主题表达更深刻。
B.老刘等人在和老妈妈的相处过程中,经历了“慌乱悲观一开心快乐一安静镇定一内疚惭愧”的变化过程。
C.“浓雾”暗示敌情隐蔽,为老妈妈下山行动营造危险氛围;“雾大”使冒险生火做饭的情节更具合理性。
D.小说叙事手法得当,老妈妈两次下山一详一略,既增强了叙事节奏的层次感,又赋予小说更强的张力。
8.小说末尾画横线句子是“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我对“老妈妈”的称呼变成了“妈妈”,请简要分析这一变化有何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沟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 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 缤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杰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基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沟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节选自《宋史 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具官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 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缤阁之命A屡下B安石C屡辞D士大夫E谓其无意F于世G恨不识其面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嚣,使……哗然,与《报任安书》“故述往事,思来者”的“思”用法相同。
B.就,担任、任职,与《陈情表》“辞不就职”的“就”意思和用法相同。
C.以为,认为,与《离骚(节选)》“集芙蓉以为裳”的“以为”意思和用法相同。
D.“罔罗六艺之遗文”的“罔”与《氓》“士也罔极”中的“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王安石是一位有改革志向的政治家,他因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颇具创新性的政治见解受到重用。
B.王安石在万言书中强调,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就不会惊扰天下视听,也不至天下舆论哗然。
C.宋神宗说人们都认为王安石不晓世务,王安石反而认为,很多所谓的读书人,大部分是才能庸俗的人。
D.王安石不好浮华、质朴自然,世人多称赞他,苏洵和苏轼也都赞美他的学识渊博、品格高尚。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②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
14.苏轼评价王安石有“进退之美”,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苏轼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 维扬作①
刘克庄
辽鹤②重来,不见繁华,只见凋残。甚都无人诵,何郎诗句③,也无人报,书记平安④。闾里俱非,江山略是,纵有高楼莫倚栏。沉吟处,但萤飞草际,雁起芦间。
不辞露宿风餐。怕万里归来双鬓斑。算这边赢得,黑貂裘敝,那边输了,翡翠衾寒。檄草流传,吟笺倚阁,开到琼花亦懒看。君记取,向中州差乐,塞地无欢。
【注】①嘉定十一年金兵侵宋,宋下诏伐金,词人投笔从戎,随尚书李珏巡边至扬州。②辽鹤:《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后化鹤归辽。③何郎:南朝何逊。何逊曾在扬州任职,作诗清雅,多为名流所称。④杜牧在维扬牛奇章幕中,多微服逸游。为防不测,牛奇章派人暗随并报告,报帖云:“杜书记平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篇用“辽鹤”的典故,既表明词人重回扬州之事,也引起了繁华不再的慨叹。
B.“甚都……平安”写故友如今已不在,无人赏识自己,主要表达世无知音的孤独。
C.“露宿风餐”写出辛苦之状,而“不辞”则将情感振起,表现昂扬向上的情绪。
D.“君记取”使用呼告的手法,仿佛是诗人的宣言或誓言,使诗人眷恋故国极意恢复的情感表达得更为浓烈和热切!
16.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都写了扬州残破的景象,请简要概括二者的不同用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2) 古人笔下那些令人心动的遇见,常不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而注重情感心灵的相通,如“ ______ , ______ ”经典诗句就是如此。
(3) 古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莫衷一是。如司马迁认为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是“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则认为“ ______ , 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节期间,《哪吒 2》爆火,票房一路飙升。“吒儿”为何总能戳中我们的泪点?
因为拒绝被安排的命运,无惧挑战强权,勇敢呵护家人。这也是贯穿于中华文明精神河流的坚韧主脉。
哪吒最初源自印度佛教神话,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是位护法神。作为宗教形象传入中国的哪吒,经过长期的“本土汉化”,逐渐演变为三头六臂、①_______的神话人物,并在元末明清走进《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斩妖除魔,大放异彩。
提起哪吒的事迹,最②_______的,莫过于“大闹东海”“剔骨削肉”。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之一,他的形象经过不断地解构、重构,形成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和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内核。
艺术来源于现实,哪吒的每一次重生(甲)。
南宋时期,哪吒形象开始被道教借用,并与李靖这一历史人物相结合,由凶神恶煞的夜叉身“重生”为中国正神,并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被不断丰富,成为具有叛逆和反叛精神的少年英雄。
进入近现代时期,(乙)。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巩固了哪吒斗士的形象。影片中,哪吒成为一个敢于反抗强权、勇于为民除害的英勇少年。制作方借此歌颂革命者在思想上觉醒后,与一切封建殖民反动势力斗争到底,最终赢得了庶民的胜利。影片中,面对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的惨状,他牺牲自己、解救黎民,重生后将龙王一伙一网打尽,让陈塘关③_______。《哪吒闹海》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
①进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②在推进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③哪吒进一步“重生”。④在 IMAX巨幕上,他从《封神演义》中那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角色,⑤转变彻底为面对世间不公和乱相,⑥敢于发声、抗争,勇于担当的热血少年。在敌人面前,大声呼喝着:“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正如网友评论:“ 哪吒的枪,挑破的是躺平摆烂;哪吒的绫,围绕的是时代脉搏;哪吒的火,点燃的是斗争精神!”
18.下列句中“点”的用法与文中加点词的“点”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
A.不论电视还是互联网,真人秀大有“霸屏”之势,然而,“槽点”也不少,比如:明星表演成分过重,缺乏“真实”和“真诚”。
B.说到用户思维,很多人都在谈如何抓住用户的痛点。一旦抓住痛点,便有了和用户进行互动的切入点,有了搞好用户关系的通行证。
C.人的先入之见常在无意中发挥作用,使人容易对约定俗成之事熟视无睹,这是很可怕的,司空见惯的常识会产生盲点,是常有之事。
D.笑点高的人,不是对幽默免疫,而是对平庸的笑话持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那些能让人深思后发笑的瞬间,那些融合智慧与巧思的幽默。
19.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15字以内)。
21.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病句,请指出并改正。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言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青年的成长,有人认为应当更多地遵循“他人经验”,有人则认为应以“自我体验”为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和解析
1~5.【答案】A、C、B、①“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看到芳草产生了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由芳草的颜色联想到绿罗裙的颜色,由此再产生接近联想,联想到穿绿罗裙的所念之人。
②“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对绿颜色会产生偏爱之情、①材料二第二段引用刘勰的话和陶渊明的诗,将“观照”与具体的文学实践相结合,使论证更加饱满,更具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②材料二第三段引用柏拉图的话,直接借助柏拉图的原话来阐述其美学观点,使论证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解析】(1)A.“联想比美感与快感更容易引起误解和纠纷”错误。材料一开篇说“美感与快感之外,还有一个更易惹误解的纠纷问题,就是美感与联想”,强调的是美感与联想之间的关系更易引发误解,而非联想本身比美感与快感更容易引起误解和纠纷。
故选A。
(2)C.“说明这个调子使他联想到了丑恶的意象”错误。材料一说“不喜欢那个调子,因为它唤醒他们以往的悲痛的记忆”,“悲痛的记忆”不等于“丑恶的意象”。
故选C。
(3)B.“学生听课或读书时要专心不要展开联想”说法过于绝对,听课或读书时要努力避免“自由 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自由联想,应用意志控制进而展开与“听课”或“读书”相关的联想。
故选B。
(4)①材料一指出“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乎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经接近”,“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芳草的颜色与绿罗裙颜色相似,产生类似联想;由绿罗裙又能联想到穿绿罗裙的所念之人,这是接近联想。这种联想使得芳草与所念之人产生联系,从而觉得芳草美。
②材料提到“许多人对于颜色都有所偏好……据一派心理学家说,这都是由于联想作用”,“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因对绿罗裙颜色的印象,可能对绿颜色产生偏爱,所以看到绿色的芳草也觉得美。
(5)①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欲辨已忘言”,都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表述。引用这些内容,将抽象的“观照”概念与具体的文学实践相结合,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在审美观照中物我两忘获得愉悦感的状态,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观照”这一概念。
②直接引用柏拉图在《会饮篇》中的话,“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这是柏拉图对其美学观点的直接阐述。通过引用,能够准确呈现柏拉图的观点,使论证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有力地支撑了文章关于柏拉图美学思想的论述。
6~9.【答案】C、B、①表明老妈妈年岁已大、头发花白仍投身革命,关心牵挂革命战士;②使老妈妈形象更加鲜明具体,更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以人物特写收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照应开篇,外在的衰老与精神的不朽形成对比,更突出老妈妈坚定、坚韧无畏的革命精神,深化主旨、①增强情感递进:称呼的变化,表明人物关系由革命同志转变为家人,体现“我”对“老妈妈”从陌生到认同的情感递进。②升华人物形象:“老妈妈”是针对她个体形象的称呼,称呼变化为“妈妈”体现出老妈妈用母爱关心所有的革命同志,已经成为“母亲”的群体形象代表。③深化革命主题:称呼的变化,表明“我”受到了老妈妈行为的感染,,也体现了革命者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解析】(1)C.“没有象征义”错,对于《老妈妈》中的“山洞”,原文确实通过描写山洞中的情景,展现了它的温暖与安全,以及战士们在此坚守的革命意志。例如,文中提到“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过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这里通过对比山洞内外的紧张氛围,凸显了山洞对于伤员们的保护意义,也间接体现了战士们在此坚守的决心。然后,我们来看《党费》中的“咸菜”和“阁楼”。虽然原文没有明确指出它们的象征义,但通过深入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确实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对于“咸菜”,文中提到“黄新同志把咸菜拿出来,交给赵同志,说:‘这是我们一家人的党费,请你务必收下。’”这里,“咸菜”不仅是黄新同志上交的党费,更是她对党的忠诚与革命奉献牺牲精神的象征。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的坚定信仰和支持。对于“阁楼”,文中描述了黄新同志在阁楼上躲藏的情景,以及敌人来搜查时她机智应对的过程。这里,“阁楼”不仅象征着危机四伏的革命困境,也象征着对党员同志的守护。黄新同志在阁楼上躲藏,保护了自己和同志们的安全,也体现了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故选C。
(2)B.“经历了‘慌乱悲观一开心快乐一安静镇定一内疚惭愧’的变化过程”错误。从文中“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过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可知,一开始是“慌乱悲观”;“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可知,经过老妈妈的安抚,大家变得“安静镇定”;“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可知,有了老妈妈带回来的食物后大家变得“开心快乐”;“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可知,最后大家变得“内疚惭愧”,因此心理变化过程应该是“慌乱悲观——安静镇定——开心快乐——内疚惭愧”。
故选 B。
(3)①“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紧接着提到“苏区中央局秘书长”曾评价老妈妈“年纪大,腿脚不灵,嘴又啰唆”,这暗示了她年岁已高。“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这里明确描述了老妈妈的年龄和外貌特征,头发已经花白。文章最后一段:“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再次强调了老妈妈的年岁和外貌,并展示了她在革命同志离别时的牵挂。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老妈妈尽管年岁已高,头发花白,但她依然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并且时刻关心和牵挂着革命战士,体现了她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文章结尾:“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这句话通过对老妈妈外貌的特写,尤其是她花白的头发在山风中飘动的情景,使得她的形象更加鲜明具体。这种生动的描写增强了人物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坚韧和无私,从而在读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③开篇提到“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结尾:“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开篇描述了老妈妈的外在衰老特征,如“年岁大了,腿脚不灵”,而结尾通过描写她花白的头发在山风中飘动,展示了她内在精神的坚韧和不朽。这种外在衰老与内在精神形成的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老妈妈坚定、坚韧无畏的革命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即革命精神的不朽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4)①增强情感递进:文中最初“我”称其为“老妈妈”,如“旁边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以及“我不觉又睡着了”等情节,表明“我”最初对她的认识只是作为一个革命同志。而当看到她为了同志们不辞辛劳、忍饥挨饿,甚至受伤,“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这一称呼的变化体现了“我”对她的感情从最初的陌生和普通同志关系,逐渐转变为如同家人般的亲近和认同,情感不断递进。
②升华人物形象:“老妈妈”这个称呼更侧重于强调她的年龄和身份。而当“我”称她为“妈妈”时,比如“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你……’”,此时她不再仅仅是个人,而是用像母亲一样的爱去关心照顾所有的革命同志,她的形象从个体上升为了代表一种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母性群体形象。
③深化革命主题:称呼从“老妈妈”到“妈妈”,如“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又下山了”以及“我对‘老妈妈’的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表明“我”深受她行为的感染,意识到这种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是革命者所共有的品质,这种传承和发扬深化了革命的主题,体现了革命队伍中彼此关爱、为了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10~14.【答案】BDG、C、D、①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以希望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
②(他)属于熙宁年间的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他受皇帝信任之深,这是从古至今所没有的、进:①立有矫正世事的志向,向皇帝上万言书;②掌管国家政务时的举措,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变革。
退:锐意改革之前和家庭变故之后,不愿意出仕
【解析】(1)“安石”为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句;“士大夫”为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句;“恨”的主语承前省,其前断句。故在BDG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都以不能结识他为遗憾。
故选:BDG。
(2)C.“意思和用法相同”错。认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义务:认为/缀合莲花以作下裙。以为:把……作为。
故选:C。
(3)D.“苏洵和苏轼也都赞美他的学识渊博、品格高尚”错,材料一原文为“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意思是“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会成为大奸人的。’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据此可知,苏洵没有赞美王安石。
故选:D。
(4)①渐:逐渐;期:希望;合:适合。句子翻译为: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以希望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
②属:属于;首用:首要人物;笃:深。句子翻译为:(他)属于熙宁年间的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他受皇帝信任之深,这是从古至今所没有的。
(5)进:
材料一原文为“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立有矫正世事的志向,向皇帝上万言书。
原文为“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掌管国家政务时的举措,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变革。
退:
原文为“先是,缤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杰谓其无意于世”“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锐意改革之前和家庭变故之后,不愿意出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他的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从小喜欢读书,而且过目不忘。他写文章的时候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之后,看过的人都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带着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论证自己的说法,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现在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问题的根源是不知道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的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的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的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守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却没有一旦出现祸患的担忧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从而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后来王安石掌管了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事情,大体上都是以万言书为依据。
没过多长时间,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在此之前,朝廷曾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一一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都把不能结识他座位遗憾,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担心他不肯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而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征召他,他还是不肯起复任职。
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认为你只是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治世之事。”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本来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只是后来很多所谓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的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坏的习气、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须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王安石与掌管枢密院的陈升之共同负责。
王安石还未显贵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世人大多称他为贤者。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会成为大奸人的。”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
(节选自《宋史 王安石传》)
材料二:
当代的高官王安石,汇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遗文,阐释自己的意思;批判百家的各种落后的观点,用新的思想教化百姓。属于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他所受到皇帝笃信的程度,是古今所没有的。正需要他创建的功业大成之时,突然产生了隐居山林的兴趣。把富贵视为浮云,放弃高官如同脱去鞋子一样。出仕为官和退隐山林的美德,令人感到雍容大度。
(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
15~16.【答案】B、①《扬州慢》以扬州战后的残破景象与往昔的繁华做对比,意在寄托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山河残破的哀思。
②本词中,词人目睹扬州残破景象,虽也有些许怀念与哀思,但主要是激发了爱国情思,意在表达北进中原、抗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解析】(1)B.“写故友如今已不在,无人赏识自己,主要表达世无知音的孤独”错误。“甚都无人诵,何郎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意思是“今天的扬州,再无人传诵青年才俊何逊那优美的诗句,亦无人报告风流倜傥的杜牧之书记依然平安的消息”,意在体现扬州的衰败凋残,而非表达故友不在,无人赏识的孤独。
故选:B。
(2)《扬州慢》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既写了扬州今天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又写了扬州曾经的“春风十里”,词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流露出词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之情。而荠麦满目、废池乔木、黄昏落日,空城吹角等画面描写,透露出山河残破的哀思,抒发了哀时伤乱、怀旧伤今的情怀。
本词以萤水草际,雁起芦间”描写扬州的衰败残破,但并不突出往昔的繁华,从词中“不辞露宿风餐”“怕万里归来又鬓斑”“开到琼花亦懒看”等句可见,词人意在抒报国情怀、表达抗敌的愿望和决心。
17.【答案】【小题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小题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小题3】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解析】故答案为:
18~22.【答案】D、嫉恶如仇 深入人心 重见天日、甲:都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乙:哪吒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斗士、①“复兴”后面加“为主题”⑤“转变彻底”改为“彻底转变”、①使用排比的手法,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示哪吒的“枪”“绫”和“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点明电影中哪吒形象在当代社会对人们的精神振奋作用。②使用整句,读起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③语言形象生动,“挑破”“围绕”与“点燃”三个动词抓住“枪”“绫”与“火”的特点,又串起“躺平摆烂”“时代脉搏”和“斗争精神”三个鲜活的词语,具有感染力
【解析】(1)文中“泪点”指的是到达流泪的程度、界限。
A.“槽点”指让人吐槽、批评的地方。
B.“痛点”指用户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扰、问题,“点”表示具体的问题或突破口。
C.“盲点”指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而没有认识到的地方,“点”表示认知区域。
D.“笑点”指引发人发笑的程度界限,与文中“泪点”指要流泪的程度界限意思相近。与题干相同。
故选D。
(2)①处与后面的斩妖除魔相对应,填嫉恶如仇;嫉恶如仇: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
②处应侧重突出故事的感染力或者知名度,深入人心可以,脍炙人口,耳熟能详也可以;深入人心:深深地进入到人们的心里。
③处指陈塘关被水淹后重新露出,重见天日最佳。重见天日:指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
(3)甲处,结合原文“艺术来源于现实,哪吒的每一次重生(甲)”“南宋时期,哪吒形象开始被道教借用,并与李靖这一历史人物相结合,由凶神恶煞的夜叉身‘重生’为中国正神,并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被不断丰富,成为具有叛逆和反叛精神的少年英雄”,可以看出,哪吒的故事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此处可以填:都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乙处,结合原文“进入近现代时期,(乙)。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巩固了哪吒斗士的形象。影片中,哪吒成为一个敢于反抗强权、勇于为民除害的英勇少年”,可以看出在近现代时期:哪吒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斗士。
(4)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病句,一是成分残缺,一是语序不当。①“进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复兴”后面加“为主题”。⑤“,⑤转变彻底为面对世间不公和乱相”中,“转变彻底”改为“彻底转变”。
(5)“哪吒的枪,挑破的是躺平摆烂;哪吒的绫,围绕的是时代脉搏;哪吒的火,点燃的是斗争精神”使用排比的手法,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示哪吒的“枪”“绫”和“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点明电影中哪吒形象在当代社会对人们的精神振奋作用。这几句使用了整句,读起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运用“挑破”“围绕”与“点燃”三个动词抓住“枪”“绫”与“火”的特点,又串起“躺平摆烂”“时代脉搏”和“斗争精神”三个鲜活的词语,具有感染力。
23
参考立意:
1.以他人经验为基,铸自我判断之石。
2.走体验之征,享个性成长。
3.他山之石可攻玉,自我之道兼守之。
4.以体验为路,以经验为纲。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