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2025中考】文学类作品阅读专题复习文学类作品阅读高频考点突破:作用类题型(二)记叙顺序、人称、叙述视角、线索目录01常见设问方式02知识梳理03实践演练04中考真题巩固常见设问方式 和 知识梳理PART 01(一)常见设问方式(1)文章从记叙顺序看,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2)文章的记叙顺序是怎样的 其作用是什么 (3)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法 其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4)试分析文章第×节作用。判断记叙顺序分析记叙顺序的作用一、记叙顺序(二)记叙顺序的判断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原文情节123456倒叙:把事件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提到前边123456插叙:暂停叙述,插入一段相关回忆或故事123456A补叙:把部分情节放到结尾处补充交代12345633一、记叙顺序(二)记叙顺序的判断插叙与补叙的区别:插叙123456A12345633补叙1.去掉插叙的内容,不影响事件的完整性;补叙是事件中的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2.插叙多出现在文章中间靠前的段落;补叙多出现在文章中间靠后的段落。一、记叙顺序(三)记叙顺序的作用顺叙: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倒叙:①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生动性。补叙:①对原有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②丰富叙述内容,使情节结构完整;③使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④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⑤突出中心。一、记叙顺序(三)记叙顺序的作用插叙:①交代了......内容(概括插叙片段的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旨;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一、记叙顺序(一)常见设问方式(1)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文中从第一人称视角转换为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好处?(3)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判断叙述视角并分析作用分析叙述视角转换的作用对比不同叙述视角的效果二、人称及叙事视角(二)记叙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我”“我们”):①作为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者,使文章更真实;③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你”“你们”):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交流感情。第三人称(“他”“他们”):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便于叙述和议论。二、人称及叙事视角(三)叙述视角及作用第一人称视角(有限视角):①采用第一人称视角,通过 “我” 的……(具体经历、感受等),使故事真实亲切,增加了读者的代入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②便于抒发……(具体情感),详细描写……(具体心理活动),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如:《社戏》《故乡》《孔乙己》二、人称及叙事视角(三)叙述视角及作用第二人称视角:直接与读者对话,真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具体情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参与到故事之中。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效果,使……(具体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读者对……(对象特点或情感)的感受。如:《黄河颂》二、人称及叙事视角(三)叙述视角及作用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可以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全面地展现了……,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所有的真相,从而更客观地理解故事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如:《变色龙》《范进中举》《孤独之旅》《智取生辰纲》二、人称及叙事视角(三)叙述视角及作用特殊视角(儿童视角):本文采用……(具体特殊视角,如儿童视角),使得情节更显真实,纯真感人,体现了童真童趣。通过儿童的眼光来展现故事,更能表现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更凸显了……(主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叔叔于勒》二、人称及叙事视角(一)常见设问方式(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本文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请说说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好处?(3)‘××’在选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4)请根据提示,完成‘××’线索的情节梳理。判断线索并分析作用辨别明暗线索并分析作用分析反复出现词句的作用梳理线索情节三、行文线索(二)常见行文线索背诵口诀:时地事,人物见情①时(时间线):如《伟大的悲剧》②地(地点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③事(事件线):如《社戏》中以“看社戏”为线索④人(人物线):如《孔乙己》中的“我”⑤物(事物线):如《猫》⑥见(见闻线):如《故乡》“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⑦情(情感线):如《紫藤萝瀑布》赏花、忆花、悟花的感情变化特殊:明暗两线如《藤野先生》三、行文线索(三)判断行文线索快速找出文章行文线索的方法:①关键句“线”:注意开头句、结尾句、议论句、抒情句、中心句。②反复出“线”: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句子。③标题看“线”:很多文章标题会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④以情导“线”: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⑤文体隐“线”:叙事散文常以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游记散文常以游踪为线,抒情散文常以情感为线。三、行文线索(四)行文线索的作用在内容上:1.突出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2.使主题更集中、深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3.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故事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连贯性。在结构上:1.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串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2.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使文章情节更紧凑。三、行文线索(五)行文线索答题模板单一线索:文章以......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明暗线索:明线是......,写了....... 内容;暗线是.......,写了 ......内容。这样双线并行,相辅相成,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三、行文线索方法实践演练PART 02例1:阅读《老舍的父子情》,完成下面小题。文章第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④父亲在后来写的幽默小文中,多次提到他的一女一儿“均狡猾可喜”: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小胖子常常下令让他“开步走”,可是永远不喊“立正”,走起来没完。无数个刚想起来的好词好句就在这些“命令”中飞到了九霄云外,所以至今也没有成为伟大的莎士比亚。第④段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例2:阅读《你是排长我是兵》,完成下面小题。文章第③段说“他是排长我是兵”,第 段说“你是排长我是兵”。结合全文,说说前后人称为什么发生了变化。③怎么认识老韩的,记不清了,应该是在一次作家聚会上。反正,一聊天就生出几分敬畏。他与排长都姓韩,神情举止又酷似。于是,就像玩旋转木马,在我心里,一种距离一下子定格了:他是排长我是兵。 在我心里,有一种关系永远不会改变:你是排长我是兵。“他是排长我是兵”:初识老韩,因他和我的排长身份、长相等相像,产生敬畏之情;“你是排长我是兵”: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老韩慧眼识才,无私引领、扶持、鼓励我不断成长,表现出老韩的磊落和风骨,我对老韩敬重有加。第二人称,更加亲切自然。表达了我对老韩的感激、怀念之情;人称的变化体现了我对老韩情感的变化。例3:阅读《_________“密谋”》,完成下面小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菇娘果”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④......母亲拉着我走到小区边的一条小路,路不宽,是被人走出来的。“仪妹妹,快来看!”妈妈蹲下来,托起一个垂钓在茎秆上的“小灯笼”,“这叫‘灯笼果’,但我更喜欢它另一个名字‘菇娘果’,它不挑环境,易生长。这几片皱巴巴的叶子,是它的表皮,很薄,很软,但可以保护果实,防止鸟虫侵害。”妈妈边说边剥开表皮,把果子塞到我嘴里,有些酸,有些涩,还有一点点甜。⑧妈妈说这次生病给她敲了警钟,她要锻炼身体。妈妈把我接过来,红着眼眶说:“你自理能力极差,等上高中寄宿了,可应付不了。还记得菇娘果吗?妈妈希望你长成那样的姑娘。”于是,我听从了妈妈的安排,周末在她上班的诊所做义工。白天很顺利,晚上诊所里空荡荡的。我好害怕,但还是硬着头皮,打扫卫生、检查门窗、打开折叠床,才瑟瑟发抖地钻进被窝。第二天,诊所老板让我住她家,我坚决拒绝。我得成长啊!要知道“成长”这俩字长得很孤单,连个偏旁都没有。例3:阅读《_________“密谋”》,完成下面小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菇娘果”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 妈妈又说:“现在的每一天都是老天赐给我的礼物,我又报了游泳班,我们必须要好好的……”她说话的神情像个小女孩,似菇娘果的女孩!阳光透进来,洒在七巧板似的屋子里,洒在妈妈身上。菇娘果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也象征着妈妈对“我”的期望,妈妈希望 “我” 像菇娘果一样独立、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考真题巩固训练PART 03请完成《文学类作品阅读: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编》以下练习:(四)《巴颜顺的作战靴》4题(五)《又见榆钱飘》4题(十三)《月亮》2题(十六)《高原红》4题(十八)《春到零丁洋》1题(十九)《暖心粥》2题(四)《巴颜顺的作战靴》4题“作战靴”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作战靴”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作战靴”象征着巴颜顺的军人身份和荣誉,他因作战靴而受到旅长的赏识,也因作战靴而展现出勇敢和担当的品质;“作战靴”也体现了军队对士兵的关怀,首长为巴颜顺定制作战靴,解决了他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军队的温暖。(五)《又见榆钱飘》4题作者在文中多次表达出“我”是一棵榆树的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①榆树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是我们在艰难岁月中期待的食粮,表达了我对童年的追忆。②榆树和我都像旅行者一样,无论身在何处,但根始终在故乡。③榆树是我的情感寄托,文章物我交融,表现我对榆树的喜爱及对故乡的热爱怀念之情。(十三)《月亮》2题从思维导图可以看出,作者没有按顺序讲述“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这件事。作者插叙“开学后的第一个月”的事情。有什么作用?“我”一开始不买车票,走着上学的原因,丰富文章内容。为下文“我”后来决定买月票回家做铺垫。(十六)《高原红》4题作者讲述高山故事的角度非常巧妙,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作者讲述高山故事的角度非常巧妙。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展现了高山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作者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回忆和讲述,从不同角度呈现高山的形象,使得故事更加立体和丰富。此外,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十八)《春到零丁洋》1题选文以 为线索,叙写了作者游览珠海、横渡 、到访深圳的经历。作者的游览行踪 零丁洋。(十九)《暖心粥》2题第⑨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作用:交代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说明老李是个知恩图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照应上文第⑥段环卫工人喝粥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