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树和天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4《树和天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本课程内容隶属于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第四单元,即“外国诗歌专题”。该单元的主题是深入探讨“生命与自然的对话”。在这一单元中,教材精心挑选了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以此来展示编者对于现代主义诗歌哲学深度的重视。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与艾略特的《荒原》以及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共同构成了一个“存在主义诗歌”的主题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主义诗歌的绝佳视角。
(二)文本特征
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是一首具有典型超现实主义特征的诗歌。在这首诗中,意象的组合往往反逻辑,如“雨中行走的树”这样的场景,时空维度交错,将当下的行动与永恒的等待并置。此外,物我界限在诗中被消弭,例如“我们”与树的同构,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诗的语言凝练如钻石,每一个意象都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存在主义、生态哲学等多重深远的意蕴。
(三)文化价值
特朗斯特罗姆的这首诗体现了北欧文学特有的“寒带诗学”,在冷峻的自然景观中淬炼出深刻的生命哲思。它与瑞典导演伯格曼的“沉默三部曲”以及蒙克的绘画作品形成了跨艺术的互文关系,为学生理解20世纪欧洲文化精神提供了典型的样本,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索和理解北欧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与艺术。
二、学情分析
(一)认知基础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辨识诸如“雨”、“树”等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然而,对于现代主义诗歌中常见的“非理性逻辑”和“陌生化语言”,学生们往往存在解码障碍,这容易导致他们在阅读时感到“读不懂”的焦虑。
(二)思维障碍
1.具象思维与抽象哲理的转换困难:学生们往往难以将“树在雨中走动”这样的奇幻画面与存在主义哲学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其深层含义。
2.文化隔膜:由于缺乏对北欧冷寂自然环境与简约美学的感性认知,学生们在理解这些文化背景时会遇到障碍。
(三)突破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可以采用“沉浸式地理体验+哲学情景剧”的双模教学方法。通过VR技术展现瑞典冬季的壮丽景观,创设“假如我是斯德哥尔摩的一棵树”这样的情境写作活动,从而架设起从具象感知到抽象思考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
1.破译超现实语言密码:通过变形意象的拆解重组,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中的“陌生化”表达技巧。
2.构建哲学隐喻网络:利用思维导图来呈现树、雨、雪花等元素的象征系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存在主义的生命观。
(二)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
1.品鉴“寒带诗学”的美学特质:通过比较瑞典油画与诗歌意象,使学生能够把握冷色调抒情的艺术效果。
2.解构北欧生态智慧:结合维京神话中的“世界树”原型,引导学生领悟诗歌对“天人关系”的现代诠释,从而深化对北欧生态智慧的理解。
四、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及突破
重点:在本课程中,超现实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是一个核心的教学重点。这些意象往往超越了现实的界限,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是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关键。
突破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复杂的象征意义,我们设计了一个名为“意象魔方”的互动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需要将包含超现实意象的诗句进行打乱和重组,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直观地发现并探讨像“行走的树”和“静止的人”这样的悖论组合所蕴含的深意,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及突破
难点: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诗性表达。存在主义哲学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存在、自由、选择和虚无等,而诗性表达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这些概念在诗歌中的艺术化呈现。
突破策略:为了克服这一难点,我们采用了“哲学咖啡馆”的研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参与到一个模拟的咖啡馆环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阅读和分析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的相关片段。通过这种形式的对比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诗性表达,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入分析文本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元宇宙诗歌漫游(15分钟)
1.VR沉浸:佩戴设备进入1:1还原的斯德哥尔摩冬季街道,观察雨中树木形态,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身临其境之感
2.地理日志:用五感记录虚拟环境中的自然元素,着重记录光线变化对树木的影响,感受自然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3.文化拼图:小组合作匹配瑞典画家埃克斯特伦的抽象画与诗歌片段,通过艺术与文学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文本细读——意象解码工坊(30分钟)
1.超现实意象拆解
活动设计:将诗歌剪成单行纸条,进行"意象连连看",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示例问题:
Q:为何"走动"的树与"停下"的人形成对照?
A:体现现代社会中自然物的能动性与人类的异化状态(提供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支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悖论语言实验室
分组任务:找出诗中反常规搭配(如"匆匆走过我们身旁"的主语移位),通过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思维训练:改写为常规表达并比较诗意流失程度,让学生明白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和魅力
(三)哲学探微——存在主义剧场(25分钟)
1.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用肢体语言演绎"等待雪花的树",通过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哲学圆桌派:
讨论议题:树的"行走"与"等待"哪个更接近生命本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知识支架:引入加缪《西西弗神话》中的"抗争与臣服"辩证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四)创意写作——寒带诗学创作(20分钟)
1.微诗创作:以"城市中的自然物"为题,运用陌生化手法写作三行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互评标准:是否实现"物我关系的超现实转换",通过互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美学价值
六、课堂总结
(一)知识图谱
1.现代诗歌解码方法
超现实意象:通过悖论组合揭示深层哲学隐喻
冷抒情语言:运用色彩词来精确控制情感的温度
2.寒带诗学特征
自然观:探讨能动性自然与静默抗争的哲学意义
生命观:分析存在即等待与瞬间永恒的深刻内涵
(二)思维提升
从单向度解读到构建多元象征系统,拓展思维广度
从具象感知到抽象哲理的思维跃迁,深化理解层次
七、课堂练习
(一)比较阅读
请仔细阅读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作《风暴》以及我们当前学习的这篇课文,然后对比两者,深入分析诗中所描绘的“行走的树”与“弯曲的松树”这两个意象之间的差异。在你的分析中,应当指出“行走的树”这一意象更多地强调了主体性,即树木仿佛具有了行走的能力,表现出一种主动的、动态的生命力。而“弯曲的松树”则侧重于抗争性,松树在风暴中弯曲,但并未折断,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面对恶劣环境时的顽强与抵抗。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和意象,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并给出相应的文本证据支持你的分析。(参考答案:前者强调主体性,后者侧重抗争性)
(二)跨界鉴赏
现在,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的鉴赏方式,即跨界鉴赏。请观察蒙克的版画作品《呐喊》,并从我们所学的诗歌中挑选出与之相匹配的片段。在选择时,请考虑版画中所传达的情感与诗歌中的情感是否有所呼应。例如,你可以选择包含“雪花绽开”这一句的片段,因为这句诗能够体现出一种存在焦虑的突然释放,与《呐喊》中那种强烈的情感爆发和内心深处的恐惧感相呼应。请详细说明你选择这一片段的理由,并尝试解释两者之间的联系。(参考答案:匹配“雪花绽开”句,体现存在焦虑的突然释放)
八、板书设计
树·天空·存在
超现实意象→哲学之镜
行走的树:生命能动性
灰色的雨:存在困境
等待的雪:瞬间永恒
寒带诗学:冷抒情的美学革命
九、教学反思
(一)生成性收获
学生在VR情境中创作出"地铁站台,苔藓在玻璃上拓印年轮"等精彩诗句,证明具象情境能有效激发现代诗歌创作潜能
(二)改进方向
需补充北欧神话知识图谱,强化"世界树"文化原型理解,可设计Yggdrasil(世界之树)的神话解谜游戏作为预习任务
(三)创新延展
开发"诗歌元素周期表"学习工具,将现代诗歌技法归纳为"意象化合价""节奏原子量"等可视化模型,助力系统化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