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避课件(66张)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避课件(66张)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4 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避

什么是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人类社会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
自然界
异常、快速变化
+
有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是自然灾害吗?
不 是
青藏高原无人区地震,惊到几头藏羚羊,是自然灾害吗?
不 是
只有自然界的异变并不是自然灾害
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才是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判定

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表4-1-1 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及灾害的比较
震级、主震时间、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存在差异
思考:造成两次地震灾害损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自然灾害损失大小
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
一般来说,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大
自然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爆发
滑坡、泥石流等
1
2
3
4
气象灾害
生物灾害
水文灾害
干旱、风暴、台风、低温、暴雪等
洪涝、风暴潮等
生物入侵、物种灭绝等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地震
地震
EARTHQUAKE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分类
地震分类
浅源地震(<70km,95%在5~20km)
中源地震(70km~300km)
深源地震 (>300km)
按照震源深度
引发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称为震源
震源上方正对着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地震分类
地震分类
构造地震(90%以上,如汶川地震)
塌陷地震(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
火山地震(7%)
人工诱发地震
按照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
岩石
变形
破裂或错动
构造地震
构造运动
超过承受限度
能量急剧释放
地震波
地震分类
地震分类
微震(<2.5级)
有感地震(>3级)
破坏性地震(>5级)
按照震级分类
震级和烈度
震级和烈度
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
人们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大小。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相差2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
震级相同的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不一定相同;
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图4-1-5 世界7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分布
我国内部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有多条断裂带
我国西南部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受此影响下的断裂带多为东西走向。)
图4-1-6 中国发生过大地震的地点
我国东部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邻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受此影响下的断裂带多为南北走向。)
房屋坍塌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室内财产破坏损失
破坏人工建造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等
工业设施、设备、装置的破坏
大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崩塌、海啸等造成的破坏
地震危害
地震危害
(直接危害)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地震危害
地震危害
(间接危害)
FLOOD
洪水: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称为洪水
洪涝
洪涝
洪灾:若洪水冲毁 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
涝灾:若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 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
洪涝灾害:是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FLOOD
洪涝
洪涝
洪涝灾害
思考:洪涝灾害的分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洪涝灾害
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洪涝灾害是我国影响最广泛、造成财产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图4-1-8 我国洪涝灾害分布
思考: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
东部多,西部少;
沿海多,内陆少;
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
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气候:降水集中,降水量大暴雨、冰雪快速融化
河道:河道堰塞,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水系: 支流众多
洪涝灾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
洪涝灾害的原因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堵塞河道
围湖造田直接降低湖泊调节洪水
过度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造成排水不畅
城市排水系统老化
洪涝灾害的原因
(人为原因)
洪涝灾害的原因

怎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城市内涝的解决方法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
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
滑坡的概念
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滑动面
滑坡体
滑坡的形成因素
思考:滑坡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如坡面较陡
岩土软弱面
如岩体中存在裂隙和松软夹层
触发因素
如地下水、降水等对岩土软弱面具有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滑坡的形成因素
滑坡的危害
滑坡可以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动面
滑坡体
滑坡应急逃离
泥石流
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的突发性洪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
思考: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泥石流形成条件
短时间的大量水流
较大的沟谷坡度
大量松散的堆积物
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
泥石流避灾措施示意
不要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大树可能会被冲倒
泥石流避灾措施示意
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
泥石流避灾措施示意
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泥石流避灾措施示意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灾情预警和评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遥感技术(RS):利用装在航空器(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如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分析、评估
1. 关于图中堰塞湖的形成是否产生了自然灾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堰塞湖的形成已经产生了自然灾害
B.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坝并淹没下游才属于自然灾害
C.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坝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才属于自然灾害
D.堰塞湖本身不属于自然灾害,由其产生的洪涝等才属于自然灾害
练习
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称为堰塞湖,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
A
练习
2017年8月8日21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5.1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827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大,但人员伤亡程度却相对较轻,房屋倒塌数量较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信息能够解释“震情重”而“灾情轻”的有
①房屋抗震性能较好 ②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
③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 ④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它可以用来探测
A.地球内部结构 B.大气物质组成
C.水圈能量来源 D.地震发生规律
A
A
4.图中,某地高速公路一侧的坡面防护设施的主要功能是
练习
D
A.挡风升温,防御寒潮
B.减缓坡度,防御地震
C.降低风速,防御台风
D.加固坡面,防止滑坡
5.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北京市地质灾害点实现全覆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北京市泥石流灾害的预警,是因其能 (  )
练习
A
A. 及时发现地面变动,并传输位置信息
B. 实时发布灾情信息,有利于救灾减灾
C. 分析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D. 根据灾害特点,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
6.地震发生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 (  )
练习
C
A. 确定震中精确位置 B. 测定地震震级和烈度
C. 评估地震灾害损失 D. 统计人员的伤亡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