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统编2024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教2024版七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七下语文第4单元测试02范围:第4单元(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书写水平(5分)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中华美德需要我们传承。叶圣陶先生huì①____人不倦、以身作则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yì②____路上简单的茅草屋是瑶族人民助人为乐的见证;黄文秀到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将百坭村变成脱贫攻坚的热土,以生命quán③____释初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诲驿诠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以身作则 B. 简单 C.脱贫攻坚 D.陶冶【解析】B.简单:不复杂;头绪少。用在此处搭配不当。B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2)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3)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4)________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5)“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__________,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无案牍之劳形不问苍生问鬼神烟笼寒水月笼沙黄梅时节家家雨诲人不倦(6)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彭荆风《驿路梨花》)(7)《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来抒写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驿路梨花处处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菊”被誉为“花中的隐士”,与梅、兰、荷合称为“四君子”。B.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D.《有为有不为》的作者是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学者、作家、翻译家。【解析】A.不是荷,是竹。A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一)整本书阅读6.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内容,横线上人物对应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______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______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A.保尔 朱赫来 B. 保尔 冬妮娅 C.谢廖沙 保尔 D.阿尔焦姆 保尔A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经过种种考验,成长为一名英雄。从保尔面对这些考验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他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示例:①热爱学习:保尔家境困难,工作环境恶劣,但仍坚持读书;②坚韧顽强:面对筑路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保尔毫无怨言,冻坏了双脚还继续在一线工作。(回答一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窗子开花李 皓 ①只有在寒冷的冬天,窗子才会开出美轮美奂的花。 ②如今,冬季不再那么寒冷,窗玻璃也不断升级换代,还有了双层玻璃,窗上难得见到水蒸气凝结成的冰花了。 ③小时候,我家是两扇木板门,门是关不严的,四边透风。为了避免夜里冻脑袋,大人不得不让孩子戴着棉帽睡觉。一觉醒来,窗上已布满冰花。冰花阻隔了光线,屋内是昏暗的,而外面已是亮堂堂的清晨。倘若不是母亲早早起来生火做饭,孩子们依然在梦中。 ④院门外有人在呼喊,是邻居来借农具。我爬到窗前,哈出嘴里的热气,在冰花中间哈出一个圆圆的“小洞”——它似洞而非洞,只是玻璃上的冰凌化掉了,现出透明的玻璃。我远远看清了院门外的人,对灶间的母亲大喊:“妈,是俺二大爷家三叔,你快去开门吧……” ⑤三叔的造访,毁了我心爱的一片“森林”。 ⑥窗上的冰花多种多样,但我见到的多是有序排列的阔叶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年少的我,一直觉得身边有一个看不见的画家,或许就是神笔马良,他是神一样的存在,不动声色,无影无形。冬夜夜深人静,我们蒙头大睡之时,“马良”走东家串西家,挥舞着他的神笔,一夜之间,画满了所有的窗玻璃。 ⑦一片叶子挨着一片叶子,叶子脉络清晰,叶子和叶子基本是相同的,简直就是复制的。这些叶子挤满一个又一个窗口,然后在窗框处断开。窗子像田畴,田里挤满了禾苗,窗框就是横平竖直的田埂。在冬天四野凋敝的日子里,“马良”把叶子画到了每户农家的窗上。 ⑧小伙伴们在一起时,大家的心思已经不在冰花的样式上了,更热衷于伸出舌头去舔。舌尖在玻璃上停顿的时间稍微一长,就会被冰花“粘”住,便慌忙使劲儿往下拽,结果舌尖被粘掉一小块皮,疼得直掉眼泪。不禁想,在这叶子与叶子之间,在这茂密的丛林里,大概是藏着什么神秘的小兽,在守株待兔地等着我们这些小孩子上钩呢。 ⑨太阳越升越高,阳光直射到窗玻璃上,森林模糊了,树叶变成了水,顺着窗框流下来。这些冬天的花朵,就这么谢落了。但我并不伤感,因为今晚等我进入梦乡,“马良”还会留下窗花,且极有可能变换花样,细小的树叶变成大写意的白菜叶,或许是一片白雪皑皑的村庄。 ⑩后来,我爱上了画画。在缺少美术老师的东北乡下,这窗上的冰花,或许是我最初的启蒙老师。我画得比谁都快,比谁都好,老师还把我的画推荐到县里展览。我把画粘在我家糊满报纸的墙上,逢邻居来闲坐,母亲便不失时机地炫耀儿子的作品,邻居频频点头,啧啧称赞。 因了那些冰花,冬天的窗子变得无比美丽,我的童年也有了斑斓的色彩。 如今,窗上的冰花渐行渐远,阳光总是肆无忌惮地穿过玻璃,照出屋内的窗明几净、暖意融融,丰衣足食的日子一览无余。然而,我仍时常想起那开着花的窗子,那是我记忆中最美的画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8.文章第④—⑨段写了小时候关于窗花的趣事,下列对文中相关事件概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三叔造访,和“我”一起赏窗花B.夜里蒙头大睡时“马良”画窗花C.淘气的小伙伴,伸出舌头舔窗花D.太阳升起,融化了窗花。【解析】A.三叔的造访,毁了窗花。A9.阅读全文后,在班级阅读分享会上,大家认为第⑩段虽然提到了“窗上的冰花”,但没有具体描写窗子开花的景象,却又不能去掉,请你解释原因。(4分)因为这一段写的是窗上的冰花是“我”最初的启蒙老师,让“我”爱上画画并小有成绩,突出窗上冰花对“我”影响之大,深化了主旨。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这些叶子挤满一个又一个窗口,然后在窗框处断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花的形状和数量,表达了对冰花的赞叹。11.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我”的形象。(4分)①“我”能把窗上的冰花想象成“阔叶林”,想象成“马良的画”,说明小时候的“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②“我”趴在窗前哈气,用舌头舔窗花,说明小时候的“我”活泼、调皮;③“我”观察窗花,能看到“叶子”的具体形状,说明小时候的“我”具有细致的观察力;④“我”受窗花的启蒙,爱上了画画,说明“我”热爱绘画艺术。(写出两点即可)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12.下列关于闻一多先生上课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闻一多先生一生中只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B.因楚辞班的人不多,闻先生讲楚辞时会抽烟,然后再开讲。C.闻先生教古代神话图文并茂,抑扬顿挫,所以非常“叫座”。D.闻先生讲唐诗讲得最多最好的是晚唐,他能把诗和画联系起来。【解析】A.原文第④段中写“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限定了时间,不能理解为“闻一多先生一生中只开过三门课”。A13.下列关于闻一多先生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表现在他步行前往云南且留胡子:抗战不胜,誓不剃须。B.闻先生潜心钻研学问,表现在他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专心治学,总不下楼。C.闻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表现在他对深奥的楚辞所用笔记本很大,但他一笔不苟。D.闻先生个人才华横溢,除讲楚辞无学生去听外,讲唐诗和古代神话却非常“叫座”。【解析】D.“讲楚辞无学生去听”不符合原文“楚辞班人不多”。“讲唐诗非常‘叫座’”也不是原文交代的,讲唐诗很好不一定很“叫座”。D14.选文第⑦段“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他讲晚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这一点十分独到,也很难有人做到,只因为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既是诗人,也是画家。15.汪曾祺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4分)因为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先生等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赏识这样的学生。(三)古代诗文阅读张咏①劝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③不足尔。”及准出陕④,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⑤。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张咏:宋朝初年名臣。②准:寇准,宋初宰相。③学术:学问。④出陕:出任陕州知州。⑤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16.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张咏在成都时便对他的下属说过寇准在学问上还有欠缺。B.张咏向寇准推荐的《霍光传》使寇准认识到张咏说他不学无术。C.寇准虚心接受了向张咏请求的赠言,但始终未懂其意。D.寇准罢相后出任陕州知州,正好遇到了张咏。【解析】C.寇准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C17.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4分)从寇准取《霍光传》来读,读到霍光“不学无术”时,哈哈大笑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说明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A.闻准入相 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B.归取其传读之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C.咏将去 睨之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D.谓其僚属曰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解析】A.听说;B.代词,指《霍光传》/结构助词,的;C.离开;D.代词,他的。B【参考译文】 宋初,张咏在成都的时候,听到寇准当了宰相,便对他下边的官员说:“寇准虽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可惜在学问上还有欠缺。”(等到)寇准(罢相)出任陕州知州,适逢张咏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盛情地款待(张咏)。当张咏将要离开时,寇准(亲自)送张咏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临别赠言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听了,)一时没有弄清张咏的用意,回家后取出《霍光传》来读,读到“不学无术”的话时,(才恍然大悟地)笑着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桂源铺[宋]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注释】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19.下列诗作与本诗同样侧重理趣的一首是( )(3分)A.韩愈《晚春》 B.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C.岑参《逢入京使》 D.赵师秀《约客》【解析】“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由此可见本诗是以小溪为景说理,《晚春》也是以春景来说理。故选A。A20.本诗写得灵动活泼,下面是简析“不许”“喧”两个词语的妙趣,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不许”描摹出山的“调皮”“霸道”;“喧”写出了溪水不满于万山的“拦”,于是日夜“喧”闹,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拟人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孝亲,是人伦之本源;敬老,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人间真情永恒的旋律,请你参加以“孝亲敬老我先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相关任务。21.小华同学选择了几句名言,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手抄报内容的一句是( )(3分)A.事①亲以敬,美过三牲②。——挚虞B.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C.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D.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注释】①事:侍奉,D中的“事”也是侍奉的意思。②三牲:古代祭祀用的供品。【解析】D.“事师之犹事父也”的意思就是说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表明对老师的尊重。D22.【感“孝”心】班级最终确定以漫画《一家三代》(见下图)作为活动的宣传画,请对漫画的画面内容及寓意进行说明。要求:①主要信息完整、准确、有效;②语言简明,说明顺序合理;③50字左右。(6分)示例:画面中有祖孙三代,妈妈在帮奶奶(外婆)捶背,女儿在给妈妈捶背。整个画面温馨、感人,生动地演绎着爱的传递。23.【践“孝”行】下面是小锋同学演讲稿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孝道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②“百善孝为先”,我们一定要将孝道发扬并继承下去。③“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老”字和“子”字组成,后来在书写过程中人们把“老”字的下半部分省略了。④“孝”字的构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奉养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⑤需要强调的是,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方面。⑥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父母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第①句成分残缺,在“下来”后面加“的传统美德”。第②句语序不当,应将“发扬”与“继承”调换位置。五、写作能力(60分)24.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请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写作提示与要求:(1)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2)“这样的人”可以是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的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第四单元学业质量评价(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书写水平(5分)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中华美德需要我们传承。叶圣陶先生huì① 诲 人不倦、以身作则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yì② 驿 路上简单的茅草屋是瑶族人民助人为乐的见证;黄文秀到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将百坭村变成脱贫攻坚的热土,以生命quán③ 诠 释初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A.以身作则 B. 简单 C.脱贫攻坚 D.陶冶【解析】B.简单:不复杂;头绪少。用在此处搭配不当。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1)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2)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3)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4)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5)“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6)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彭荆风《驿路梨花》)(7)《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8)《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来抒写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3分)A.“菊”被誉为“花中的隐士”,与梅、兰、荷合称为“四君子”。B.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D.《有为有不为》的作者是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学者、作家、翻译家。【解析】A.不是荷,是竹。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一)整本书阅读6.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内容,横线上人物对应填写正确的一项是(A)(3分)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 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 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A.保尔 朱赫来 B. 保尔 冬妮娅 C.谢廖沙 保尔 D.阿尔焦姆 保尔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经过种种考验,成长为一名英雄。从保尔面对这些考验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他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示例:①热爱学习:保尔家境困难,工作环境恶劣,但仍坚持读书;②坚韧顽强:面对筑路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保尔毫无怨言,冻坏了双脚还继续在一线工作。(回答一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窗子开花李 皓 ①只有在寒冷的冬天,窗子才会开出美轮美奂的花。 ②如今,冬季不再那么寒冷,窗玻璃也不断升级换代,还有了双层玻璃,窗上难得见到水蒸气凝结成的冰花了。 ③小时候,我家是两扇木板门,门是关不严的,四边透风。为了避免夜里冻脑袋,大人不得不让孩子戴着棉帽睡觉。一觉醒来,窗上已布满冰花。冰花阻隔了光线,屋内是昏暗的,而外面已是亮堂堂的清晨。倘若不是母亲早早起来生火做饭,孩子们依然在梦中。 ④院门外有人在呼喊,是邻居来借农具。我爬到窗前,哈出嘴里的热气,在冰花中间哈出一个圆圆的“小洞”——它似洞而非洞,只是玻璃上的冰凌化掉了,现出透明的玻璃。我远远看清了院门外的人,对灶间的母亲大喊:“妈,是俺二大爷家三叔,你快去开门吧……” ⑤三叔的造访,毁了我心爱的一片“森林”。 ⑥窗上的冰花多种多样,但我见到的多是有序排列的阔叶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年少的我,一直觉得身边有一个看不见的画家,或许就是神笔马良,他是神一样的存在,不动声色,无影无形。冬夜夜深人静,我们蒙头大睡之时,“马良”走东家串西家,挥舞着他的神笔,一夜之间,画满了所有的窗玻璃。 ⑦一片叶子挨着一片叶子,叶子脉络清晰,叶子和叶子基本是相同的,简直就是复制的。这些叶子挤满一个又一个窗口,然后在窗框处断开。窗子像田畴,田里挤满了禾苗,窗框就是横平竖直的田埂。在冬天四野凋敝的日子里,“马良”把叶子画到了每户农家的窗上。 ⑧小伙伴们在一起时,大家的心思已经不在冰花的样式上了,更热衷于伸出舌头去舔。舌尖在玻璃上停顿的时间稍微一长,就会被冰花“粘”住,便慌忙使劲儿往下拽,结果舌尖被粘掉一小块皮,疼得直掉眼泪。不禁想,在这叶子与叶子之间,在这茂密的丛林里,大概是藏着什么神秘的小兽,在守株待兔地等着我们这些小孩子上钩呢。 ⑨太阳越升越高,阳光直射到窗玻璃上,森林模糊了,树叶变成了水,顺着窗框流下来。这些冬天的花朵,就这么谢落了。但我并不伤感,因为今晚等我进入梦乡,“马良”还会留下窗花,且极有可能变换花样,细小的树叶变成大写意的白菜叶,或许是一片白雪皑皑的村庄。 ⑩后来,我爱上了画画。在缺少美术老师的东北乡下,这窗上的冰花,或许是我最初的启蒙老师。我画得比谁都快,比谁都好,老师还把我的画推荐到县里展览。我把画粘在我家糊满报纸的墙上,逢邻居来闲坐,母亲便不失时机地炫耀儿子的作品,邻居频频点头,啧啧称赞。 因了那些冰花,冬天的窗子变得无比美丽,我的童年也有了斑斓的色彩。 如今,窗上的冰花渐行渐远,阳光总是肆无忌惮地穿过玻璃,照出屋内的窗明几净、暖意融融,丰衣足食的日子一览无余。然而,我仍时常想起那开着花的窗子,那是我记忆中最美的画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8.文章第④—⑨段写了小时候关于窗花的趣事,下列对文中相关事件概述有误的一项是(A)(3分)A.三叔造访,和“我”一起赏窗花B.夜里蒙头大睡时“马良”画窗花C.淘气的小伙伴,伸出舌头舔窗花D.太阳升起,融化了窗花。【解析】A.三叔的造访,毁了窗花。9.阅读全文后,在班级阅读分享会上,大家认为第⑩段虽然提到了“窗上的冰花”,但没有具体描写窗子开花的景象,却又不能去掉,请你解释原因。(4分)因为这一段写的是窗上的冰花是“我”最初的启蒙老师,让“我”爱上画画并小有成绩,突出窗上冰花对“我”影响之大,深化了主旨。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这些叶子挤满一个又一个窗口,然后在窗框处断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花的形状和数量,表达了对冰花的赞叹。11.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我”的形象。(4分)①“我”能把窗上的冰花想象成“阔叶林”,想象成“马良的画”,说明小时候的“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②“我”趴在窗前哈气,用舌头舔窗花,说明小时候的“我”活泼、调皮;③“我”观察窗花,能看到“叶子”的具体形状,说明小时候的“我”具有细致的观察力;④“我”受窗花的启蒙,爱上了画画,说明“我”热爱绘画艺术。(写出两点即可)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12.下列关于闻一多先生上课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A.闻一多先生一生中只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B.因楚辞班的人不多,闻先生讲楚辞时会抽烟,然后再开讲。C.闻先生教古代神话图文并茂,抑扬顿挫,所以非常“叫座”。D.闻先生讲唐诗讲得最多最好的是晚唐,他能把诗和画联系起来。【解析】A.原文第④段中写“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限定了时间,不能理解为“闻一多先生一生中只开过三门课”。13.下列关于闻一多先生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表现在他步行前往云南且留胡子:抗战不胜,誓不剃须。B.闻先生潜心钻研学问,表现在他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专心治学,总不下楼。C.闻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表现在他对深奥的楚辞所用笔记本很大,但他一笔不苟。D.闻先生个人才华横溢,除讲楚辞无学生去听外,讲唐诗和古代神话却非常“叫座”。【解析】D.“讲楚辞无学生去听”不符合原文“楚辞班人不多”。“讲唐诗非常‘叫座’”也不是原文交代的,讲唐诗很好不一定很“叫座”。14.选文第⑦段“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他讲晚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这一点十分独到,也很难有人做到,只因为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既是诗人,也是画家。15.汪曾祺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4分)因为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先生等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赏识这样的学生。(三)古代诗文阅读张咏①劝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③不足尔。”及准出陕④,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⑤。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张咏:宋朝初年名臣。②准:寇准,宋初宰相。③学术:学问。④出陕:出任陕州知州。⑤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16.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3分)A.张咏在成都时便对他的下属说过寇准在学问上还有欠缺。B.张咏向寇准推荐的《霍光传》使寇准认识到张咏说他不学无术。C.寇准虚心接受了向张咏请求的赠言,但始终未懂其意。D.寇准罢相后出任陕州知州,正好遇到了张咏。【解析】C.寇准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17.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4分)从寇准取《霍光传》来读,读到霍光“不学无术”时,哈哈大笑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说明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B)(3分)A.闻准入相 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B.归取其传读之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C.咏将去 睨之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D.谓其僚属曰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解析】A.听说;B.代词,指《霍光传》/结构助词,的;C.离开;D.代词,他的。【参考译文】 宋初,张咏在成都的时候,听到寇准当了宰相,便对他下边的官员说:“寇准虽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可惜在学问上还有欠缺。”(等到)寇准(罢相)出任陕州知州,适逢张咏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盛情地款待(张咏)。当张咏将要离开时,寇准(亲自)送张咏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临别赠言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听了,)一时没有弄清张咏的用意,回家后取出《霍光传》来读,读到“不学无术”的话时,(才恍然大悟地)笑着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桂源铺[宋]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注释】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19.下列诗作与本诗同样侧重理趣的一首是(A)(3分)A.韩愈《晚春》 B.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C.岑参《逢入京使》 D.赵师秀《约客》【解析】“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由此可见本诗是以小溪为景说理,《晚春》也是以春景来说理。故选A。20.本诗写得灵动活泼,下面是简析“不许”“喧”两个词语的妙趣,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不许”描摹出山的“调皮”“霸道”;“喧”写出了溪水不满于万山的“拦”,于是日夜“喧”闹,运用 拟人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孝亲,是人伦之本源;敬老,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人间真情永恒的旋律,请你参加以“孝亲敬老我先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相关任务。21.小华同学选择了几句名言,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手抄报内容的一句是(D)(3分)A.事①亲以敬,美过三牲②。——挚虞B.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C.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D.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注释】①事:侍奉,D中的“事”也是侍奉的意思。②三牲:古代祭祀用的供品。【解析】D.“事师之犹事父也”的意思就是说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表明对老师的尊重。22.【感“孝”心】班级最终确定以漫画《一家三代》(见下图)作为活动的宣传画,请对漫画的画面内容及寓意进行说明。要求:①主要信息完整、准确、有效;②语言简明,说明顺序合理;③50字左右。(6分)示例:画面中有祖孙三代,妈妈在帮奶奶(外婆)捶背,女儿在给妈妈捶背。整个画面温馨、感人,生动地演绎着爱的传递。23.【践“孝”行】下面是小锋同学演讲稿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孝道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②“百善孝为先”,我们一定要将孝道发扬并继承下去。③“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老”字和“子”字组成,后来在书写过程中人们把“老”字的下半部分省略了。④“孝”字的构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奉养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⑤需要强调的是,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方面。⑥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父母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第①句成分残缺,在“下来”后面加“的传统美德”。第②句语序不当,应将“发扬”与“继承”调换位置。五、写作能力(60分)24.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请以“这样的人让我 ”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写作提示与要求:(1)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2)“这样的人”可以是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的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第四单元学业质量评价(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书写水平(5分)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中华美德需要我们传承。叶圣陶先生huì① 诲 人不倦、以身作则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yì② 驿 路上简单的茅草屋是瑶族人民助人为乐的见证;黄文秀到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将百坭村变成脱贫攻坚的热土,以生命quán③ 诠 释初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A.以身作则 B. 简单 C.脱贫攻坚 D.陶冶【解析】B.简单:不复杂;头绪少。用在此处搭配不当。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1)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2)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3)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4)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5)“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6)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彭荆风《驿路梨花》)(7)《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8)《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来抒写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3分)A.“菊”被誉为“花中的隐士”,与梅、兰、荷合称为“四君子”。B.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D.《有为有不为》的作者是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学者、作家、翻译家。【解析】A.不是荷,是竹。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一)整本书阅读6.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内容,横线上人物对应填写正确的一项是(A)(3分)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 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 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A.保尔 朱赫来 B. 保尔 冬妮娅 C.谢廖沙 保尔 D.阿尔焦姆 保尔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经过种种考验,成长为一名英雄。从保尔面对这些考验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他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示例:①热爱学习:保尔家境困难,工作环境恶劣,但仍坚持读书;②坚韧顽强:面对筑路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保尔毫无怨言,冻坏了双脚还继续在一线工作。(回答一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窗子开花李 皓 ①只有在寒冷的冬天,窗子才会开出美轮美奂的花。 ②如今,冬季不再那么寒冷,窗玻璃也不断升级换代,还有了双层玻璃,窗上难得见到水蒸气凝结成的冰花了。 ③小时候,我家是两扇木板门,门是关不严的,四边透风。为了避免夜里冻脑袋,大人不得不让孩子戴着棉帽睡觉。一觉醒来,窗上已布满冰花。冰花阻隔了光线,屋内是昏暗的,而外面已是亮堂堂的清晨。倘若不是母亲早早起来生火做饭,孩子们依然在梦中。 ④院门外有人在呼喊,是邻居来借农具。我爬到窗前,哈出嘴里的热气,在冰花中间哈出一个圆圆的“小洞”——它似洞而非洞,只是玻璃上的冰凌化掉了,现出透明的玻璃。我远远看清了院门外的人,对灶间的母亲大喊:“妈,是俺二大爷家三叔,你快去开门吧……” ⑤三叔的造访,毁了我心爱的一片“森林”。 ⑥窗上的冰花多种多样,但我见到的多是有序排列的阔叶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年少的我,一直觉得身边有一个看不见的画家,或许就是神笔马良,他是神一样的存在,不动声色,无影无形。冬夜夜深人静,我们蒙头大睡之时,“马良”走东家串西家,挥舞着他的神笔,一夜之间,画满了所有的窗玻璃。 ⑦一片叶子挨着一片叶子,叶子脉络清晰,叶子和叶子基本是相同的,简直就是复制的。这些叶子挤满一个又一个窗口,然后在窗框处断开。窗子像田畴,田里挤满了禾苗,窗框就是横平竖直的田埂。在冬天四野凋敝的日子里,“马良”把叶子画到了每户农家的窗上。 ⑧小伙伴们在一起时,大家的心思已经不在冰花的样式上了,更热衷于伸出舌头去舔。舌尖在玻璃上停顿的时间稍微一长,就会被冰花“粘”住,便慌忙使劲儿往下拽,结果舌尖被粘掉一小块皮,疼得直掉眼泪。不禁想,在这叶子与叶子之间,在这茂密的丛林里,大概是藏着什么神秘的小兽,在守株待兔地等着我们这些小孩子上钩呢。 ⑨太阳越升越高,阳光直射到窗玻璃上,森林模糊了,树叶变成了水,顺着窗框流下来。这些冬天的花朵,就这么谢落了。但我并不伤感,因为今晚等我进入梦乡,“马良”还会留下窗花,且极有可能变换花样,细小的树叶变成大写意的白菜叶,或许是一片白雪皑皑的村庄。 ⑩后来,我爱上了画画。在缺少美术老师的东北乡下,这窗上的冰花,或许是我最初的启蒙老师。我画得比谁都快,比谁都好,老师还把我的画推荐到县里展览。我把画粘在我家糊满报纸的墙上,逢邻居来闲坐,母亲便不失时机地炫耀儿子的作品,邻居频频点头,啧啧称赞。 因了那些冰花,冬天的窗子变得无比美丽,我的童年也有了斑斓的色彩。 如今,窗上的冰花渐行渐远,阳光总是肆无忌惮地穿过玻璃,照出屋内的窗明几净、暖意融融,丰衣足食的日子一览无余。然而,我仍时常想起那开着花的窗子,那是我记忆中最美的画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8.文章第④—⑨段写了小时候关于窗花的趣事,下列对文中相关事件概述有误的一项是(A)(3分)A.三叔造访,和“我”一起赏窗花B.夜里蒙头大睡时“马良”画窗花C.淘气的小伙伴,伸出舌头舔窗花D.太阳升起,融化了窗花。【解析】A.三叔的造访,毁了窗花。9.阅读全文后,在班级阅读分享会上,大家认为第⑩段虽然提到了“窗上的冰花”,但没有具体描写窗子开花的景象,却又不能去掉,请你解释原因。(4分)因为这一段写的是窗上的冰花是“我”最初的启蒙老师,让“我”爱上画画并小有成绩,突出窗上冰花对“我”影响之大,深化了主旨。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这些叶子挤满一个又一个窗口,然后在窗框处断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花的形状和数量,表达了对冰花的赞叹。11.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我”的形象。(4分)①“我”能把窗上的冰花想象成“阔叶林”,想象成“马良的画”,说明小时候的“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②“我”趴在窗前哈气,用舌头舔窗花,说明小时候的“我”活泼、调皮;③“我”观察窗花,能看到“叶子”的具体形状,说明小时候的“我”具有细致的观察力;④“我”受窗花的启蒙,爱上了画画,说明“我”热爱绘画艺术。(写出两点即可)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12.下列关于闻一多先生上课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A.闻一多先生一生中只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B.因楚辞班的人不多,闻先生讲楚辞时会抽烟,然后再开讲。C.闻先生教古代神话图文并茂,抑扬顿挫,所以非常“叫座”。D.闻先生讲唐诗讲得最多最好的是晚唐,他能把诗和画联系起来。【解析】A.原文第④段中写“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限定了时间,不能理解为“闻一多先生一生中只开过三门课”。13.下列关于闻一多先生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表现在他步行前往云南且留胡子:抗战不胜,誓不剃须。B.闻先生潜心钻研学问,表现在他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专心治学,总不下楼。C.闻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表现在他对深奥的楚辞所用笔记本很大,但他一笔不苟。D.闻先生个人才华横溢,除讲楚辞无学生去听外,讲唐诗和古代神话却非常“叫座”。【解析】D.“讲楚辞无学生去听”不符合原文“楚辞班人不多”。“讲唐诗非常‘叫座’”也不是原文交代的,讲唐诗很好不一定很“叫座”。14.选文第⑦段“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他讲晚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这一点十分独到,也很难有人做到,只因为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既是诗人,也是画家。15.汪曾祺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4分)因为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先生等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赏识这样的学生。(三)古代诗文阅读张咏①劝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③不足尔。”及准出陕④,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⑤。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张咏:宋朝初年名臣。②准:寇准,宋初宰相。③学术:学问。④出陕:出任陕州知州。⑤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16.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3分)A.张咏在成都时便对他的下属说过寇准在学问上还有欠缺。B.张咏向寇准推荐的《霍光传》使寇准认识到张咏说他不学无术。C.寇准虚心接受了向张咏请求的赠言,但始终未懂其意。D.寇准罢相后出任陕州知州,正好遇到了张咏。【解析】C.寇准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17.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4分)从寇准取《霍光传》来读,读到霍光“不学无术”时,哈哈大笑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说明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B)(3分)A.闻准入相 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B.归取其传读之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C.咏将去 睨之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D.谓其僚属曰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解析】A.听说;B.代词,指《霍光传》/结构助词,的;C.离开;D.代词,他的。【参考译文】 宋初,张咏在成都的时候,听到寇准当了宰相,便对他下边的官员说:“寇准虽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可惜在学问上还有欠缺。”(等到)寇准(罢相)出任陕州知州,适逢张咏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盛情地款待(张咏)。当张咏将要离开时,寇准(亲自)送张咏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临别赠言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听了,)一时没有弄清张咏的用意,回家后取出《霍光传》来读,读到“不学无术”的话时,(才恍然大悟地)笑着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桂源铺[宋]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注释】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19.下列诗作与本诗同样侧重理趣的一首是(A)(3分)A.韩愈《晚春》 B.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C.岑参《逢入京使》 D.赵师秀《约客》【解析】“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由此可见本诗是以小溪为景说理,《晚春》也是以春景来说理。故选A。20.本诗写得灵动活泼,下面是简析“不许”“喧”两个词语的妙趣,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不许”描摹出山的“调皮”“霸道”;“喧”写出了溪水不满于万山的“拦”,于是日夜“喧”闹,运用 拟人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孝亲,是人伦之本源;敬老,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人间真情永恒的旋律,请你参加以“孝亲敬老我先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相关任务。21.小华同学选择了几句名言,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手抄报内容的一句是(D)(3分)A.事①亲以敬,美过三牲②。——挚虞B.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C.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D.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注释】①事:侍奉,D中的“事”也是侍奉的意思。②三牲:古代祭祀用的供品。【解析】D.“事师之犹事父也”的意思就是说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表明对老师的尊重。22.【感“孝”心】班级最终确定以漫画《一家三代》(见下图)作为活动的宣传画,请对漫画的画面内容及寓意进行说明。要求:①主要信息完整、准确、有效;②语言简明,说明顺序合理;③50字左右。(6分)示例:画面中有祖孙三代,妈妈在帮奶奶(外婆)捶背,女儿在给妈妈捶背。整个画面温馨、感人,生动地演绎着爱的传递。23.【践“孝”行】下面是小锋同学演讲稿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孝道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②“百善孝为先”,我们一定要将孝道发扬并继承下去。③“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老”字和“子”字组成,后来在书写过程中人们把“老”字的下半部分省略了。④“孝”字的构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奉养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⑤需要强调的是,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方面。⑥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父母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第①句成分残缺,在“下来”后面加“的传统美德”。第②句语序不当,应将“发扬”与“继承”调换位置。五、写作能力(60分)24.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请以“这样的人让我 ”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写作提示与要求:(1)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2)“这样的人”可以是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的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下语文第4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2【2025春统编新版语文阶段性测试】.pptx 七下语文第4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2【2025春统编新版语文阶段性测试】(原卷版).docx 七下语文第4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2【2025春统编新版语文阶段性测试】(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