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科 语文 年级 8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高银萍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时 1课时课标要求 学生需要感受并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需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反复吟咏,学生应能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应能体会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并理解其现实主义特点。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课《唐诗三首》,另外两首分别是《石壕吏》和《卖炭翁》,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为避战乱,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上元二年(761)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歌的前三节叙事,诗人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的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第四节抒情,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伟大形象。本篇文章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为基础感知;第二课时为深度赏析。本课时为第二课时,采用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情景再现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活动设计了朗读与背诵、语言品析、创意表达等环节。教学过程中穿插了背景介绍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更有利于同学们把握诗人形象和文章主旨。学情分析 通过前置性学习,绝大多数的同学已经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本课的设计是以读为主线,在读中读懂诗情,在读中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博爱的形象,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旨在让同学们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能体现景、物或人的特征的诗句,讨论分析其状态特点,揣摩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对比杜甫的个人苦难与“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准确把握诗人的形象。核心素养目标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内容、情感;关注诗歌中动词的运用,体会语言的形象性与表现力;鉴赏“秋风”“茅屋”“冷雨”等意象的悲凉意境,结合画面想象,感受诗人身处的困境;引导学生对比杜甫的个人苦难与“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分析其由个体到群体的思维升华;结合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及博爱思想的体现。教学重点 文化自信: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语言运用:反复诵读,感受“歌行体”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 思维能力: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中的精彩描写,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任务驱动与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价值观渗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科特点自行设置)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初读感知.探诗形 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音韵) 学生通过自由读,感受“歌行体”诗歌的特点环节二 跟读感受.通诗意 听名家范读、跟读 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情境。环节三 细读品析.懂诗情 同学们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能体现景、物或人的特征的诗句,讨论分析其状态特点,揣摩其中蕴含的情感。 通过同学们的细读、讨论、分析,明确文中所写景、物、人的状态特点,体会诗人所蕴含的感情,感悟诗人悲苦的处境,也为后文诗人推己及人,抒发他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对比。环节四 诵读演绎.解诗心 学生诵读、师生诵读演绎 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诗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感。总结评价 课堂小结.再现形象 与老师一起回顾文章内容;聆听诗人的嘱托。 在回顾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形象;AI联动,聆听诗人对同学们的嘱托,再次感悟诗人形象。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本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将本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拓展作业:假如你能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偶遇在草堂畔沉思的诗人,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请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通过初读、精读、品读的朗读设计,学生能够逐步深入诗歌的情感内核;通过动词赏析环节,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其表达效果,语言感悟能力得到提升;但朗读深度还不足,部分学生停留在“读准”层面,未能实现“读透”,应该增加“意象联想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构建画面。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24张PPT)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研 学 旅 行 之——杜 甫 草 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wéi 歌: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为……所…… 被动句式意思:茅屋被秋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叙事抒情诗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灾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初读感知.探诗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音韵。文体知识歌行体的特点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内容充实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句子。5、通常用“歌”“行”或者“歌行”命名。跟读感受.通诗意听范读跟读概述事件,想象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秋风袭屋群童抱茅屋漏衾裂广厦千万细读品析.懂诗情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以4人小组为单位,找出能体现景、物或人的特征的诗句,讨论分析其状态特点,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情感。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场秋风秋雨,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却陷入如此窘迫的处境,愁绪如此复杂多变。你怎样评价诗人的生活?苦生活环境的艰苦颠沛流离的辛苦愧对家人的痛苦……诵读演绎.解诗心诗人多年心酸,常年贫苦,在此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之际,他竟在惦念着什么 诗人甚至想要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种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痛惜焦急愤懑无奈愁苦忧思坚定悲壮心 怀 苍 生广厦千万 大庇寒士板书设计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 国 忧 民从古自今,就不缺少忧国忧民的中国人,他们是: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他们是: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张桂梅、黄旭华……听听诗人对同学们的嘱托: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结合本诗内容,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将本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2.假如你能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偶遇在草堂畔沉思的诗人,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请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恳 请 指 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x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视频_20250429_08460018.mp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