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Ⅰ1.C (3分)2.D (3分)3.B (3分)4.(5分)①第1段开篇提出观点,指出“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②第2至7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家国同构”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③第8至10段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点1分,二三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5.(4分)①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将家与国几乎看作同一回事,国盛才能家兴。②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基础。③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1题详解】C.“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先秦思想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家与国唇齿相依的联系并非是由“‘亲亲’与‘尊尊’融为一体”表现出来的。故选C。【2题详解】.D.“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意为“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文中提到“这种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所以二者有共通之处。故选D。【3题详解】.B.第7段观点,家与国是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B选项大意为“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未体现出家国的密切联系。故选B。【4题详解】.①结合“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可知,第1段开篇提出观点,指出“家国情怀在中华文明中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②结合“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可知,第2至7段指出,商周时期氏族血缘宗法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家国同构”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③结合“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知,第8至10段指出,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家国情怀自然产生,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5题详解】.①结合“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可知,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将家与国几乎看作同一回事,国盛才能家兴。②结合“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可知,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基础。③结合“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可知,家国情怀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激励青年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二)现代文阅读Ⅱ6. D (3分) 7. D (3分)8. (4分) ①研究培育茶树。②推广种植茶树。③学习制茶与营销。④不断推出新品种。⑤引入茶文化。9.(5分)①以关键事件的时间节点串联起香茗茶发展的历程,使文章叙事脉络清晰。②多次强调时间,体现了茶树培育过程的漫长,也反映出香茗茶产业发展的艰辛与成就,突出了张姑娘坚持不懈的品质。③时间节点的设置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一点1分,二三点各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导语】《香茗记》讲述了张姑娘在1961年发现水沟地区的茶树,并经过60年的努力,成功将茶树种植推至北纬33度,创造了奇迹的故事。她通过土壤普查、直播育苗等方式,克服了茶树移栽的困难,最终在金师县培育出香茗茶,文章通过时间节点的穿插,展现了张姑娘从年轻时的梦想,到最终实现茶叶产业化的艰辛历程,突出了她与茶树、水沟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她对金师茶业发展的巨大贡献。【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D.“流露出她不能学以致用遗憾”错误。文中提到张姑娘最初的研究课题是南树北移,但“却为茶折腾了一辈子”并不表达她不能学以致用的遗憾,而是体现了她为培育茶树付出了大量心血,经历了诸多困难与波折,是对她专注执着于茶树培育事业的一种描述。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D.“这些插叙能让读者对她的事迹有更全面的了解”错误。结尾部分交代张姑娘的职务、籍贯和出生时间等信息,不属于插叙,而是补叙,是对张姑娘基本信息的补充说明,能让读者对她有更全面的了解。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①研究培育茶树:张姑娘发现水沟的茶树后,为给野生茶树安家,她花了4年时间研究茶树移栽,虽未成功,但之后她转换思路,购买茶种直播育苗,做土壤普查,历经多年让茶树在当地成活并发展成茶林。②推广种植茶树:张姑娘让金师乡间30万人接受了种茶,使当地有了自己的茶园,扩大了茶树种植规模,让茶产业在金师得以发展。③学习制茶与营销:张姑娘慢慢学习制茶和营销,使金师香茗得以名扬天下,让茶成为有市场价值的商品,走进人们的生活。④不断推出新品种:张姑娘所在的茶园一直在研究推出新品种,丰富了茶的种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推动茶走进普通人的生活。⑤引入茶文化:张姑娘在学习中逐渐引入关于香茗的茶艺、茶道等茶文化,提升了茶的文化内涵,使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金师人的生活。【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作用分析的能力。①叙事脉络清晰。文中通过“1961年”张姑娘发现茶树、“两年后”“4年时间”“6年后”等时间节点,清晰地呈现了从发现茶树枝条到尝试培育茶树,再到茶林首次制茶等一系列事件的先后顺序,将香茗茶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香茗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使文章叙事逻辑严密、层次分明。②体现培育艰辛与人物品质。 “30年后”“花了60年时间”等时间表述,强调了张姑娘培育茶树、发展香茗茶产业所经历的漫长岁月。茶树培育过程中历经多次失败,如移栽不成活、直播育苗成活率低等,而张姑娘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面对诸多困难始终没有放弃,体现了培育过程的艰辛,更突出了她为实现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伟大品质。③增强真实感和感染力。时间节点的明确使故事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如从1961年到2021年,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变迁。这些确切的时间让香茗茶的发展故事更具真实性,仿佛是真实发生在读者身边的事情,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张姑娘的坚持和付出,以及香茗茶产业发展带来的成就和喜悦,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 CEG (3分) 11. B (3分) 12. D (3分)13. (8分,每句4分)⑴狗猪吃人吃的食物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的缘故。”⑵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益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14.(4分) 孟子学习的是孔道,主张仁义,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而战国时期各国兼并攻伐,需要的是能攻善伐的人才,孟子的主张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因此孟子未获重用。解析【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中,主语承前省略,是孟子,“序”是谓语,“《诗》《书》”是宾语,本句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应在C处断;“述”动词,作谓语,其宾语是“仲尼之意”,句意完整,应在E处断;“作”是动词,作谓语,其宾语是“《孟子》篇”,句意完整,应在G处断。故选CEG。【11题解析】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错误。字义相同。“凶”在两个句中都是指谷物收成不好,即坏年成。句意:河内遇到饥荒。/坏年成避免不了饿死。C.正确。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穿;/驻扎。句意: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D.正确。看作;/介词,替,给。句意: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故选B。【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他认可孟子的政治主张”错误,材料二中说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故选D。【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⑴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检:检点,制止、约束。岁:年岁、年成。⑵“利诚乱之始也”,判断句;“罕”,很少;“原”,根本原因、根源【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可知,当时各诸侯国正在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需要的也是能攻善伐的人才,而孟子学习的是孔子之道,主张仁义,称述的是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参考译文:材料一: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益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孟轲,是邹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古代诗歌阅读D (3分)【15题解析】玉鉴琼田”“表里俱澄澈”是洞庭湖平静的景象。“银山堆”是洞庭湖风雨中波浪滔天的情形。16.(6分).①贬谪之痛与身世之悲:“投荒万死”写流放与贬途的艰险,“鬓毛斑”写容颜衰老、壮志难酬的沧桑。②劫后重生的庆幸:“生出瞿塘滟滪关”写诗人历经贬谪险途终被赦还,表达了劫后重生的喜悦。③归乡在即的喜悦:“未到江南先一笑”,以未至家乡而“先笑”的独特表达,凸显归乡在即的欢欣之情。④对君山胜景的赞美:第二首“绾结湘娥十二鬟”将君山比作湘夫人发髻,以神话意象赞美其灵秀。“可惜不当湖水面”更借未能近观的遗憾,表现出对君山雄奇之美的沉醉。⑤超脱磨难的豁达:第二首“满川风雨独凭栏”在风雨中静观山水,“银山堆里看青山”以奇想展现笑对困境的酒脱。(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但两首诗的情感都要涉及。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7.(1)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5)念往昔,繁华竞逐语言基础与文字运用语言基础知识18.C (3分) 19.B (3分) 20. B (3分)【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端’指端着”错,端:礼服,这里指穿着礼服。B.“纪传体”错,应为编年体。C.正确。D.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对事物十分熟悉,了如指掌,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实词的能力。A.“是”,代词,这;句意: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这是我的过错。B.正确。句意: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C.“易”,代替;句意:用散乱代替整齐;/又想扩大西边疆界。D.“赐”,恩惠;句意: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能力。①“之”,助词,取独,不译。句意: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②“之”,结构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③“之”,动词,到、往。句意:牛到哪里去?④“之”,助词,取独,不译。句意:秦国使者往来。⑤“之”,助词,取独,不译。句意:这是您知道的。⑥“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越过那茫茫的江面。⑦“之”,结构助词,的。句意: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⑧“之”,代词,这件事。句意:削弱秦国来使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⑨“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综上,①④⑤为助词,取独,不译。②⑦⑨为结构助词,的。⑥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⑧为代词,这件事。③为动词,到、往。故选B。语言文字运用Ⅱ21.(4分) 各地各部门应该在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要做到包容和规范并重,激发和约束同步。22.(4分) ①催生了众多农村网红 ②并非杞人忧天【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出台”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发展”后添加“政策”或“措施”,使句子结构完整。第二处,语序不当,“包容”应和“激发”对应,“规范”应和“约束”对应,故应改为“激发和约束同步”;故句子应修改为:各地各部门应该在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要做到包容和规范并重,激发和约束同步。【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依据前文“田间劳作、烧火做饭、邻里互动……这些在农村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在网上却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围观”,后文则转折到农村网红“红得快凉得也快”的现象及专家的担忧。因此,补写“催生了众多农村网红”,既承接了前文的吸引力,又引出了后文的农村网红现象。 ②依据后文“而是基于……理性预警”,表明此处需否定“担忧”的不合理性,说明专家的担忧并非无端猜测,用“并非杞人忧天”形成“不是……而是……”的逻辑结构。四、写作(60分)【核心立意】1. 科技是工具,而非替代。AI可以辅助学习(如智能题库、知识检索、个性化推荐),但不应完全依赖。真正的成长需要主动思考、实践和试错,AI无法替代人的创造力与情感体验。2. 平衡“效率”与“深度”。AI能提高学习效率,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思维惰性(如直接搜索答案而不思考)。 青少年应学会筛选信息,用AI辅助理解,而非替代思考过程。3. 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AI擅长数据处理,但人类的独特优势在于情感、创新和复杂决策。青少年应培养问题意识、逻辑分析能力,避免被算法“驯化”。4. 挫折与探索是成长的必经之路AI能减少重复劳动,但真正的能力提升仍需通过实践、失败和反思获得。例如,解题时先独立思考,再用AI验证;写作先构思框架,再借助工具优化表达。5. 合理使用AI的伦理与自律设定使用边界(如限制娱乐性AI应用,专注学习型工具)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参考例文】在AI的涛声里,做自己的舵手当阿尔法狗击败围棋冠军时,人类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机器的智慧竟能超越千年文明的积淀。如今,AI解题软件能瞬间完成我们苦思冥想的数学题,智能写作助手可以生成文采斐然的作文。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寓言——科技如同天火,既能照亮前路,也可能灼伤执火者。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学会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守护独立思考的圣火。AI确实是一面映照知识的明镜,但过度依赖它,我们的思维就会像被修剪过度的盆栽,失去自然生长的可能。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AI给出的答案如同现成的鱼,而思考的过程才是捕鱼的技艺。北宋文豪苏轼在《日喻》中讲述盲人识日的故事,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当我们习惯性地向AI索要答案时,就像那个只通过别人描述来认识太阳的盲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温度与光芒。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精神灯塔。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前,曾做过一个"追光"的思想实验。这种不受工具束缚的想象力,正是人类智慧最珍贵的部分。我的数学老师常说:"用AI解题就像坐缆车上山,虽然快捷,却错过了攀登的风景。"去年备战奥赛时,我坚持先用传统方法解题,再用AI验证思路。这种"科技辅助而不替代"的方式,让我在算法森林中开辟出自己的思考小径。AI时代的学习,应该是一场与科技的共舞而非臣服。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发明家,他的笔记本上既有精妙的机械设计,也有对鸟类飞行的观察手稿。这种跨界思考的能力,是任何算法都无法复制的。当我们用AI处理重复性工作时,要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徒那样,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创造性思考。我的同学开发了一个用AI识别古诗词意象的程序,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他对"落花人独立"的个性化解读。站在文明传承的十字路口,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既要驾驭AI的浪潮,又要守护思想的火种。就像航海者既依赖罗盘指引方向,又需要星空确定位置,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坐标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成长航向。让我们做自己思想的舵手,在AI的涛声里,驶向更辽阔的智慧海洋。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深厚的历史渊源。②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这与古希腊、古罗马同时期形成的社会结构颇为不同。古希腊、古罗马在掌握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性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代替,通过清算氏族制、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径步入文明社会发展旅程。中国在使用铁器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了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由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不是剪断而是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的产生实乃自然而又必然之事。③殷周至春秋,所谓邦国、“八百诸侯”等,实际是由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以父子关系为心脏和骨骼的父系家长氏族,其首领首先要具备优良的才干和德行,在本家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才能进一步联络和团结其他氏族、部落、部族,逐步拓展邦国的疆域以“一统天下”。这种“由家而国”的真实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既促使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高度重视,也促使人们形成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交织的民族心理,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④由这种氏族血缘宗法制所决定,社会自然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就是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套思想观念在《礼记》里被归纳为“五止十义”,“五止”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五止十义”以君臣、父子的关系为主干,以臣、子的责任或义务为重点,敬是忠,也是孝的表现形式,忠是敬的重要内涵,也是孝的具体形态。就此而言,朝廷的为臣之道与家庭的为子之道,分为异途,实为一理。⑤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血缘亲情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的微小局部与庞大整体,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同一回事。⑥《左传》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⑦这虽然主要是描述春秋早期邦国社会的主从等级秩序,表明尊卑上下之异,但也显示出血缘亲情之和,传达了家与国紧密相连的信息。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等级分封、家国“胶结”的社会结构中,“家”里对父母之“孝”与“国”中对君主之“忠”自然结合在一起,“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先秦思想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另一方面,国乱则不免家丧。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⑧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换言之,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母体上,自然且必然地要“涌流”出家国情怀的“乳汁”,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⑨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也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⑩如此,不仅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联动递进的演进链条和轨道,而且为千千万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家国情怀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钱念孙《家国情怀溯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商周时期,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主要是通过父系家族关系的远近来决定财产、土地的继承与分配。B.中国使用铁器后,并未以发展家庭私有制的方式步入文明社会发展道路,因为保留了氏族制“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自然会产生。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社会结构中,“亲亲”与“尊尊”常融为一体,而是表明家与国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D.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为千万有为之士指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同时也是帝王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邦国首领的进阶历程体现了“由家而国”的社会进程,这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B.“五止十义”,是以“周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礼记》中被归纳而成的概念,能从中看出为臣之道与为子之道实为一理。C.家国情怀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在逐渐形成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D.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观念渐入人心,“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思想不能体现这一观念。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第七段观点的一项是( ) (3分)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国之不存,何以为家?B.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C.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祐之如子。D.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5.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靠的正是无数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艰苦求索。作为当代青年,自然有义务也有必要去了解这段历史,让家国情怀萌芽。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香茗记喻永军经湘河,去荆紫关,歇息在一个叫水沟的地方。老李说:“水沟产茶。”其实,确切地说,名茶香茗的原始茶株是在水沟发现的。那时正值春天,茶树叶子很绿。一户人家刚盖了新屋,院子里留出一条甬道,两边用篱笆围起做菜园。在麻雀和画眉的叫声里,山里空寂,幽静,阳光正好。她竟然一眼认出用来扎成篱笆的是茶树的枝条,她非常惊讶,走近,用拇指和食指摘了一片叶子,举在阳光中,眯着眼睛看。天空明净,茶树叶子绿得发亮。在1961年的这个时间节点,在水沟、在金师县,人们对茶树是没有概念的。这个认出茶树的姑娘姓张,是一所农林大学的毕业生,当时24岁,是金师县的林木普查员。为了强调她的发现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她需要权威论据的支撑。她从书上得到的知识是,茶树分布的最北端在北纬30度。而水沟这个地方的准确纬度是北纬31度。30年后,她通过自己的培育,将茶树种植推至北纬33度,创造了奇迹,因此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从认出茶树的这天起,她成了水沟的一片树叶,一片茶树叶。在水沟发现的茶树有十几株。那时,在这种自我更新能力极强的植物面前,她觉得人应跟茶树一样不断更新自己。她说,她想育茶,她想给这些野生茶树一个舒适的家。年轻的梦想光辉闪耀,而实现梦想需要过程。即使茶树培育成活,也跟后来的名茶香茗有很远的距离。姑娘发现茶树两年后,我和老李才出生。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姑娘心中萌生的憧憬,是多么美丽而又辉煌。老李说:“茶树的培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移栽,一种是直播。”培育基地选在金师县一个叫捉马沟的地方。这就是香茗的诞生。车程很长,窗外是丹江岸边的一脉青山,我们的目的地是湖北那个丹江汇入汉江的地方。之所以提起茶,是老李要给一条江立传。江的灵魂是岸边的人。所以关于茶的故事,是老李讲的,是他从相关资料中找到的。老李说,从她手指间的那片树叶,到一个叫“香茗”的茶的品牌的诞生,她花了60年时间。“60年。”老李比画了一个手势。但有一件事情,始终没有成功,就是茶树的移栽。老李说:“茶树很有个性,此处的移栽没有成活一株。”得出这个结论,她花了4年时间。她换了一种思路,在汉水之滨的著名茶区购买了茶种,开始直播育苗。我说:“育苗也没有成功?”老李笑着说:“咋没有成功?”我说:“第一次就成功了?也太简单了。”茶树的直播是否成活,跟土壤有关。这里的山地成“鸡窝状”“条带状”分布,土壤成分复杂,最初点种的2.7万亩苗子,出苗封育,历经一个冬天后,只有5000亩成活。又过了一个冬天,成活得更少。后来她做土壤普查,得出了“宜林则林,宜茶则茶”的结论。6年后,这片茶林,首次制茶1.4斤。后来,金师乡间30万人接受了种茶,有了自己的茶园。再后来,金师人扛着柴刀,准备砍掉茶园,毁林种地。再后来,就有了金师产的香茗茶,名扬天下,香飘千里。再后来有了金师白茶、红茶、茯茶、仙茗茶系。2021年初秋,我们去金师县城采访由“茶树奶奶”变为“茶叶奶奶”的张姑娘。等候的间隙,恰是雨后初晴,我们去了城东的妙语茶山。妙语茶山的山顶建有一个观景台,两层,上面一层是全开放式的,四周设有围栏。观景台上陈设简约,以茶为主题,招待客人的果盘里有当地的核桃、花生和一种刚上市的车厘子,车厘子温润如玉。这应该是当下金师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极具魅力。在她家客厅里落座、茶几上是几杯刚沏好的金师香茗、一盘周至的红心猕猴桃。茶的清香在空气里氤氲。她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净。她的孙女坐在她的旁边,长发绾起,聚精会神地听奶奶讲话。60年前,在水沟发现那片让她纠结又欣慰的茶树叶子时,她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神采奕奕,充满朝气。她说,她最初的研究课题是南树北移,却为茶折腾了一辈子。她是金师茶叶研究所所长,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领取固定的退休金。从家里出来,走在去研究所的路上,在金师县城的街道人流中,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谁也认不出她。她说,她最揪心的一次,是金师人扛着柴刀准备砍树。那些得来不易的茶树呀!人得吃饭。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顾不上茶。制茶、营销她是慢慢学的,关于香茗的茶艺、茶道等茶文化是她在学习中逐渐引入的,金师是块福地宝地呀!三代金师茶人的努力让金师有了22万亩茶山,每年茶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超4亿元。他们终于让茶走进了金师普通人的生活。她说:“你去金师的乡间人家,主人第一时间给你奉上的一定是一杯金师香茗。那是金师自己的茶,雨露滋润,长于山中,成于人心。”她说茶园还在研究推出新品种。她是金师人口中的“茶神”,香茗创始者,河南太康人,1937年生。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在1961年,金师县的人们对茶树还缺乏认知,而张姑娘却凭借专业知识敏锐地认出了茶树枝条,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B. 茶树分布的最北端通常在北纬30度,而水沟位于北纬31度,这里纬度信息的差异,暗示了张姑娘培育茶树的难度。C. 文中“她成了水沟的一片树叶,一片茶树叶”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姑娘与水沟、茶树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D. 作为林木普查员,张姑娘最初是研究南树北移的,但“却为茶折腾了一辈子”、“折腾”一词流露出她不能学以致用的遗憾。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文章开篇简洁明了,湘河、荆紫关和水沟的地点转换,既交代了人物行程,也引出了下文香茗的故事。B. 作者写人注重“画眼睛”,如“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净”一处,表现了张姑娘终身专注于研究的纯粹。C. 在叙述香茗诞生过程中,文章穿插“我”和老李的对话,既衬托了张姑娘的形象,又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D. 结尾部分交代张姑娘的职务、籍贯和出生时间等信息,这些插叙能让读者对她的事迹有更全面的了解。8. 茶“走进了金师普通人的生活”,张姑娘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4分)9. 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节点,如“1961年”“30年后”“60年”等,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退而A与万章之徒B序《诗》《书》C述D仲尼之意E作《孟子》F七篇G其后H有驺子之属。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寡人,意思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的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 “河内凶”与“凶年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凶”意思不同。C. 衣,名词活用为动词。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晋军函陵”的“军”字的用法相同。D. “以攻伐为贤”与“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两句中“为”的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孟子认为对于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B.材料一中,孟子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反对过度开发,这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极其相似。C.材料二中,太史公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说的那句话“何以利吾国”时,总会有所感叹。D. 材料二中,梁惠王没有任用孟子,但他认可孟子的政治主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4分)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4分)孟子游历诸国,为什么未获重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①[宋]黄庭坚(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注】①黄庭坚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曾在四川过了六年流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后才被赦还。遇赦归家途中写了这两首诗。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首句“万死”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处境的艰难,“鬓毛斑”道出自己年事已高。B.“对君山”一句的写法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法相似,含蓄蕴藉,耐人寻味。C.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所见所感。“湘娥十二鬟”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D.“银山堆里看青山”运用比喻,写出了洞庭湖“玉鉴琼田”“表里俱澄澈”的特点。16.两首诗蕴含了诗人的多重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说公西华尽管谦虚,但其志向也是关乎国家大事的句子是“ , ?”(2)《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中与此相似的两句是“ ,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 , ”(4)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的诗句是:“ , ”三、语言基础与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9分)18.下列各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端章甫”中的“端”指端着:“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善于描写战争和记叙外交辞令。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为仅次于父亲。D.目无全牛:眼里看到的不是整头牛,形容看问题很片面,缺乏整体观念。19.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晋军函陵(驻扎)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动词,是)B.朝济而设版焉(渡河)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以乱易整(交换)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赏赐) 唯君图之(考虑)2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牛何之④行李之往来 ⑤君之所知也 ⑥凌万顷之茫然⑦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 B.①④⑤/②⑦⑨/③/⑥/⑧C.①④⑤⑥/②⑦⑨/③/⑧ D.①④⑤/③⑨/②⑥⑦/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田间劳作、烧火做饭、邻里互动……这些在农村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在网上却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围观, ① 。不过,农村网红“红得快凉得也快”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专家的担忧。这样的担忧 ② ,而是基于当下农村网红发展动态的理性预警。互联网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网民可以呈现出爆炸式的追捧,也会如潮水般退去。当最初的新鲜感失去之后,农村网红靠什么留住粉丝?显然不是简单的耍宝,恶搞就可以的。很多人通过李子柒、张同学等人,看到了当下的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各种可能。只是,农村网红一拥而上,必然会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形。低门槛必然带来低质化,便捷性必然导致软约束。若不给予足够重视,不排除会出现大量农村网红被“拍在沙滩上”的局面。各地各部门应该在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的同时,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要做到包容和规范并重,约束和激发同步。总的来说,农村题材大有可为,网红经济方兴未艾。农村网红目前呈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或许仅仅是一个开始。更蓬勃的势头、更生动的实践、更美好的愿景,还在后面。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中学举办了一场“AI与未来”主题辩论赛。正方认为:“AI能帮助青少年高效学习,减轻课业负担,是成长的助力。”反方则反驳:“过度依赖AI会让人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真正的成长必须经历挫折与探索。”赛后,许多同学陷入思考: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青少年该如何平衡科技便利与自我成长?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学科: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参考答案(1)(2).docx 语文学科: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1)(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