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 2025.0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了由2室房子扩建而成的4室分间式房屋,河南荥阳点君台和唐河寨茨岗、湖北均县朱家台和郧县青龙泉,都发现了双套间房屋。由此可见,当时A.氏族公有制下集体生活模式强化B.个体家庭逐渐脱离氏族共居形态C.贫富悬殊推动阶级对立现象出现D.农业发展推动氏族规模持续扩大2.《荀子·富国》中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名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荀子意在强调A.伦理道德是维系群体的根本纽带B.发展农耕是富国强兵的核心措施C.确立等级秩序是维护统治的关键D.礼法结合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3.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确立了“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的用人原则,执政者制定评定标准,依据功劳和能力行使赏罚之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宗法血缘关系彻底崩溃B.墨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C.贵族政治逐步走向瓦解D.地主阶级取得统治地位4.秦律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伪听命书,法(废)弗行,耐为侯(候)”。此外,秦律还有“不胜任”“不廉”“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据此可知A.秦律具有轻罪重刑特点B.秦朝加强对地方的治理C.秦律已形成完备的体系D.秦朝注重规范官吏行为5.汉武帝恢复秦始皇时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改铸三铢钱,同时禁止私铸,盗铸者罪至死。后因三株钱形制较小易被仿铸,公元前118年,又以五铢钱取代三铢钱。这一系列举措旨在A.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B.缓解财政压力C.解决铸币技术缺陷 D.加强中央集权6.《魏书》记载,孝文帝“立孔子庙于京师”“改谥宣尼曰文圣尼父,告祀孔庙”“诏选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孝文帝此举旨在A.强化其政权的合法性B.推动鲜卑族全面汉化C.促进北方民族的交融D.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7.钱穆在评价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时指出:“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长有发展。”钱穆意在说明A.门阀士族推动学术文化传承B.佛教盛行推动思想多元融合C.九品中正制保障了人才选拔D.社会动荡催生文化自我保护8.下表为唐朝不同时期刑部尚书出身阶层变化表。据此可知,唐朝出身 前期 中期 后期人数 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宗室 2 4.88 5 17.24 1 1.92地方郡姓 28 68.29 19 65.52 47 90.39地方非郡姓 11 26.83 5 17.24 4 7.69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九品中正制影响权力分配C.尚书省地位上升 D.士族阶层仍有较大影响力9.唐朝《开元传信记》记载:“毗沙门天王第三子哪吒,护持佛法,拥护国土。手持金刚杵,足踏夜叉鬼。”但到宋元时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哪吒为道教神祇:“中坛元帅哪吒,玉帝驾前大罗仙······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现法相。”这反映了宋元时期A.文学推动了宗教世俗化 B.佛教逐渐实现了本土化C.道教成为社会主流信仰 D.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10.宋代《契丹官仪》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A.实行蕃汉分治的治理体系B.通过官制改革加速民族交融C.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巩固统治D.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11.宋代,蓝田县儒生吕大钧制定的《吕氏乡约》规定,约正由“众推正直不阿者”担任,负责赏罚;直月则“依长少轮次为之,一月一更”,处理杂事。这一规定体现了宋代A.政府强化对乡村的直接控制B.宗族血缘关系主导地方治理C.儒学士人推动民间基层管理D.融合乡约与法律以维护秩序12.朱熹提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朱熹意在A.糅合佛道思想构建宇宙观B.强调心性修养以恢复良知C.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D.维护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13.下表为《二十四史》列传中人物籍贯和朝代占比情况统计。其中丁代表的是籍贯 西汉 东汉 唐 北宋 南宋甲 20.58 15.97 20.4 4.31 0.99乙 4.92 3.50 14.2 9.65 2.81丙 18.75 37.2 17.1 22.18 6.12丁 0.96 2.99 2.77 5.74 22.5A.浙江 B.河南 C.山西 D.陕西14.2025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虽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但却是一部价值观很“现代化”的作品。影片中的哪吒从被误解的“魔童”成长为守护苍生的英雄,展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这说明电影艺术A.折射人生真相,触动精神共鸣B.提升综合国力,使价值观融合C.是对外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D.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商业运作15.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这反映了古埃及A.借助神权巩固王权B.象形文字逐渐成熟C.政治统一的社会现状D.国家管理体系的完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及嗣守丕业,肆行骄暴,政刑弛紊,四维不张。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遂以万乘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初唐)魏征《隋书·炀帝纪》材料二“隋炀帝开运河、创科举,虽急政虐民,然其制度实为唐室所承······功罪之间,未可遽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围绕材料中对隋炀帝形象的塑造,谈谈你的认识。(14分)17.(15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秦汉历史时,确立了学习主题,构建了时空坐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15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材料二16世纪葡萄牙商品流通表贸易圈 路线 交易物品大西洋贸易圈 葡萄牙-佛得角(非洲) 染料、玉米、盐西非-巴西 奴隶、象牙、烟草、黄金巴西-葡萄牙 黄金、白银、烟草、手工业制品太平洋贸易圈 澳门-长崎 中国丝绸和瓷器、日本白银澳门-马尼拉 中国丝绸、美洲白银印度洋贸易圈 印度果阿-西非 纺织品、奴隶、黄金印度果阿-霍尔木兹(亚洲) 香料、丝绸、马匹-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与早期的近代世界贸易体系》(1)根据材料比较中国与葡萄牙贸易的不同,并分析其反映的经济特征。(10分)(2)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塑造了文明互鉴的典范,而大航海贸易埋下了殖民体系的种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料 出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材料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士人精神品格形成的影响。(6分)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C C D D A A D D A C C A A A二、非选择题16.(14分)从形象塑造的差异角度作答:魏征批判隋炀帝“政刑弛紊“”驱民从欲”,塑造隋炀帝“骄暴亡国”的形象。梁启超肯定其运河、科举等政策的开创性,塑造隋炀帝“制度奠基者”与“争议改革者”的形象。(4分)从差异成因的角度作答:从时代背景的角度作答:魏征通过总结隋亡的教训,警示唐朝统治者,强调隋因暴政而亡,论证唐政权的合法性确立。梁启超肯定隋炀帝开运河创科举的措施,借古喻今,为变法提供历史依据。从作者立场的角度作答:魏征作为政治家和史官代表新兴政权立场;梁启超作为近代学者反映了近代民族主义与改革诉求。从材料题材的角度作答:《隋书》是正史,政治教化工具;《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学术论著,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关联。(6分)受时代背景、不同政治诉求等因素影响,材料对隋炀帝形象的塑造未必真实;我们对隋炀帝形象的认知应该秉持历史的、全面的、客观的原则。(4分)17.(15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建立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实行统一度量衡,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汉武帝推行刺史制度、察举制和中外朝制,兴办太学等,使中央集权体制趋于成熟,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普及,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了对工商业的控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经济发展为政权稳固奠定物质基础。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政府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蔡伦改进造纸术、汉赋兴盛、史学成就斐然,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秦汉通过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15分)18.(14分)(1)差异:中国以亚欧大陆为主,葡萄牙形成了全球性的贸易网络;中国以陆路为重心,葡萄牙以海洋为主导;中国以手工业精品为主,葡萄牙包含原料、贵金属、奴隶等大宗商品。特征:唐代体现农耕文明精工生产优势;葡贸易反映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需求。(10分)(2)理解:丝绸之路为中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葡萄牙的贸易伴随殖民掠夺与文化输出,建立不平等经济文化关系。不同交往方式对东西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4分)19.(12分)(1)特点: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重视以人为本;崇德尚贤的道德追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推崇天下为公。(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2)影响:政治思想作用:以范仲淹“先忧后乐”、顾炎武“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印证积极入世的价值导向;道德品质形成:结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厚德载物”与文天祥“丹心汗青”“独善其身”的内在关联印证重视个人修养的品质;哲学思维形成:通过孟子“浩然正气”与屈原“上下求索”体现“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6分)注:此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师须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