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云“灌溉之利大矣。”西周桔槔、辘轳等汲水设施的出现满足范围较小的园圃的灌溉;但大田灌溉需要有河渠自流灌溉体系,如果田面高于渠面,即使河里有水也无法自行灌溉。东汉时期,为进一步满足用水需求,出现了更高效的提水灌溉机械——翻车,即龙骨水车。据考证,早期龙骨水车主要在北方和江南地区使用,江南地区尤其以太湖流域使用最普遍,后世还有称龙骨车为“吴车”。范晔的《后汉书·张让传》记载:“又使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说明汉代的龙骨水车开始主要是用于道路洒水,并非农业灌溉。王安石《山田久欲折》诗:“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苦。”说明宋代龙骨水车已普遍使用于农田灌溉。
龙骨水车因形似“龙骨”而称之为“龙骨水车”。至于为何做成龙骨状,最可信的原因是中国民间对龙王的信仰。王祯在其《农书》中记载,龙骨水车车身是长形的木板槽,二丈长度,可宽可窄,分别安置大齿轮和小齿轮(链轮)。槽中架设行道板,用以安装大小齿轮,行道板是将刮板用木梢子逐节联接起来,犹如龙的骨架,由人力驱动上端的大轮轴带动刮板,将水刮到木槽上端连续不断地流入田间。木龙骨水车的提水原理,主要是以链传动来实现运动的传递,它能做到连续的液体输送。由此可见,早在东汉时,中国人已掌握链传动的原理,并创制了结构独特的链条和链轮。
(摘编自戚莹《传统农具对中国农业文明的价值研究—以木龙骨水车为例》)
材料二:
范晔《后汉书·张让传》载:中平三年(186年)……遂使钩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这是关于翻车最早的明确记载,为后来的文献广泛征引,近世学者多据此谓东汉末年毕岚是翻车的创制者。毕岚的这把交椅似乎坐得很稳当。
也有把翻车的起源追溯到这以前的。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的论据也有可商榷之处。李约瑟称翻车为方板枱式链泵,认为王充《论衡·率性》所载“洛阳城中之道无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驰流,水工之功也”,无疑已经使用这种方板枱式链泵。《论衡·率性》所指是修建解决洛阳的通漕和供水的阳渠一事。从理论上讲,把水“激上”洛阳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机械提水,一是修筑堤堰。但要“日夜驰流”,翻车做不到,筒车也难以做到,修筑堤堰则可以做到。筑堤,提高水位,控制和导引水流,这种技术战国以来已经使用。且从文献记载来看,东汉建武八年(32年),在阳渠建成以前,割据陇右的隗嚣曾经“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后阳渠在张纯的主持下于建武二十四年(48年)建成,也是采用筑堤的办法。《后汉书·张纯传》称“穿阳渠,引洛水为漕”,雍正《河南通志·水利》则谓“穿阳渠,堰洛水为漕”,两者合看,该工程显然是在洛水筑堤堰,把河水激引至人工开凿的阳渠中去。王充生于建武三年(27年),年青时赴洛阳入太学读书。太学就在阳渠所经南门外,王充当可亲见阳渠工程建成的壮观景象,《论衡》所载应为实录。可见,“激上洛水”不可能是翻车。
那么,毕岚创制翻车是否没有疑问了呢?疑问还是有的。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答刘歆书》谈到他当了“郎”官以后,受到皇帝的优待。“如是,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南宋章樵解释说“龙骨,水车也。禁苑池沼中或用以引水。铭涛公,不可复考”,由于这些铭诗已经失佚,章樵的说法无法直接证实,但起码可以打破毕岚“始作翻车”无可置欲的假象,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其实,从范晔记载的本身也不应得出华始作“翻车”的结论。由于南宫此前失火被毁,中平三年启动了“缮修南宫”工程,工程的筹划指挥者是宦官张灶,毕岚的工作可视为该工程的配套部分,是受命于张让的,《后汉书》用了“使……铸……作”这样的句子在理说,一个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程,应该采取现存的已经成熟或有相当基础的技术和工具,而不必杀用需要从头开始研制的技术和工具,因为后者成功与否殆未可知,而且难以在时间上限定之。再者,引让、毕岚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一,是恃宠弄权误国的奸佞之徒,难以想象他们能直接琢磨出翻车来。他们应该是刮用前人或民间既有的发明,起码是以前人或民间的发明作为基础。后人因为没有看到更早的确切记载,冠定曰“始”,未免揣测之嫌。
一种技术,尤其是比较重要和复杂的技术发明及推广,往往是由某种社会需要所催生。翻车这种工具,最适合南方稻区稻作排灌的需要。或谓翻车是毕岚发明后由南迁的北方人带到南方的。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唐代当北方民间基本上没有使用翻车时,南方翻车使用已相当普遍,且制作精巧。凭什么一口咬定翻车是北方发明传到南方,而不是南方稻作农业排灌需要所催生的呢?
(摘编自李根蟠《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上辑》)
材料三: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几乎见不到龙骨水车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农用水泵。而数字技术的兴起为这类传统农具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保护与传播的过程如下:把搜集到的文献、图片和访谈资料等进行筛选分类;将确凿不存争议的信息先按传统农具的外形及结构、工作原理、文化历史等类别进行信息编码,转换为便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格式后再进行解码,经过编码和解码,完成高精度的三维数字建模;然后还要在虚拟环境中重建其使用情境以实现可视化传播,如在互动式教程和游戏化场景中,让观众体验拆分、组装和使用传统农具的全过程,在纪录片、文献等资料展示中让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农具背后的文化历史。
(摘编自金燕等《传统农具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传播策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骨水车可以把低于田面的渠水连续输送至高处的田面,与桔槔、辘轳相比较效率更高,可适用于大田灌溉。
B.从材料一第二段所引文献来看,龙骨水车在应用中存在着从道路洒水到广泛适用于农业灌溉的用途推广过程。
C.材料二得出“‘激上洛水’不可能是翻车”的结论是以理论和文献为依据,其中文献直接证明了翻车做不到“日夜驰流”。
D.《后汉书·张纯传》与《河南通志·水利》中对阳渠工程的相关记载只有“堰”和“引”的一字之差,可互为参证。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桔棒、辘轳等工具主要用于汲水,在使用时需要同时满足灌溉面积小以及田面低于渠面这两个条件。
B.早期龙骨水车在江南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使用最为普遍,很有可能是缘于该地区是稻区,有排灌需求。
C.李约瑟认为《论衡·率性》的记载中已使用翻车,以他的观点来看,翻车起源最晚也应在王充生活的年代。
D.能否建好高精度的传统农具数字模型,首先要看对传统农具相关资料信息的搜集筛选是否全面、准确。
3.根据材料三,依次填入以下传统农具数字化保护流程图空白方框里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数字建模 ②搭建互动场景 ③可视化传播 ④信息解码
A.④①③②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为龙骨水车的文献资料,其中哪些信息可供数字编码采集?请分类概括。
5.材料二从多个角度对“毕岚始创龙骨水车”质疑,启发读者进一步探索求证。如果要使这些质疑更加充分,你将分别查证哪些内容作为补充?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中,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和爱恋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起身子时,苟老师(指苟存忠,饰演旦角)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在观众看来,那骨节是一寸寸软溜下去的。但对演员来说,却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是在灶门口。整整三年,她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这个动作。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也是秦腔这门艺术的“绝活”。小生裴瑞卿(古存孝扮)终于被李慧娘从贾似道(袭存义扮)的私牢里救了出来。贾似道带着人,在满院追杀不止。第一杀手贾化(周存仁扮),一手举火把,一手提钢刀,一路死缠着慧娘与裴生不放。满台便刀光闪闪、鬼火粼粼起来。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并且浑身至今都留着无法医好的累累疤痕。就在易青娥看他恢复练习这套“绝活”的过程中,他的眉毛、头发也是几次被烧焦。浑身依然被点燃的松香,烫得红斑片片。
苟老师曾对她说:“娃,唱戏就是个咽糠咬铁的苦活儿、硬活儿。吃不了苦,扛不得硬,你也就休想唱好戏。我为啥选你做徒弟,就是觉得你能吃苦,能扛硬。秦腔吹火,那个苦就不是人能吃的苦。那是鬼吹火,只有鬼才能拿动的活儿。不蜕几层皮,你休想吹好。”
的确,松香一旦被点着,变成明火,立马就会产生浓烈的烟雾。吹几十口火下来,无论什么地方,都会变得相互看不清脸面。足见演员是在多么难受的环境里演戏的。老师每次在棺材铺练一回吹火,看库的老汉都要骂他说:“老狗,看你屙下的这一摊。你每次一走,我都要为你打整好半天。松香末,松香油烟,都快把我头发弄成油刷子,鼻窟窿弄成油灯盏了。你看看,你来练几个月吹火,把窗玻璃吹成黑板了,把白洋瓷缸吹成黑碗了,把棺材铺吹成油坊店了,把一袋面吹成黑炭了。你还吹不好,看来你这个死男旦,也就只配去吹牛了,还吹火呢。”
“少废话,快给我泡茶。嗓子眼都快密实了。”一趟火吹下来,苟老师不仅嗓子密实了,眼睛睁不开了,而且呼吸也会极度困难起来。易青娥每练一次,都是要从房中跑出去,透好半天气,才能再回来吹的。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气力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三十六口“连珠火”上的。她按师父的要求,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吹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杀生》推向高潮时,她茅塞顿开,甚至突然觉得,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个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依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化、贾似道、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铜器声全都淹没了。易青娥她舅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涌上了舞台,观众大喊:“嫽扎咧!”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他已经奄奄一息。
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老师翘起兰花指,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赶紧把耳朵贴上去。“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一口血从苟老师嘴里吐出。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边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朱团长就紧急决定,用身边的道具——贾府的太师椅,把苛老师抬上去谢幕。
大家就帮着把苟老师弄到了太师椅上,把“慧娘”抬上去了。
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
荀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了,眼睛已经闭上了。
(摘编自陈彦《主角》)
材料二:
陈彦的长篇小说,具有显著的“戏剧性”特征。他早期以地方戏创作为主,直面社会问题,而后开始小说创作,以其熟悉的“戏剧题材”与“戏剧性笔法”入手,观照传统文化的当代境遇与底层社会的现实人生。
(摘编自马加骏《陈彦长篇小说的“戏剧性”特征研究》)
6.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存忠”“古存孝”“裘存义”“周存仁”,四位“存”字派老艺人的名字暗含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都浸润着传统义理。
B.“卧鱼”体现的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它不再仅仅是技术意义上的“绝活”,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的思想意识内涵。
C.看库的老汉骂苟老师“老狗,看你屙下的这一摊”“死男旦”,可见他对苟老师在棺材铺练吹火的不满和对其技艺的蔑视。
D.小说反复提及苟存忠“眉毛、头发”,要么“全烧光了”,要么“几次被烧焦”,突出了练“秦腔吹火”之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有意将人物外表与内在才华形成对比,如苟存忠以“年近花甲的老人”的身份扮演“飘飘欲仙的身段”的妙龄女性。
B.“天地澄净”以实景衬虚情,活画出观众们的情绪被调动至最高点,与剧中的李慧娘一起共享惩治恶人的痛快与酣畅。
C.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特殊动作、情态展示个性。如惯演旦角的苟存忠临终还习惯性地翘兰花指,典型细节描写戏味十足。
D.小说中陕西方言的使用不仅加强了作品语言的地方性特征,而且众多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义理也以口语化的形式出现。
8.在看师父演《杀生》时,易青娥为何会觉得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9.陈彦的小说创作是如何做到“以‘戏剧题材’与‘戏剧性笔法’入手,观照传统文化的当代境遇与底层社会的现实人生”的?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篇下》)
材料二: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故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
(节选自《荀子·臣道》)
材料三:
谏之用在于君未喻之前,而不在于君已喻之后,此人臣事君之常法也。然君已喻而不谏,其名一,其实二。已喻而不为耶,是不待谏也;已喻而不改耶,是不当谏也。既曰喻矣,其犹不改,何也?怵其利而冒其害也。人臣之极谏者,吾闻其语矣,曰是必奸,是必诈,是必危,是必亡。深切著明,庶几君之一悟耳。今君已知其为奸诈,已知其为危亡,不胜其欲而直犯之,反饰游辞而拒我,又奚以谏为?大抵君未知其不然,故当告之以不然,君已知其不然,复渎告之不然,无益也。
(节选自《东莱博议》)
【注】①服:指服丧。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遂以解A国之大患B除国C之大害D成于尊君E安国F谓之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君之重”的“窃”,意为“窃取”,与《谏逐客书》中“窃以为过矣”的“窃”意思不同。
B.平原君,是抵抗暴秦、救亡图存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四人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C.“庶几君之一悟”中的“庶几”,意为“希望”,与《庄暴见孟子》中“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的“庶几”意思不同。
D.“奚以谏为”中的“奚”,意为“什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奚暇治礼义哉”的“奚”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和对等的,齐宣王随即借礼制来发问,这实际上是对孟子观点的一种婉转反驳。
B.荀子赞同“从道不从君”一说,对于为安国、利国而去强劝君主、纠正君主,甚至于抗拒君命的大臣,冠以“辅”“拂”的美名。
C.荀子认为,正义的臣子得到进用,君主的过错就不会持久;精锐的勇士得以任命,边境的领土就不会丧失。
D.《东莱博议》对国君拒谏做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有的国君已经明白了道理却还不改正,是因为他受到了某种利益的诱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
(2)然君已喻而不谏,其名一,其实二。
14.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人臣应该怎样对待向国君进谏之事?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药苗
方岳
雨洗山骨醒,风梳药甲①香。
叶垂三寸绿,根抱九秋霜。
未入君臣剂②,先逃樵采伤。
何如老岩穴,岁晚自青苍。
【注】①药甲:草药初生的嫩芽。②君臣剂:中药配伍中“君药”“臣药”的组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洗”“梳”二字以比拟手法,赋予雨风人性,暗含诗人对药苗的珍视。
B.颔联“三寸绿”与“九秋霜”形成时空对照,突出药苗生命短暂但品格坚韧。
C.颈联写药苗未被采入药方,反因无用幸免于樵夫砍伐,隐含道家祸福相生之理。
D.尾联以药苗自喻,表达甘于幽居、不慕荣利之志,与“岁寒松柏”异曲同工。
16.本诗是如何通过药苗的“无用”与“自青苍”揭示处世哲学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常用比喻来写乐声,如借“”一句来比喻乐声的重浊和清脆,借“”一句来喻乐声的梗塞不畅。
(2)《红楼梦》第十七回提到贾宝玉把林黛玉送的荷包贴身收藏,而任由小厮们把另外一个荷包拿走,这其中的原因与《诗经·静女》中“,”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重要的不是礼物,而是送礼物的人。
(3)成语中经常出现“风”“云”两字,如“风起云涌”“云淡风轻”“叱咤风云”,唐诗中也是如此,如“,”中就有“风”“云”两字。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小题共5小题)
①所谓心理韧性,就是面对困境时个体所具备的心理适应、调节和“反弹”的能力。其中“反弹力”的大小,尤能反映一个人心理韧性的强弱。对此,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态,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②心理韧性关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心理韧性,你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从而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③乐观向上,是心理韧性强的鲜明特征。人的生命之旅的一个又一个站台,无不是悲欢相续、忧乐交融的。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生命中快乐的时光会逐渐增加,忧伤悲哀的阴影会随之( A ),前进的路上会闪铄希望。乐观,源于内心的知足。坦然于人生的不完美,满足于生活中的小确幸,不在得与失的纠缠中磋跎岁月,不在进与退的纠结中浪费时光,就可以把每天的日子过得充盈而快乐。
④拥有“成长思维”,是心理韧性强的重要标志。相对于“固定思维”,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不回避人生的挑战,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坦然地与压力共存,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从而使人在抗挫与解困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在生活海洋中,有汹涌波涛,有湍急水流,还有危礁险滩,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对成败得失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在收放自如中与自己和谐相处。
⑤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快乐、满足、郁闷、烦躁的时候,这些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每天都会产生,关键在于能否妥善管理。发泄情绪是一种本能,管理好情绪则是一种本事。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害己伤人,而适度的情绪表达则有益于身心健康。一句看似粗鲁的“滚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快释怀。
⑥心理韧性不强的人,遇到失利时,习惯归因于非自身因素、怨天尤人,喜欢与他人比较,十分在意别人的眼色和评价,常常别人的一个眼神就让他( B ),消耗了自己的心智资源。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并在□处给加点字注音。
19.文中第③段有两处错别字,请将其找出并加以改正。
20.下列选项与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生活海洋”短语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心灵花园 B.非常清楚 C.雨滴欢舞 D.深度求索
21.试分析关联词在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作用。
22.进入高三以来,小刚的朋友小华时常因压力过大而焦虑,现在请你从提升心理韧性的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以小刚的身份给小华写一段寄语。
要求:角度选择准确,表达流畅得体,使用暗喻的修辞,字数不超过60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工匠代达罗斯以蜡粘合羽毛制成翅膀,既符合科学原理,实现了飞行的功能,又在羽翼排列中呈现出秩序之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衣袂,在遵循人体科学的同时兼具寄托信仰的功能,在飘带转折间尽显韵律之美。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C 2.A 3.C 4.①外形特征:龙骨水车的形似“龙骨”。
②结构设计:由木板槽、链轮、行道板构成。
③工作原理:人力驱动链轮带动刮板,以链传动方式提水。
④文化历史:最早的明确记载在范晔《后汉书》,广泛流行于南方。 5.①查找《答刘歆书》相关资料证明文中“龙骨”为龙骨水车。从概念上看,南宋章樵的解释认为文中“龙骨”是龙骨水车,但无法直接证实。
②查找南宫修缮相关资料证明工程时间相对较短。从头研制新技术在时间上难以保证,但“缮修南宫”工程的时间长短未可知。
③查找毕岚个人资料及毕岚之前与翻车类似的其他农具资料来佐证毕岚缺乏发明能力或者借鉴前人发明。毕岚是奸佞之徒,但品德与科研能力无必然联系。
④查找关于翻车传播的相关事实。南方稻作排灌更需要翻车,所以翻车更有可能是从南方传入北方,这一推测还需更多实证。
【答案】6.C 7.B 8.技艺领悟:通过观察苟老师表演,领悟控制力与细节的重要性(如气息、肢体配合)。
精神感染:感动于师父“以命搏戏”的执着,坚定了传承信念。 9.题材选择:秦腔表演的“吹火”绝活为载体,展示濒危传统文化的坚守困境。
戏剧冲突:苟老师临终谢幕的悲壮场景,体现艺人“以命传艺”的牺牲精神。
双线交织:舞台角色(李慧娘复仇)与现实人生(苟老师病逝)互为映照,升华主题。
【答案】10.BDF 11.D 12.C 13.(1)君主若有错误的谋略或行为,将危及国家社稷,这是臣子担忧的。
(2)君主已明白却未被劝谏,表面统一(不劝),实则有区别(“不待谏”与“不当谏”)。 14.①谏言应该用在国君没有明白之前,而不应该用在国君已经明白之后;②(国君)知道(不该做)而没去做,不须进谏;③已经明白仍不改正(缺点),不应当再进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那么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那么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那么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敌。”
齐宣王说:“按照礼制,要为过去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怎样做,臣下才会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君主对臣下的进谏能听从照办,好的政策恩泽能施及百姓;臣子因故要离开,君主就派人引导他走出国境,并且先派人到他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臣子离开三年还不回来,然后才收回他的土地住宅。这叫做三有礼。君主如果做到这样,臣下就会为他服孝了。”
材料二:
臣子服从国君命令而有利国君的,就叫作顺从;服从国君命令而不利国君的,就叫作谄媚;不服从国君命令而有利国君的,就叫作忠诚;不服从命令而不利国君的,就叫作篡夺;不理会国君的荣辱,不管国家的好坏,苟且迎合国君,用来维持俸禄,结交党羽,这就叫作国贼。国君谋划会有过失,做事会有过失,将会危及国家,社稷恐怕也会灭亡。不论大臣、父亲、兄长,有人能够进言给国君,进言采用就最好,不采用就离去,这就叫作劝谏;有人能够进言给国君,进言采用就最好,不采用就宁愿死,这就叫作诤谏;有人能够合力用智慧,率领群臣百官一起去勉强国君、矫正国君,国君虽然感到不安,但不能不听从,因此而解除国家的大患难,去除国家的大祸害,使人民尊敬国君、国家安定,这就叫作辅助;有人能够违抗国君的命令,窃取国君的重权,反对国君的行事,用来安定国家的危险情况,除去了国君的耻辱,功绩足以成就国家的大利益,这就叫作匡正。所以进谏、诤谏、辅助、匡正的人,是社稷的大臣,国家国君的宝贝,英明国君所尊敬厚待的人。而昏昧的国君、受迷惑的国君,就以为这些人是和自己对抗的敌人。所以英明国君所奖赏的人,就是昏昧国君所惩罚的人,昏昧国君所奖赏的人,就是英明国君所要杀的人。伊尹、箕子,可以叫作进谏的人;比干、伍子胥,可以叫作诤谏的人。赵国的平原君,可以叫作辅助的人;魏国的信陵君,可以叫作匡正的人。古书说:“听从道,不听从国君。”就是这个意思。坚持正义的臣子得到进用,那么朝廷就不会偏邪不正;劝谏、苦诤、辅助、匡正的人受到信任,那么国君的过错就不会延续很久;勇猛有力的武士被使用,那么仇敌就不敢兴风作浪;边境上的大臣安置好了,那么边境就不会丧失。
材料三:
进谏应该在国君没有明白事情之前,而不应该用在国君已经明白之后,这是做臣子的侍奉国君的常用的方法。可是国君已经明白了却不进谏,它名义上是一样的,其实却有两种情况。已经知道(不该做)而不做,是不须进谏;已经明白而不改正(缺点),是不应再进谏。既然说已经知晓了,他还不改正,为什么呢?是受到利益的诱惑而故意冒犯危害啊。臣子中最极力进谏的人,我听到他的话,说“这必定是奸险,这必定是欺诈,这必定会危险,这必定会败亡”。(话语)深沉、切实、显著、明白,希望(但愿、盼望、期待)国君能够省悟(醒悟、明白)。现在国君已经知道事情为奸诈,已经知道会危亡,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而直接去冒犯它,反而用飘忽不定的话来拒绝我,进谏又有什么用呢?大体来说,国君不知道事情不应该那样,所以应该告诉他不应那样;国君已经知道了不对,又冒犯地陈说不对,没有益处的啊!
【答案】15.B 16.
①“未入君臣剂”表明药苗未被用于治病,看似“无用”,却因此“先逃樵采伤”,得以保全自身,体现出一种不追逐功利反而能避祸的处世哲学。
②“岁晚自青苍”写药苗在岁末依然保持青苍的姿态即使不被用于药方,也能坚守自身,展现出一种不依赖外界认可,坚守自我、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
17.【答案】 大珠小珠落玉盘 幽咽泉流冰下难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答案】18.A 处:烟消云散;.
B 处:黯然神伤。“挫”读音:cuò。
19.
①“闪铄”的“铄”应改为“烁”。
②“磋跎”的“磋”应改为“蹉”。 20.C 21.“不是…… 而是……”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在句中否定了以登到峰顶高度衡量成功的标准,肯定了以跌到谷底的“反弹力”衡量成功的标准,突出强调了“反弹力”对于衡量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22.①乐观向上角度:
小华,高三压力虽大,但乐观是驱散阴霾的暖阳。愿你保持乐观,让内心充满阳光,轻松应对挑战。
②拥有“成长思维”角度:
小华,高三像片荆棘丛,“成长思维”是那把披荆斩棘的剑。用它应对挫折,定能开辟成功之路。
③管理情绪角度:
小华,高三压力是情绪的风暴,学会管理情绪是避风港。愿你妥善管理情绪,在压力中保持从容。
23.【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