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古代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建筑技术、没有钢筋混凝土,他们采用的材料大多是纯天然的,仅仅进行简单的人力加工。技术条件决定了古代建筑只能以木材和石头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建筑大都是木结构和石结构的。
②就木结构而言,由于木材的长度有限,那么用木材构建的建筑也就不会很大,而且会有许多的支撑柱子,内部结构小巧紧密,很有安全感。这反映出古代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高雅。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结构建筑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美学艺术上称之为“取法自然”。这样的建筑群让人产生一种喜悦感,颇有回归自然的感觉;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同时显示出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
③而中国的古建筑可以说是形形色色,造型也是不计其数,每一种不同的类型都显示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古建筑造型中最突出的是屋檐的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与屋身有很大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也就是屋身的变化会带来屋檐的变化。古建筑的屋檐主要有屋檐高大、翼脚翘起的特点,飞起的屋檐有一种动态美,把本来静止的建筑带动得灵动欲活。这既有美学欣赏价值,也体现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
④除了屋檐,屋顶的造型多为曲线形,像希腊那样的平顶式基本很少见,这样的屋顶使本来笨拙的建筑显得灵动。而且这样的架构符合美学的逻辑,在简单和自然中增加美感,静态的屋身在动态的屋顶和屋檐的带动下极具美感。
⑤古代建筑造型中不可忽视的是斗拱,斗拱是连接屋顶和屋身的部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变化,斗拱渐渐成了装饰的结构。斗拱有着一律整齐的形式,而且相互对称、相互均衡,各个部件之间都十分协调,而且衔接得很巧妙,使整个建筑拥有和谐的韵律。斗拱的构件大都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就是从侧面看也多是倒过来的等腰三角形,从上面俯瞰有的斗拱成“十”字,有的是“田”字,十分对称。并且斗拱的外观还有完整的几何关系的美感,展现出和谐统一的韵味。这种斗拱除了实用和美观价值之外,还或多或少体现古代人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以及各种制度的秩序美等文化属性。
⑥建筑有了形还离不开色,有形有色才是完整的、美观的建筑。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质的,木头易潮湿被腐蚀,为了长久居住和保持就需要在木结构建筑物的表面涂一些涂料来对建筑物加以保护。这些用以保护建筑物的涂料往往也兼具美学欣赏的价值,这是古代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价值观。在古代,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这种差别也明显地体现在色彩上,尤其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古代,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斗拱是在屋檐的阴影下面,常常以冷色调为主,比如青蓝碧绿。木建筑的柱子和墙壁大都以丹红色为主,这样的红色和檐下的青蓝碧绿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很美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对比色在寺庙建筑中运用得比较多,寺庙的柱子多用黑色,而底下的台基多是白色,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
(摘编自何如涛《我国古建筑的美学欣赏》)
材料二
(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幅梁架。每一幅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四)斗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栱”的弓形短木,两层栱之间用称“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栱形的“替木”。斗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及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七)大胆的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如额枋、梁架、柱头和斗栱,无论外部内部都如此。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样限于建筑材质与技术条件,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有独到的美学价值。
B.斗拱随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并成为具有实用性、装饰性与文化性的特殊造型构件。
C.材料二(三)中介绍了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均用木材作房身的梁架和房间的构架。
D.材料二(九)中介绍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等,体现了中国建筑物尽其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讲究屋檐“高大、翼脚翘起”与屋顶“曲线形”的造型艺术,都源于中国古人对建筑整体灵动之美的唯一追求。
B.中国古代建筑变得有形有色的完整与美观,是因为古代建筑的涂料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色彩的谨慎大胆运用。
C.材料一内容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主要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围绕古建筑美学展开系统性分析。
D.材料二简明、准确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介绍事物、阐述原理时,又体现了科技论文语言的严密、准确。
3.材料二中提到了屋顶的装饰性,并指出在中国“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上述说法的一项是(3分)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霜笳一曲入银汉,碧瓦万叠浮岚烟———(宋)陆游《题望海亭亭在卧龙绝顶》
C.蔷薇花谢绿窗前,碧琉璃瓦欲生烟———(宋)晁端礼《浣溪沙·清润风光雨后天》
D.屋顶得初霁,阶前落山影———(清)李良年《贵阳山中杂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主要论证结构。(4分)
5.某地计划修建一座古代风格的文化公园,设计团队提出以下方案:以斗拱、飞檐、朱柱青檐、曲线型屋顶为主,还原古代木构建筑群的传统形制。请结合材料,简单分析其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哪些美学理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听见春分
苏沧桑
①暮光消失后,夜雨将山后浦村裹进怀里。隔墙的老庙突然传来“咚”的一记鼓声。
②父亲走在前面,领我穿过院墙与老庙之间的小弄,看见一场春雨的足迹在石板路上闪闪发亮。苔痕缀满石缝,春草在寂静中生长,这条青翠欲滴的小路,是故乡留给我的入口春分,“元鸟至,雷乃发生。始电”。【甲】燕子回巢,我回乡看望父母。在越来越密的鼓声和雨声里,我听见故乡万物生长,后山的梨花开了,河边的油菜花豌豆花开了,春茶抽芽,稻秧刚刚播下,雨传送过来一阵阵隐秘的香气,大地沉入了夜的深呼吸……
③【乙】我还听见时间深处传来男女老少替花喝酒、踏青赏景的欢声笑语,听见纸鸢在天空呼啸,上面写着希望天上的神能看到的一个个祝福。
④回忆踏着鼓声蔓延到故乡的原点。一座很小的庙,一盏瓦数很低的电灯,一张旧桌,四五张矮凳,一个热水瓶,一个剃着平头、面相端庄的中年鼓词人,三个七八十岁的老年听众,热水瓶的影子投在墙上,唱词人的影子也投在墙上。【丙】扁鼓,牛筋琴,唱本,鼓签,快板,是他的全部行当,生、旦、净、末、丑的悲欢均由他一人承担。
⑤故乡的春分之夜,仿佛来自古代。
⑥父亲说,自古春分时节也是祭祀的时节。山后浦村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村里人就凑份子请唱词人来唱。唱前,先击鼓“打头通”,然后再唱正本,有神话、有断案的、也有历史的、世情的,有的一本唱一夜,有的唱两三夜。
⑦今天大概是庙神寿日。老人们坐在昏暗的灯影里,似睡非睡,唱词人沉浸在他一个人的世界里。古老的腔调,在夜色中盛放、枯萎。我忽然想,他不是唱给人听,而是唱给神听。
⑧父亲说,记得吗?我们家从镇上搬过来时,也请唱词人到小庙唱过词,多热闹啊,庙里坐满了人,老老小小像一家人。现在没人听了,只有几个老人家会去,有时就只有一个人,那个管庙的人。
⑨父亲说,你大概忘记了。
⑩不是大概,是完全,彻底。如同我每次回家,在小镇边缘鳞次栉比的新建楼群间,怎么都找不到山后浦村的入口,那个曾经青翠欲滴的入口。此时此刻,一座老庙,一段唱词,成了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将我带进了一些记忆……蒙蒙细雨洒下温柔,亲吻着老树的嫩芽,呼唤出花苞的美梦,头顶着落花,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为他镌刻出故乡的模样。掌灯了,小庙里挤满了全村的男女老少,一双双眼睛闪耀着星星的光芒,也照亮了年轻的唱词人,那时,他是唱给神听,更是唱给人听。木门吱呀,推开山间的晨雾,也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而今夜过后,伴着夜行的火车,【丁】我将又一次远离,远离小院的桂花树,远离母亲的目光,远离春夜独自盛放枯萎的鼓词声。时光呼啸着迎面而来,我在春分复活的记忆,像春夜的鼓词声,将又一次与我背道而驰。交通的便利,让我们误以为故乡近在咫尺,其实,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远去。
“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终有一天,父辈们只在梦中出现,故乡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会成为一个伤口,一念及,舌尖便沾上涩涩的泪滴。多年后,当我再一次穿过春分的夜晚,穿过院墙与老庙之间的小弄,还会有一段鼓词在等我吗?不知道会是谁陪我,一起用目光捡起满地的雨水,或月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到老庙传来的鼓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突然”一词强调了鼓声对我的心境造成了扰乱。
B.⑤⑥段介绍了山后浦村长盛不衰的春分祭祀习俗,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村里人就请唱词人来唱。
C.⑩段除了综合运用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既爱又失望的情感。
D.题目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听见”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句托物起兴,触物生情,以燕子归巢的自然现象作为引子,来触发“我”归乡的情感表达。
B.乙句通过听觉描述眼前祭祀的热闹情景,“时间深处”突出了家乡春分祭祀风俗的历史久远。
C.丙句罗列唱词人的全部行当,用逗号来停顿,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现了行当的古老、简朴。
D.丁句这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语气贯通,强调了“我”远离故乡时的不舍与伤感。
8.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他不是唱给人听,而是唱给神听”“他是唱给神听,更是唱给人听”在句式运用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
9.文末画线处是情到深处的发问。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你认为其中包含了“我”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文本二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①。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②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③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④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注】①虢(guó):周朝国名。②辅:颊骨;车:齿床。③昭,与下文的“穆”皆为宗庙的次序,一世是昭,二是穆。④偪(bī):逼迫,威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晋A不可启B寇不可C玩D一E之谓甚F其可G再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鄙,把……当作边邑,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欲辟土地,朝秦楚”的“朝”用法不同。
B.何厌之有,与《鸿门宴》中“客何为者”的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
C.假,借用,与《劝学》中“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D.以,因为,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加之以师旅”的“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虢关系,与烛之武的“越国鄙远”皆强调地理关联。
B.虞国国君虞公认为晋国与己同宗必不害虞,宫之奇则以晋灭虢的历史驳斥他的言论。
C.宫之奇提到桓、庄之族无罪而遭戮,意在说明晋国对亲族尚且无情,遑论异姓之虞。
D.两篇文本均体现谋士通过分析利益关系劝阻君主,但《烛之武退秦师》更侧重离间敌国联盟。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2)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4分)
1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烛之武与宫之奇劝谏策略的异同。(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畬田①词五首 王禹偁
其三
数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其五
畬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於②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③诗。
【注】①畬(shē)田:烧荒垦种。②商於(wū):古地区名,在今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内乡一带。③舍(shè)人:作者自称。
15.以下对两首诗的对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均以畬田劳动为背景,展现农耕生活的不同侧面和民风的淳朴。
B.“不知尧舜是吾君”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皆唱”表达对君王的歌颂。
C.其三以白描手法写劳动过程,其五以“鼓笛”“歌声”渲染热闹氛围。
D.两首诗语言朴素浅近,通俗清新,极富民歌情味,呈现浓郁的民俗美。
16.分析两首诗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异同。(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级辩论会上,甲同学自信满满地提出“治理国家只需武力强盛”,乙同学立即引用《论语》中孔子评价子路志向的话“ , ”,强调礼制与谦逊的重要性。
(2)《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 , ”。
(3)“洞庭湖”在文人笔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杜甫《登岳阳楼》中用“ ”一句,描绘其吐纳日月的动态遐想;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用“ ”一句,定格湖面广阔的静态美景。一动一静突显洞庭湖的多维意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19分)
阅读,是智慧的源泉,是成长的阶梯,是人生的灯塔。人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使人① 。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可以(A ),使你拥有智慧、信仰,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② 。我认为后一种改变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周国平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可分为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书关乎生计,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可(B ),有梦的人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无梦的人生是乏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
叔本华说: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部食物。这个比方打得有些极端,因为在事实上,无论谁都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愿意在体内储存吃过的全部食物。但是,世上确实有 ③ 的记忆天才。我相信,叔本华的意思应该是有形的知识不重要,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因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为了你的血肉。我还相信,不仅书籍的价值在于提供精神营养,更在于启动智慧、创造价值、传承文化。它如同一座智慧的宝库,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有些人常常以藏书多标谤自己的“博学”。如果拥有书籍,不必读它们,就能占有其中的知识,那该多么省力。我要立即补充一句:那该多么没意思。可见阅读本身是莫大的快乐,如果取消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思考、置疑、感悟等等,如实说来,取消了自己心智的积极参与,那客观呈献的知识对于你就无甚价值。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最后一段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22.高一(1)班举行“书友”阅读分享会,由你担任该分享会的主持人,请根据以上阅读材料内容拟一份开场白,要求符合情境特点、符合文本信息、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鸿门宴》中,我们可知,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而樊哙只是刘邦的侍卫,在生死攸关之际,二人都表现出可贵的忠诚、智勇和担当,不辱使命,最终帮助刘邦顺利脱险。人常说:“英雄不问出处。”出身、地位、职位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作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D
2. D
3. A
4.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1分),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1分)造型、(1分)色彩(1分)三个方面论证中国古代建筑的实用与美学价值。
5.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1分)采用木结构建筑与斗拱飞檐,通过木材的温润质感体现对自然的欣赏与回归。(1分)
②色彩与功能的统一。(1分)朱柱青檐的对比色设计;以冷色调斗拱与暖色调屋身的协调和谐韵律。(1分)
③动静结合的哲学意蕴。(1分)飞檐和屋顶的“动态美”与木柱的“静态美”呼应,传承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
(6分,每点2分,总说1分,解说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D
7. B
8.前一句运用了“不是……而是……”并列复句,否定前者,肯定后者;(1分,答出句式即可)是“我”对如今仅有留守老人听说唱落寞情景的感慨(1分,意思对即可);后一句用了“是……更是……”递进复句,肯定前者,更肯定后者(1分,答出句式即可);是对往昔乡邻聚集痴迷、虔诚听说唱的热烈场景的感叹。(1分,意思对即可)通过今昔祭祀状况的对比,引发对传统文化存续、发展的思考。
9.①作者的回乡之旅感受到了乡村城镇化、乡村文化消失等让家乡落寞,是痛心的发问;
②看到了家乡落后,人口流失,发展停滞,面临消亡,是无奈的发问;
③对家乡未来的不确定,是忧虑的发问;
④意在唤醒更多游子回馈家乡、挽救传统的意识,是不甘的发问;
⑤也有呼唤之义,渴望党和国家“乡村振兴”的惠民政策尽快落实,是期盼的发问。(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10. BDF 句意: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3分,答对一处1分,超出三处不得分)
11. C(A项,“朝秦楚”的“朝”是使动用法。B项,均为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是以“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客何为者”是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C项,文中“借”是“借用”的意思,“善假于物也”的“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D项,“加之以师旅”的“以”是“用”的意思)
12. B(晋尚未灭虢,此处为预测而非历史)
13.(1)(现在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4分,关键词:封、肆、阕、焉)
(2)至亲之间因为权势相逼,尚且加以杀害,更何况是对一个国家呢?(4分,关键词:宠福、况)
14.同:均抓住晋国扩张野心这一核心问题,运用高超的说辞艺术增强说服力。(2分)
异:烛之武侧重离间秦晋(“焉用亡郑以陪邻”),(1分)宫之奇直指宗法不可信(“将虢是灭,何爱于虞”)。(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B
16.同:均赞颂畬田劳作场景(1分),体现对淳朴农耕生活的热爱(1分)。
不同:其三强调个体自给自足的满足(1分),“自种自收还自足”体现了淡泊独立的隐逸情怀(1分);其五突出群体协作的欢乐(1分),“满山皆唱舍人诗”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诗歌被广为传唱的自豪(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乾坤日夜浮/玉鉴琼田三万顷
(6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9分)
18.①出人头地 ②不败之地 ③过目不忘(每词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19. A.改变你的内心世界(或:改变你的内在命运)
B.分为有梦和无梦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0.书籍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精神营养,更在于启迪智慧、创造价值、传承文化。(4分,每改对一处给2分)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关联词位置不当,缺少主语,要将“书籍的价值”调至“不仅”的前面;第二处,搭配不当,“启动智慧”改为“启迪智慧”。)
21.标谤————标榜 置疑————质疑呈献————呈现
22.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书友”阅读分享会!阅读是智慧的源泉、成长的阶梯、人生的灯塔。让我们一起沉浸在书海中,共享阅读的快乐,探索人类精神的奥秘。(符合阅读分享会开场白情境特点2分,符合阅读材料内容2分,整体连贯、流畅1分)
四、写作(60分)
23.依照2024年新课程Ⅰ卷评分标准执行。
附:【参考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太伯没有跟随在太王身边,因此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