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命运与自我的精彩博弈。影片对传统哪吒形象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往哪吒多是英勇无畏的小英雄形象,而在此片中,他是被魔丸附身的魔童,一出生便带着叛逆与不羁。他有着玩世不恭的外表,走路吊儿郎当,嘴里常叼着草,但内心深处却渴望被认可、渴望朋友。这种设定让哪吒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有血有肉,也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电影的核心主题之一是打破成见。哪吒因魔丸附身,被众人视为洪水猛兽,承受着来自外界的种种偏见。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奋起反抗,用实际行动证明命运并非由出身决定。“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句振聋发聩的呐喊,成为了哪吒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也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它让我们看到,即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外界的压力,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够打破命运的枷锁,实现自我的价值。
在成长过程中,哪吒展现出了诸多可贵的品质。他拥有勇敢直面命运的勇气,无论是面对天劫的既定命运,还是世人的误解与歧视,他都毫不退缩,勇敢地去抗争。同时,哪吒在修习仙术、抗衡天劫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始终坚守自我,奋力改变现状。家人的爱与信任,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正义,促使他最终选择拯救陈塘关的百姓,在亲情与正义之间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此外,影片中的友情线也为故事增添了不少温情与亮点。哪吒与敖丙,一个是魔丸,一个是灵珠,本应是对立的存在,但他们在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在彼此身上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这种跨越种族和命运的友情,不仅让哪吒感受到了温暖和信任,也让敖丙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成为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撑。
从叙事角度来看,电影以哪吒与命运的抗争为主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影片对亲情、友情等情感的刻画也十分细腻,让观众在感受热血战斗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温暖的情感羁绊。在视觉效果上,从开篇混元珠被炼化时的绚烂奇幻光影,到山河社稷图里色彩斑斓的世界,再到精彩绝伦的打斗场面,每一帧都制作精良,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瑰丽无比的神话世界。
《<哪吒之魔童降世>:命运与自我的精彩博弈》
材料二: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在延续前作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神话世界,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命运、偏见与自我救赎等主题的深度思考。
影片的视觉效果堪称一绝,达到了国漫的顶尖水平。从东海炼狱的阴森恐怖到陈塘关的繁华热闹,从哪吒脚踏风火轮的英姿飒爽到敖丙化龙腾空的壮美瞬间,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想象力和视觉冲击力。电影中的特效制作极为精细,无论是汹涌澎湃的洪水,还是激烈的打斗场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中,沉浸在这场视觉盛宴之中。
在角色塑造方面,哪吒依然是那个桀骜不驯的叛逆少年,但经历了前作的成长后,他多了一份成熟与担当。他在面对陈塘关百姓的偏见以及龙族的复仇时,内心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以自我牺牲来平息这场浩劫,展现出了他对众生的悲悯和对命运的抗争。敖丙的形象也更加立体,他既是龙族的希望,又与哪吒有着深厚的友情,在种族仇恨与个人情谊之间痛苦徘徊,最终选择化龙守护陈塘关,他的牺牲与成全令人动容。此外,李靖夫妇等角色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他们为子甘愿赴死的深情,让观众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
电影的主题深刻而富有哲思。“闹海” 二字,不仅代表着哪吒与龙族之间的冲突,更象征着个体与命运的对抗。影片通过哪吒与敖丙的经历,探讨了偏见与仇恨的根源。龙族因被囚禁而怨恨人族,人族因恐惧而排斥龙族,这种循环的暴力最终在哪吒的自我牺牲中得以终结,传递出了对和平共处的深切呼唤。同时,影片对于 “自我救赎” 的诠释也令人深思。哪吒从魔童到英雄的蜕变,不仅仅是外在身份的转变,更是内在心灵的升华,他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成长与救赎的深刻故事。
在叙事上,电影情节紧凑,层层递进。从哪吒的孤独与挣扎,到敖丙的无奈与抉择,再到龙族与人族的矛盾冲突,各个情节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故事体系。导演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融入其中,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对人性、命运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然而,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的逻辑不够严密,转折略显突兀。同时,由于要展现的内容过多,导致部分角色的刻画不够深入,一些情节的发展也稍显仓促。但总体而言,《哪吒之魔童闹海》依然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它以其卓越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忘的观影体验,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哪吒之魔童闹海>:视觉盛宴下的深度思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哪吒之魔童降世》创新塑造哪吒形象,将其设定为魔丸附身的魔童,使其形象立体丰满,更贴近现实,引发观众共鸣。
B.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呐喊,体现出他反抗命运的坚定信念,也彰显了影片打破成见的主题。
C.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角色塑造上延续前作风格,哪吒依旧桀骜不驯且更加成熟,敖丙形象也因故事发展愈发立体。
D.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叙事上存在不足,情节发展逻辑混乱,角色刻画粗略,难以引发观众对主题的深入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和敖丙跨越种族和命运的友情,对两人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B. 两部电影都借助哪吒与命运的抗争,传达出面对困境要勇敢抗争,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态度。
C. 《哪吒之魔童闹海》借助哪吒自我牺牲平息浩劫的情节,表达了对和平共处的向往以及对自我救赎的思考。
D. 两部电影在视觉效果上都极为出色,制作精良的特效和充满想象力的场景,为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这也是它们成功的唯一原因。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两部电影共同主题的一项是( )(3分)
A. 不畏命运,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和谐共处。
B. 打破偏见,弘扬正义,倡导无私奉献。
C. 歌颂友情,珍视亲情,展现成长蜕变。
D. 提升国漫水平,讲好中国神话故事。
4.请简要分析《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角色塑造方面有哪些成功之处?(4分)
5.学校举办“国漫的创新与发展”主题研讨会,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哪吒》系列电影对国漫发展有哪些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白洋淀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
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这句话表明“我”开始接受李响,是一个转折点,自然引出下文的精彩故事。
C. 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 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7.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 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 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8.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小说描写了李响眼神的两次明显变化(划横线句子),请分别分析这两次眼神变化所折射出的人物心理。(4分)
9. 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说获奖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 ”遂哭之。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节选自《贞观政要·仁恻》)
材料二:
诚爱天下者得贤。奚以知其然也?弱子有疾,慈母之见秦医也,不争礼貌;在囹圄,其走大吏也,不爱资财。视天下若子,是故其见医者,不争礼貌;其奉养也,不爱资财。故文王之见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此所以其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正于天下也。
(节选自《尸子·卷三十六》 )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文王之见A太公B望也C一日五反D桓公E之奉F管仲也G列城有数。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非幸御之所”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幸”的意思不同。
B. “次定州”中的“次”与成语“鳞次栉比”“语无伦次”“屡次三番”中的“次”意思不同。
C. 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羊、豕为“少牢”。
D. 爱,吝惜,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和“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两句中“爱”均为此义。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唐太宗援引隋炀帝的例子旨在说明修建离宫别苑,把妇女禁闭在深宫中不但耗费了财力,也让宫女们失去了自由,不可取。
B. 唐太宗将贞观二年关中大旱导致的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饥荒归咎于己。他认为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
C. 有关部门依据阴阳书上的说辞,认为辰日这一天是不可以哭泣的,连民间都对此有所避讳,意图阻止唐太宗前往吊唁张公谨。
D. 材料二认为如果一个人把天下人看做自己的孩子,那么寻找治理天下的良医时,就不会计较尊严礼节,这样的人才会得到贤才。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
(2) 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
14. 材料二中认为“诚爱天下者得贤”,请概括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唐太宗“爱天下”的。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词诗,完成15-16题。
临安春雨初霁①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题临安邸②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①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奉诏入京接受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客栈里候召见,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诗。
②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今杭州)即位。当政者苟且偏安只求享乐。诗人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临安春雨初霁》开篇用 “世味薄似纱” 的精妙比喻,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切感受,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通过听觉与视觉的转换,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流露出诗人的闲适自得。
C. 《题临安邸》中 “山外青山楼外楼” 运用叠句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楼台,展现出其繁华的景象。
D. 两位诗人都在客栈中完成诗作,这是因为羁旅在外客居旅舍,更易生伤感之情。
16.两首诗都以临安为背景展开,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尾联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写诗人崇尚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的两句是:
“ , 。”
(2)《蜀相》中,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的句子是:
“ , 。”
(3)《望海潮》和《扬州慢》都写到树木,而意境各异,前者“ ”写杭州之柔美清丽,后者“ ”写扬州衰败荒凉。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清明,这个承载着自然时序与人文情怀的传统节日,在草长莺飞的初春时节悄然降临。当细雨轻抚青冢,当纸鸢掠过天际,人们以“慎终追远”为纽带,将生死哲思与生命敬畏凝结成深邃的文化基因。②在传统习俗中,不论是焚香祭祖还是踏青插柳,③都寄托着对生命轮回的敬畏与希冀,④因此,如何通过清明活动激活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施,⑤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
祭祀仪礼是清明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于祭扫形式的演变,关注民俗研究的人,早已 A 。实际上,清明文化的表现形式 B ,有人执着于青团①寒食的古朴风味,有人推崇低碳祭扫的现代理念;有人沉浸于诵读祭文的庄重氛围,有人仅需一束鲜花便觉情意绵长。因此,能够兼顾文化记忆与时代需求的实践方式,就是最具生命力的传承路径。
过度强调仪式程式可能使文化精神流于空洞,长此以往,传统习俗会如褪色的碑文般逐渐模糊本真意蕴,稀释文明的厚度,最终成为徒有其表的表演。诊断清明文化传承的症结并不复杂:在清明活动中体察年轻群体的参与状态,审视仪式与情感的联结程度,若出现文化符号与精神内涵的割裂,即表明陷入了“形神分离”的困局,亟需注入时代活力。但另一方面,( 甲 ),又会割裂历史脉络,使文化传承失去根基,同时导致认同危机。因此,对于清明文化的赓续,需以“守正创新”的智慧实现破局。
其实,文化传承的本质在于精神内核的延续。( 乙 ),形式再繁复也难以赓续文明。而焕活传统文化的方式丰富而灵动,如开发清明主题数字纪念馆,让记忆“云端永存”;策划亲子共植纪念树活动,让思念“生根发芽”。唯有形神兼备,薪火相传,方能使“烟雨中的清明”真正升华为“永不落幕的春天”。
【注解】①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或者其他馅料,蒸熟而成。
18.第1段“人们以‘慎终追远’为纽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永不落幕的春天”,有人批评其为搭配不当,有人赞赏其意境深远。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当今时代,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备受瞩目。一方面,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由来已久。课堂上,老师逐字逐句解析诗词,从字词含义、意境营造到情感表达,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学生们通过反复诵读和互动,沉浸在古诗词的内涵与韵味之中。
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种创新的古诗词传播形式层出不穷。有的博主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视频展示古诗词的场景,让抽象的诗词变得直观可感;有的博主把古诗词改编成朗朗上口的说唱歌曲,节奏明快,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还有的博主将诗词与动画、故事相结合,使古老的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
学校举行“传统教学方式和创新新媒体传播形式,哪种对古诗词传承更有效”论坛活动。请你选择一方现点,以高二1班李强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A
4.参考答案:
①角色性格延续与发展:哪吒延续了桀骜不驯的性格,又增添了成熟与担当;敖丙形象更加立体,在种族仇恨和个人情谊间的挣扎刻画细腻。
②展现人物情感深度:李靖夫妇为子甘愿赴死,展现出伟大的亲情;哪吒与敖丙的友情升华,敖丙化龙守护陈塘关,突出了其牺牲与成全的精神。
③引发观众情感共鸣:通过角色的成长和情感抉择,使观众对人性、命运等产生深入思考,引发情感共鸣。(1点2分,2点4分;满分4分。)
5.参考答案:
①内容创新: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大胆创新,塑造新颖立体的角色形象,挖掘深刻的主题内涵,引发观众思考。
②技术提升:重视视觉效果,提升特效制作水平,打造富有想象力的场景,为观众带来优质的视听体验。
③叙事优化:采用巧妙的叙事手法,使情节紧凑、层层递进,构建完整丰富的故事体系。(1点2分,3点6分;满分6分。)
6.C
7. D
8.参考答案: ①第一处心理:因为刚参加战斗就受伤,后来腿瘸了,只能去当炊事员,这是让他遗憾的;
②第二处心理:回想虽然腿瘸了,“我”还是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坚持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内心充满自豪(骄傲)之情。
(1点2分, 2点4分。)
9.参考答案:构思方面:①小说采用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手法,讲述李响的故事,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②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
主题方面:①塑造李响等老一代革命者形象,歌颂了他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②赞美了新一代青年传承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
(1点分,任答三点即可,满分6分。)
10. C D G (答对一个1分,答对两个2分,答对三个3分。不管顺序。)
句意:所以周文王拜见太公望,一日往返五次;齐桓公尊奉管仲,列城数座。
11.D
12. C
13. (1)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
(2)唐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或坐榻)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
14. (1)释放被禁闭在深宫中的宫女,任凭她们选择配偶。(2)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3)慰问士兵,询问患病士兵疾苦。(4)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进行祭奠。(5)亲自为在攻打白岩城的战役中被乱箭射中的李思摩吸去污血。
(1点1分,2点3分,3点5分。满分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妇女被禁闭在深宫里,实在很可怜。隋代末年,隋炀帝不停地去挑选宫女,修建离宫别馆,在并非君主住宿的地方,也聚集了许多宫女。这都是耗竭百姓财力的行为,我从不效仿。况且,这些妇女除了打扫宫室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呢?现在我准备放她们出去,任凭她们选择配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还可以使百姓减轻负担,宫女自己也会满意。”于是,唐太宗从后宫和旁舍先后放出宫女三千多人。贞观二年,关中大旱,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了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我没有修养品德,应该受到老天的惩罚,可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此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悼唁。有关部门上书说:“阴阳书上说:‘辰日这一天,不可以哭泣。’在民间这也是要避讳的。”唐太宗说:“君臣之间的情义,像父子一样,悲伤之情发自内心,怎么能够避讳辰日呢?”于是痛哭不已。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驻扎在定州,行军前来的士兵,唐太宗都要在御州北门城上进行安抚慰问。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来,唐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或坐榻)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所以不管将军还是士兵都愿意为朝廷尽忠报国。后来,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唐太宗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供奉牛、羊、猪,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失声,极其哀恸,在场将士无不受到感染,流下热泪。生还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些情形告诉给死难者的父母,这些老人们说:“我的儿子死了,天子还为他哭泣,真是死而无憾啊。”唐太宗征战辽东时,在攻打白岩城的战役中,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唐太宗亲自为他吸去污血,将士们无不受到感动和激励。
材料二:
真心爱护天下的人会得到贤才。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 孩子生病了,慈母求见良医,顾不得自己的尊严礼节;爱子陷入监狱,父母奔走求救于大官之间,也不会吝惜钱财。一个人把天下人看做自己的孩子,那么寻找治理天下的良医时,就不会计较礼貌,奉养他们也不会吝惜钱财。所以周文王拜见姜太公时,一天五次往返;齐桓公奉养管仲,将几座城池都分封给了他。这就是为什么文王的国家虽然偏僻弱小,桓公的行为虽然污秽不洁,却能够为政于天下的原因所在。
15.B
16.①《临安春雨初霁》尾联写不要叹息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老家,表达了诗人客居京城的孤寂落寞(或等待的焦急无奈)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内容1分,情感2分。)
②《题临安邸》尾联写南宋统治者在国难当头,依然沉迷于歌舞升平,批判了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享乐和对国家命运的漠不关心。(内容1分,情感2分。)
17.(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烟柳画桥(或:云树绕堤沙) 废池乔木
18.答案:慎终追远为本体(1分),纽带为喻体(1分),形象生动(1分),突出“慎终追远”在连接人们思想情感、传承文化等方面起到的作用(1分)(或:突出“慎终追远”在生死哲思与生命敬畏方面的作用。)
19.A.了如指掌(或:如数家珍,家中的珍宝数目非常清楚,用来形容对某事物常熟悉。)
B.百花齐放:突出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或:五花八门)
(其它答案恰当的也可给分。每空1分,满分2分)
20.①句:把“初春”改为“暮春”或“春天”;
④修改为:如何通过清明活动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或:通过清明活动如何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每句改对给2分,满分4分。)
21.甲:彻底摒弃传统框架的文化革新(或:忽视传统仪式的文化创新)
乙:如果精神内核凋零(或:如果失去精神内核)(意思对即可。每处2分,共4分)
22.(1)认可其意境深远。理由:永不落幕的春天,更有画面感更有形象性。清明永不落幕,强化清明文化永恒传承的深意,境界深远。(满分4分。)
(2)认为其搭配不当。理由:“落幕”多用于具象活动,与抽象季节搭配不当。“春天”作为周期性自然现象本有终结,强行赋予“永不落幕”属性违背客观规律。(其它答案分析有理的也给分,满分4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