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庖厨(páo) 饥馑(jǐn) 章甫(pǔ) 千乘之国(shèng)B.半晌(xiáng) 衅钟(xìn) 尸骸(hái) 半身不遂(suí)C.褊小(biǎn) 埋怨(mái) 勾当(gòu) 鲜为人知(xiǎn)D.压轴(zhòu) 羟基(qiǎng) 青蒿(hāo) 撒手人寰(hu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错勘 亲眷 敲诈 前合后偃B.厮打 福祉 缱绻 苍海一粟C.沉湎 誊写 斑斓 戳力同心D.谛听 踌躇 罪孽 沓无音讯二、文言小题(本大题共1小题)3.下列各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长辈为“悌”。C.参乘:即“参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D.外:“外末”的简称,角色名,意思是正角之外的次要角色。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摘编自 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材料二: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雷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摘编自 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戏剧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中国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向内调和;西方以个体为本位,强调向外扩张。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西方悲剧重在反映人与诸多异己力量之间的剧烈冲突。C.西方戏剧中,人神对立是主要关系;但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中国戏剧中的人神关系不是主要关系。D.中国的悲剧根源在于人本身,不在于社会;西方的悲剧根源,则在于人自身,以及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悲剧讲究情感的适度抒发,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这是其胜于西方悲剧的地方,也让中国古代悲剧人物显得更崇高。B.窦娥的故事说明,受思想教育、道德说教等影响,中国悲剧中的人物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C.从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自由左右自己的全部命运;同时,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D.若悲剧主人公只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那么,该作品的悲剧精神会受到局限,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高度。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克己思维模式”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为缓和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无奈休妻,最终自缢而亡。B.《鸿门宴》中的项羽,没有遵从范增的建议,让刘邦全身而退,最终楚汉战争失利,自刎乌江。C.《梁山伯祝英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D.《窦娥冤》中的窦娥,为了避免婆婆受到刑罚的拷打,含泪选择承认罪名,最后被送上刑场处斩。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材料二: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摘自《孟子·梁惠王上》)7.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之养之 将:带领B.武王克殷 克:攻破C.圣王见贤以乐贤 乐:喜欢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制:规定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吾其还也B.谨庠序之教 臣之壮也C.乐贤而哀不肖 劳苦而功高如此D.乃罢台役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10.下列对材料一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材料一体现了圣人对待天下百姓的态度,材料二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两者的主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五、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3.课内古诗文积累。(1)子路第一个抢先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可以看出其性格直率;冉有述志时说自己只能治理好一个小城邦,对于礼乐方面则说“,”,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谦逊低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3)六朝旧事随流水,。(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4)尽挹西江,,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六、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剪梅南宋·刘克庄①小序,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束缊③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屡受打击,他以命运与自己相同的刘禹锡自比,自称“刘郎”。此词为作者被贬广东时所作。②实之,即作者好友王迈,字实之。③束缊:用乱麻束成火把。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举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B.“酒酣耳热说文章”,作者与朋友畅谈文章却不话别,表现了作者对离愁的刻意回避。C.“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人鼓掌大笑,与作者和王迈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D.全词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15.“天寒路滑马蹄僵”中的“僵”字很有表现力,请赏析。16.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七、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沉香祁云枝在海南海口,一棵白木香树,用身上的伤痕,讲述了它的故事,沉香的故事,还有大诗人苏东坡的故事。站在人的角度看,粗皮大叶的白木香树其貌不扬,树体无形,叶子、花朵和果实,无姿,亦无彩,疏松脆弱的材质,甚至难以制作家具。白木香树掀动唰唰作响的树叶,说:树亦不可貌相。是的,它以沉香扬名四海。千百年来,白木香树一直身体力行——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香。海南是海洋性气候,像娃娃脸,说变就变。一场风暴后,岛屿上的一些树木,像战场上受伤的士兵,缺胳膊少腿。受伤后的白木香树,第一时间做的,是积极疗伤。它会在伤口周围分泌出一种油脂,将创伤封闭,阻止伤口进一步恶化。这和我们人类遭受创伤后,会在伤口附近分泌大量血小板用来止血是一样的道理。白木香树没想到的是,此时,一种名为黄绿墨耳真菌的微生物,会趁机侵入伤口,落井下石,让伤口雪上加霜。接下来,就是白木香树在痛苦、挣扎和反抗中,艰难而漫长的疗伤过程。它要凝聚全部的心思和能量,去阻击伤口里黄绿墨耳真菌的左冲右突。裸露的伤口,还要承受烈日曝晒和暴风雨的洗礼。运气差的,旧伤未去,又添新伤。自此,白木香树的肌体里,会上演长达终生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树的血泪混合入侵者的遗体,连同入侵者在此生活的遗迹,一点点沉积在体内长长的导管里。日历,就这样在大树与微生物、与坏天气的搏斗中,一页页翻过。白木香树忍着伤痛又顽强地生存了多年,或许十年,也可能百年、千年。大约从第十年开始,树体的创伤部位——融入油脂、黄绿墨耳真菌及其新陈代谢物的木质——渐渐趋于坚硬,团聚成密实、不规则的固态,颜色也逐渐变深。风过时,暗香浮动。年代越久远,树沉淀的血泪就越多,密度越大,香味亦越浓。当白木香树终于老去,轰然倒在泥土的怀抱里,整个躯干开始腐朽。神奇的是,当初的伤痕,那个令树长年累月疼痛的部位,永远都不会腐烂,更不会变质,犹如树结出了玉石。胜玉一筹的,是它拥有奇香。那是怎样的一种香啊!凑鼻一嗅,有田野泥土的气息、山川河流的芬芳、风雨雷电的足迹,有花香,还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千转百回,直抵灵魂。物以稀为贵,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它“一片万钱”。如今,即便是用最先进的高科技手段,也无法合成这种香气。它叫沉香,“沉”得惊世,“香”得骇俗。从它伤痕累累的树体上,很容易读出它艰辛与顽强拼搏的一生。历练了,承受住了,也就有了旷世的香。长达一生的自卫反击战,没几个人有毅力做到,让人不禁要对着顽强的白木香树,深深地弯下腰去……苏公祠内,呼吸着这片山水释放的植物香气,看到苏轼那双坚毅的眼睛,那一刻,你会感觉,苏轼与沉香隐秘地缠绕在一起,难分彼此。苏轼,就是历经岁月磨砺的沉香。尘世的霜雪,接连向他兜头浇来: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为官四十年,三十年都在被贬之地。命运让苏轼一生颠沛流离,遍体鳞伤,他却用豁达、乐天、慷慨与勤劳,让伤痛愈合结痂,把悲苦艰辛的日子,过得妙趣横生。四十五岁,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被贬黄州。短暂的凄苦茫然后,他开始在一片荆棘瓦砾中筑水坝,建鱼池,移菜苗;在田间地头和一帮泥腿子把酒言欢,兴起,头上顶个西瓜,边走边唱;农闲,潜心厨艺,细火慢炖煨出了“东坡肉”,香飘四邻……这些细小而具体的快乐,抚平了伤痛,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一日去沙湖,途中遇骤雨,没有雨具,同行之人皆怨戾,唯他淡然。雨过天晴,他的身影沐浴在斜射而来的夕阳里,风声穿林打叶而来,他随口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后七字,该是苏公的人生哲学,也是沉香的哲学,是生命承受苦难后旷达超脱的回应。浮世若水,俗木随波逐流,苏轼是沉香木,饱受沧桑后沉静入水,独自疗伤,最终,把水变成了芬芳的江湖。黄州五年,他被自己治愈,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起初的愤懑,慢慢转化为人性里的宽容、温暖,还有爱与慈悲。五十七岁,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了京城,这次,是更偏远的惠州。他在这烟瘴之地合药救人,筑造丛冢,修建桥梁,改进广州城的修水计划……生活的真味,被他沉香般萃取出来,释放出无与伦比的生命之香。他还发现了烤羊脊骨的吃法,说吃起来有股蟹味。六十二岁高龄,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其时,海南岛地广人稀,荒蛮瘴疠,他“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芬芳草木和田间劳作疗愈了苏东坡,让他成为一棵大树,为周围人遮风挡雨。他用槟榔建屋,用椰子壳做帽,用黄花梨做杖,用木棉树皮做衣,用山芋和碎米做玉糁羹,还自酿了天门冬酒……他的笔下,满是带着体温的草木:玉蕊花、荔枝、黄树、瑞香、菊、兰、桄榔、粟米、蔓菁、芦菔、苦荞、芡实、黎檬子、刺桐……他学当地方言,也教黎人中原文化,带领他们弃旧习,务农桑,教他们如何挖井,如何治疗疟疾,甚至,还教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大树苏东坡,日日聚集并释放出大地之香,香得气韵悠长。辗转半个中国的蓑笠翁,把世人眼里的苦难,活成了诗与远方,结香般完成了从失意至诗意的跃升。海明威说,生活总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都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白木香树和苏东坡,早就明了这个道理。在沉香资源稀缺的今天,重温苏东坡,更显其人格魅力——身如浮木,心有沉香。(有删改)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白木香树讲故事开头,赋予了树木人格化的色彩,使树和人在一开始就呈现出交叠状态。B.白木香树既反抗世界给予的痛苦,又用沉香回报世界,这反映出它接受命运忍辱负重的无奈。C.作者盛赞沉香的奇香,并借《本草纲目》中的话和现今高科技无法合成来强调沉香的珍贵难得。D.苏轼一生颠沛流离,这让他受尽了悲苦艰辛,但他自始至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浓厚兴味与热爱,旷达超脱。E.文章最后一段以“身如浮木,心有沉香”作结,意在强调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18.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19.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是怎样用“沉香”来统摄全文的。20.这篇散文中没有“我”,但又处处有“我”,请结合文本对这一点加以分析。八、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21.请根据提示,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相关内容。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贾府,熟悉其人物关系,作者在《红楼梦》前6回中,安排了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带着读者走近贾府,认识贾府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此三人分别是:第二回中为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 (人物),他眼中的贾府虽是“钟鸣鼎食之家,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第三回中到贾府(事件)的(人物),通过她的细心观察,初步向读者展示了贾府奢华的环境和众多依次出场的人物;以及第六回到贾府(事件)的(人物),从一个村妇的视角,展现了贾府的高大轩昂和富贵奢华。这三人因性情、遭遇、背景和目的不同,眼中的贾府自然也是各有侧重。九、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哪吒之魔童闹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被囚禁的妖族,还是担任监督工作的龙族,抑或是片中主要人物哪吒、敖丙、申公豹等,他们都被不同的锁链牢牢锁定在各自的生命轨道之上,从而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人、神、妖大决战!“锁链”或许是外界的压力,或许是内心的恐惧,又或许是陈旧的观念等等。面对“锁链”,有人选择逆来顺受,在既定的轨道上默默前行;有人奋起反抗,试图打破枷锁,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答案】D2.【答案】A3.【答案】B【答案】4.B 5.C 6.B【答案】7.A 8.C 9.D 10.D 11.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 12.①关心爱护百姓;②为百姓保障基本的衣食;③尊重农时。参考译文:材料一:圣人对待天下的百姓,就像父母对待幼儿一样。挨饿的人就拿食物给他吃,受冻的人就拿衣服给他穿,扶持他们、养育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成长,唯恐他们不能长大成人。魏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由此看来,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脸上也有长期受饿的神色。齐景公就很为他的境遇感到可怜,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而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不达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也有了可以居住的屋子。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定民生,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材料二: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因而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不守法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对他们施加刑罚,这是陷害百姓啊。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用来奉养父母,下足够用来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终年吃饱,荒年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够用来奉养父母,下不够用来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困苦,荒年就免不了饿死。这样,人们仅仅是拯救自己免于死亡都恐怕来不及,哪里还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如果想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是从来没有的事。”13.【答案】 子路率尔而对曰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吴楚东南坼 但寒烟衰草凝绿 细斟北斗【答案】14.B 15.“僵”字,不仅写出了马蹄因寒冷而变得僵硬、行动不便,更暗示了行路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增强了词的感染力。 16.(1)语言描写:通过描写作者与朋友酒酣之际高谈阔论文章的场景,展现出他们的豪放不羁、才华横溢和对文学的热爱,刻画了两个狂放不羁的文人形象。(2)侧面烘托:通过描写旁观者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作者和朋友言行的狂放,突出了他们不拘小节、豪爽洒脱的性格特点。(3)直抒胸臆:“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直接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和朋友疏狂行为的肯定和坚持,展现出他们不顾世俗眼光,坚守自我的精神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答案】17.BD 18.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苏东坡在海南儋州的一系列生活细节,突出了他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能积极生活,展现出他的乐观与智慧。②运用细节描写,赋予草木以情感和温度,表明苏东坡对生活的热爱。③运用象征手法,将苏东坡比作“大树”,象征着苏东坡像大树一样为当地黎人提供帮助,形象地表现出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和对当地的深远影响,韵味悠长,经久不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9.①“沉香”,是文本的核心意象,既指自然界白木香树结出的香,也指苏轼身上凝结的品格之香。②全文围绕“沉香”选材,由实入虚,先写白木香树结沉香,再写如沉香般的苏轼,结构清晰,内容丰富。③文章借助“沉香”来表达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和领悟,凸显主题。 20.从文字上看文中虽没有“我”,但所写都是“我”之所见、所感。①文章从开头海南海口的一棵白木香树写起,对白木香树的外形、生长状况、香气等的描写,以及后文对苏公祠、苏轼的人生境遇的描写都是以“我”的视角完成的。②文中表达的对白木香树结出的沉香和对沉香一样的苏轼品格的真诚赞美都是“我”生发的体悟和情感。③作者将“我”在文中隐藏,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地表达认知,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21.【答案】 冷子兴 投靠外祖母 林黛玉 打秋风(借钱/寻求帮助) 刘姥姥22.【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