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最突出的应属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的人首蛇身形象,如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状的伏羲和女娲。事实上,不止是他们,在古代文献中,上古时期的神灵多是人首蛇身的模样。仅《山海经》便多次提及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例如女娲、伏羲、烛龙、延维、窫窳、共工、相繇、贰负神、黄帝、启、奢比尸以及众多山神。
有关操蛇之神的故事,我们更加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战国早期的作品《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愚公因出行被太行和王屋两山所阻,发愿要把山搬走,自己搬不完就让后代继续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手执灵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给了天帝。直至汉末时期,文学家王延寿在游览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时,看到殿中壁画所作《鲁灵光殿赋》,还提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蛇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动物,从南到北的平原、沼泽、山地、丘陵、江河都可见其身影。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毒蛇还能致人死亡,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产生了敬畏情绪,在观察到它们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古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往往受到大自然的威胁。他们希望自己能与这些神奇的生物有所联系,以获得它们的庇佑,帮助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把蛇想象成神,并按照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始祖和神灵便成了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形象。
闻一多在《伏羲考》里生动地阐释了这个过程。他认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而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一开始人是以蛇作为自己的祖先,极力把自己装扮得像龙(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这是“人的拟兽化”。但无论如何装扮,都只能做到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地步,而不是全然的蛇。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知识进步了,于是他们开始把始祖的形象设置成人首蛇身,这叫“兽的拟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过去断发文身以像蛇的习俗被废弃,连记忆也淡薄了,于是始祖的模样就变作全人形了。
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兽到人兽同体再到全人形这个过程,究其原因,体现的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当大自然的威力远大于人类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是全兽形;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变成了人兽同体;而当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改造力度和信心增强之时,神灵的形象开始变以人为主体,人类开始以自己的形象来塑造始祖和神灵。但此时蛇仍然具有诸如蜕皮和冬眠(象征着死而复生和长生不老)等为害怕死亡的先民们所向往的特点,所以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的重要附属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除了众多文物,我国还有很多对蛇崇拜的现实痕迹,典型的可见于居住在今福建及邻近地区的古闽族(活跃于夏商至战国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种(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种”。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闽也是南蛮的一部分。在众多沿海地区出海祭龙王的今天,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仍然保留着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畲”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古代以蛇为图腾的还有越国,越国也是百越的一支。东汉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提到,伍子胥在为吴王建造城池的时候怀着称霸天下的心愿,所以有“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越”。吴在东,其位龙也……越在已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的记载,按古代的天干地支来看,越国在十二地支的巳位,对应的生肖是蛇,吴国在辰位,对应的生肖是龙,越国在吴国的东南边,所以伍子胥建好城之后在南边开了个门,正好对着越国,命名为“蛇门”,并在门上装上了木蛇,让蛇头向北朝向门里面,暗指越国臣服于吴国。如今,蛇门仍然矗立在苏州境内。《说苑·奉使》载,“(越使)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了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蛇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是十分崇高的,但人首蛇身的模样仅限于上古时代的众多神灵,自大禹之后,帝王就与蛇没什么关系了,这可能跟古代龙的思想观念形成有关。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通。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了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一条拦路蛇)的故事:刘邦有一天夜里喝酒喝醉了,路过一片沼泽;走在前面探路的人回来说前面有蛇挡路,不如原路折返;刘邦不愿,持剑前去把蛇杀了;后来人们发现路上有个老妇在夜里哭,询问后得知老妇与白帝所生之子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意指刘邦杀蛇之事。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观念里,尽管蛇的传说自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但当龙与蛇狭路相逢,后者却为前者所杀,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
(摘编自袁靖《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汉初,汉画像石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便是例证。
B.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全兽形逐渐向全人形转变的过程,也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不断加深的过程。
C.古人蛇崇拜的痕迹,不仅见于众多文物之中,还见于福建省樟湖镇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之中。
D.伍子胥建蛇门以暗指居蛇位的越国君臣服于居龙位的吴国,可见春秋时便已经出现了龙的概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或是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等,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
B.《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关于操蛇之神的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
C.古人之所以将始祖和神灵的形象按照蛇的特点进行塑造,主要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
D.如今的畲族便是由曾经的古闽族发展而来的,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
A.南北方出土的文物中,北方的蛇形象较为呆板,南方的蛇形象更强调蛇能扭动的特征。
B.许慎《说文解字》:“蛇,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蛇,故相问无蛇乎。”
C.《诗经·小雅》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
D.操蛇神怪的雕像或画像多出于河南南部、湖南、江苏等与战国时期楚文化相关的地区。
4.请简要梳理蛇在人类文化观念中的演变。
5.《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作为考古类科普图书,却并不艰涩枯燥,这本书是如何做到考古科普的公众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淌在光阴里的慢
曹晗悦
暮春之初,在浙江绍兴的书圣故里,我经历了一场慢的洗礼。这里的一切,都仿佛被按下了慢速播放键,置身其中,浮躁的心也随着被放慢的节奏沉静下来。
书圣故里由多条老街组成,坐落其中的尽是绍兴传统民居,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其间偶然可见乌漆黑墙。和煦的春光打在房屋的尖顶上,沿着层层叠叠的瓦片流下,淌满整条街巷。街上生活着居民,商业气氛不浓,倒是有着十足的江南风韵。它是古朴的、沉静的,如一位通透的老者,不与世俗争锋。
从大路拐入一条窄巷,向着交错纵横的老街和藏身其中的景点走去,鞋底敲击青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哒哒声,步伐急促,大抵是平日习惯了赶路。恰逢人间四月天,到处绿意盎然,两侧的墙头上,院内树木新发的枝叶探出身子,在柔风里招手。晨光熹微,轻轻地打在青瓦白墙上,映出半个尖顶的影子,火红的竹篓灯笼在明暗之间不断摆动切换。
大约是疾行的缘故,不消片刻便行至西街。方才那条窄巷仿佛是桃源的入口,外面车水马龙,来往行人匆匆,少有人停步驻足。而转入西街后,豁然开朗,节奏也一下子慢下来,其中之人或是徐徐而行,或是骑车缓缓驶过,都是不慌不忙的。久久立于巷口,望着这慢节奏的一切,似有一条光阴里静静流淌的小河,缓缓流过心田,涤净尘世喧嚣。
沿着西街向东走去,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连呼吸也降了速。遥遥望去,水云蓝的天明澈如镜,没有成形的云,只有几抹浅淡到近乎看不见的银鱼白,更衬得这古街之中的乌漆黑墙独特,有一种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美。别具一格的还有两侧的各式店铺,有贩售遥控器的,有贩售锅碗瓢盆的,还有扯布裁衣的。它们好像被岁月遗忘,没有精美的装潢,门口胶粘的玻璃柜台已蒙上一层雾色,里面躺满了待售的物件,胶条贴着的大字在岁月洗刷下失了色。路过店门口时,没有店家吆喝叫卖,安静得让我一时有些不习惯。他们仿佛并不急于卖货,或坐在椅子上悠然自得地晒太阳,或者和邻里谈笑风生,至于铺子里的商品,随它去好了,等有缘人看中把它带走吧。
向东复行数步,便是西街与蕺山街会面之处,在这个路口的一家小店门前,我偶遇了一位当地的阿婆。立于原地,暖风吹过脸颊,听阿婆讲着关于她的故事,好不惬意。阿婆还热情地给我讲着这里的美景,说带我去看一看。她引我进了店内,我紧跟在她身后,穿过堆放杂物的后间,只容一人通行的狭窄通道是灰暗的,需得万分小心才是。小店的后门是半开放的,一束光穿过上方的空隙,直直打进来,照亮脚下的一小片地方。
望去,只见咸宁桥静静架在低空,碧水缓缓流淌,墙上波光粼粼,是水面反射的光亮。不时泛起涟漪阵阵,是最下一级石阶上浣衣的人,在慢慢地揉搓、漂洗,出水的衣物带起一串串晶莹,落入水面再漾起一圈圈波纹。
推开这半人高的竹木门出去,吱呀声回荡,与流水的哗啦声应和着。逐级而下,行过长廊,踏上桥去,环视一周,方发觉自己竟已被绿意紧紧包围。脚下是绿水,眼前是草木,流动的明镜在古街里穿梭,倒映出另一片同样的天地。我们并肩徐行,相谈甚欢,在青石板路上,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
与阿婆道别,沿着蕺山街继续南下,驻足在题扇桥边。桥下不时有乌篷船悠悠驶过,船夫不紧不慢地摇船,用脚踩着船桨,桨转动得很慢,船便也行得很慢。扁扁的、矮矮的乌篷船,似片片墨色的叶,一摇一晃的,轻轻飘荡在水面。桥下还有些未载客的船夫,他们似乎不急于揽客,没有人吆喝乘船。他们只是坐在船上,背靠着桥,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继续向南行,一路上见到很多小摊,大多在贩售着黄酒棒冰、木莲豆腐、酒酿圆子等特色小吃,他们也是不急叫卖,只待过往行人上前询问。他们坐在摊子边,和邻里笑着聊着天,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虽是听不懂,但却觉得悦耳极了,一不小心就站在一旁听了好久。
最后拐入萧山街,在一家其貌不扬的小店买了些糕点。还未走近,便已闻到了那诱人的香气,不似城市里面包房浓烈的焦香,而是一种淡淡的稻香,毫不急躁,毫不张扬。那一筐筐的糕点码放整齐,各式各色的,诱人极了。店中的阿姐不急不忙,一边打着秤,一边柔声地介绍着不同的糕点。这糕点是糯叽叽的,需得慢慢嚼,才能品出清甜的米香和独特的滋味。
回去的路上,我取出一块糕来吃,慢慢地,仔细品尝着,又忽地回想起,来时所遇的一切。大概,“吴侬软语”的他们是把生活如软糯的糕点一般慢慢咀嚼,日子才过得这么活色生香。
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这里慢一点、再慢一点的生活节奏,和那认真感受生活的态度,深深吸引着我。多想撑一把油纸伞,在这青石板巷里慢慢地走一走,走着、走着……就入了那片宁静里,那一帧一帧都仔细去过的生活里。
临行前,立于墨池边的石桥上,再吹一吹这儿的不寒的春风,数天边流云几朵,看着来时的路,不由心生感慨。如今世界匆忙,尘世喧嚣,这藏身于江南水乡的一隅慢生活,便弥足珍贵。
(有删减)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绍兴有许多传统民居,青瓦白墙,瓦片层叠,它古朴而沉静,和所有江南的城市一样,没有很浓的商业气氛而颇有江南风韵。
B.“我”平日里习惯了步履急促地赶路,故很快便到了西街。转入西街后,节奏一下子慢下来,“我”也不自觉地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C.古街的两侧有着各式各样的店铺,都较为朴素,没有精美的装潢,没有店家吆喝叫卖,因为店家只想将商品卖给有缘人。
D.绍兴糕点的香气与城市里面包房的不同,清淡而不张扬。受绍兴慢节奏的影响,糕点也需慢慢品尝才能体会其独特的滋味。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用修辞,如将绍兴比作一位通透的老者,既凸显了绍兴远离世俗的特点,也增添了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B.文章“层层叠叠”“徐徐而行”“缓缓驶过”“一串串”“一圈圈”等叠词的运用,使描绘的绍兴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
C.文章未着墨于具体的个人,而是通过对店家、船夫等群体进行刻画来展现绍兴人民悠然闲适的生活状态,更具代表性。
D.文章抓住青瓦白墙、乌漆黑墙、缓缓流淌的碧水、火红的竹篓灯笼、墨色的乌篷船等绍兴的典型物象进行勾勒,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8.作者在浙江绍兴的书圣故里看到或感受到了哪些“流淌在光阴里的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9.本文涉及“游踪”“景观”“情感”等要素,是一篇典型而优美的游记散文。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武十二年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将魏党、公孙永于鱼涪津,遂围武阳。述遣子婿史兴救之,汉迎击,破之,因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公孙述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帝必欲降之,又下诏谕述曰:“勿以来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时自诣,则宗族完全。诏书手记,不可数得。”述终无降意。
帝戒吴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其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建武十二年,天下已定,所未下者,公孙述耳。三方竞进,蹙之于成都,述粮日匿,气日衰,人心日离,王元且负述而归我,此其勿庸劳师亟战而可坐收也较然矣。触其致死之心,侥幸而犹图一逞,未易当也。吴汉逼成都而取败,必然之势矣。光武料之于千里之外而不爽,非有不测之智也,知其大者而已。
故善审势者,取彼与我而置之心目之外,然后筂举而规恢之,则细微之变必察;耳目骛于可见之形,而内生其心,则智役于事中,而变生于意外。昆阳之拒寻、邑,邯郸之蹙王郎,光武固尝以亟战得之矣,彼一时也。吴汉效之而恶得不败!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孙述将帅A恐惧B日夜C离叛D述E虽诛F灭其家G犹H不能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攻取,与《谏逐客书》中“拔三川之地”的“拔”意思相同。
B.去,距离,与《苏武传》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去”意思不同。
C.让,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意思相同。
D.“述粮日匿”的“日”与《过秦论》中“赢粮而景从”的“景”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武帝告诫吴汉要据守广都,等待对方来进攻,或迫使对方主动进攻,但吴汉没有听从,反而乘胜亲自率领两万步骑兵进逼成都。
B.吴汉被围后,在营中多树旗、不断烟来勉励将领、犒劳士兵,趁夜出营与刘尚合兵,之后用全部兵力与谢丰交战,最终获胜。
C.王夫之分析了吴汉讨伐公孙述时的形势,认为根据当时天下大势、敌我军情等各方面情况来看,吴汉不必主动出击就可坐收公孙述。
D.王夫之认为,善于审时度势的人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和规划,如果仅局限于可见的事物,就无法预见和应对意料之外的变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以来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时自诣,则宗族完全。
(2)光武料之于千里之外而不爽,非有不测之智也,知其大者而已。
14.吴汉“逼成都而取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中阅清管
韦应物
山阳遗韵在①,林端横吹惊。
响迥凭高阁,曲怨绕秋城。
淅沥危叶振,萧瑟凉风生。
始遇兹管赏,已怀故园情。
【注】①《晋书·向秀传》载:魏晋间,嵇康、吕安为司马昭所杀,好友向秀经二人山阳故居,闻邻人吹笛,感怀亡友,于是作《思旧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化用向秀闻笛声而思念亡友的典故,奠定了全诗哀婉的情感基调。
B.清管之声掠过树梢,惊动林木,“惊”字写出了笛声骤然响起的动态感。
C.颔联以夸张之笔描摹乐声,表现出笛声传扬的高远,凸显了笛声的穿透力。
D.诗人在欣赏笛声之余,也从笛声中感受到了吹笛者心中所怀的思乡之情。
16.关于颈联描绘的秋景,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实写,有人认为是虚写。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师告诉同学们,“羽书”常常被用来营造紧张、危急的氛围,表现战争、军事行动或紧急事态的发生,高适《燕歌行(并序)》中“,”两句即是如此。
(2)学校即将举办诗歌朗诵大赛,想要用包含“诗”“歌”的诗句为本次大赛的主题命名,你立即想到了《赤壁赋》中“,”两句。
(3)“洞庭”不仅是湖名,还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词中,例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脑中存在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 甲 )叫作“大脑皮质”,它相当于人脑的“硬盘”,可以保存我们已经记住的知识。但人脑不同于计算机,无法通过增加存储器来扩容。因此,为了灵活运用有限的存储空间,大脑会根据信息的价值,将其分成“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只有被大脑判定为“必要”的信息才会顺利通过“关卡”,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
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就是人脑中的海马体。海马体的审查标准是“该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不可或缺”。而那些大家在学校里必须记住的知识,很难通过海马体的审查。人本身也是动物,有着生存的本能。海马体以“是否有利于生存”为尺度,( 乙 )。诸如在毫无生命危险的教室里学习之类的行为,与人类的生存相比简直可以算是_____A_____的事。
大脑将必要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会消费大量能量,如果将非必要的一些信息也储存到大脑里,那就是对能量的浪费了。如此一来,我们又可以把海马体看作是一个节能主义者,它也是为了节约能量而不允许无用信息通过的“财政大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无法改变“根本记不住”这种让人发愁的状况,因为相对于“记住”,( 丙 )。
要想让海马体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划分为必要信息,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欺骗”海马体。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将信息传送过去,这样一来,海马体就会产生一种“如此_____B_____地传送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的错觉,进而允许信息通过“关卡”,进入大脑皮质。俗话说:“学习就是要反复地训练。”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事实的确如此。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某少儿科普栏目计划举办一场“认识大脑,助力学习”的科普活动,请根据以上材料解释大脑“根本记不住”学校学到的知识的原因,并提出学习建议。要求:以“海马体”为开头,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2.下图是小明对引号常见用法的归纳,请你根据材料中使用引号的句子帮他补充完整。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常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又说“十个指头弹钢琴”。“牵牛鼻子”和“弹钢琴”常常是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A 2.C 3.D 4.①上古时期,蛇被神化,古人根据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②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和改造能力的提升,蛇走下神坛,降格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③在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渐趋普通。 5.①语言平实,可读性强。全文较少使用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即使涉及古籍内容,也会用白话加以解释,避免理解困难。②多引历史故事,趣味性强。文中穿插愚公移山、伍子胥建城、刘邦斩蛇等故事,富有趣味性。③考古角度新颖独特。文章以大众所熟知的生肖动物为出发点,来讲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易于引起读者兴趣。
【答案】6.B 7.C 8.①车、船、行人皆不慌不忙;
②商店小贩不急于吆喝卖货;
③碧水缓流而浣衣慢揉;
④“吴侬软语”的人们将生活如软糯的糕点一样慢慢咀嚼。 9.①游踪:本文按空间转换顺序进行叙述,从大路游览至古街,再到阿婆小店,又到题扇桥边,最后拐入萧山街。
②景观:本文移步换景,既有对绍兴自然美景的描写,又有对人文景观的描绘,呈现了绍兴的各种“慢”景。
③情感:作者借对绍兴慢节奏的景象的记叙,既表达了对书圣故里的喜爱,又表明了想要远离尘世喧嚣,认真感受生活的态度。
【答案】10.BDG 11.D 12.B 13.(1)(你)不要因为来歙、岑彭被害的事而犹豫不决,(如果你)现在及时亲自前来,那么(你的)宗世家族还能保全。
(2)光武帝在千里之外已经料想到这种结果而且没有差错,并不是有不可估计的才智,而是知道其大势罢了。 14.①轻敌深入,又作出了与刘尚分营而据的错误决策。
②没有认清形势,盲目效仿光武帝曾经的做法,想要速战速决、一举取胜,结果反而激起了公孙述的必死之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建武十二年春,正月,吴汉在鱼涪津打败公孙述的将领魏党、公孙永,随即包围武阳县。公孙述派遣女婿史兴去救他们,吴汉迎击,打败史兴,于是进入犍为郡界,郡内各县都闭城坚守。皇上诏令吴汉直接攻取广都县占据要地。吴汉就进军攻打广都县,占领了该县,又派遣轻装的骑兵火烧成都的市桥。公孙述的将领恐惧,日夜叛逃,公孙述即使把叛逃者的家属杀掉,还是不能禁止。皇上一心要招降公孙述,又一次下诏告诉公孙述说:“(你)不要因为来歙、岑彭被害的事而犹豫不决,(如果你)现在及时亲自前来,那么(你的)宗世家族还能保全。诏书是我亲笔写的,是不能多得的。”公孙述终究没有投降的心意。
皇上告诫吴汉说:“成都还有大军十余万,不可轻视。只有坚守广都县,等待他们来进攻,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如果他们不来进攻,你就转移阵地迫使他们进攻,等他们精疲力尽,才能发起攻击。”吴汉却乘着胜利,亲自率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距离该城十余里,在长江北边扎营,架浮桥,派副将武威将军刘尚率领一万余人在长江南边驻守,两地相距二十余里。皇上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惊,指责吴汉说:“近来对你千叮万嘱,为什么你做事竟如此举止错乱!既然轻敌深入,又和刘尚分别扎营,一旦有紧急之事,不能互相照应。敌人如果出兵牵制你,又用主力攻击刘尚,刘尚被打败,你也就失败了。幸好没有其他不测,你要赶快带兵回到广都县。”诏书还没有到达,已进入九月,公孙述果然派遣他的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率领约十万大军,分为二十多个军营,出城攻打吴汉,又派遣其他将领率领万余人牵制刘尚,使他不能去救援吴汉。吴汉和公孙述大军交战了一整天,被打败,逃回营堡,谢丰率军包围了吴汉。于是,吴汉召集将领们,勉励他们,犒劳士兵、喂饱战马,紧闭营门,三天不出战,并多多竖立旌旗,使烟火不断。入夜,让士兵口中衔枚,带领兵马退出营地和刘尚会合。谢丰等人没有发觉,第二天,兵分二路,一路在江北据守,一路由谢丰自己率领进攻江南。吴汉就用所有的军队迎战,从早晨打到下午,大败敌军,斩杀谢丰、袁吉。于是,吴汉率军返回广都县,把刘尚留下抵抗公孙述。
材料二:
建武十二年,天下已经平定,尚未归降的,只是蜀地的公孙述而已。当时,汉军三路并进,将公孙述围困在成都城中。公孙述的粮食储备越来越匮乏,士气一天天地衰减,人心一天天地离散,连心腹爱将王元也背叛公孙述而归附于汉朝,这种形势已经清楚地表明,不用劳师急战便可以坐收公孙述。但是,如果激起他的必死之心,希望侥幸一举将他歼灭,则是相当不容易的。吴汉逼近成都结果大败而归,是势所必然的。光武帝在千里之外已经料想到这种结果而且没有差错,并不是有不可估计的才智,而是知道其大势罢了。 所以,善于审时度势的人,把对方与自己置于心目之外,然后将事物放在一个大的框架内去规划,则即使是极其细微的变化也必定能明察无遗;如果耳目仅仅局限于可见的事物,而内心没有足够的思考和规划,那么智慧就可能被琐碎的事情所束缚,无法预见和应对意料之外的变化。在昆阳力拒王寻、王邑,在邯郸围困王郎时,光武帝固然曾以速战速决取得了胜利,然而彼一时,此一时也(,时代与形势已经不同了)。吴汉再仿效光武帝以前的做法,怎么能够不失败呢!
【答案】15.D 16.(示例一)我认为是实写。①结构上,颈联对深秋风吹枯叶、寒气顿生的景色的描绘,紧承了颔联下句中的“秋城”。②诗人通过描写深秋凋零的景色,营造冷清悲凉的氛围,从侧面烘托笛声的哀怨。
(示例二)我认为是虚写。①结构上,全诗围绕着“楼中阅清管”来写,首联写笛声骤响,颔联写笛声传扬的高远,尾联写闻笛之感,颈联也应是虚写秋景,实际写笛声。②诗人由笛声生发出对深秋落叶凋零之景的想象,凸显了笛声的哀怨与萧瑟。
17.【答案】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答案】18.A.无关痛痒 B.锲而不舍 19.甲:保存长期记忆的部位 乙: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取舍 丙:人脑更擅长“忘记”20.大脑将必要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会消耗大量能量,如果将一些非必要的信息也储存到大脑里,那就是对能量的浪费。 21.海马体为了节省大脑能量,只允许利于生存的信息进入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而学校学到的知识对于生存来说并非不可或缺,因此很难被记住。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反复记忆。 22.①俗话说:“学习就是要反复地训练。” ②突出强调 ③特殊含义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