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极端低温条件下的超导材料。1911年,荷兰科学家卡末林 昂内斯测试了一个装有水银的玻璃毛细管中的电流。当他用液氦冷却水银时,水银的电阻陡然降到了一个仪器测量不出的值。人们后来又在其他金属和合金上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为了解释超导原理,三位物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理论,即当温度低于所谓的“超导转变温度”时,超导体中的电子会两两结对,此时电子的运动情况与普通导体中单个电子的运动情况不同,它们不再受到阻力的制约,可以在超导体中自由运动。可以把电子看作在人行道上走路的行人,如果遇到路上的坑洼,一个人容易被绊住跌倒,但如果两个人手挽着手,就可以互相搀扶。虽然这一理论并不能准确地描述所有超导材料,但它还是能够精准预测很多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得出了一个令人激动的预言:恰好是那些含有宇宙中最常见元素——氢元素的合金可以在相对高温时变为超导体,甚至有可能实现室温超导。也正是这个预言给了迪亚斯和其他许多物理学家探索研究的动力。但要使预言成真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氢实现超导是有前提条件的,需要极端高压条件。德国马普学会的科学家米哈伊尔 埃雷梅茨热衷于室温超导体的研究。74岁高龄的他本来早就可以退休了,但他仍希望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直到完成发现室温超导的使命。他办公室的门梁上方安装着一根横杠,这是他定期做引体向上的工具,也是他老当益壮的佐证。埃雷梅茨有一个装有针头大小极细碎钻的小匣子,这些钻石决定着他实验的成败。他用了很多时间来打磨和抛光这些钻石。为了发现超导体,他将极微小的样品放入一对金刚石对顶砧里,再将对顶砧放进一个圆柱体,旋紧四个六角螺丝,这样他就能在圆柱体压砧装置中创造出极端高压条件。埃雷梅茨解释说,“比地球内部的压强还要高”。2014年,埃雷梅茨开始用氢和硫进行室温超导实验。他有时先把样品放进金刚石中压砧,再用低温冷却;有时又反过来,先冷却,再压砧。最终他的压砧装置取得了成功:在零下70摄氏度时,样品的电阻降到了0。三年前,埃雷梅茨在《自然》杂志上读到了迪亚斯的一篇文章,文章称存在由硫化氢和碳组成的室温超导体。他说,他很高兴有人能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发现新成果。于是,他给迪亚斯打电话表示祝贺。“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你。”他当时这么说。但是,据埃雷梅茨讲,迪亚斯拒绝任何形式的帮助。他既没有给埃雷梅茨寄来样品,也没有透露给他所谓“神奇室温超导材料”的成分。在他已发表的论文里也缺乏精准的描述:比如样品需要被分割成怎样的大小?需要用绿色激光对样品照射多长时间?用哪种能源供能?埃雷梅茨与他的研究小组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希望重现迪亚斯的测量结果,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埃雷梅茨一直在远处默默观察,看其他研究者会怎样发现迪亚斯测量数据中的荒谬之处,他也看到有人指责迪亚斯的博士论文存在抄袭。最终《自然》杂志对文章撤稿。那时还没人知道,迪亚斯的另一篇手稿正在等待评审——历史将再次重演。为什么评审专家在迪亚斯第二次声称取得重大突破,即发现氢化镥为室温超导材料时,没能像第一次那样严格呢?这已经成了一个不解之谜。《自然》杂志对他们的评审专家名单保密,这样就没有任何同行能向专家们施加压力了。一位匿名科学家猜测,迪亚斯向《自然》杂志提交了一份与他交好的专业人士名单作为建议评审人选。对此,《自然》杂志的回复是,所有评审员均由该刊自主选择。据说评审专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都在后来的二次审查中得到了解答”。而且,“同业评审”并不能判断论文是否“足够清晰准确地反映了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在迪亚斯发表第二篇论文后的几个月里,他的“自己人”也逐渐疏远了他。该论文十位共同作者中的八位向《自然》杂志提交了联名信,表示早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他们就已经向迪亚斯提出“论文手稿中存在明显具有误导性或不准确的描述”。《自然》杂志的一位主编在撤回迪亚斯的第二篇论文后表示,“目前的情况令人沮丧”。其他人则把这次撤稿事件视为这本权威科学杂志的耻辱。物理学不像数学,一个物理学论断永远无法得到最终证明,人们只能不断尝试推翻前人的论断,只有经得起这种永恒考验的理论才能成为被证实的知识。理论物理学家莉莉娅 柏瑞表示,迪亚斯的事例给一些人上了意义非凡的一课。那就是,在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尝试造假有多容易原形毕露。她同时强调,迪亚斯给以氢元素为基础的超导体研究领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一案例令人对整个研究领域的可信度都产生了怀疑”。但埃雷梅茨的信心并未被动摇:他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其他多个实验室得到了证实。他说自己目前正在尝试两种全新的材料,希望很快就能实现目标——发现室温超导材料。他同样相信,总有一天,不需要超高压环境也能实现室温超导,这也是将超导材料广泛应用于电缆或磁力领域的前提。“您看这些钻石,”他说,“以前只有在高压条件下才能合成人工钻石,现在我们通过气相沉积法就可以把钻石‘蒸’出来了。”迪亚斯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实验视频,声称这些视频能够证明室温超导的真实性。但关于他发现室温超导的文章已经从他所在大学的官网上悄然消失了。当点击相应的链接时,只会出现一行提示:无法访问此页面。(摘编自穆牧《室温超导:是科学奇迹,还是惊天骗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早年发现的无论是金属还是合金的超导材料,都是需要在极端低温条件下形成的。B.在极端高压的前提下,在相对高温和室温状态下含有氢元素的合金已经实现超导。C.埃雷梅茨对迪亚斯的论文产生了质疑,但是对自己重要研究成果的前景依然保持乐观。D.迪亚斯的论文接连被撤回不仅有损他个人的声誉,也使《自然》杂志的权威受到怀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温度低于“超导转变温度”时,电子便可以在超导体中自由运动,且温度越低自由度越大。B.埃雷梅茨对样品有时先冷却再压砧,有时先压砧再冷却,这体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C.一个物理学论断永远无法得到最终证明,但在一段时期内某些物理学论断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同。D.仅凭科学家论文中的测量结果无法被其他研究者重现,并不能直接断言论文中的数据造假。(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介绍室温超导材料的相关研究,表现出科学探索的复杂与不确定,强调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给人以警示。B.文中对办公室门梁横杠的描写并非闲笔,它表现了埃雷梅茨的老当益壮;“定期做引体向上”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的自律,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C.文中埃雷梅茨给迪亚斯打电话表示祝贺的行为体现了他胸怀宽广,具有学术共享精神,关注科学进步而非个人得失。D.文章依次叙述了超导现象的发现、理论的提出、科学家的探索及争议事件,并明确表达出作者对争议事件的立场。(4)作为一篇介绍超导科学相关研究的文章,本文是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5)从文中看,要想避免学术造假,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数梅花落野桥乔叶年过四十之后,越来越不爱爬山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夫子的话自然是爱山水的人都愿意往自己身上贴的,但以我的心得,还真不能把这话往实里去照。我知道自己和“仁”“智”都不沾边儿,“不乐山”是因为爬不动山了,那也就只好在山脚下的水边“乐水”。在这暮春时节,和几个朋友在诸暨闲走,走来走去也离不开浣纱江。浣纱江,还有一个名字叫“浣纱溪”。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想到了西施?我也是。古往今来,能把浣纱这件体力活儿做出极致美感的,除了她还有谁呢?一夜大雨之后,江水绿得有些浑浊,水面也宽,这种格局,确实不是清透的溪可以形容的。所谓的“看景不如听景”,其实就我而言,恰好相反,“听景不如看景”,有很多风物,不到本土就不能知其真髓,只有到了实地,以往听闻的那些动人传说才接上了地气,以往所知的轮廓才有了可亲可触的细节,比如知道了劳动人民出身的西施,她原来长了一双大脚,也知道了她浣的纱并不是那种轻薄透气的丝织物,而是苎麻。“麻”这一物,现在知道它根源的人恐怕越来越少了。只记得幼时,乡村的夏天,奶奶坐在大门口,抽着一团麻丝,小股并中股,中股并大股,一根一根地拧麻绳。细麻绳纳鞋底,粗麻绳用来给装粮食的麻袋扎口。有一回要我帮忙搭把手,我便埋怨:这么麻烦!奶奶便笑说,这可不就是麻烦么。麻烦,麻缠,跟麻相干的事儿,都啰嗦。我说,麻利,这个就不啰嗦。奶奶瞪着我,没了话说,便一巴掌拍过来。奶奶去世多年之后的一天,孩子问我,妈妈,“心乱如麻”这个词,为什么要这么说?心乱就心乱吧,为什么“如麻”?“麻”是什么?一时间,我竟然无话可答。想到一个朋友的孩子,自小长在大平原,听到大人感叹“太阳落山了”,问:太阳落在了哪座山?那山在哪里?——麻,和山一样,都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学词汇。看不见实物,可它们最重要的意义还在。如今我也爱穿麻了。它的透气,清爽,微微的粗糙感,都让我觉得亲切。西施也穿过麻吧?后来穿了绸缎。这个中国历史上最美的女人之一,四大美女之首,在麻和绸缎的更迭中,度过了让人拍案惊奇的一生。她的美,浸透了家国之殇,也才是真正的倾国倾城——倾了敌方的国和城,只是不知道,夜深人静时,她该如何倾倒自己的心事?李白在诗里想象她“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想来,她应该经常心乱如麻吧?不然怎么会在碧云间“沉吟”?江水缓缓地流着,逝者如斯夫,只留浣纱石。“浣纱”二字,是王羲之所书。端庄,温厚,如君子之礼。漫步走来,不时可见池塘里荷叶正长得青青润润。再过几天,荷花就该开了吧。听同行的朋友说,西施是荷花神,不由得有些意外。再一想,仿佛也再合适不过。西施功成后的归宿有两个版本广为流传:一个是她和范蠡有情人终成眷属,泛舟太湖;另一个是越国王后对她的存在颇为忌惮,将她沉到了这浣纱江底,她就此成了荷花神,每年荷花盛开的时候,有缘的人都能看到她。浣纱江水流到元朝,哺育了以画名世的王冕。小时候的课文里,有一篇就是王冕画荷花的故事,讲的是小王冕放牛,在雨后池塘边看到荷花,甚是喜欢,就开始学画荷花。不知道王冕和西施有没有缘?他画荷的时候有没有见到过她?他画的荷花里,有没有一朵是西施?我想该是有的吧。找来宋濂的《王冕传》闲读,篇幅不长,语意明朗,几乎不用注释,读毕不过是一杯茶的工夫,却有浓酒的味道。这个秉性刚强的人,学成之后应试,屡试不中,便决然放弃,从此开始了自己率性的人生。“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狂人狂过之后,便开始回到故乡隐居。“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梅花,终于出现了。在还没有看过王冕的画之前,就已经会背他的诗了:“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后来又读他的《梅花》一诗,也甚爱之:“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大雪中,他在山顶面对这个暂时无瑕的世界,那一瞬间,他也看见了无数的梅花。无数梅花,正落野桥。按照流行的说法,西施和王冕,都是诸暨金闪闪的文化名片。岂止是他们,陈老莲,蔡元培,金岳霖……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诸暨的皇冠。以中国之大,又岂止是诸暨,哪个有点儿历史底蕴的地方,没有几顶这样的皇冠呢?皇冠固然璀璨,戴皇冠的人呢?“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这是真理。凡是貌似不承重者,要么是举重若轻,要么戴的就不是真正的皇冠。馆娃宫中的西施和梅花屋里的王冕,都戴着自己的皇冠,活成了经典的传说。而我却一遍遍地想象着他们最深处的秘密,如梅花一样,默默地落在了野桥。野桥之外,是苍茫无边的山河。野桥之下,是浣纱江的滚滚浪波。(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我”“和‘仁’‘智’都不沾边儿”这些话,是一种自我调侃式的表述,这表现出作者面对体力变化所持有的豁达态度。B.写奶奶拧麻绳的情景,含有对奶奶的怀念之意,而与孩子的对话说明理解“麻”的关键在于理解它背后的文化内涵。C.关于西施归宿的版本,体现出人们的情感寄托和对西施命运的不同想象,作者更倾向于她被越国王后沉于浣纱江底这一版本。D.作者通过讲述王冕的生平经历,如学成后屡试不中便决然放弃,回乡隐居种梅,展现了他的秉性刚强和人生选择。(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名言,既增添了文化韵味,又引出了作者对山水喜好的看法和自己“乐水”的原因。B.作者描写浣纱江江水在一夜大雨后变得浑浊,水面宽广,与清透的溪不同,表明作者心中对浣纱溪的景色有着些许失望。C.《王冕传》中对王冕的叙述简洁明快,如“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其游历轨迹。D.文章结尾以“野桥”为意象,将西施和王冕的故事与苍茫山河、滚滚浪波相融合,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3)请结合全文,理解文末画线句的含义。(4)乔叶说“看风景归根结底是看人,看那些看不见的背后的故事、情绪”,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将“看得见的风景”和“看不见的背后的故事、情绪”串联起来的?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谓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者,放纵悖乱,不善日以生矣。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时,无有不善也。微子曰:“我旧云孩子,王子不出。”纣为孩子之时,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恶不出众庶,长大为乱不变,故云也。羊舌食我初生之时,叔姬视之,及堂,闻其啼声而还,曰:“其声,豺狼之声也。野心无亲,非是莫灭羊舌氏。”遂不肯见。及长,祁胜为乱,食我与焉。国人杀食我,羊舌氏由是灭矣。纣之恶,在孩子之时;食我之乱,见始生之声。孩子始生,未与物接,谁令悖者?丹朱生于唐宫,商均生于虞室。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所与接者,必多善矣。二帝之旁,必多贤也。然而丹朱慠商均虐并失帝统历世为戒。且孟子相人以眸子焉,心清而眸子瞭①,心浊而眸子眊②。人生目辄眊瞭,眊瞭禀之于天,不同气也,非幼小之时瞭,长大与人接乃更眊也。性本自然,善恶有质。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然而性善之论,亦有所缘。一岁婴儿,无争夺之心,长大之后,或渐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节选自王充《论衡 本性》)材料二: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③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节选自《荀子 性恶》)【注】①瞭(liáo):眼睛明亮。②眊(mào):眼睛浑浊。③当试:倘使。(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而丹朱A慠B商C均虐D并失E帝统F历世G为戒。(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参与,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不同。B.“且孟子相人以眸子焉”与《师说》“以贻之”中的“以”用法相同。C.相与,相互交往,与《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的“相与”意思不同。D.弱,弱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中的“幼”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成长过程中受外物干扰才产生了不善之举;在王充看来,孟子的这个观点并非毫无依据。B.微子在纣王小的时候就看出他的不良本性,叔姬更是在羊舌食我初生之时凭声音就推断他可能会为家族带来灭族之祸。C.孟子由人的眼珠清澈还是浑浊来判断人的好坏,人在幼小的时候眼睛是明亮的,长大后与人交往才会变浑浊。D.设立君王来统治百姓,综合运用礼仪教化、制度管理、刑罚禁止等手段,可以使天下安定有序,百姓行为善良。(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所与接者,必多善矣。②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5)两则材料都反驳了孟子的“性善论”,它们分别是怎样反驳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陆游老子虽贫未易量,风流犹在小茆堂①。蒲萄锦覆桐孙②古,鹦鹉螺斟玉瀣③香。千点荷声先报雨,一林竹影剩分凉。秋来便有欣然处,新种蓴④丝已满塘。【注】①茆堂:草盖的屋舍。②桐孙:桐枝。③玉瀣:美酒。④蓴:水生植物,嫩叶可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自述物质生活贫乏,然后以“风流”等词表明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富足。B.颔联写葡萄藤覆盖桐树,鹦鹉螺杯中的美酒散发香气,以此表现诗人的生活情趣。C.诗歌结尾是新种莼丝满塘的景象,和直接抒情相比,表达含蓄委婉,余味悠长。D.这首诗与《临安春雨初霁》一样,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与哀愁,情感基调较复杂。(2)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巧用典故,“ ”一句化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 ”一句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2)小刚在音乐会上欣赏古典琵琶曲《十面埋伏》,看到方锦龙大师试音时轻拨琴弦,顿时想到《琵琶行并序》中的“ , ”两句。(3)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的不满等情绪,比如“ , ”。四、语言文字运用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人说自己经常浪费时间,我一般不这样说。我的说法是,时间可以利用得更好。每个人都会有不想做事的时候。我们有时为什么不想做事呢?原因在于人需要休息。人不是机器,不能一天到晚做事情,需要适当休息。人和电池一样,没有电了,需要充电。适当休息就是充电。休息好了,疲劳得到缓解,做事的效率便会高很多。如果你一直感觉很累,就应该找找原因。那我们可以一直休息吗?不能。因为我们的身体机制不允许我们一直躺着,你会发现长时间和床贴在一起太难受了。躺一两天也许可以,躺久了的话就会感到各种不舒服,A_______,人是受不了的。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够“躺平”的人,大部分人都不是能够“躺平”的人。不过,适当地“躺”一会儿是可以的,因为(甲)。你说要做一件事与真正开始做这件事之间的时间差,就是你“想做”和“做”的时间差。(乙),“做”是真的动手做。比如晚上10点,你说要去洗漱准备睡觉,结果半小时之后才去洗漱,这半小时就是你“想做”和“做”的时间差。我很少使用“拖延”这个词,建议大家也试着使用“时间差”。评估做事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想做且能做一件事和真正做这件事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越长,做事效率越低;时间差越短,做事效率越高。最理想的时间差是1秒钟之内。你想做什么,立刻去做,绝不B_______,这样效率会很高。在做事情时很怕有人告诉你,这件事你做不到。因为这时你往往需要说服自己,并且在行为上引导自己。当你不问要不要做,而是确定做,并且花时间思考怎么做,以及怎么做得更好时,大概率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比如看一本书,如果已经有足够明确的信息告诉你这本书值得看,那你就不要问要不要看,而是应直接翻开看。你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当天没有看完,那么下一次看是在什么时候,以及多长时间看完。(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文段综合运用了“我”“我们”“你”三种人称来说理,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5)小刚除了语文,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优秀。进入高三后,他想拿出一些时间来提升语文,却担心收效低而浪费时间,一时犹豫不决;有人说他做不到,劝他不要这样做。作为小刚的同学,请你根据材料给小刚提几条合理的建议。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烛之武劝退秦师后,郑伯重赏了他。佚之狐对郑伯说:“要是没有我的推荐,烛之武能立此大功吗?该重赏的人是我啊!”于是郑伯也奖赏了佚之狐。不久,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找到郑伯,说:“烛之武出使期间,是我日夜照顾老母亲,我也应该获得奖赏。”郑伯又赏了烛之文。没过几天,众大臣纷纷上书要求奖赏。晋侯听闻此事,趁机又来攻打郑国,郑国再次陷入了危机之中。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投身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大潮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1)B(2)A(3)D(4)①文章开头介绍超导现象的发现和超导原理的提出,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读者兴趣。②在介绍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中,详细描述了埃雷梅茨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以及迪亚斯的争议事件,具有故事性和悬念感。③文章最后提出室温超导材料的应用前景,引发读者对科学未来的思考和期待。(5)①科学家应秉持严谨、自律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的可重复性,避免误导性的描述。②学术期刊应加强对论文的审查和评审,确保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严谨性。③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对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④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鼓励创新性的研究。2.(1)C(2)B(3)①西施和王冕的“皇冠”指其在诸暨的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故事成为经典被广泛传颂。西施以其倾国倾城之貌、献身大义之举,以及浣纱传说、荷花神轶闻,成为诸暨文化里一抹绮丽而厚重的色彩;王冕以其刚强秉性、率性人生及千古传颂的梅花诗,彰显了诸暨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了诸暨文化的精神境界。②“梅花”象征高洁、坚韧等美好品质,“野桥”象征远离喧嚣、不被众人熟知的角落。作者想象他们最深处的秘密如梅花落在野桥,以此挖掘他们如梅花般高洁的品性和不为人知的内心。如西施倾国倾城不负家国,却也有无法言说的“如麻”心事;王冕屡试不中决然隐居的背后,既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坚守,也隐约透露出“无人见”的孤寂。(4)①串联背后的故事:以诸暨的浣纱江为中心,把西施和王冕的故事串联起来。由浣纱江的名字想到西施,引出西施浣纱的故事。从浣纱石谈到王羲之的题字,展现历史文化的沉淀。由江边池塘里的荷叶,引出西施是荷花神的传说,以及王冕画荷的故事。②串联背后的情绪:由眼前之景展开联想,把生活、历史、文化等种种思绪串联起来。由西施浣纱的“麻”联想到自己幼时与麻相关的情景,进而联想到西施在麻和绸缎的更迭中可能经历的复杂情感。看到江水联想到“逝者如斯夫”,进而联想到江水哺育的王冕应试不中后在此隐居种梅和他写的梅花诗“无数梅花落野桥”。3.(1)BDF(2)B(3)C(4)①唐尧、虞舜的时代,可以挨家挨户地封爵,和他们接触的人,一定大多是善良的人。②现在果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合乎法度、遵守秩序的,那么又哪里用得着圣明的君王,哪里用得着礼义了呢?(5)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反驳:先简述孟子的观点,树起反驳的“靶子”,然后举纣王和羊舌食我小时候就被看出“不善”的事例反驳“人幼小之时,无有不善也”的观点;接着又举“丹朱、商均并失帝统”的事例反驳“及其不善,物乱之也”的观点。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反驳:先辨析“善”与“恶”的概念,然后将有无“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等的情况正反对比说理,证明“人性本恶”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作《性善》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至于不善的地方,是受到了外界事物的扰乱”。说人在天地间出生,都稟受了善良的本性,长大后与外界事物相接触,才放纵自己,胡作非为,恶劣品质日渐滋长。像孟子说的,人在幼儿时期,没有不善良的。但微子说:“我过去评论孩子时说过,王子并不比一般孩子好。”纣王还是孩子的时候,微子就看出了他不良的本性,稟性恶劣不比一般人好,长大后胡作非为没有改变,所以微子这样说。羊舌食我刚出生时,祖母叔姬去看他,刚走到正房,听到他的哭声就往回走,说:“他的哭声,像是豺狼的叫声。放纵不驯、六亲不认,除了他没有谁能灭亡羊舌氏的。”始终不肯去看他。等长大后,祁胜作乱,羊舌食我参与其中。国人杀了羊舌食我,羊舌氏因此灭亡了。纣王的恶劣品质,表现在孩子的时候;羊舌食我参与作乱,表现在出生时的哭声。孩子刚生下来,没有和外界事物接触,谁会让他乱来?丹朱出生于尧的宫里,商均生在舜的屋里。唐尧、虞舜的时代,可以挨家挨户地封爵,和他们接触的人,一定大多是善良的人。尧、舜二帝身旁,必定有很多贤人。然而丹朱傲慢,商均暴虐,他们都失去了帝位,成为历代人们的鉴戒。况且孟子是依据人的瞳仁来观察人,认为心地清明的人瞳仁就清澈,内心污浊的人瞳仁就浑浊。人生下来眼睛就有清澈或浑浊,清澈或浑浊是从上天禀受而来,是承受了不同的气形成的,不是幼小的时候就清澈,长大后与人交往才变得浑浊的。天性本是自然的,善恶是由承受的气的性质决定的。孟子论说的情性,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然而人本性善良的观点,也有所依据。一岁大的婴儿,没有争夺的心.思,长大以后,有的浸染了自私与色欲,放纵的思想和胡乱的行为,便由此产生。材料二: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的。”回答是:这种说法不对。凡是古往今来天下人所说的“善”,就是合乎法度、遵守秩序;所说的“恶”,就是偏邪阴险、悖道作乱。这是善和恶的分别。现在果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合乎法度、遵守秩序的,那么又哪里用得着圣明的君王,哪里用得着礼义了呢?即使有圣王礼义,又能在合乎法度、遵守秩序的人身上增加什么呢?如今看来不是这样的了,因为人的天性本来就是恶的。所以古时圣人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性偏邪阴险而不端正,悖道作乱而导致了不安定,所以为他们树立了君主的威势来统治他们,彰明礼义来教化他们,制定法度来治理他们,加重刑罚来禁止他们,使天下都能安定有序,行为善良。这是圣王的治理和礼义的教化。现在倘使去掉君主的权势,取消礼义的教化,废除法度的治理,没有刑罚的禁止,站在一旁观看天下人的交往,如果这样,那么强者就会欺凌弱者而掠夺他们,人多的就会欺压人少的而侵扰他们,天下人悖道作乱而各国相互灭亡就用不了很久了。由此看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明白了,那些表面看起来的善良也只是后天人为的东西。4.(1)D(2)①动静结合。“千点荷声”通过声音描写动态画面,“一林竹影”通过光影描写静态场景。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使画面生动形象。②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视听结合)。“千点荷声先报雨”通过听觉形象地描绘了雨点落在荷叶上发出的声音;“一林竹影剩分凉”转向视觉,描述竹林清幽宁静的景象。5.(1)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3)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6.(1)A.长此以往 B.犹豫不决(2)将“人需要休息”比作“电池需要充电”,相似性在于:①人持续做事会疲劳,电池使用会没电,均需补充能量;②休息对人的作用如同充电对电池的作用,都为恢复效能。(3)甲:休息是为了更高效地做事 乙:“想做”是心里产生想法(4)①“我”增强亲切感与真实感;②“我们”引发读者共鸣;③“你”增强针对性,三种人称交替使说理灵活自然。(5)①用“时间可以利用得更好”看待提升语文的时间投入;②缩短“想提升语文”和“开始行动”的时间差,立刻开始;③忽视“做不到”的干扰,聚焦“如何提升语文”;④适当休息,保持学习效率。7.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