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13张PPT)文言文虚词文言文虚词常见考点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文言文句子翻译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②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③法?”卒不许。【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②兆人:兆民,万民。③亏:使……受损害。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爱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若如公意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我安能亏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D.卒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之(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五种类型:1、 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虽有千里之能《马说》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借代的修辞手法,竹代指管状乐器,丝代指繁复的音乐)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3、音节助词,不译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鸣之而不通其意《马说》何陋之有?《陋室铭》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宾+之+谓语)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马说》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心词+之+形容词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二)、作第三人称代词虽与之俱学(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恢弘志士之气田忌欲引兵之赵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恢弘志士之气。田忌欲引兵之赵。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的)(到)(他们,指代董允等人)下列四个句子中哪两句中的“之”字用法是相同的?A、久之,目似瞑B、宋何罪之有C、公将鼓之D、又数刀毙之以(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屠惧,投以骨《狼》(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1.表示目的,“用来”、“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 2.表示结果, “以致”、“因而”。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其(一) 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其真无马耶?(二)、用作代词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 “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复前行,欲穷其林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二)、用作连词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2.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下边“其”字的用法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同,它是: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专其利三世矣。C、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下边“其”字的用法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同,它是: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专其利三世矣。C、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人称代词,他们的指示代词,这种人称代词,它们的人称代词,他而(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而且”等,也可不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4、表递进关系: 可以译为“而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为(一)、“为”用作动词 ,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可译为“做”“当作”“成为”“雕刻”……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刻舟记》(二)“为”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wèi”,可译作“向”“对”“给”等。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表示被动,译作“被”。二虫尽为所吞《童趣》⑴行拂乱其所为⑵项燕为楚将⑶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⑷以径寸之木为宫室⑴行拂乱其所为⑵项燕为楚将⑶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⑷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动词,做动词,是介词,向,对动词,雕刻于(一)、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以下用法:1.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3、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译“比”, 有时可译为“胜过”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⑴有求于我也⑵苛政猛于虎也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⑴有求于我也⑵苛政猛于虎也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表动作,对表比较,比表处所,在表动作,对虽“虽”用作连词,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2、“虽”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⑵虽杀臣,不能绝也⑶风力虽尚劲⑷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⑵虽杀臣,不能绝也⑶风力虽尚劲⑷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即使即使虽然虽然然(一)、“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二)、“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三)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的样子。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然”还可译为“对的”“正确的”。不以为然⑴满目萧然⑵吴广以为然⑶然文不可以学而能⑷父利其然也⑴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⑵吴广以为然⑶然文不可以学而能⑷父利其然也……的样子然而,但是这样如此正确的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一)、“焉”用作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二)、“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也可不译。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三)、“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做“于之(在那里)”讲,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⑶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⑷则牛羊何择焉?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⑶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疑问代词,怎么语气助词,呢兼词,在这里兼词,在这里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 “…的情况”“…的原因”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⑴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⑵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⑶京中有善口技者⑷吴广者,阳夏人也⑴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⑵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⑶京中有善口技者⑷吴广者,阳夏人也结构助词,的国家结构助词,的人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判断乃(一)作副词,有两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于是”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3.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⑴乃重修岳阳楼⑵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⑶乃入吴寻二陆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⑴乃重修岳阳楼⑵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⑶乃入吴寻二陆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副词,于是副词,就副词,于是表判断,是,就是则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核舟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就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至则无可用《黔之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示假设关系,“假使”“如果”“那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⑵诚如是,则霸业可成⑶及日中则如盘盂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⑵诚如是,则霸业可成⑶及日中则如盘盂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假设,那么表承接,就表承接,就是表假设,那么若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一).若”用作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二)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三).用作动词,像,好像。从今若许闲乘月《游山西村》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⑵更若役,复若赋……⑶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⑷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⑵更若役,复若赋……⑶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⑷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动词,像,好像动词,好像表假设,如果代词,你与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一). 用作动词,给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和、同、跟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念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⑴蜩与学鸠笑之。⑵则与一生彘肩⑶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⑴蜩与学鸠笑之。⑵则与一生彘肩⑶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介词,和介词,同动词,给且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一)用作连词1.表并列关系,而且,并且,又2.让步关系,“尚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用作副词,将要快要3.表递进关系,况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⑵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⑶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⑷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⑵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⑶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⑷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表递进,况且表让步,尚且表并列,又表并列,而且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示疑问)《<论语>八则》(一)“乎”用作语气助词 。可表示各种语气。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表示感叹)《捕蛇者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示反问)《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对”“对于”“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⑵壮士!能复饮乎?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⑷其孰能讥之乎?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⑵壮士!能复饮乎?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⑷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助词,表疑问练一练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②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③法?”卒不许。【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②兆人:兆民,万民。③亏:使……受损害。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爱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若如公意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我安能亏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D.卒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C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爱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代词,他指秦俊王 主谓之间,取独B.若如公意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如果 代词,你C.我安能亏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怎么 怎么D.卒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允许 表示约数C湛氏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蚱(腌鱼)遗母,湛还蚱,以书责侃日:“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剪头发,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遂具精馔,从者俱给,逵闻叹日:“非此母不生此子。”至洛阳,大为延誉,侃遂通显。(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书责侃/不以物喜 B、而逵仆马甚多/日出而林霏开C、悉割半为薪/侃少为浔阳县吏 D、汝但出外留客/此系私室,但坐不妨(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书责侃/不以物喜用 因为B、而逵仆马甚多/日出而林霏开转折连词,但 顺接连词,接着C、悉割半为薪/侃少为浔阳县吏作为 作为,担任D、汝但出外留客/此系私室,但坐不妨只 只D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日:“奈地坏何?”晓之者日:“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撩走嘉,晓之建亦舍然大喜。(1)、下列句子加红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只使坠 得一人之使 B、终日在天中行止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C、日月星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D、其人舍然大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下列句子加红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只使坠 得一人之使假使 使用B、终日在天中行止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停止 通“只”,仅仅C、日月星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 太阳和月亮D、其人舍然大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通“释”放下 停下C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日:“奈地坏何?”晓之者日:“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撩走嘉,晓之建亦舍然大喜。(2)、下列句子加红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因往晓之 下车引之 B、奈何忧崩坠乎 不亦乐乎C、若屈伸呼吸 未若柳絮因风起 D、其人舍然大喜 公欣然日(2)、下列句子加红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因往晓之 下车引之代词,他B、奈何忧崩坠乎 不亦乐乎句末语气词C、若屈伸呼吸 未若柳絮因风起你 如,像D、其人舍然大喜 公欣然日……的样子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