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政治抢押秘籍(浙江专用)高频考点07历史唯物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政治抢押秘籍(浙江专用)高频考点07历史唯物主义

资源简介

高频考点07 历史唯物主义
目录
核心考点一:寻觅社会的真谛 2
核心考点二:价值与价值观 4
核心考点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5
核心考点四: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6
知识点一:寻觅社会的真谛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2)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从性质上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4.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与基本规律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特别提醒:正确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辨别材料考查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键是准确把握两者的基本内涵。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2)不同社会的主要矛盾
项目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性质 对抗性 非对抗性
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 改革
解决矛 盾的根 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正确认识我国的改革
①改革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6.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特别提醒: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7.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项目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区 别 地 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基 本 内 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联 系 意 义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要 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选择题 审清题意:明确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属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等范畴。例如,题目中提到某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什么决定的,可能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若涉及到制度变革等内容,可能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有关。 排除错误选项:如“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等表述是错误的,可直接排除。同时,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也不要选。 对比分析选项:对于难以直接判断的选项,要仔细对比其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在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时,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同作用和相互关系。 主观题 明确知识范围:看清题目要求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哪些知识来回答,是整体考查还是具体考查某个知识点,如“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就不能答非所问,去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内容。 结合材料分析:按照“原理 + 方法论 + 材料分析”的模板作答。先准确写出相关原理和方法论,然后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将其与原理相结合进行分析。例如,材料中提到某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政策,就可以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是社会存在,新政策是社会意识。 多角度思考:如果题目没有限定具体角度,要从多个方面思考。如分析某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或意义,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多角度进行作答,确保答案全面。
知识点二: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的含义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作 用 个 人 一个人具有的价值观,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作出的选择也不同
社 会 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选择题 精准审题:明确题目考查的是价值、价值观的具体哪个方面,如价值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同时,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如“根本上”“主要是”“错误的是”等,避免因粗心大意而选错。 排除错误项:常见的错误表述有“价值观是一成不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等。此外,与所学知识相违背、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也可排除。例如,材料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贡献,而选项说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就可排除。 对比分析:对于难以直接判断的选项,要仔细对比其差异。比如,在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区分价值观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人生道路选择的不同导向,根据材料内容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主观题 明确知识范围:看清题目要求运用“价值与价值观”的哪些知识作答,是整体考查还是具体考查某个知识点,如“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分析……”,就不能偏离这个范围去回答其他内容。 遵循答题模板:一般按照“原理 + 方法论 + 材料分析”的模式答题。先准确写出相关原理和方法论,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将其与原理相结合进行分析,说明材料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原理的。 多角度思考:如果题目没有限定具体角度,可以从价值与价值观的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如分析某一行为的合理性,可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角度作答,确保答案全面。同时,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事例,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空谈原理。
知识点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涵
含义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特别提醒:误认为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三大特点
特点 内涵
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主体差异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3.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依据
标准 要求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标准)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最高标准) 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选择题 精准审题:把握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明确考查的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哪方面知识,如特点、标准等。同时,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如“根本原因”“主要体现”等,明确题目要求。 判断选项正误:排除与所学知识不符的错误选项,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一成不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愿”等表述错误,可直接排除。还要排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即使选项说法正确,但如果与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无关,也不应选。 分析选项与材料的契合度:对于剩下的选项,要仔细分析其与材料的契合程度。例如,材料中强调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就应选择体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的选项。 主观题 明确知识范围:看清题目要求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具体知识作答,如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分析某一现象,就不能偏离这一角度去谈其他方面。 梳理答题思路:按照“原理 + 材料分析”的模式组织答案。先准确写出相关原理,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然后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说明材料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原理的,即分析材料中不同主体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受到了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多角度思考:如果题目没有限定具体角度,可以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特点(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等)、标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作答,确保答案全面。同时,要紧密结合材料内容,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只写原理而不分析材料。
知识点四: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弘扬劳动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
原因 ①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③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要求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原因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要求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注意 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这种个性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特别提醒:误认为主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主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1)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4)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选择题 精准审题:明确题目是在考查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哪个具体环节或角度,比如是强调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或是强调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同时留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根本途径”“关键因素”等,这些能帮助你快速定位考点。 排除错误项:常见的错误表述有“只要个人努力就能实现人生价值”(忽视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不需要考虑社会需求”等。要依据所学知识,果断排除这些错误选项。 对比分析:对于难以抉择的选项,仔细对比它们的差异。例如,一个选项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另一个选项强调社会机遇的重要性,此时要结合材料内容,看材料更侧重于哪个方面,从而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主观题 明确知识范围:看清题目要求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哪些知识来回答,确定是全面考查还是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如“运用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的知识,分析……”,就不能偏离这一知识范围去谈其他要点。 结合材料分析:按照“原理 + 方法论 + 材料分析”的结构作答。先准确写出相关原理和方法论,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然后从材料中找出对应的关键信息,说明材料中的人物是如何通过劳动和奉献创造价值的。 多角度思考:如果题目没有限定具体角度,要从三个方面全面思考,即从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要紧密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在这三个方面做出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的,避免脱离材料空谈理论。
1.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 )
纠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 )
纠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 )
纠正:社会存在能离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
4.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
纠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 )
纠正: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6.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 )
纠正: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7.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 )
纠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而非领导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8.审美标准具有客观性,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因时代变化而改变。( × )
纠正: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艺术作品的价值会因时代变化而改变。
9.价值观源自于对个人生活遭遇和处境的反思,基于个人利益形成的价值选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
纠正: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历史条件,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决定价值观念的形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获得的荣誉越多,人生的价值就越大,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收获成功的幸福。( × )
纠正: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而不在于获得的荣誉;“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收获成功的幸福”说法过于绝对,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正确发挥、错误发挥之分。
1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指引出彩人生。( × )
纠正: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但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可以指引出彩人生。
12.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利益的差异,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 × )
纠正:人们利益的差异导致了价值观的差异,人们在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选择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1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 )
纠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是客观的。
14.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 × )
纠正: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看其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15.思维创新是青少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 )
纠正: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16.只有在良好社会条件下才能实现价值,能力卓越才能创造卓越人生。( × )
纠正:在相对不好的社会条件下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平凡的人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卓越人生。
17.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要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 )
纠正:正当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并不矛盾,有价值的人生也应考虑正当的个人利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