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政治抢押秘籍(江苏专用)高频考点08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政治抢押秘籍(江苏专用)高频考点08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资源简介

高频考点08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目录
核心考点一: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核心考点二: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5
核心考点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7
知识点一: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文化的内涵
广义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具有阶级性),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没有阶级性)
特别提醒:判定文化现象的方法
(1)主体判定:文化是人的活动,纯粹动物的活动不属于文化,如蜜蜂筑巢。
(2)领域判定: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纯经济的东西不是文化,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
(3)范围判定: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没有精神附着的纯粹物质的东西不属于文化,如大气、太阳。
2.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产生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与文明 ①区别: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②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化的载体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文化的核心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特别提醒:误认为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先进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文化的功能及作用
引领风尚 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教育人民 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社会 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推动发展 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政治 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民族复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 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中华传统美德 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中华人文精神 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2)特点和影响
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影响 文明辐射世界 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深层精神追求、独特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原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正确态度: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当代价值
角度 阐释
对国家 发展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对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决当代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处理国际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特别提醒:误认为中华文化优越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6.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项目 标准 途径 目标
创造性 转化 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创新性 发展 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特别提醒:误认为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应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7.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核心
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表现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特别提醒:误认为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选择题 理解概念法: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特点、作用等。通过对概念的清晰理解,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例如,若选项中对传统文化的特点描述错误,如将相对稳定性说成绝对稳定性,就可直接排除。 联系实际法:将题目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具体事例相联系。比如,提到传统节日的传承,就可以想想现实中人们是如何庆祝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以此来分析选项的合理性。 主观题 审题析题:明确题目是从文化生活的哪个角度考查,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作用,还是其他方面。同时,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原因、措施,还是意义等。 原理结合材料:首先要准确回忆和运用相关的文化生活原理,然后紧密结合材料中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 多角度思考:从不同主体角度思考,如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做法。国家可以制定政策、加强保护;社会可以营造氛围、开展活动;企业可以进行文化产品创新;个人要增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承等。 此外,在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规范、逻辑清晰,分点作答,使答案具有条理性和层次感。
知识点二: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文化具有民族性
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体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作用 ①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文化具有多样性
含义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文化具有多样性的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态度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
意义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要求 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4.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意义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对民族文化: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③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要求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知识拓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相互 尊重 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加强 交流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反对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促进 融合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包容 开放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立足 国情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促进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坚守 立场 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反对 错误 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选择题 排除错误选项法:熟悉文化生活中关于外来文化的常见错误观点,如全盘西化、盲目排外等。一旦选项中出现这类表述,可优先排除。例如,选项中提到“学习外来文化就是要完全摒弃本土文化”,这显然是错误的,可直接排除。 把握关键词法:注意题目和选项中的关键词,如“交流互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多样性”等。通过关键词来判断选项与所学知识以及题目主旨的契合度。比如,题目强调在学习外来文化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那么含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关键词的选项可能就是正确的。 主观题 精准审题:明确题目所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范围,是关于文化交流的意义、原则,还是文化创新中如何借鉴外来文化等。同时,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现象、提出措施,还是阐述意义等。 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准确运用文化生活中关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相关理论,如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等;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比如材料中提到某城市举办国际文化节,邀请各国艺术家交流演出,就可以联系文化交流的意义,如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推动文化创新等进行作答。 辩证思维:在回答问题时要体现辩证观点,既要看到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的积极作用,如促进文化创新、丰富文化内涵等,也要注意在借鉴过程中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性,防止文化侵略和文化迷失。例如,在分析引进国外优秀影视作品的影响时,既要提到其带来的新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也要指出可能对本土文化产业造成的冲击以及应对措施。
知识点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特别提醒:误认为文化创作者要坚持市场化创作导向。文化创作者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3.建设文化强国
(1)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4)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坚定理想信念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加强道德建设 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提升科学修养 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协调两个效益 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5)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4.坚定文化自信
(1)为什么
重要性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可能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2)怎么做
夯实基础 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文化底蕴 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最根本要求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选择题 知识定位法:明确题目所涉及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哪个具体方面,如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新等。然后快速定位到相应的知识点,判断选项的正确性。例如,题目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需要准确回忆其具体的十二个词,对选项进行筛选。 情境分析法:仔细分析题目所设置的情境,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现象和问题。例如,通过描述某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判断其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哪些举措或意义,进而选择符合情境的选项。 主观题 审清题意:看清题目要求是从哪个角度考查,是措施类、意义类还是原因类等。同时,明确题目中的主体,如国家、企业、个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不同作用。例如,要求回答国家如何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就要从国家层面,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作答。 构建框架:根据题目要求,在脑海中迅速构建答题框架。比如回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展开,然后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结合材料:在答题时,要将所学知识与材料紧密结合,不能脱离材料空谈理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往往是答题的重要依据,要善于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将其转化为学科语言。例如,材料中提到某地区通过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就可以联系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等知识点。
1.徜徉于祖国名山大川,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可见自然山川也是文化。( × )
纠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山川”是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
2.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是同步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乡村也就全面振兴了。( × )
纠正: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其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乡村振兴,但是只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意味着乡村的全面振兴。
3.科学素养在人们的文化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 × )
纠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4.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既能产生精神力量,也能产生物质力量。( × )
纠正: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根本途径;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5.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自己在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 )
纠正: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道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 )
纠正:中华传统道德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7.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 )
纠正: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只为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 )
纠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9.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 × )
纠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10.中华民族提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理念,蕴含着伟大的奉献精神。( × )
纠正:中华民族提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理念,蕴含着伟大的团结精神。
1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 )
纠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12.既要认同各民族文化,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 × )
纠正:对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13.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尊重民族特色,继承并推广其他民族文化,既要相互借鉴,又要消除差异并逐步走向融合。( × )
纠正: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等于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更不意味着要继承和推广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相互借鉴,又要求同存异,而不是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且民族文化差异也无法消除。
14.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应融入其他民族文化成果。( × )
纠正: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要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15.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 )
纠正: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
16.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促进文化交融。( × )
纠正: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
17.促进文化发展,要全面传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 × )
纠正:促进文化发展,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18.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就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 × )
纠正: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
19.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以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主。( × )
纠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0.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 )
纠正: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21.民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 )
纠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对革命文化进行批判继承。( × )
纠正: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养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是先进文化,不需要批判。
23.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 )
纠正: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24.文化要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 )
纠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有益文化的需求。
25.人民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 )
纠正: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2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传统文化、国外文化等资源。( × )
纠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7.建设文化强国要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 × )
纠正:建设文化强国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8.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 )
纠正: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