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顺义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北京顺义一中高二(下)期中
语 文
本试卷共 10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 2023 年 10 月的一场科学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蒋若浩向观众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实现的“隐
身术”。今天,超构材料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科学家把介质里微小的人工结构进行有序排列,从而改变
了介质的宏观性质。这些经过人工排布的微结构组成的介质,就叫作超构材料。那么,超构材料是如何实
现隐身的呢?办法是在材料表面制备纳米尺度的金属天线。当光照射到覆盖在物体上的超构材料时,会发
生一种特殊的"折射",使得所有方向入射的光完全在上述超构材料中无缝地沿原方向继续传播,从而达到
隐身效果。
除隐身外,超构材料还可以将发散的光线会聚起来,无需介质承载就能在空气中成像。结合空间定位
等交互控制技术,可实现人与空气中的影像直接交互。这样的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医院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
以及地铁自助售票终端上。患者或乘客看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屏幕显示画面,直接在空气中点击,就能完成
挂号或购票,而不需要触摸仪器。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物体反射光和环境反射光差别的大小,会影响人对物体的视觉判断。
B. 研究者用摄像机加上显示屏的方法,无法让物体做到全方位的隐身。
C. 超构材料能实现隐身,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射光在传播时不发生损耗。
D. 凭借特殊的光学效果,超构材料可以应用于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
材料二
从《西游记》中的隐身术到《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 2009年,针对可见光的隐身衣也被科学家开
发出来,设计原理是通过特殊材料让本该照射到物体上的光线绕过物体并按原路传播。设计隐身衣有一个
非常重要的实用原则,那就是越薄越好。科学家们于是又开发出了超薄光学隐身衣:通过把一层 80纳米厚
度的纳米天线覆盖在物体表面,将置于地面的物体转角为空无一物的平滑地面。不过,这层超薄纳米天线
只能对特定波长的光(730 纳米)起作用。
声波和超声波也可以用来探测物体。相应的,声学隐身衣的研究也备受关注。为了使物体对声波的传
播不产生影响,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由 16个同心环组成的声学装置,这些同心环可以引导声波绕过中心的物
体实现声学隐身。声学隐身衣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前景,如潜艇的防声呐探测、隔音设施的设计等。
最近的研究热点则是在流场中实现隐身。流场隐身衣追求把物体对流场的扰动降到最低,进而使外界
无法从流场的变化中探测到物体。这种流场隐身衣 2019年首次在多孔介质流场中实现,在水下航行器的隐
身和水下减阻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 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第1页/共9页
A. 各种各样的隐身衣
B. 旷日持久的隐身衣研究
C. 隐身衣的发展前景
D. 隐身:从历史走向未来
材料三
20 世纪 90 年代,超构材料首先在电磁学和光学领域蓬勃发展 2012 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制备出真正
意义上的"热隐身斗篷",它能够实时引导背景热流避开物体,无论隐身区域温度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外界
的温度分布产生丝毫影响。一"穿上"这种热隐身衣,在红外探测视角中就是完全隐身的,在雪地上是一片
幽蓝,在大场中则是一团火焰,完美呈现环境的红外特征。虽然超构材料在热学领域起步较晚,但扩散方
程所描述的独特物理性质,让其具备了独特的发展优势。以光学超构材料为例,基于波动方程的光学变换
理论在实现上需要考虑频率,而热超构材料则不存在频率问题,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在足够宽泛的边界条
件中都可以表现良好,一旦实践投产,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将更加凸显。
3.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 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超构材料在热学领域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起步相对较晚。
B. 热隐身衣可使隐身区域温度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从而实现隐身。
C. 热超构材料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在生产生活中可取代光学超构材料。
D. 目前,超构材料在电磁学、光学、声学、热学等领域内均有所发展。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2006 年制造出的电磁波隐身衣,只能使物体在特定微波波长下实现隐身。
B. 2008 年复旦大学黄吉平教授课题组首次证实了热超构材料的热隐身功能。
C. 2012 年以前专家们制备的热超构材料还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热隐身。
D. 2019 年实现的流场隐身衣可以使外界无法在特定流场变化中探测到物体。
5. 填写下表提纲的① ⑤处,语言简明。(6 分)
| | 理论基础 | 作用方式 | 实现效果 |
| 光隐身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无法被肉眼识别 |
| 声隐身 | 波动方程 | 引导声波绕过物体 | ④________ |
| 热隐身 | 扩散方程 | ③________ | ⑤________ |
二、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18 分)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1]善。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
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
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连
第2页/共9页
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太子不听。
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
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
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若不可,则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
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
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
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
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
何 ”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 ”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
右手揕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遂自刎。太子闻
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粹之,以试人,血濡缕,
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
荆轲至咸阳,事终不成,为秦王左右斩于咸阳宫。王使王翦伐燕,遂亡燕。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秦纪》)
注释:【1】王:秦王嬴政。嬴政出生在赵国,并于此度过了童年。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 疾:尽快
B.何足以当秦 当:抵挡
C.于是舍荆卿于上舍 舍:安置
D.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豫:出巡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以问其傅鞠武 B.太子受而舍之
其破秦必矣 今行而无信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遂以函盛其首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这就好比把肉弃置在饿虎往来的小道上
B.连结一人之后交
结识一个人而后与他交流
C.数困于兵
屡次被战争拖累
D.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第3页/共9页
血沾湿衣裳,人就没有不立即死亡的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王与燕丹同在赵国时,秦王未以礼对待燕丹,为燕丹的报复埋下伏笔。
B.燕丹向荆轲陈说秦国蚕食诸侯国,表示自己要招募勇士劫持或刺杀秦王。
C.荆轲希望樊於期献出自己的头颅,确保自己能赢得秦王好感并接近秦王。
D.燕丹派遣荆轲报复秦王,行动失败,反招来秦国的攻打,导致燕国灭亡。
10.司马光为何认为燕太子丹“轻虑浅谋 (考虑不全面,计划不周密)” 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说明。(6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 16 题。(共 12 分)
海棠歌
陆游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
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场。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14.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诗开篇从诗人初到蜀地赏海棠写起。
B. “蜀姬”句写出蜀地女子的美艳和谦逊。
C. “扁舟”两句叙写诗人远离桃李之乡来到蜀地。
D. 结尾表达了诗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诗中的“杜鹃”与《琵琶行》中的“杜鹃”都蕴含哀情。
B. 本诗抒发的情感与《声声慢》的惆怅徘徊有所不同。
C. 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描绘了奇幻璀璨的梦中景象。
D. 本诗十六句,层次清晰,体现出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16. 本诗歌咏海棠,多从侧面展开。请结合全诗赏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6 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0 题。(18 分)
大敦煌
第4页/共9页
①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
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②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 3.12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 18 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
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
《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
“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③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
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
有 140 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
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
增。
④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
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
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⑤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
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
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
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⑥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
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
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⑦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 25公里的鸣沙
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
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
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
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
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
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
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⑩1900 年 6 月 22 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
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
学。
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
第5页/共9页
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
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
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
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
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
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现在,我们
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7.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不胜收:指从兰州到敦煌,一路上的异域风光让人觉得目不暇接。
B.心醉神迷:指月牙泉地区的满目苍凉带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不适应。
C.皓首穷经:指无数学者穷尽自己的一生,潜心研究敦煌的文献文物。
D.义无反顾:指中国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敦煌文化。
18.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 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 虽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
D. 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19.作品第五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6分)
20.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6 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2. 语言基础运用 (共 5 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①句中的“好去处”可替换为“理想之地”。
B. 第②句中的“绿树成荫”这个成语使用不当。
C. 第③句中“满足了”之前可以添加“‘’字。”
D. 第④句中“都”字应放在“众多市民”后面。
(2)改写句子:潮白河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设施,彰显并提升了城市的魅力与市民的生活质量。(2 分)
23. 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有的同学觉得阅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大部头"名著太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读缩写本或连
环画省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150 字左右。
第6页/共9页
(2)近年来,微信公众号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班级准备创建自己的公众号,但对是否需要创
建,同学们意见不一。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 150 字。
(3)请以"醒来的瞬间"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不超过 150 字。
24.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根据要求作文。
①古人教子曰:业精于勤,荒于嬉。
②现代教育家说:研究"玩儿"这一丰富的源泉,是我们的任务。
③以《中国古代漆器》《明代家具珍赏》《蟋蟀谱集成》《北京鸽哨》等"世纪绝学"享誉中外的文物鉴赏家
王世襄,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净玩儿了。"
④也有人说:玩物丧心,靠玩儿难以成就大事。
请以"说玩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700字。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根据要求写作。
钱锺书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凯罗在《晚歌》中起句:"双瞳如小窗,佳
景收历历。"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窗,在人生历程中,我们推开过无数的窗,但总有一扇窗的打开,打通
了外界和你的隔膜,使你发现别样的风景...
请以"打开一扇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
第7页/共9页
参考答案
一、多文本参考答案
1. C
2. A
3. D
4. B
5. (6 分)答案要点:
①传播方式由波动方程主导
②引导光线绕过物体并按原路传播
③引导背景热流避开物体
④无法被声呐探测到
⑤在红外探测视角中完全隐身
【评分说明】②2 分,其余一点 1 分。
二、文言文阅读
6. D(“豫”通“预”,预先)
7. C(A 项“其”分别为代词“他的”和语气词“大概”;B 项“而”分别为表顺承和表转折;C 项“之”均为助词表
取独;D 项“以”分别为表目的连词和介词“用”)
8. B
9. A
10. (6 分)答案要点:
①燕丹在秦国为质时秦王无礼,轻率决定报复。
②鞠武提出联合多国抗秦的长期计划,燕丹急于求成而弃用。
③燕丹收留樊於期,无视鞠武劝谏,激化秦燕矛盾。
④燕丹未深思刺杀秦王的后果与详细方案。
(答出任意 3 点即可,每点 2 分)
三、诗歌阅读
14. A(开篇写初入蜀地赏海棠,正确;B 项强调海棠之美使蜀女失色,非写谦逊)
15. C(本诗无奇幻梦境描写,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6. 答案要点:
①樊亭海棠已美,碧鸡海棠更胜一筹。
②艳妆蜀女在海棠前黯然失色。
③桃李与海棠相比如仆奴。
④扬州芍药见海棠亦羞愧。
⑤渴望永赏海棠,千年不厌。
⑥侧面极赞海棠之美,表达痴迷。
(每点 1 分,答出任意 6 点即可)
四、默写答案
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②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⑤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⑦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⑧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⑩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18. B
19. C
20. (6 分)答案示例:
承接上文鸣沙山描写,为月牙泉作铺垫;增添传奇色彩;体现敦煌的历史与风貌影响。
21. (6 分)答案要点:
第8页/共9页
①“敦煌”名号大气;
②汉唐时为文化重镇;
③古迹遍布,文化魅力深厚;
④拥有莫高窟佛教艺术圣地;
⑤敦煌学学科诞生;
⑥中国保护研究成就显著。
六、写作
22. (1)答案:A
(2)参考答案:彰显了城市的魅力,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第9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