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下册道德与法治10.1认识民法典(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下册道德与法治10.1认识民法典(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同步训练】10.1认识民法典
民法典的地位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民法典与生活的关系(P83蓝字)
①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②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3、民法典的调整范围(P84)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4、实施民法典的意义 (P84)
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 )(P84)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6、★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P85)
原因: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内容: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
1.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法律规范,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典。下列对民法典认识正确的有 ( B )
①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②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③可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和冲突④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由此可见,民法典(D )
①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②是“社会生活的百科书”
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④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充分保障
①②③ B.①②④C. ①③④ D.②③④
3.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领域具备法律约束力的一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法活动的根本原则,适用法律条文的解释、阐释均不得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 ( B )
①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 ②保障人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③处理社会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惩罚犯罪分子 ④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上述规定体现的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 C )
A.平等 B.自愿 C.诚信 D.绿色
5.2024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2024年“民法典宣传月”工作方案》,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重点,部署开展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下列适合在“民法典宣传月”选用的案例是 ( C )
①伪造身份实施网络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
②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人民法院判令归还
③在现场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
④某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了其作品,被起诉侵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民法典的颁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民法
典的实施 ( A )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②有利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③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④使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7.“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的这一规定 ( C)
①引领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风尚 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助于将全部中华传统美德都上升为法律 ④体现出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对上述内容认识正确的有 ( C )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彰显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③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④有利于树立优良家风,建设文明家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民法典的编纂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民事法律规范,以下能够直接体现上述内容的有 ( A )
①“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②“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③“物业服务人不得采取停止供电、供水、供热、供燃气等方式催交物业费。”
④“堆放物倒塌、滚落或者滑落造成他人损害,堆放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习俗”的简称,要求民事主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习俗。下列能够体现公序良俗原则的有 (B)
①“饲养动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妨碍他人生活。”
②“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③“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④“在运输过程中旅客随身携带物品毁损、灭失,承运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11.某游乐场出售的门票背面印着这句话:“游玩期间如出现因个人原因导致受伤的纠纷,最终解释权归游乐场所有。”该条款违背了民法典确立的 (D)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自愿原则 D.公平原则
12.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对于下列案例违背的民事活动基本原则判断正确的是 ( B )
①张某用名画仿制品冒充名画真迹,并将该画以真迹价格卖给陈某——违背诚信原则
②赵某收到遗失物后拒绝支付答应好的酬金——违背平等原则
③某公司因王某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拒绝其在该公司就职——违背公序良俗原则
④李某在某金店试戴一款首饰后,商家强行要求其购买——违背自愿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三单元 智慧
二、阅读下侧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民法典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民法典第二百零六条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上述材料体现了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2)上述材料说明民法典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同步训练】10.1认识民法典
民法典的地位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 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民法典与生活的关系(P83蓝字)
①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 密不可分。
②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3、民法典的调整范围(P84)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 和 ,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4、实施民法典的意义 (P84)
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 ,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 )(P84)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 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6、★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P85)
原因: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 。
内容: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 等基本原则。
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
1.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法律规范,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典。下列对民法典认识正确的有 ( )
①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②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③可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和冲突④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由此可见,民法典( )
①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②是“社会生活的百科书”
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④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充分保障
①②③ B.①②④C. ①③④ D.②③④
3.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领域具备法律约束力的一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法活动的根本原则,适用法律条文的解释、阐释均不得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 ( )
①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 ②保障人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③处理社会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惩罚犯罪分子 ④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上述规定体现的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 )
A.平等 B.自愿 C.诚信 D.绿色
5.2024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2024年“民法典宣传月”工作方案》,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重点,部署开展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下列适合在“民法典宣传月”选用的案例是 ( )
①伪造身份实施网络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
②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人民法院判令归还
③在现场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
④某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了其作品,被起诉侵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民法典的颁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民法
典的实施 ( )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②有利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③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④使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7.“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的这一规定 ( )
①引领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风尚 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助于将全部中华传统美德都上升为法律 ④体现出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对上述内容认识正确的有 ( )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彰显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③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④有利于树立优良家风,建设文明家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民法典的编纂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民事法律规范,以下能够直接体现上述内容的有 ( )
①“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②“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③“物业服务人不得采取停止供电、供水、供热、供燃气等方式催交物业费。”
④“堆放物倒塌、滚落或者滑落造成他人损害,堆放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习俗”的简称,要求民事主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习俗。下列能够体现公序良俗原则的有 ( )
①“饲养动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妨碍他人生活。”
②“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③“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④“在运输过程中旅客随身携带物品毁损、灭失,承运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11.某游乐场出售的门票背面印着这句话:“游玩期间如出现因个人原因导致受伤的纠纷,最终解释权归游乐场所有。”该条款违背了民法典确立的 ( )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自愿原则 D.公平原则
12.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对于下列案例违背的民事活动基本原则判断正确的是 ( )
①张某用名画仿制品冒充名画真迹,并将该画以真迹价格卖给陈某——违背诚信原则
②赵某收到遗失物后拒绝支付答应好的酬金——违背平等原则
③某公司因王某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拒绝其在该公司就职——违背公序良俗原则
④李某在某金店试戴一款首饰后,商家强行要求其购买——违背自愿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三单元 智慧
二、阅读下侧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民法典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民法典第二百零六条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上述材料体现了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2)上述材料说明民法典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