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五县联盟期中质量检测高一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友情提示:1.本试卷10页。2.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上。3.答题要求见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中国古代戏剧在元代发展至鼎盛,出现了一批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优秀剧作家;而西方古典戏剧则在莎士比亚那里达到顶峰。悲剧,作为最能反映人类对世界、社会与人本身各种问题的严肃思考、不懈追求的一种戏剧形式,也分别于彼时臻于成熟。那么,同处于成熟时期的中西悲剧就悲剧精神(或曰悲剧本质)而言有何差异?这差异的文化根源何在?关于悲剧,人们的一致看法,是“悲刷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悲剧包含受难,“是人的痛苦或毁灭”。这些都不无道理,但它们都是从剧本本身的内容来论及的,而悲剧作为一种以演出为目的的文学形式,观众的反应或曰审美效果无疑是更重要的。使悲剧真正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基本精神在于:悲剧在观众心里最终激起的是一种昂然向上的情绪,观众在经历了哀怜、同情、恐惧等诸种情绪之后,突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体验到了伟大与崇高,一种压抑之后的升华,即崇高感。《窦娥冤》,是关汉卿公案剧中最杰出的作品,而《窦娥冤》中能引发崇高感的人物无疑是窦娥。窦娥蒙受不白之冤,临刑前一腔悲愤喷如火,满心不平滚如雷,发出惊天动地的责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喊声撼人心魄,激扬振奋之情油然而生。主人公的弱小与其最后的反抗形成极大的戏剧反差,抗争精神也得以最大彰显,这是观众产生崇高感的主要因素。但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抗争是被迫的,直到最后走投无路,才被逼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她的抗争精神呈现不彻底性与非自觉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人公抗争意志与精神唤起的崇高感。实娥身上另一个突出特点“节”和“孝”的结合,符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心理,在特定时代、特定人群中足以形成强大的伦理感召力,唤起崇高感,从而构成崇高感的另一个来源。剧中窦娥念念不忘服孝养婆,多次表达“一马难将两鞍鞴”的类似思想,节女形象不可谓不突出。窦娥的“孝”当然不是“愚孝”,很大程度上是她善良本质的体现,而且善良本质也正因为在其面临极为困难的境遇时表现出来而愈加熠熠闪光。所以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完善的伦理精神使中国的观众更伤其不幸无辜,赞其坚贞善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抗争精神之非自觉性在崇高感方面引起的缺憾。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