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爬天都峰一、教学目标1. 认读“级、链、攀、辫”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把课文读通顺。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重点)3. 勾连“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板块,归纳出“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法迁移。(难点)二、教学过程(一)以诗导入,揭示课题1.揭题: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多变。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黄山奇石》的课文,从课文中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今天我们要随着一位小朋友去爬黄山的天都峰,了解这位小朋友爬黄山天都峰的经历。(板书:爬天都峰)2.紧扣课题质疑。课题《爬天都峰》为什么是用“爬”,而不是用“登”呢?——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3.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到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检查生词,读准字音课前预习了课文,这些生词能读准吗?(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全班跟读)石级 铁链 发颤 攀着 照相 纪念小猴子 鲫鱼背 小辫子 笑呵呵(纠正读音,强调多音字“相”)(三)提炼要素,梳理文脉1.启发。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填写在“学习单”上。《爬天都峰》学习单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完成下表。时间 假日地点 天都峰人物 “我”、爸爸、老爷爷起因 “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经过 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等困难,结果 最后一起爬山天都峰顶2.引导。谁能把六要素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等困难,最后一起爬山天都峰顶的事。3.小结。说得真好,看来“串联六要素”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办法呀!4.回顾表达。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小作者写爬天都峰,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借助下面思维导图下图启发思考,根据学生发言并相机板书: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思维导图5.理清层次。拿起笔在书上画一画,哪里写了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第1-5段是“爬山前”部分,第6-7段是“爬山时”部分,第8-10段是“爬山后”部分。6.小结。(课件出示课文截图,标识“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大家看,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我们就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很清楚了。(四)深究文本,挖掘奥妙有了一定的顺序,小作者又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呢?让我们放慢脚步,跟着小作者爬一爬天都峰,边爬边看、边爬边听、边爬边想。1.品读“爬山前”部分(1)启发。请大家默读“爬山前”部分,思考:“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交流,相机板书,在思维导图的“爬山前”的后面加上“所见:峰顶高、石级陡 所想:爬得上去吗 所感:叫人发颤”)(2)追问。看到天都峰又高又险,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小作者,你的心情会怎样?——害怕——畏惧——望而生畏——想退缩(3)指导朗读。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这一段。(4)小结。大家发现了吗?把作者所见、所想、所感写出来(出示课文截图,标识“所见、所想、所感”),爬山前的经历就写得很明白了,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看来小作者也运用了我们在《麻雀》一课中学到的方法——调用‘五感’观察,把事情写清楚。2.读“爬山时、爬山后”部分(1)启发。“爬山时和爬山后”这两个部分又是怎么调用‘五感’观察写具体的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①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爬山时、爬山后小作者写了哪些方面——是所见所闻,还是所作所为,或者是所感所想。画出相关语句,像老师一样在旁边标出来。②小组讨论,提炼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③派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2)自由朗读课文3~5自然段。1)这部分除了写“我”的所见、所想外,还写了什么?——对话2)学习“我”和爷爷的第一次对话:(出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想象内心活动。“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心里想: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这个小朋友都不怕,我为什么不鼓起勇气挑战一下呢?“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我”心里想:天都峰好高好陡啊,我本来觉得自己肯定爬不上去,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都来挑战了,我为什么不可以呢?3)分角色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从“也”字可以看出“我”和老爷爷都受到对方的鼓舞,决心爬天都峰,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小结。从这简单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并不平静的内心。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决定克服困难,爬上去,所以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引读)——‘对,咱们一起爬吧!’(3)体会小作者爬山的过程。1)自由读第 6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学生交流。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我从“奋力”可以看出爬天都峰很吃力。——我从“攀着铁链”可以体会到向上爬很危险,很费劲。——我从“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上天都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指导书写“攀”这么陡峭的山峰,一不留神就会掉下来,必须紧紧地抓着这铁链,怪不得“攀”字下面是一个“手”字。小结。通过描写动作,写出了‘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4)指导朗读。1)这么险峻的山峰,小小年纪的“我”和老爷爷都能克服困难,坚持爬上去,真不简单。(自由读——指名读——齐读)(5)通过比较句子,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从“终于”这个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我从“终于”可以看出爬山历尽艰辛。3.学习“爬天都峰后”部分(1)读一读8~10自然段。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习“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再次体会语言描写的作用。——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我们”都从对方身上获得了勇气,表达了两人激动、兴奋的心情。(3)讨论。“爸爸所说的话中蕴含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写爸爸的话呢?”——爸爸所说的话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爸爸的话揭示了“我”和老爷爷都爬上天都峰顶的原因:①“我们”都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②“我们”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4)小结。人与人在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这是“我”在爬天都峰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5)追问:“学到这里,有谁发现小作者把爬山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秘密了呢?”——按照一定的顺序。——调用‘五感’观察,把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写出来,就能把一件事写清楚了。(五)读写迁移,初试身手1.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做其他家务活的过程,请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评价标准。评价单①把图画意思有顺序地表达清楚了 ☆☆☆☆☆②用上了连续动作的词语 ☆☆☆☆☆③语句通顺 ☆☆☆☆☆炒土豆我先用刀削去土豆的皮,然后用水洗干净,接着切成一片片的,放在一边的盘子里备用。准备工作完成后,我点燃了炉火,然后将花生油倒进炒瓢里,大约一分钟后油热了,我将切好的土豆片倒进锅里,滴上少许酱油,用铲子翻炒一分钟后,倒进大约半勺的水,盖好锅盖焖五分钟。这样美味的“红烧土豆片”就大功告成了。擦玻璃我马上打来一盆清水,拿了一块抹布,又搬了一把椅子。我先把抹布弄湿后,使劲拧了一下,就拿着湿抹布小心地爬上椅子,掂着脚,仰着头,伸长胳膊、先把窗框四周的尘土擦掉,然后仔细地擦着玻璃。擦了几下后,我觉得挺干净了,可是等玻璃干了一看,糟糕,玻璃上横七竖八一道道脏印,简直成了大花脸啦!我连忙跳下椅子,把脏抹布用清水洗了一下,又爬上椅子,像刚才那样把窗框和玻璃再擦几遍,玻璃就干净多了。玻璃越擦越干净,越擦越明亮。阳光照在玻璃上,看上去特别耀眼,我心里很高兴。板书:爬天都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