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8.1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本课为 1 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一框。本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引领同学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性认识,并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精神世界,提振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在第一、第二单元中,教材引导学生了解进入青春期身心发生的变化,感悟自尊、自信、自强,焕发向上的青春活力,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领学生将视野扩大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更广阔的精神世界中安顿自己的身心。本单元共设计三课,分别为“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本节课“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是“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第一框内容,这一框从认识层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本节课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层意思,中华传统美德具体道德理念和规范的内涵。其一,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其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其三,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其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学情分析 木单元对于学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七年级的学生,无论是通过校内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见闻,都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能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了解其主要的代表性成果及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亲切感、好奇心和认同感、自豪感。近年来,社会各界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上许多“国风”“国潮”文化作品对青少年产生不小影响。但是,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感性,不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有的学生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历史宏大话题,与当代社会生活、个人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还有的学生受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误解。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教学目标 七下 8.1《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0、11)①通过让学生思考三则故事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初步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②通过让学生阅读许衡的故事并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是中国人判断是非、善恶、荣辱的标准,感悟这种荣辱观念对中国人生活的深远影响。③通过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的内涵进行详细解读和辨析,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新时代被赋予的丰富内涵,懂得历史上一些具体的道德理念及规范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区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④通过讲述“墨悲丝染”的典故,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理解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认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⑤通过让学生思考两首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并历数历史上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感悟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经风雨沧桑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之源。⑥通过讲述一件名为“四海升平”的景泰蓝赏瓶作为APEC国礼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国礼的细节中感悟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体会中华民族兼济天下、为全人类的发展担当尽责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教学重点 明确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1.【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本单元学习目标是:(展示目标、学生朗读)本节课的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是:(展示目标、学生朗读) 2.【导入新课】方案1:【课本案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视频《中华传统美德故事3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问】上述故事蕴含着什么传统美德?【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负荆请罪”“闻鸡起闻”“程门立雪”的故事,举手发言、交流分享。答案与解析:“负荆请罪”的故事体现了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展现了廉颇知错即改、知耻而后勇的风范。这个故事蕴含着以礼义廉耻为标准的荣辱观。“闻鸡起舞”的故事体现了祖逖、刘琨关心时局、胸怀大志,以报效国家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程门立雪”的故事彰显了杨时、游酢尊敬师长、遵守礼仪规范的良好素养,他们是尊师重道的模范。这个故事蕴含着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教师提问2】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师列举】在学生交流、分享基础上,出示图文,简述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美德故事,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明确目标,学习有方向本栏目通过让学生思考三则故事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初步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新课讲授 环节一:【教师讲述】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师讲述】导入活动基础上,教师出示知识点:1.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P66 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③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师解释】教师讲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句话的出处和内涵。出处:《战国策》,原句“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一个业务如果没有道德,就无法繁荣昌盛;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道德,就无法在国际上有威望。“国无德不兴”强调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人无德不立”强调道德对个人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补充介绍其他古语对“以德立人”的描写:“人而无德,行之不远”——《论语》释义: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古人讲三不朽,立德居于首位。)环节二:【探究与分享】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相关链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涵本环节活动一:【探究与分享】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P66“探究与分享”呈现的许衡的故事,提问:谈谈你对“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理解。【学生活动】阅读许衡的故事,举手发言、交流分享。答案与解析:这句话从字面上看的意思是:“梨子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内心也没有主人吗 ”在更深层次上,许衡说明内心的主人就是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原则。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自律、自我约束的精神。在面对诱惑和选择时,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原则,对于是非、善恶、荣辱有明确的标准,而不是无原则地追求个人利益或随波逐流。【教师提问2】想一想,还有哪个经典故事也传达了“慎独”精神?答案与解析:许衡的言行是古人提倡的“慎独”“慎微”的生动写照。这一故事与东汉杨震“四知却金”的故事都是光明磊落、修心养性、自省慎独的典型。【教师总结】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2.★中华传统美德具体道德理念和规范的内涵?P66-68 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a.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 b.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P66【教师解释】教师讲解“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这句话的出处和内涵。“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南宋思想家·陆九渊的《与郭邦逸书》释义: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以道义作为其为人处世之根本。有道义的人会受到世人的尊重,丧失道义的人会让世人看不起,遭循道义是光荣之事,背信弃义则是令人耻辱之事。本环节活动二:【相关链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涵【教师讲述】教师先讲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出处:“修其孝弟(悌)忠信”——《孟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是对诸多德目的概括总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P67“相关链接”给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具体德目的内涵。①孝,指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爱戴;②悌,本义指对兄长的敬爱和恭顺,也泛指对同辈和朋友的尊敬和友善;③忠,指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常指为国尽忠;④信,指讲诚信;⑤礼,指为人处世懂礼貌、讲规矩;⑥义,指做事情符合道义;⑦廉,指廉洁奉公;⑧耻,指自尊自重,有羞耻之心。【教师提问】有人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已经过时了,你怎么看?【教师引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是传统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认识到历史上一些具体的道德理念及规范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区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举例:关于“孝”,要明确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情,是对父母的法律义务与道德责任,是现代家庭中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而不是主张片面的“愚孝”。关于“忠”,要明确真正的忠是“坚持道义与原则”的文忠、“忠于国家、人民”的公忠和出于信仰、发自内心的忠诚。“愚忠”“私忠”和“伪忠”是对忠的极大误解和扭曲,偏离了忠的真精神。关于“礼”,要扬弃其中的“等级”观念。从社会角度来看,礼代表秩序,从个人角度看,礼代表教养;从人际关系来看、礼代表尊重。环节三:【阅读感悟】墨悲丝染【教师活动】教师先播放一段染布视频,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教材P67“阅读感悟”呈现的墨子“染丝说”的典故。【教师提问】墨子的思想强调了什么作用?这对于今天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有怎样的启示?【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交流分享。答案与解析:墨子认为 “染缸"与“素丝”的关系就像后天的环境与人的关系。人的天性如同待染的素丝,把素丝放入什么颜色的染缸就能染成什么颜色的丝,即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受到怎样的影响,就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由此可见,他强调人的品德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改变或形成,肯定了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墨子的“染丝说”启示我们要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教师总结】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2.★中华传统美德具体道德理念和规范的内涵?P66-68 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a.“德者,本也。”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P67【教师解释】教师讲解“德者,本也。”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两句话的出处和内涵。“德者,本也。” ——《礼记》,原意是道德是治国的根本。“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原文“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所以对君子来说,最伟大的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后来,“与人为善”的语义有所拓展,多指以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环节四:【品读诗词】中华民族爱国情怀【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诗词两首——陆游的《病起书怀》和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并对诗歌创作背景做简要介绍。《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创作背景:《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他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是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贬谪充军的处分,被迫与家人分别时所作。【教师提问】请学生品读诗歌并回答:陆游和林则徐借诗共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活动】品读诗歌,举手发言、交流分享。【教师讲解】教师着重讲诗歌中表达爱国情怀的重要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做含义解释(或请学生回答)。“位卑未敢忘忧国”,意思是:职位、地位虽然卑微,但从未敢忘记忧国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教师提问2】你还知道哪些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教师列举】在学生分享基础上,教师列举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人物。“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执节不使命” —苏武“精忠报国” —岳飞“拒倭寇于海外” —戒继光“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教师总结】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2.★中华传统美德具体道德理念和规范的内涵?P66-68 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a.“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 b.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P67-68【教师讲述】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讲述:精忠报国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最高体现;振兴中华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时代表达。自1840年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以来,振兴中华就成为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时代表达。从19世纪末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到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提出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再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复兴”的观念形成广泛影响力,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环节五:【国礼故事】“四海升平”国礼故事: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总书记选定了一件名为“四海升平”的景泰蓝赏瓶作为国礼,赠予参会的各经济体领导人。这件国礼的细节蕴含巧思:瓶身最大直径21厘米,代表APEC的21个经济体。器型四面开窗,周围以浮雕吉祥水纹环绕,既象征“四海”也代表环太平洋。“四海升平”寄意世界和平、共同发展。 【教师提问】这件国礼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民族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举手发言、交流分享。 答案与解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明伦”“尽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这种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教师总结】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2.★中华传统美德具体道德理念和规范的内涵?P66-68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a.中华民族强调“明伦”“尽责”,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b.这种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P68【教师解释】教师讲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出处和不同时期的内涵变化。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 梁启超将之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世界还蕴含着为全人类的发展担当尽责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 本栏目通过让学生阅读许衡的故事并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是中国人判断是非、善恶、荣辱的标准,感悟这种荣辱观念对中国人生活的深远影响。本栏目通过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的内涵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要深入体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新时代被赋予的丰富内涵,为提升道德修养打下基础点。正确理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懂得历史上一些具体的道德理念及规范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破除对传统“八德”的种种误解,以更好地古为今用。本栏目通过讲述“墨悲丝染”的典故,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理解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认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本栏目通过让学生思考两首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并历数历史上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感悟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经风雨沧桑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本栏目通过介绍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内涵的不断变化、丰富,引导学生明白爱国情怀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情怀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内涵。本栏目通过讲述一件名为“四海升平”的景泰蓝赏瓶作为APEC国礼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国礼的细节中感悟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体会中华民族兼济天下、为全人类的发展担当尽责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略。(详见配套课件P19-28)板书设计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中华传统美德具体道德理念和规范的内涵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及达成度:本节课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主要教学目标是从认识层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为下一课学习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作铺垫。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感悟,双边活动比较好,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课堂练习小测和学生反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知识点,能够明确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这表明教学目标基本达成。2.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宜度:①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启发、小组讨论、师生谈论、探究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了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具体德目的内涵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比如“有人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已经过时了,你怎么看?”,新时代的“礼”,要扬弃其中的“等级”观念,辨别“愚孝”“愚忠”“私忠”和“伪忠”等,引导学生明确历史上一些具体的道德理念及规范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破除对传统“八德”的种种误解,以更好地古为今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