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3单元第7课第3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3单元第7课第3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3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标素养 定方向
●课程标准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2.科学精神: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自主学习 获新知
?必备知识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_______,转化为符合___________和要求的_________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_________、与现代社会_________。
创造性转化
改造
时代特点
新内涵
相适应
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__________。
创新性发展
文化形式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继承后发展?
提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_____为核心,团结统一、___________、勤劳勇敢、_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
(2)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___________、伟大___________、伟大团结精神、伟大___________的人民。
爱国主义
爱好和平
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
创造精神
奋斗精神
梦想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___________,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___________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_______的过程。
精神动力
精神特征
价值追求
民族文化
丰富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_____________________。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___________、实践养成、___________,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_________。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引导
制度保障
中国梦
有人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提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中国人民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各民族共同进步。
?易错明辨
1.为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提示: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我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提示: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3.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共同的具体内涵和不同的要求。
提示:错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4.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提示: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议题探究 提能力
?情境创设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所肩负的使命任务、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前无古人的,在开创性实践中遇到的大量崭新课题,没有也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的历史条件、承担的历史任务、遇到的具体矛盾和问题、需要解答的时代课题,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百年来,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
“矢”,射中国的实际之“的”,
用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
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党和人
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议题1:如何理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提炼概括出一系列重大理念和思想。例如,吸收借鉴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传统理念,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弘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些都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都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民、安民、富民、乐民”等思想的滋养,得到了“合则强,孤则弱”等思想的启迪。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问题探究
【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
【答案】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守正创新,既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深度结合,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归纳提升
1.全面把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1)区别
角度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着重点 侧重改造和转化 侧重创新和发展
对象 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途径 侧重“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侧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联系: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
2.从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完成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就必须要树立科学的继承发展观。在器物方面,要盘活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在制度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用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人们在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挖掘其当代价值;在思想方面,以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真正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典题训练
1.独龙毯是独龙族人特有的手工艺,主要以手工腰机织成,图案以彩色条纹为主。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独龙族人还开发制作了许多毯子、抱枕、披肩、背包、坐垫等现代生活物品。以传统技艺开发出现代产品(  )
①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②是改造落后文化的重要举措 ③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④发挥了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落后文化,是指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答案】 B
【解析】 独龙族人开发制作了许多毯子、抱枕、披肩、背包、坐垫等现代生活物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是改造落后文化,②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能说中华文化具有优越性,③错误。故本题选B。
2.(2025·湖南高三开学考试)2024年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经过7个多世纪的积淀和完善,既吸收前代都城规划设计理念和实践成果,延续古老的以中轴线为都城规划设计基准线的历史传统,又根据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增加新的内容。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北京中轴线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②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是一个先传承后创新的过程
?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北京中轴线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④申遗成功向世界贡献了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北京中轴线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具体的物质形态,①错误。不能说“先传承后创新”,②错误。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既吸收前代都城规划设计理念和实践成果,又根据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增加新的内容,说明北京中轴线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说明申遗成功向世界贡献了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情境创设
【材料】 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议题2:我们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负人民,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郑重选择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伟大建党精神,已经成为伟大民族精神最富时代内涵的重要部分、最富时代价值的政治品格,成为当代中国人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力量源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伟大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
【探究1】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你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哪些伟大精神吗?
【答案】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探究2】 结合材料,说明伟大建党精神是如何丰富与发展中华文化的。
【答案】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2)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富时代内涵的重要部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归纳提升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求。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
2.在比较中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侧重点 典例
团结统一 ①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强调整体意识。②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①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③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 ①睦邻友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②国际社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③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勤劳勇敢 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优良品格。②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天道酬勤。③勇者不惧
侧重点 典例
自强不息 强调生生不息,奋发有为、追求上进等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不怨天,不尤人。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国主义 贯穿民族精神各个方面;精神支柱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对比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区别 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联系 (1)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典题训练
3.(2024·江西高考真题)近年来,《觉醒年代》《追风者》《长津湖》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  )
①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④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革命精神是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答案】 B
【解析】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①正确。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而不仅指革命精神,②错误。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③错误。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④正确。故本题选B。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屈原《国殇》),“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这些流芳千古的作品中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凝练成一个词,那就是“忧国忧民”。这些“忧国忧民”的情怀(  )
①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力量
②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③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④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智力支持是指通过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创新和达成目标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
【答案】 A
【解析】 “忧国忧民”的情怀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力量,①正确。“忧国忧民”的情怀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但不是智力支持,②错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忧国忧民”的情怀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③正确。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④错误。故本题选A。
知识概览 关重点
课堂训练 重达标
一、选择题
1.(2025·湖北武汉高二阶段练习)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注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清代学者阮元说:“余之说经,推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倡导“实事求是”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近代科学兴起的基础 ②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实事求是”思想,具有超越时代条件的特质 ③作为一种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实事求是”在中国源远流长 ④弘扬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精神,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倡导“实事求是”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中国近代科学兴起的基础,①夸大了其作用,排除。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能超越时代条件的限制,②错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事求是”一词源自东汉时期的《汉书》,代代传承发展到现在,说明“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③正确。唐代、清代学者对“实事求是”的解读不同,说明弘扬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精神,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正确。故本题选D。
2.(2025·湖南益阳高三阶段练习)在益阳的老城区,沉寂着一处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明清古巷建筑群,这里是益阳古城的发源地之一。明清古巷有“江南最美小巷”之称,拥有全国罕见的“拱券撑墙”式建筑群;有老益阳特色的民居院落,还有海员俱乐部、刘公馆等4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目前,这张浓缩着老益阳历史的文化名片正式展开修复工作,届时将以新面貌面世,该做法(  )
①基于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充分展现文化魅力 ②旨在激发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充分挖掘文物经济价值 ③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集中展示当代中国精神 ④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定地守护好中华文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做法基于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充分展现文化魅力,①正确。旨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激发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充分挖掘文物经济价值,②错误。这张浓缩着老益阳历史的文化名片正式展开修复工作,届时将以新面貌面世,该做法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但与中国精神无关,③不符合题意。在益阳的老城区,沉寂着一处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明清古巷建筑群,这里是益阳古城的发源地之一。这张浓缩着老益阳历史的文化名片正式展开修复工作,届时将以新面貌面世,该做法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定地守护好中华文脉,④正确。故本题选B。
3.(2025·福建高三阶段练习)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不负使命,勇夺40枚金牌、27枚银牌、24枚铜牌,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祖国和人民赢得荣誉,中国体育健儿积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展现了中国青年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  )
①能够激励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国梦 ②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③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④寓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体育健儿积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展现了中国青年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风貌。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精神面貌,能够激励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国梦,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①②正确。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寓于该精神风貌之中,该精神风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④错误。故本题选A。
4.(2024·湖南月考)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  )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而不是工匠精神,②错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而不是工匠精神,③错误。故本题选B。
5.(2025·河北高二统考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在每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落实上述要求(  )
①有利于发挥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 ②重在挖掘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对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发挥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①正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在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挖掘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不选。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且材料没有涉及,③不选。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落实上述要求,对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④正确。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
6.(2025·海南海口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4年6月16日晚,第二十五届海南岛欢乐节在海口开幕,一幅绚丽缤纷、魅力四射的“非遗”画卷在海口云洞图书馆附近徐徐展开。“非遗”巡游现场,除了《虎舞》《黎族打柴舞》《儋州调声》《织美黎锦秀》等海南本土“非遗”节目,还有来自云南、河南、安徽、重庆、湖南等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让游客耳目一新。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非遗”牵手旅游,带来“诗和远方”。
丰富多样的“非遗”巡游,挖掘“非遗”里的大众属性,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让游客来海南不仅领略自然之美,还要感受“非遗”之美。海南“非遗”正走出民俗场馆,以可知可感可体验的多元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让“非遗”“火”起来,让“非遗”之花在传承中演绎别样精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以非遗文化、匠心传承为主题,为本场活动写一篇宣传稿。
要求:①围绕主题,自拟题目;②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250字左右。
【答案】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十五届海南岛欢乐节在海口开幕,期间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为游客带来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盛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海南省积极挖掘“非遗”里的大众属性,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让游客感受到了“非遗”之美,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活力。
【分析】 背景素材:第二十五届海南岛欢乐节在海口开幕
考点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具体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角度来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关键信息①:除了《虎舞》《黎族打柴舞》《儋州调声》《织美黎锦秀》等海南本土“非遗”节目,还有来自云南、河南、安徽、重庆、湖南等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让游客耳目一新→可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信息②:丰富多样的“非遗”巡游,挖掘“非遗”里的大众属性,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让游客来海南不仅领略自然之美,还要感受“非遗”之美→可联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活力。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3框
课时作业 测等级
一、选择题
1.(2025·青海高二期末)《典籍里的中国》《穿越时空的古籍》等用影像激活蕴藏在典籍辞章中的文化遗产,“妙手匠心——修复互动体验套装”文创让大众在除尘、补缺、溜口、折页等修复体验中激发了对古籍传承的兴趣,“古籍活化传承书香”征文活动吸引了数万名创作者以古籍为蓝本进行二度创作,开辟了古籍活化利用新途径……这启示我们要(  )
①在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古籍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②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古籍“活”起来 ③辩证取舍中华传统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滋养 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创新古籍的呈现形式,没有涉及为古籍增添新的时代内涵,也没有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取舍,①③排除。材料中提到的“用影像激活蕴藏在典籍辞章中的文化遗产”和“修复互动体验套装”文创活动,以及“古籍活化传承书香”征文活动,都是找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古籍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体现了古籍“活”起来的过程,②正确。材料中的各种活动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通过创新的形式和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应用,④正确。故本题选C。
2.(2025·河南高三阶段练习)中式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如尊重自然、注重和谐、追求平衡等。中式建筑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也要体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式建筑的特点是注重对称、尊重空间,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此外,中式建筑的装饰也非常注重细节,从屋顶到门窗,都有讲究的设计,这些装饰元素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式建筑利用自然与建筑间的普遍联系构建富含中式美的独特意境 ②中式建筑注重细节,把握不同装饰间的对立统一,形成和谐美丽的景致 ③中式建筑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的创造性的演绎和运用,不断焕发着新活力 ④中式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优势,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头,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联系具有普遍性。中式建筑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也要体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明中式建筑利用自然与建筑间的普遍联系构建富含中式美的独特意境,①正确。中式建筑的装饰也非常注重细节,从屋顶到门窗,都有讲究的设计,如注重和谐、追求平衡等,把握了不同装饰间的对立统一,形成和谐美丽的景致,②正确。材料强调了中式建筑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没有体现对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的创造性的演绎和运用,③排除。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优势”说法不妥。中式建筑更不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头,④错误。故本题选A。
3.(2025·吉林高三开学考试)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江南古镇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园名取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园内每一建筑既独立成景,又彼此呼应,构成一幅浓重的水墨山水画长卷。其中坐春望月楼、菰雨生凉轩、桂花厅、岁寒居点出四季景致,琴房、眼云亭、辛台、览胜阁则塑造出琴、棋、书、画四艺景观,融入了丰富的艺术精华。据材料,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园名设计突出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园内建筑布局遵循了系统优化原则 ③四季、四艺景观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④有限空间内融入丰富的艺术精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园名取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这体现了园名设计突出了意识的能动性,①项正确。园内每一建筑既独立成景,又彼此呼应,构成一幅浓重的水墨山水画长卷,这体现了园内建筑布局遵循了系统优化原则,②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③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4.(2025·河北高二单元测试)贵和尚中、“无讼”息争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社会理想,以和为贵、崇尚中庸的价值导向使得“无讼”成为古代司法的终极价值追求。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民间调解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延续,是法治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这启示我们要(  )
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
②发挥正确价值观对事物发展的导向作用
③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④用法律代替道德解决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启示我们要发挥正确价值观对事物发展的导向作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①②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发挥传统法律文化的作用,而不是强调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风尚,③不符合题意。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不能用法治代替道德解决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④错误。故本题选A。
5.(2025·吉林白城高二阶段练习)一位90后青年网友代表,带来了给烈士的一封信《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  )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节选肉体已逝,脊梁仍在。烈士们愿意为这个民族,为这群人民,为这个深受苦难的国家和这片土,去奋斗,去唤醒民众,甚至去献身,这种精神特别值得我们怀念!
①跨时空的对话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 ②中华民族精神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 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③入选。材料中的跨时空对话并没有丰富民族精神的功能,①不选。文化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不选。故本题选C。
6.(2025·辽宁大连高二阶段练习)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正式开启“月背征途”。20年来,从嫦娥一号拍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从嫦娥五号带着月球壤胜利归来再到嫦娥六号成功发射,中国太空探索孕育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探月精神(  )
①源于中国探月工程的奋斗实践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④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探月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源于中国探月工程的奋斗实践,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①④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而探月精神只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一个具体体现,②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③错误。故本题选C。
7.(2025·辽宁高二阶段练习)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万水千山只等闲——广州艺术博物院院藏红色主题美术作品展”特别展示与长征相关的作品,让观众从中感悟到红军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长征精神(  )
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②是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 ③诞生于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时代特色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红军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①符合题意。“广州艺术博物院院藏红色主题美术作品展”是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不能说长征精神是载体,②排除。长征精神诞生于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时代特色的源泉,④不选。故本题选B。
8.(2025·河南高二课后作业)2024年5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过75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的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一点从未改变,那就是我们和平善良的本性、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它根植于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生长于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  )
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一成不变的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①错误。材料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②④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与时俱进而不是一成不变的,③错误。故本题选B。
9.(2024·广西高二课后作业)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设计融入了我国5件珍贵文物元素,其中龙脊和龙腹纹取自西周何尊的扉棱和云雷纹,龙鳍的灵感源于唐代鎏金走龙挺拔雄健的背脊。这不仅饱含着传统文化中生肖龙的意蕴和美感,也展现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吉祥物“龙辰辰”(  )
①是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体现 ②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 ③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物化形式 ④展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连续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而不是吉祥物“龙辰辰”,①错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是社会实践,而不是中华传统文化,②错误。2024年中央台春晚吉祥物“龙辰辰”设计融入了我国西周、唐代等多件珍贵文物元素,不仅饱含着传统文化中生肖龙的意蕴和美感,也展现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这说明吉祥物“龙辰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物化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连续性,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0.(2025·湖南高二课后作业)2024年12月12日,“老山精神”进高校活动启动仪式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本次活动采取讲授一堂思政课、开展一次“老山精神”图片巡展等方式展开,将陆续走进云南大学等4所高校,向广大师生讲述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广大英雄儿女在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和老山坚守防御作战中保家卫国的故事。举办此次活动(  )
①为青年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前提 ②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 ④能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①排除。通过讲述英雄儿女在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和老山坚守防御作战中保家卫国的故事,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②④正确。“老山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但不是此次活动的意义,③排除。故本题选C。
11.(2025·四川巴中一模)端午假期,成都市推出“到成都街头走一走·过龙情粽意端午节”系列主题活动。“楚辞中的花草世园端午寻香”“夜空下的世园无人机秀”“文明集市·情系端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市民游客营造可欣赏、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端午文旅活动和消费场景。这表明(  )
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有助观众与中华文化共情 ②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依赖科学技术的运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楚辞中的花草世园端午寻香”“夜空下的世园无人机秀”“文明集市·情系端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市民游客营造可欣赏、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端午文旅活动和消费场景。这表明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有助观众与中华文化共情,①②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错误。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增强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但不能夸大为依赖作用,排除④。故本题选A。
12.(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高三阶段练习)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主办的《2024中国·AI盛典》活动展示了许多人工智能创作的视频作品,为全球观众献上高水准的视听盛宴。借助多模态AI大模型,沉睡2 000多年的兵马俑与当代歌手“跨时空同台”,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中的人物形象在数字世界里重归完整,短片《百家争鸣》拓展了人们对孔子、老子、韩非子、苏格拉底的常规想象。这表明(  )
①新质生产力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作品感染力和文化传播力 ②人工智能为作品创意提供新的源泉并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 ③劳动资料革新为优化劳动成果产出提供更有力的物质手段 ④科学技术带来的创新主体的拓展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指出《2024中国·AI盛典》活动借助多模态AI大模型,为全球观众献上高水准的视听盛宴,弘扬和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作品感染力和文化传播力,①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通过AI智能的手段,弘扬和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不选。材料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借助多模态AI大模型,为全球观众献上高水准的视听盛宴,这表明劳动资料革新为优化劳动成果产出提供更有力的物质手段,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播手段的革新,未体现创新主体的拓展,④不选。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
13.(2025·广西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1月,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及硕果累累的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是历代医家在认识生命、自然以及防病治病中所形成的原创的、独特的、极具生命力的医学体系。唯有坚定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推进中医药文化实现更高质量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才能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原因。
【答案】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健康中国建设。②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分析】 背景素材: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提出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考点考查: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关键信息①:唯有坚定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推进中医药文化实现更高质量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才能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可联系教材知识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关键信息②: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及硕果累累的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可联系教材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4.(2025·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2020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曾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结合材料并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说明新时代我国为什么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答案】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利于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分析】 背景素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考点考查: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命题,需要调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中习总书记的讲话分析新时代我国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原因。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关键信息①: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可联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关键信息②: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可联系文化的功能和民族精神的作用。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