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 《跳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下册《跳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跳水》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展现人物在危机情境中的思维过程。课文以猴子的放肆为引线,水手的哄笑为推手,孩子的失控为转折,最终聚焦船长拔枪逼孩子跳水这一行为,通过人物的行为折射人物的思维轨迹,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供了典型范例。
教学目标
1.随文识记,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3个生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3个词语。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以小组合作学习等交流形式,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课题猜猜猜:引导学生提取小学阶段所学课文的关键信息。
一、紧扣课题,质疑引思
(一)回顾单元所学,自然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读智慧故事,探思维密码,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由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微型小说《跳水》。
(二)齐读课题,自由提问
1.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引思:读了“跳水”这个课题,大家脑海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3.学生自由说。
预设: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是怎样跳水的?跳水的结果怎么样?
4.归类: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结:是啊,同学们,根据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按照跳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梳理这个事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从课题切入,通过“质疑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聚焦事件脉络(起因、经过、结果);同时,通过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搭建叙事框架,为下一环节的梳理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二、读文明事,梳理情节
1.学生自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完成《作业本》第3题中的“故事发展”部分。
3.教师巡视,请部分学生板贴。
4.对比分析,梳理答案。
教师过渡:孩子们,你们看,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样一步步把跳水事件说清楚的,谁还能把经过说得更凝练一点?
5.出示课后练习题。(孩子追猴子遇险)
6.借助板书来讲讲故事。
同桌练习。
指名讲故事。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自读、讨论、填写图表等任务,驱动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在质疑、对比中找到适恰的答案,既关注到了细致的梳理,也关注到了简洁的梳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链接概括与表达能力的双向共生,落实“讲述故事内容”这一教学目标。
三、创疑思辨,循证表达
(一)感受惊险
孩子们,讲完故事,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事件?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惊险、危急),让我们到跳水现场去看一看。
1.出示帆船图片,提醒“艘”字写法,教师范写。
2.感受桅杆高度,知晓掉落风险。
让学生猜一猜桅杆的高度。
师小结:是啊,孩子们,30多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0几层楼那么高,孩子如果从最高的横木上直摔下来,结果一定是——(没命了)。怪不得你们说这是一个惊险的事件。
(二)抛出主问题,学生分组思考
1.教师创疑,:同学们,你们想过吗,是谁引发了这么惊险的事件呢?
2.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猴子、水手、孩子。
3.举手了解情况,并现场进行分组。
(三)互动交流,有据表达
1.责任人:猴子。
预设1:我们认为,惊险事件的引发者是猴子,文中说“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正是因为它拿走了孩子的帽子,孩子才追它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师评价:看来猴子的行为是导火索,是直接的原因。
预设2:我们认为,惊险事件的引发者是猴子,文中说“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还撕得更凶了。”正是因为猴子撕咬帽子的行为激怒了孩子,所以孩子才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师追问:你关注到了猴子撕咬的行为,还有没有其它行为?
预设3:我们认为,惊险事件的引发者是猴子,文中说“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正是因为它如此放肆,所以孩子才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师评价:是啊,“用牙齿咬”“用爪子撕”“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这些行为真实让人感到愤怒。谁来演一演猴子的这些行为?
师小结:是啊,这些行为,就让我们看到了猴子的放肆,看来,它确实有着不小的责任。出示:引诱孩子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2.责任人:水手。
预设1:我们认为,惊险事件的引发者是水手,文中说“一只猴子在人群里……因而更加放肆起来”,正是因为水手笑猴子,所以猴子才更加放肆,最终导致了孩子走上危险的境地。
师追问:你们关注到了水手笑的作用,孩子们,文中还写到了水手的几处笑?请你们继续分享。
预设2:我们认为,惊险事件的引发者是水手,文中说“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正是因为水手这样嘲笑孩子,孩子才更加生气,所以最后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师评价:是啊,这样的笑已经变为嘲笑了,大家都想看孩子的笑话,孩子肯定忍受不了这样的嘲笑。
预设3:我们认为,惊险事件的引发者是水手,文中说“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正是因为水手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继续嘲笑,不去制止,孩子忍受不了,所以最后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师追问:看来水手的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你们发现了吗?水手的笑,让孩子的心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生梳理孩子心情变化。
师小结:水手的笑不仅影响了猴子,让他更加放肆,更影响到了孩子,让孩子走上了危险的境地。出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具象化教学、主问题探究与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细节分析事件责任方,既培养文本细读与思辨能力,又实现语言实践与思维发展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学会重证据地表达。
四、走入内心,加深理解
师过渡:经过前面同学的分享,我们知道了孩子走上危险境地与猴子和水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们两者的影响下,孩子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引读,深入事件。
2.如果你就是孩子,你当时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3.师生合作,一边引读一边交流。
预设1:笑得很开心:这猴子可真好玩,还会模仿人的动作。
预设2:哭笑不得: 你拿我的帽子干什么呢,快点还给我!
预设3:气得脸都红了:该死的猴子,竟然让别人看我笑话,我就不信拿不回我的帽子!
预设4:气极了:你给我等着,今天我要是拿不回帽子,我决不善罢甘休!
过渡:孩子们,学到这里,我们再想想,除了猴子和水手,孩子有没有责任呢?
4.交流孩子责任,学生自由说。
师小结:冲动就是魔鬼,做事不考虑后果,孩子自己的冲动也是引发危险事件的因素,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5.结课: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梳理了跳水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知道了引发危险事件与猴子、水手、孩子自己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想法。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船长的思维,探讨一下:逼孩子跳水,真的是一个好办法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深入理解人物情绪的变化与行为的动机,同时启发学生从多元视角分析事件责任,在感受人物心理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并自然引出下节课对船长决策的探究,实现教学内容的连贯与深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搭建思维支架,锚定教学目标的精准落地
教学伊始,我就以“质疑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提问,以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框架,为梳理情节搭建认知阶梯。在“读文明事”环节,充分借助“作业本”“课后练习题”等助学系统,让学生在自读讨论、对比分析中逐步提炼“水手取乐猴子→孩子追猴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 的故事发展主线,既落实了“讲述故事内容”的教学目标,又让思维训练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发生,体现了语文要素与课堂教学的深度契合。
二、创设循证情境,培育言必有据的思辨能力
“创疑思辨”环节以“惊险事件由谁引发?”为主问题,引导学生分组从文本中寻找责任证据,将思辨能力培养具象化为“圈画关键词—整合文本信息 —有理有据表达”的学习任务。例如,分析猴子责任时,学生重点抓住了“用牙齿咬”“用爪子撕”“扭着身子”“龇牙咧嘴”等动词,感受它的“放肆”,从而引诱孩子走上危险的境地;探讨水手责任时,通过梳理“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的递进关系,关联孩子“哭笑不得——气得脸红——气极了”的心理变化,清晰呈现水手的“笑”助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深入文本细节,形成“言必有据”的表达逻辑,同时培育了他们理性分析的思维品格。
三、潜入人物内心,提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走入内心”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引导他们从行为分析深入到情感深处,借助引读思考,梳理孩子从“觉得好玩”到“气极失控”的情感轨迹。同时,在恰当处进行追问“孩子自身有没有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危险是由外部原因与自身冲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培养多元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让学生在共情中获得生活启示,实现从“理解故事”到“观照自我”的链接,体现了语文“立德树人”的学科价值。
四、着力梯度设计,实现能力进阶的螺旋上升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得。例如,梳理情节时,先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再通过板贴对比,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循证表达中,通过导向性评价逐步提升孩子们的思维缜密度;板书设计借助思维导图以“起因——经过——结果”为主线,辅以关键词可视化呈现,既有详细步骤梳理,又有简洁凝练概括,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别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