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滁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第四~六单元十选择性必修3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唐书·车服制》中规定:“非王公之居,不施重栱、藻井(建筑内的装饰,以繁复的花纹、雕刻彩画为主)”;《宋史·舆服志》记载:“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至明清时期,藻井逐渐走向民居并成为百姓日常装饰。据此可推知A.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B.市民阶层的政治地位提升C.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力减弱 D.奢靡之风影响社会的发展2.下图展示了1500~1650年间英格兰城镇的分布情况(图中一个小黑点代表一个城镇)。这些城镇的服务半径平均为7英里,与当时小麦和牛的最大运输距离相匹配。由此可推知,当时英格兰地区A.基层治理方式相对规范 B.农业是城市民众主要收入来源C.城乡经济联系较为密切 D.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差异扩大3.1954年起,法国政府开始“国土整治”,禁止巴黎等大城市建立占地500平方米以上的工厂。鼓励巴黎和北部工业区企业迁入落后城市或就地办厂;国家提供补偿和优惠,大力发展落后城市原有企业。法国政府的这些举措A.改变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削弱大城市的工业建设C.改善大城市的居住环境 D.利于优化城市结构布局4.据《后汉书》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东汉都城洛阳则是“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的交通枢纽。这些文献记载,可用于佐证东汉时A.政府重视基层管理 B.大一统政治秩序建立C.统治者重视边疆治理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5.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的交通运力统计情况(数据截止日期:2023年9月)。据此可推知高铁网络节点城市的联系广度与联系强度 民航网络节点城市的联系广度与联系强度高铁节点城市 联系广度(连接城市个数) 连通率(%) 高铁节点城市 联系强度(班次) 民航节点城市 联系广度(连接城市个数) 连通率(%) 民航节点城市 联系强度 (班次)上海 203 100.0 上海 13 324 上海 126 87.5 上海 4 641南京 187 100.0 南京 12 630 杭州 90 62.5 杭州 2 687杭州 182 100.0 杭州 11 550 南京 76 52.8 南京 1897苏州 179 95.8 苏州 10 423 宁波 53 40.3 合肥 780常州 175 91.7 合肥 8 222 合肥 53 36.8 宁波 664无锡 175 91.7 无锡 9 103 无锡 41 28.5 无锡 623合肥 164 100.0 常州 8 222 常州 36 25.0 南通 418A.现代交通发展便利人民生活 B.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C.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基本完善 D.交通发展来自技术创新驱动6.2021年2月,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大力发展低空经济,表明A.传统交通运输方式优势丧失 B.国家力推交通领域的新变革C.低空经济引领交通产业发展 D.政府力图解决交通拥堵问题7.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下诏各路设立“安济坊”,要求“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自宋朝起,尤其是明清时期,各地官府和民间普遍设立漏泽园和掩骼会等机构和组织,用于处置和安葬染疫病的无主尸体。这体现出北宋以来A.伦理观念影响了疫病防治 B.公共卫生意识的凸显C.民间组织主导了社会治理 D.社会优抚制度的完善8.1769年,英国医生琴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免疫法,抗感染力更强。1805年,广州商行组织人员研究西方传入的牛痘接种法,编成《引痘略》一书,时任两广总督阮元题诗称赞道:“若把此丹传各省,稍将儿寿补人年。”牛痘接种技术的传入A.利于民间防疫水平提高 B.西方医术权威地位确定C.表明西方注重文化侵略 D.缘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9.2016年,我国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同年成立国家医保局并进行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过去用不起的新药、好药相继进入目录,至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已增至3088种。这些举措表明我国A.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B.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开始建立C.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D.医疗药品供应体系初步建立10.《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去世(前678年)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殉葬者多达177人,《左传·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批评道:“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若之何夺之?”中原封国如宋国、鲁国虽偶有人牲现象,但均遭到士大夫反对(如宋国司马子鱼、鲁国臧武仲)。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秦国等级秩序的严密 B.周朝的礼制难以为继C.礼乐制注重以人为本 D.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11.宋代花鸟画家注重写生,强调“师造化(自然)”。“师造化”既是对自然的观察和审视,又表现出画家对物象的思考和研究。徽宗年间《宣和画谱》言:“画家虽游艺,至于穷理处当须知此。”出现这一现象主要缘于A.商品经济繁荣和绘画技艺高超 B.理学对艺术和审美的影响C.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家国观 D.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精神12.《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北宋张载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朝王阳明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出A.事物之间和而不同的平衡状态 B.大变革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C.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追求 D.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13.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乌鲁克某遗址中发现了约公元前3300~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泥版残片共计5000余块。这些文字已经构字有法,用字有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与2000年后的中国商朝甲骨文在造字之法和用字之道上颇为契合。由此可推知A.西亚的文明高于东方文明 B.文字的发展渐趋抽象简化C.农业的发展促使文字形成 D.文明进程具有相似性特征14.在古埃及第二王朝,太阳神之名“拉”首次出现在“拉一奈布”这一王名中,意为“我的主人是太阳神”。到了第四王朝时期,第三位君主拉一杰德夫的名字意为“拉神之子”,之后即位的哈夫拉,其名意为“他的显现是拉神”。这一变化说明,该时期的埃及A.君主的权威不断加强 B.宗教信仰走向了终结C.神权与王权相互制衡 D.注重神话故事的传承15.1471年,信奉东正教的伊凡三世以保护罗斯公国的诺夫哥罗德居民免受波兰天主教的侵扰为借口,派大军占领诺夫哥罗德,后以宗教问题为借口,先后吞并了罗斯各公国;1478年,他在大主教瓦西安的支持下,结束了金帐汗国的统治,完成了统一大业。莫斯科公国统一的历程说明A.教俗联合推进了国家统一 B.东欧国家之间战争日益频繁C.宗教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D.世界宗教格局发生根本变化16.下表是印度佛教寓言“三条鱼的故事”的主旨流变情况。据此可判断,古代印度出处 故事主旨/寓意 备注巴利文《本生经》 懈怠懒惰者常误事 批评懈怠懒惰者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运用智慧应对未来之事和突发之事至关重要,行动迟疑导致毁灭阿拉伯语《凯里来与迪木奈》 智者谋事,必在事情发生之前波斯语《玛斯纳维》 人不管年龄的大小,重要的是有智慧 故事被分析,故有多个主旨寻找归宿要有明智的弃取不要为了过去的事情而痛苦泰语《娘丹德菜的故事》 有智者能够逃脱死期A.文化交融决定文明演进 B.宗教观念阻碍文学进程C.文化辐射区域相对广阔 D.自然环境影响文明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自商周至公元6世纪,东亚、东南亚不同的族群大都形成了自己的“古史”传说,如神武天皇传说、箕子传说、雒王传说。朝鲜半岛上,百济即设立五经博士制度。与之相伴随的是史学典籍在半岛的传播,如《周书》载百济“俗重骑射,兼爱坟史”。材料二公元7至14世纪,是中华史学文化圈的形成时期。高丽创设科举制度后,“诸生抄书史籍而藏之”,还设有史馆,其职责为掌记时政,监修国史。日本圣德太子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后,“《史记》始传日本”,《唐实录》也被引入;平安初期,设有“撰日本纪所”;元正天皇时期,编成第一部官修史书《日本书纪》。10世纪以来,《资治通鉴》等典籍构成越南史书的重要史料来源。《大越史记全书》载有“翰林院学士兼国史院监修黎文休奉敕编成《大越史记》”的内容,陈朝时期开始编修实录。材料三唐朝刘知幾《史通》确立的“直书”标准,成为后世史家修史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华文化圈内的各政权的史家在记录历史时,多按照以上标准行事。此外,这些史籍往往能够彰扬符合族群道德要求的人物;反之,违背社会伦理的人物,则受到严厉批判,为世人所鄙弃。成为区域内史书典范的《史记》《汉书》着重关注当朝历史,“实录”“国史”等都直接呈现当代历史,还重视典制源流的梳理,以有鉴于现实制度、法规、措施的设立,从而达到致用的要求。-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宗亮《中华史学文化圈的形成与意涵诠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周至公元6世纪中华史学文化在东亚、东南亚传播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公元7至14世纪中华史学文化圈形成并发展的表现。(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史学文化圈的发展体现出的史学功能。(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50年3月,我国成立了中央防疫总队,负责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1953年,卫生部在全国各地建立防疫站。各省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新建大量医疗卫生机构,基层普遍设立了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组织。党把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宣传“卫生防疫行为、个人卫生习惯、日常生活行为等”,还根据地方特色,增添了地方病防治的内容。党和政府在全国各地不断加大卫生清洁运动的力度,积极组织清理垃圾、改造住所、修建厕所、填平污水坑、加高水井台等活动。针对美国在中朝边境发动细菌战,各级宣传部门广泛宣传细菌战的危害,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人民群众普遍缺医少药,党大力推进中西医相结合,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加大对中医、中药的开发力度,中医的参与、中药的使用提高了传染病救治的成功率。为预防霍乱、结核病、天花等传染病,党和政府要求各城市开展预防注射运动。1955年7月,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等,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摘编自余皓洁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卫生防疫事业的举措及其经验考察》(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卫生防疫事业的举措。(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卫生防疫工作的历史意义。(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当把目光投向美国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时,可发现该阶段的历史时区大致在1630年至1890年之间。1820年,美国人口总量只有约960万,1860年则迅速增加到3100万左右,而到1890年,人口总量飙升至6300万。189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比跨过了30%这个门槛值,按照学界关于城市化阶段划分的一般共识,该年度成为美国城市化从兴起到进入加速阶段的节点。此后,城市化便成为决定美国需求模式的主要因素。1919年,随着一战结束,美国城市经济进入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到1920年,美国人口突破1亿,城市化率则攀升至51.2%,美国步入城市化基本完成的国家行列。-摘编自马先标《美国城市化历程回顾及经验启示》提取材料信息,围绕“美国的城市化”,自拟一个标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滁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 考查中国古代民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两代,政府对官民的房屋装饰有严格限制,不准官民使用藻井,房屋建造必须严格遵循礼制。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藻井逐步成为民居的日常装饰,说明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选A项。房屋建造对礼制的突破不仅只是市民阶层,且材料未反映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故排除B项;清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力度加强,故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故排除D项。2.C 考查西欧中世纪城镇。根据材料可知,英格兰地区城镇分布比较均衡,而城镇外均为农村,“这些城镇的服务半径平均为7英里”“与当时小麦和牛的最大运输距离相匹配”,表明城镇都是依托农村而存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故选C项。材料与基层治理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城镇的分布情况,未涉及民众收入来源,且城市居民收入主要来源是手工业、商业等,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区域经济差距十分明显,反而是城镇分布比较均衡,故排除D项。3.D 考查城市进程中的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和人口集中在巴黎等大城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显。为此,法国政府通过限制发展大城市工业,把工业和人口往落后城市地区迁移,力图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布局,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排除A项;限制大城市工业的继续扩张,并不是其根本目的,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大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故排除C项。4.D 考查东汉时期的交通往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灵帝喜好北方民族的文化;东都洛阳城交通发达,成为四方来汉的交通枢纽,这些记载可用于佐证东汉时期民族交融程度逐渐加深,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基层管理”,故排除A项;汉灵帝时期,并不是大一统政治秩序的建立时期,故排除B项;边疆治理,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5.A 考查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因此,长三角地区以高铁和民航运力为主的现代化交通发展,大大便利了民众的社会生活,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长三角地区现代交通体系的完善,“基本完善”说法绝对,故排除C项;技术创新往往会驱动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创新,但长三角现代交通发展涉及的因素众多,D项说法片面,故排除。6.B 考查现代交通技术的变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低空经济作为现代交通体系的新技术领域,充分得到国家的重视,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国家助推交通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故选B项。传统交通方式依然具备优势,丧失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低空经济助推交通产业发展,但并未成为决定性因素,故排除C项;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不是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7.B 考查中国古代防疫。根据材料可知,宋徽宗诏书已注意到采用隔离的办法来防治传染病,而明清时期设立漏泽园和掩骼会等机构和组织,用于处置和安葬染疫病的无主尸体,以防传染病,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伦理观念对疫病防治的直接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民间参与设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但社会治理涉及多个方面和层级,不能仅凭民间组织的参与就断定其主导地位,且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社会优抚制度通常指的是政府或社会对特定群体(如军人、烈士家属等)提供的优待和抚恤制度,而材料主要涉及疫病防治的相关举措,故排除D项。8.A 考查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牛痘接种技术的发明,受到中医技术的启发,但医疗效果更为显著,随着广州十三行贸易的兴盛,商行人员主动研究西方牛痘术,并编订成书受到两广总督赞扬,这些有利于民间防疫水平提高,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医学的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牛痘术,不属于西方的文化侵略,故排除C项;此时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尚未兴起,故排除D项。9.C 考查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自2016年我国启动“健康中国”的规划以来,在医保局的努力下,过去用不起新药、好药被纳入医保目录,促进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故选C项。材料涉及药品保障,不涉及人民健康状况,故排除A项;公共卫生体系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开始建立,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公共医疗药品的保障,与药品供应体系无关,故排除D项。10.C 考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殉葬制度来源于殷商习俗的遗存,周朝建立后,中原王朝大多遵循礼乐制度,崇尚敬天保民、以人为本的思想。秦国国君进一步发展了殉葬制度,遭到中原封国宋、鲁士大夫的批评,据此可推知,西周推行以人为本的礼乐制对中原王朝的影响远大于位处西部的秦国,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秦国等级秩序是否严密,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周朝各国遵循礼制的程度不同,而不是体现周朝的礼制是否难以为继,故排除B项;根据孔子的生平时间(公元前551~前479年)可知,儒家文化在这一时期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11.B 考查宋代理学对绘画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花鸟画水平很高,艺术创作来源于对自然万物的“师法”,强调对自然的观察、注重写实,“穷理”即需要艺术家内得自心中的悟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理学的影响,故选B项。商品经济繁荣是促使绘画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师造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士大夫阶层的家国情怀,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封建礼教的教化思想,故排除D项。12.C 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只有遵从自然规律,人们才有望收获硕果;北宋张载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手足,天地万物皆是与我相类的朋友;明朝王阳明认为,人在天地之间属于核心,能够感受到人和自然属于生命共同体,人更应以此来促进人和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存,他们的主张共同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追求,故选C项。“和而不同”“天下为公”“家国情怀”均未体现,排除A、B、D三项。13.D 考查古代西亚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是人类文明产生的主要特征,这一时期西亚地区楔形文字的构造和使用已相对成熟,而2000年后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也具备相同的特征,说明人类文明的进程具有相似性特征,故选D项。两河流域文明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但材料没有体现是否优于其他文明,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造字和用字,没有说明文字发展的趋势,故排除B项;古代西亚和古代中国文明虽然都归属于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但材料未体现出农业发展和文字形成之间的关系,故排除C项。14.A 考查古代埃及文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的早王朝时期,宗教崇拜传递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第二王朝王名中出现“我的主人是太阳神”开始,到第四王朝国王哈夫拉自称是太阳神拉,体现出君主借助宗教崇拜,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威,故选A项。国王自称自己是太阳神,并不能体现宗教崇拜走向终结,而是借助宗教神化王权,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并非相互制衡,故排除C项;王名的更迭,并不是要传承神话故事,故排除D项。15.A 考查俄罗斯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奉东正教的伊凡三世在统一罗斯公国的过程中,以反对天主教为借口,借助东正教主教的力量,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材料体现不出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说明教俗联合推进了国家统一,故选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东欧国家之间战争日益频繁,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莫斯科公国统一进程中以反对天主教为借口借助东正教的势力,不能说明世界宗教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D项。16.C 考查古代印度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文化深受佛教文化影响,佛教寓言“三条鱼的故事”传播范围涉及中亚、东南亚地区,说明古代印度文化的辐射区域相对广阔,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印度文化在外传中不断地丰富了文化内涵,但文明的演进有自身发展和相互交融两种方式,A项说法片面,故排除;佛教寓言“三条鱼的故事”在外传的过程中,主旨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说明佛教观念得到世俗文化的认可,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环境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故排除D项。17.(1)原因:中华文化内涵丰富、体系完备,伦理道德具有规范作用;华夏政治辐射,政权倡导推广;经济交流的带动;人员流动促使文化传播;地理相临之便;中国与周边国家往来频繁;东亚、东南亚早期史学意识萌生。(10分,任答五点即可)(2)表现:东亚、东南亚派遣使者学习中华文化;东亚、东南亚引入中国史学典籍;东亚、东南亚官方修史制度的创立;东亚本土史学典籍的编撰。(8分)(3)史学功能:保存史料,书写历史的学术功能;总结兴衰规律,提供决策参与的资政功能;记实求真,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关注现实,倡导经世致用,助力国家治理的社会功能。(7分,言之有理即可)18.(1)举措:建立卫生防疫机构;加强卫生防疫宣传;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推进中西医相结合;进行疫病预防;制定传染病相关法律。(6分,任答三点即可)(2)历史意义:利于保护和改善人民的身体健康;构建了卫生防疫网络,发展了公共卫生体系;普及了卫生防疫常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卫生防疫意识;改善了城乡卫生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9分,任答四点,言之有理即可)19.示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2分)美国东部地处大西洋沿岸,随着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美经济发展起来,为美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北美地区。工厂制度的推广,使得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从乡村走向城市。19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的普遍推进,推动了美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早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就发明了汽船,使得城乡、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工业领域及相关服务领域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乡村人口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19世纪末,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工业革命还推动了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城市人口提供了更多的粮食。(8分)总之,两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人流、物流向城市的聚集,使得美国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化水平逐渐提升。(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