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6张PPT)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情展示 定方向1.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区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2.阐述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犯错误。1.科学精神:理解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与科学思维的关系。2.公共参与:自觉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课前预习 固基础自|主|梳|理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知识点 1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__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__________。这就要遵循________的要求。确定性游移不定同一律2.内容通常用公式“________”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______;如果是假的,就是______。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________,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4.错误若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_”或“__________”。A是A真的假的同一性偷换概念偷换论题5.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______的。(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____________。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同一变化和发展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知识点 2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__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____________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________的要求。2.内容通常用公式“____________”来表示矛盾律的基本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______,其中必有一假。一致性不融贯一致矛盾律A不是非A同真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_”。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______矛盾。(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__________的。自相矛盾客观自相矛盾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知识点 3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__________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______,其中必有一真。自相矛盾同假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4.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____;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____。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__________能力有重要意义。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__________。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两不可假真逻辑思维基本规律预|习|自|测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1.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答案:×提示: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2.“小张去年还是团员,今年已经是党员了。”这句话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答案:√3.自相矛盾与客观矛盾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答案:×提示: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错误反映。客观矛盾不是思维认识的范畴,不是一种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答案:×提示: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5.有人问:“有没有飞碟?”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答案:×提示:这种回答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有没有飞碟”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排中律在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我不清楚”这一回答并无自相矛盾。核心素养 提能力议题?同一律议题导引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以没有人能说谎。”在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中,两次使用了“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词语,但其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探究] 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分析欧谛德谟克狡辩中所犯的错误。提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欧谛德谟克狡辩中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把一件事物的本来意义用狡辩的手法换成另外一种看起来也能成立的解释,混淆是非,把假的搞成真的,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达到某种目的。重点突破违背同一律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不是在原来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而是把不同的概念混为一个概念或者改换同一概念的含义,不保持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和同一,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不是在原来意义上使用某个判断,而用另外的判断代替它,或者在论证某个论题时,中途改变讨论的对象或论述中心,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典例剖析1.(2024·浙江高考真题)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A.去商店的路有河,此路有河,所以,此路是去商店的路。B.去商店路上的河小马都可以过去,此河在去商店的路上,所以,此河小马可以过去。C.去商店的路都有河,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D.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答案:B解析: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大前提是对“去商店的路有没有河”作出的判断,即论题是“去商店的路有没有河”。而结论是对“(此路)是不是去商店的路”作出的判断,即以“(此路)是不是去商店的路”为论题。也就是说,选项A中的三段论,在推导的过程中,“悄悄地”偷换了论题,把“去商店的路有没有河”,偷换成了“(此路)是不是去商店的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A符合题目要求;B是正确的演绎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不符合题目要求;去商店的路都有河,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这是换位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C不符合题目要求;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这是换质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D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A。变式应用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近日,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有人认为,6岁儿童熟诵《滕王阁序》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而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A.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D.背通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答案:D解析:材料中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而选项A中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与材料中事件具有相似性,属于同类事件,与材料中的思维具有一致性,不能反驳材料观点,A排除。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B选项中“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强调背不背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B排除。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C选项“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强调儿童免票不免票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C排除。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D选项强调背通古诗文的优点,与材料观点相互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可以有力反驳材料观点,D正确。议题?矛盾律议题导引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探究]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提示:罪犯是钱。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话可推知钱是罪犯。重点突破“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的具体表现1.概念中的自相矛盾这种错误是由于在同一概念中包含了互相否定的思想。例如:“杀人嫌疑罪”,人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嫌疑不能定罪,被定罪就不能是嫌疑,二者不能同真,所以“杀人嫌疑罪”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再如“尖而圆的脸”“不是房子的房子”“方而圆的桌子”等。2.判断间的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错误是比较常见的。有时人们由于对所要论证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思想中造成了无意识的自相矛盾的错误。这种错误是由于在同一议论中,同时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都为真。如“整个大楼漆黑一片”与“大楼有个房间亮着灯”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矛盾。再如有人认为“这个山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进去了的人也从来没有出来过”,既肯定了“所有人都没有进去过”,又肯定了“有的人曾经进去过”。还有一种是存在第三种情况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会同真,可以全假,或至少有一假。例如“他是广东人”和“他是广西人”。3.语句中的概念或判断隐含着相互矛盾这种错误从字面上看好像并无大的矛盾,但仔细推敲就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如,有一篇介绍罗曼·罗兰的文章说罗曼·罗兰“发表过的十五个剧本中,有几个早已绝迹,一般不易见到”。“一般不易见到”指的是很难见到,但终究还能见到。既然“早已绝迹”,又怎么还能见到呢?典例剖析2.说本案是重伤罪是对的,说本案不是重伤罪也是对的。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C.不违反逻辑规律 D.违反了排中律答案:B解析:对一个案件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所形成的矛盾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说本案是重伤罪又不是重伤罪,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B符合题意。变式应用2.下列说法中,不违反矛盾律的是( )①云霞满天,晴空万里,真是大好春光啊 ②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 ③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精品,有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文学精品 ④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不同的人对《红楼梦》是不是文学精品有不同的判断,没有违反矛盾律,③符合题意;根据排中律的要求,要避免犯“两不可”的错误,有和没有“个人志愿”不能都“不应该”,其中必有一真,④违法了排中律,符合题意;“云霞满天”和“晴空万里”不可能同时出现,其中必有一假,违反了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将近”和“20多岁”自相矛盾,只能表述为那个青年20多岁,或那个青年将近20岁,违反了矛盾律,②不符合题意。议题?排中律议题导引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碰碎了窗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碰碎的?”甲:“不是我。”乙:“不是我。”丙:“是甲碰碎的。”[探究] 三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运用排中律分析上述论断。提示:依据排中律,可以推断:甲和丙的话是矛盾关系的论断,不可能都不成立,二者中必有一真。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所以,乙的话一定是假的。由此推出:窗玻璃是乙碰碎的。重点突破1.正确理解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排斥的思想不能同时予以否定。就词项而言,当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词项指称同一对象时,其中必有一种情况是成立的。也就是说,一个对象必定被同一论域中的某对矛盾概念中的一个所反映。例如,“这个杯子是金属的”和“这个杯子是非金属的”不可能都假,如果对两者都加以否定,就会违反排中律。2.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差异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典例剖析3.甲:你认为世界上有鬼吗?乙:要说世界上有鬼吧这不对。甲:那你是认为世界上没鬼喽?乙:要说世界上没鬼我也认为不对。乙的回答表明( )①可以同时否认“有鬼”和“没鬼” ②“有鬼”和“没鬼”可以断定都不成立 ③“有鬼”和“没鬼”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④乙的论断是违反了排中律要求的“两不可”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有鬼”与“没鬼”是完全相反的论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③符合题意;乙既否认“有鬼”,也否认“没鬼”,违反了排中律要求的“两不可”,④符合题意;“有鬼”和“没鬼”是完全相反的论断,不能同时否定,其中必有一真,①错误;“有鬼”和“没鬼”不能断定都不成立,②错误。变式应用3.如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 )A.违反同一律要求B.违反矛盾律要求C.违反排中律要求D.不违反逻辑规律要求答案:C解析:小周或小王要么独舞表演,要么都不独舞表演,二者必居其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骑墙居中,否则就犯了“两不可”的错误,题中说法违反排中律要求,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知识回眸 关重点[知识图谱][核心关注]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两大辨别: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辨别、矛盾律与排中律的辨别。随堂训练 测达标一、选择题1.某校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主题征文活动,收到的作品中,有两篇未署实名。经分析,作者可能是甲、乙、丙、丁四名同学中的某两人。这四名同学的说法如下所示,其中只有两人说的话为真。这两篇作品的作者可能是( )甲:不是我写的。 乙:有一篇是丁写的。丙:有一篇是乙写的。 丁:我没交任何作品。A.甲、乙或丙、丁 B.甲、乙或乙、丁C.丙、丁或甲、丙 D.甲、丙或乙、丁答案:A解析:乙的表述“有一篇是丁写的”和丁的表述“我没交任何作品”为矛盾关系。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及题干中“只有两人说的话为真”的真假限定,可知乙丁以及甲丙说的话均为一真一假,他们不可能同真,B、C、D排除。假设甲的表述为真,即不是甲写的;则丙的表述(有一篇是乙写的)为假,即不是乙写的;此时,我们可以确定的情况为:不是甲写的且不是乙写的,那么只能是丙或丁写的。如果丁写了,那就得出乙说真话,丁说假话,说明是丁写的;那也就说明丙说的是真话,甲说的是假话,得出甲也写了稿。这与前面假设甲没写的结论是矛盾的,故应该是甲说的是假话,甲写了稿。因甲丙说的话为一真一假,推出丙说的是真话,有一篇是乙写的,得出甲、乙是这两篇作品的作者。但如果假设丙说的是假话,那就说明乙没写,前面已推知甲丙说的话为一真一假,甲说真话,得出甲也没写,那这两篇作品的作者可能是丙丁,则乙说了真话,丁说假话,由此可知假设成立。故A符合题意。故选A。2.一位青年满怀信心地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后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万能溶液呢?”青年无言以对。这位青年为什么会无言以对?( )A.他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B.他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C.他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他不能理解爱迪生的话答案:B解析:题干中青年想发明的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肯定要装在不能被溶解的器皿里,否则这种溶液就无处存放,这明显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B符合题意。3.爱因斯坦说:“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 )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B.违反了同一律,偷换论题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D.违反了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答案:C解析:爱因斯坦的说法运用了辩证思维,对光这一事物的性质作了真实表述,是正确的,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因此排除A、B、D,故C入选。4.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看,漫画《没错儿》(作者:苏凝)中的对话( )①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②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③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④在不同的概念间游移不定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偱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饭店服务人员将顾客要的“土豆泥”偷换概念为“土豆身上洗下来的泥”,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在不同的概念间游移不定,①④正确;思维的一致性要求遵循矛盾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材料没体现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②不选。思维的明确性要求遵循排中律: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材料没有体现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③不选。故选B。5.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下列对甲、乙两人的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①甲违反了同一律要求,思维存在不确定性 ②甲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③乙违反了排中律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④乙违反了辩证矛盾要求,没有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①排除,②符合题意。针对甲的说法,乙说的“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甲的两个判断都是假的,③正确。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逻辑矛盾的错误,而不是违反了辩证矛盾要求,④排除。二、非选择题6.分析下列各题是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哪条,犯了哪种错误?(1)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2)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3)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份稿子,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4)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答案:(1)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基本正确”与“一点错误也没有”是自相矛盾的。(2)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整个大楼漆黑一团”与“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是相互矛盾的,出现了对自身的否定,故是错误的。(3)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题中把“有”和“没有”都否定了,违反了排中律。(4)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题中把“全面”与“片面”都否定了,是两不可的一种表现。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本题时需要调动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等相关知识,比照材料信息加以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中“基本正确”与“一点错误也没有”是自相矛盾的,可知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2)中“整个大楼漆黑一团”与“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是相互矛盾的,出现了对自身的否定,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3)中把“有”和“没有”都否定了,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4)中把“全面”与“片面”都否定了,是两不可的一种表现,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第一单元 第二课 第二框一、选择题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当时萧条荒凉、民生艰难的中国,经过75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中国。回答1~2题。1.上述说法( )A.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B.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D.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答案:A解析:材料中“75年的发展”说明时间已不同了,当时萧条荒凉、民生艰难的中国,已成为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中国了,反映了新中国的变化和发展,这符合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A符合题意,C排除。排中律是指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材料不涉及排中律问题,故B、D与题意不符。故选A。2.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同一律要求对同一对象的判断一定是同一的B.同一律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C.同一律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可以发生变化D.同一律反对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答案:C解析: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但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A、B表述错误;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同一律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可以发生变化,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新中国经过75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体现了同一律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可以发生变化。不体现同一律反对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D不符合题意。故选C。3.“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句话( )A.违背了矛盾律B.违背了排中律C.不违背矛盾律,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D.不违背排中律,是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可否还没有认真考虑答案:C解析:人类的认识能力受人类的实践能力和深度的影响,还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说是有限的;但从人类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自身实践能力和深度的发展而发展,它是无限的。所以,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它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不违背矛盾律,C正确,A、B、D错误。4.一位中学老师给学生讲中国近代史,在课堂上向某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这位学生居然回答说:“我根本不认识孙中山。”全班同学听了这个回答哄堂大笑,老师也被弄得哭笑不得。这位同学的错误在于( )A.违背了逻辑规则 B.违背了矛盾律C.违背了排中律 D.违背了同一律答案:D解析:题中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认识”的理解不同,其错误在于违背了同一律,D符合题意。5.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经过审理,警方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审讯过程中,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我没有偷。”乙:“车是丁偷的。”丙:“车是乙偷的。”丁:“我没有偷。”现在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_____;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是_____。( )A.甲 丙 B.乙 丁C.甲 乙 D.丙 丁答案:C解析: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唯一说真话的在乙、丁之中,则甲、丙的口供为假,则甲是罪犯。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则甲、丙说的是真话,则乙是罪犯,C符合题意。A、B、D推理错误。6.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下列不违反矛盾律的是( )①这座体育馆将在今年元旦前建成 ②有人认为《水浒传》值得一读,有人认为《水浒传》不值得一读 ③云霞满天,晴空万里,真是大好春光啊 ④民警:“你为什么骑车带人?”骑车人回答:“我以前从没有骑车带过人。”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今年元旦”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将建成”表示未来发生的事情,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对《水浒传》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这不违反矛盾律,②符合题意;“云霞满天”与“晴空万里”相矛盾,违背矛盾律,③不符合题意;民警问的是原因,但骑车人答的是自己以前从没有骑车带过人,其回答属于转移论题,违背了同一律,但不违背矛盾律,④符合题意。故选D。7.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是( )①适用的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和反对命题,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 ②对矛盾命题,矛盾律要求必然肯定其中之一,排中律要求必然否定其中之一 ③违反矛盾律,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排中律,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④矛盾律体现了遵循思维明确性的要求,排中律体现了遵循思维一致性的要求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答案:C解析: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是适用的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和反对命题,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违反矛盾律,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排中律,会犯“两不可”的错误,①③正确。对矛盾命题,矛盾律要求必然否定其中之一,排中律要求必然肯定其中之一,②错误。矛盾律体现了遵循思维一致性的要求,排中律体现了遵循思维明确性的要求,④错误。8.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下列表述与其所犯逻辑错误关联正确的是( )① 甲:我能用蓝笔写出红字,你信吗?乙:我不信。甲提笔在纸上写了一个“红”字 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 这个时间我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 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④ 采纳他的建议,或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赞成 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第一个红代表颜色,第二个红代表“红”这个字,属于偷换概念,违背了同一律,①正确;躁是蝉的声音躁,静是树林的幽静,以蝉的叫声反衬出蝉不叫时树林的幽静,不是对同一对象做出的论断,因此没有自相矛盾,②错误;“这个时间我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同时否定了两个相反的判断,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③正确;“采纳他的建议,或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赞成”,同时肯定了两个相反的判断,违反了矛盾律,④错误。故选B。9.一天,乙指责甲:“你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怎么行?”甲狡辩道:“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民,我怎么会懒呢?”甲所犯的逻辑错误在于( )A.自相矛盾 B.两不可C.偷换概念 D.偷换论题答案:C解析:甲所说的“中国人民”,前一个指的是整体,是相对于其他国家人民而言的;后一个指的是个体,即中国人民中的一分子。甲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没有保持同一,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10.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下列不违反矛盾律的是( )①这座大楼将在今年元旦前建成 ②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③她从未写过信,只给家里回过一封信 ④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说“今年元旦”就意味着这一天已经过去了,但“将”却表示将来,还没有到来,二者自相矛盾;“从未写过信”与“给家里回过一封信”自相矛盾,①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不符合题意,排除。“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而“活着”是指精神永存;“平凡”是指他的工作岗位平凡,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伟大,这样的矛盾产生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②④与题意相符。11.2024年五一假期,小张一家四口人去饭店吃饭,他们当中只有一人喜欢吃鱼。四人的对话如下:小张的妹妹:“爸爸喜欢吃鱼。”小张:“我不喜欢吃鱼。”小张的妈妈:“我喜欢吃鱼。”小张的爸爸:“妈妈不喜欢吃鱼。”已知四人中仅有一人说了真话,则说真话的是( )A.小张的妈妈 B.小张的妹妹C.小张的爸爸 D.小张答案:C解析:小张的妈妈和爸爸所说的话相互对立,根据排中律的要求,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而四人中仅有一人说了真话,因此小张的妹妹和小张说的话为假话,可推出“爸爸不喜欢吃鱼”“小张喜欢吃鱼”,而他们当中只有一人喜欢吃鱼,因此可以推出小张的爸爸说的是真话,小张的妈妈说的是假话,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全运会女子5 000米比赛,辽宁、山东、河北各派了三名运动员参加。四名体育爱好者在赛前进行预测。甲:辽宁队训练很扎实,这次比赛前三名非他们莫属乙:金、银、铜辽宁队最多拿一枚丙:辽宁省不会包揽前三名,山东队或河北队会拿奖牌丁:第一名如果不是辽宁队,就该是山东队比赛结束后,名次未出现并列情况,四人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是正确的。最终获得金、银、铜的代表队正确的是( )A.金——河北队 银——辽宁队 铜——辽宁队B.金——河北队 银——辽宁队 铜——山东队C.金——辽宁队 银——山东队 铜——河北队D.金——山东队 银——河北队 铜——辽宁队答案:A解析:根据四名体育爱好者在赛前进行预测,可知甲的断定与丙的断定矛盾,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是正确的,根据排中律,甲丙二者的预测必有一真,可知乙和丁的预测是错误的。乙错误那么辽宁队不只一枚,丁错误那么第一名是河北队,第二名辽宁队,第三名辽宁队。故A正确,B、C、D都是错误的。故选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前有个道士专给人算命,算得十分灵验。一天有三个要进京赴考的考生到道士那里,想问问三人当中谁能考中,但是道士闭着眼朝他们伸出一个指头,却不说话。考生们不知其意,请求道士说明。道士说道:“此乃天机,不可明言。”等考生们走后,小道童好奇地走过来问道:“师父,他们三人到底有几个得中?”道士说:“中几个都说到了。”道童问:“你这是什么意思?”道士说:“一个中,那就是这一个指头;两个都中了,那这个指头就是指一个不中;三个都中,那这个指头就是指一齐中;要是三个都不中,那这个指头就是指一齐都不中。”(1)请你从形式逻辑方面戳穿这位道士骗人的伎俩。(2)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有哪些?违反这些规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各是什么?答案:(1)形式逻辑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这位道士故意违反了同一律,把“一”这个概念变换成几个不同含义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是故意运用偷换概念的手法来达到骗人的目的。(2)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有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违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违反同一律,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解析:(1)本题要求从形式逻辑方面戳穿这位道士骗人的伎俩,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试题。首先需要说明形式逻辑的相关要求,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其次,需要结合材料,进行说明,即这位道士故意违反了同一律,把“一”这个概念变换成几个不同含义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是故意运用偷换概念的手法来达到骗人的目的。(2)本题要求回答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有哪些,违反这些规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各是什么。属于简答类的试题。学生可以通过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有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然后逐个说明,即违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违反同一律,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甲:“老张和老李在工作中配合得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乙:“谁说没有矛盾!”甲:“请你说出他们有矛盾的根据。”乙:“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他们两人怎么会没有矛盾呢?”材料二 甲:“你洗完衣服没有?”乙:“谁说我没洗完衣服!”甲:“那么,你是说你已经洗完衣服了?”乙:“我并不是说我洗完了衣服。”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乙所犯的逻辑错误,并简要分析。答案:材料一中,乙的言论违背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乙把生活中的“矛盾”概念偷换成了哲学中的“矛盾”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材料二中,乙的言论违背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乙先回答“谁说我没洗完衣服”是说自己洗完了衣服,从而否定自己没洗完衣服;而他接着回答“我并不是说我洗完了衣服”是说自己没洗完衣服,从而否定自己洗完了衣服。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洗完衣服”与“没洗完衣服”。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乙所犯的逻辑错误,并简要分析,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试题。解答时,要结合教材知识,对应材料信息进行分析作答。材料一中,乙把生活中的“矛盾”概念偷换成了哲学中“矛盾”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因为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材料二中,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洗完衣服”与“没洗完衣服”,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因为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A不能同假”。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思想选择性必修3第1单元第2课第2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练习含答案(教师用).doc 人教版高中思想选择性必修3第1单元第2课第2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