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4单元)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第1框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1.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2.我国的法律体系的性质及原因(1)性质: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2)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建立依据: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2)核心:宪法。(3)统帅:宪法。(4)主干:法律。(5)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6)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7)意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8)不断完善的原因:社会生活的发展无止境。不断完善的意义: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9)青少年的做法:作为社会一员,我们不仅要关注法律体系建设,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力量,而且要从内心深处拥护法律,信仰法律的力量和价值,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第2框 法律保障生活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法律的重要作用 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②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③法律促进社会发展。3.法律怎样维护社会秩序 (1)通过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2)通过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文明和谐。(3)通过调解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4.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因及做法(1)原因:社会公共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蕴含每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2)做法:①法律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②个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法律怎样促进社会发展 (1)法律为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发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2)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第1框 认识民法典认识民法典(1)概况:①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②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③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2)含义: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3)实施的意义: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4)与道德的关系: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5)规定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第2框 保护人身权1.认识人身权(1)原因: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2)内容: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3)做法: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2.正确认识法律保护人身权(1)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①原因: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②做法: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2)法律保护肖像权: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3)法律保护隐私权:法律规定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第3框 保障财产权1.财产的重要性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2.法律保障财产权的表现 ①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②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③法律保护知识产权。④法律保护继承权。3.财产所有权的含义及保护的意义(1)含义: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2)意义:①我们拥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②切实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对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激励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4.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的重要意义 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5.正确认识知识产权重要性 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内容 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原因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青少年的做法 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6.正确认识两种继承方式继承方式 含义 对比法定继承 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按法律规定的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遗嘱继承 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第1框 法不可违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不违法。2.认识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后果)含义 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分类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后果 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原因 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做法 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第2框 犯罪与刑罚1.刑法的含义及重要性(1)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2)重要性: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2.犯罪的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②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③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3.怎样认识“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2)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4.怎样认识“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1)刑事违法是犯罪在法律上的表现,即犯罪是触犯了刑法的行为。(2)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5.刑罚 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第3框 严于律己1.如何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1)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3)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4)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3.为什么要杜绝不良行为 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4单元)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第1框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1.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2.我国的法律体系的性质及原因(1)性质: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2)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建立依据: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2)核心:宪法。(3)统帅:宪法。(4)主干:法律。(5)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6)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7)意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8)不断完善的原因:社会生活的发展无止境。不断完善的意义: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9)青少年的做法:作为社会一员,我们不仅要关注法律体系建设,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力量,而且要从内心深处拥护法律,信仰法律的力量和价值,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第2框 法律保障生活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法律的重要作用 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②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③法律促进社会发展。3.法律怎样维护社会秩序 (1)通过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2)通过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文明和谐。(3)通过调解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4.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因及做法(1)原因:社会公共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蕴含每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2)做法:①法律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②个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法律怎样促进社会发展 (1)法律为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发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2)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第1框 认识民法典认识民法典(1)概况:①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②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③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2)含义: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3)实施的意义: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4)与道德的关系: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5)规定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第2框 保护人身权1.认识人身权(1)原因: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2)内容: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3)做法: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2.正确认识法律保护人身权(1)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①原因: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②做法: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2)法律保护肖像权: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3)法律保护隐私权:法律规定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第3框 保障财产权1.财产的重要性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2.法律保障财产权的表现 ①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②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③法律保护知识产权。④法律保护继承权。3.财产所有权的含义及保护的意义(1)含义: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2)意义:①我们拥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②切实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对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激励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4.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的重要意义 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5.正确认识知识产权重要性 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内容 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原因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青少年的做法 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6.正确认识两种继承方式继承方式 含义 对比法定继承 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按法律规定的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遗嘱继承 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第1框 法不可违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不违法。2.认识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后果)含义 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分类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后果 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原因 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做法 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第2框 犯罪与刑罚1.刑法的含义及重要性(1)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2)重要性: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2.犯罪的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②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③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3.怎样认识“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2)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4.怎样认识“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1)刑事违法是犯罪在法律上的表现,即犯罪是触犯了刑法的行为。(2)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5.刑罚 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第3框 严于律己1.如何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1)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3)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4)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3.为什么要杜绝不良行为 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4单元)(原卷版).docx 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4单元)(背诵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