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点九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热点解读】2025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召开所谓“国安高层会议”后宣扬两岸“互不隶属”的分裂谬论。中国人民解放军于3月中旬在台海附近开展了军事演习。东部战区位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海空兵力,开展战备警巡和联合演训,以惩戒“台独”分子,警告外部干涉势力。一、民族关系时期 主要史实春秋时期 春秋争霸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与周边的戌、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秦朝 秦始皇派蒙恬北御匈奴、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西汉 (1)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东汉 魏晋南北朝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2)东汉以来,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唐朝 (1)政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交往与交融: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唐蕃 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辽宋夏金元 (1)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 (2)北宋与西夏:宋夏订立和约后,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此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南宋与金:南宋岳飞抗金,后被宋高宗杀害。之后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4)元朝:疆域辽阔,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清朝 (1)西藏: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乾隆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2)新疆: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新中国 成立后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启示 认识 (1)我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3)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我们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二、祖国统一1.历代中央政府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地区 具体内容新疆 西汉 (1)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 (2)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唐朝 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清朝 康熙帝时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新中国成立后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 唐朝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尺带珠丹与唐朝金城公主结婚。唐蕃会盟,唐蕃“和同为一家”。元朝 元朝时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乾隆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新中国成立后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了西藏自治区。台湾 三国时期 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今台湾),加强台湾和内地联系。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明清时期 (1)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后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新中国成立后 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启示 认识 (1)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历史的主流。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其中分裂时间仅700年左右。分裂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次要的,统一是主要的趋势;即使在分裂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并没有间断,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历史上统一的实现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和国际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项目 具体内容过程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意义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顺利回归原因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成功运用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3)中英、中葡两国的外交努力 (4)中华民族实现统一的心愿启示 (1)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祖国的日益强盛,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没有中国领导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不可能顺利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 (2)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坚决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3.海峡两岸的交往项目 具体内容台湾问题由来 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与时俱进的对台政策 (1)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江泽民:1995年初,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4)胡锦涛: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5)习近平:2022年《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发展情况 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海基会”“海协会”→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1995年提出八项主张→2005年连战访问中国大陆→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三通”→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 有利 两岸中华儿女同文同种,实现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成功范例;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支持。不利 “台独”分子不断破坏,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等。启示 认识 (1)祖国统一是历史趋势,人心所向,不可逆转。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一切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定能够实现。勤劳与智慧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青少年学生应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坚决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热点练习】1.公元前211年,秦朝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属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充实边疆,进行垦殖,并给予官职奖励,还迁徙大量刑徒去开发边地这些举措( )A.体现了西周时期分封政策 B.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D.反映了民族交流不断加强2.汉朝时期,匈奴地区有歌谣: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这一歌谣的出现反映了( )A.秦长城发挥的巨大作用 B.汉朝疆域已达到祁连山C.汉朝北击匈奴取得胜利 D.匈奴离开家园向西迁徙3.在十六国时期,出现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重用汉人张宾为谋主和游牧民族把畜牧业与有关生产技术带到中原等现象。由此可知( )A.民族交融加强 B.羯族人完全汉化 C.中外交流频繁 D.中原畜牧业发达4.唐朝时期,一些胡人贵族曾掌握着唐朝的大权,对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胡人在唐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使用汉字的文献,如女真族的《女真文字》和突厥人的《突厥文字》等。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这些现象(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反映了民族政权的建立C.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 D.体现了民族交往与交融5.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出榷场的设置( )A.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求 B.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C.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D.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6.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 )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加强了边疆管理C.进行了赋税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7.1771年,西迁的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返回新疆。乾隆帝“因命舒赫德等分拨善地安置,仍购运牛羊粮食,以资养赡”。题干所述事件的意义是( )A.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抵御了沙皇俄国的入侵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8.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9.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讲话,提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反映的是( )A.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 B.各民族实现了共同富裕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 D.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10.“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首《望大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B.1997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C.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D.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11.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高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这( )①从根本制度上保障了“爱国爱港者治港”②促进“一国两制”方针不断调整和完善③完善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和政治体制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防止分裂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2.1979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增多。1987年,有3万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1988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到40余万人次。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均超过百万人次。这说明( )A.海峡两岸人民有共同的信仰 B.海峡两岸已经实现和平统一C.海峡两岸人民交往日益密切 D.海峡两岸命运与共休戚相关1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4.“台湾任何党派、团体、个人,无论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九二共识”指的是( )A.两岸就开展经济、文教科技交流达成共识B.两党就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达成共识C.两岸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D.两岸就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达成共识15.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先生一行时说:“我和马英九先生这是第二次见面了……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回顾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和马英九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A.打破了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B.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C.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D.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A项不符合题意;B: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根据题干“公元前211年,秦朝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充实边疆,进行垦殖,并给予官职奖励,还迁徙大量刑徒去开发边地。”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政府更有效地管理边疆,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C项符合题意;D:题干未体现民族交流不断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答案:C解析: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奴贵族损失惨重,这与材料匈奴人的感叹“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相符,因此C正确,秦长城修筑于秦朝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祁连山是汉朝疆域,排除B;漠北战役使匈奴向西迁徙,排除D。故选:C。3.答案:A解析:据题干“在十六国时期,出现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重用汉人张宾为谋主和游牧民族把畜牧业与有关生产技术带到中原等现象”和所学知识可知,羯族人石勒重用汉人张宾,以及游牧民族将畜牧业和相关生产技术带到中原,这些现象都表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在加强,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断,A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及羯族人完全汉化,仅提到羯族人重用汉人谋士,并不能说明整个羯族已经完全汉化,排除B项;题干讨论的是十六国时期中国内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并未涉及中外交流,排除C项;游牧民族将畜牧业和相关生产技术带到了中原,并不能直接说明中原畜牧业原本就发达,只能说明畜牧业技术在中原得到了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D解析: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少数民族逐渐开始建立政权说法错误,在唐朝之前有很多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排除B项;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排除C项。5.答案:C解析:A.场的设置主要服于经济交往,故排除A。B.宋辽交往仍带有夷夏之防,不能体现民族平等,故排除。C.从材料中的“《周礼》《孟子》《论语》等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可以看出,场的设置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C正确。D.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故选:C。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根据“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可知,元朝通过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中国台湾地区的管理。故选B。7.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尔扈特部回归的意义。分析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和乾隆对其的妥善安排,体现了清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重视和支持,有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稳定,从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符合题意。西迁的土尔扈特部返回新疆,A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民族关系,而非经济发展,B不符合题意;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主动的,且乾隆帝的安置措施并未涉及对沙皇俄国的军事行动,C不符合题意。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D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内容,排除A;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排除B;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的内容,排除C。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指各民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实写照,反映的是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各民族实现了共同富裕”不仅表现为各族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为各族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宗教文化、艺术文化、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还体现在其他领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B说法有误,符合题意;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A不符合题意,排除;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C不符合题意,排除;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D不符合题意,排除。11.答案:B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79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增多,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均超过百万人次”可知,海峡两岸人民交往日益密切,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峡两岸人民有共同的信仰,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截至目前海峡两岸尚未实现和平统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海峡两岸来往探亲和人员往来人数增多,体现了人民交往密切的现象,无法直接说明海峡两岸命运与共、休戚相关,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因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项正确;两岸“三通”是指台湾海峡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实现直接“三通”的前提必须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排除A项;两岸加强经济密切合作的前提,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因此,加强经济密切合作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排除C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人民需长期发扬的,但不是两个关系发展的关键,两岸关系能否和平发展,取决于“台湾当局”是否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指的是1992年两岸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C项正确;打破海峡两岸近四十年隔绝状态的事件是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2008年海峡两岸三通,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