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点六 乡村振兴【热点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保障。一、中国古代的“三农”问题二、中国近代土地制度1.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中国近代前期重要的土地政策(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2)孙中山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新三民主义中“民生”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蓝图。(3)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三、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四、世界史上的农业问题(土地制度)1.英国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得农民与土地分离,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或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2.俄国1861年改革“二一九法令”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分地。但土地的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付清赎金本息后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这使得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改革很不彻底,农民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另外,支付高额的赎金,使得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体现出了掠夺性。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体现了很大的欺骗性。3.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使得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越来越多,耕种方法也不断得到改进。4.苏俄、苏联的农业政策①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过多,而付给农民的纸币又大幅度贬值,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新经济政策实行征收固定的粮食税,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恢复发展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必需的消费品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量的自留地和牲畜,垦荒,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局部调整。⑤勃列日涅夫改革: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这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国民收入有所增加。5.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政策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热点练习】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B.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2.《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据考证,《周礼》一书中有对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这反映了( )A.铁农具使用推动了生产发展 B.我国立春民俗类型丰富多样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非常发达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3.《齐民要术 杂说》中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体现了贾思勰怎样的农学思想( )A.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B.广种薄收粗放经营C.因地制宜多快好省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南宋初年,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民获得收益,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迁的中原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B.《农政全书》的出版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C.南方热量充足水分较少不适合水稻生长种植D.宋朝人民发明使用曲辕犁促进耕种效率提高5.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廷提出将田分为新荒、积荒、极荒三等,并规定:新荒者,三年起科(征收钱粮);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清廷这一规定意在( )A.强化民众的“农本”意识 B.激励垦荒和稳定社会秩序C.缓解农业领域的满汉矛盾 D.强调垦荒程序应循序渐进6.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 )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7.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以下表述符合孙中山的意思的是( )A.小农经济根深蒂固,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生主义的目标就是为了人民全体谋福利C.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D.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是实现民生主义的前提8.土地改革中刘少奇的姐姐被定为地主,刘少奇教育她说:“我当了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者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哪一阶级被消灭了( )A.富农阶级 B.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地主阶级9.下图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反映了( )A.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B.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成果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10.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下列选项属于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内容的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农业生产合作社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公私合营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1.某兴趣小组探究俄国两次改革,收集到如下信息。对下表共同点概括准确的是( )人物 内容彼得一世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亚历山大二世 1861年,颁布了废除农奴制法令A.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农奴制 B.建立了中央集权行政体制C.农奴制成为两次改革的焦点 D.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12.“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地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为应对这一形势,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改革“苏联模式”13.据统计,1927年苏联农村有富农89.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到1929年秋,富农只剩下60万—7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一3%。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C.工业革命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的进行14.罗斯福新政时期,为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先后颁布《农业调整法》《土壤保护与国内生产配额法》等法律。这说明新政( )A.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B.以立法保障政策实施C.解决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D.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15.下图是1955年苏联宣传画《为玉米让路!》(路标:通往农场),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苏联( )A.新经济政策在稳步推进 B.赫鲁晓夫实行经济改革C.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 D.进行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春牛图》”“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据考证《周礼》一书中有对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鞭打春牛”的习俗是对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牛耕技术使用的反映体现了当时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强调牛耕技术对当时生活习俗的影响,没有涉及铁农具使用推动了生产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牛耕技术对当时生活习俗的影响,没有体现我国立春民俗类型丰富多样,排除B项;现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非常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A解析:《齐民要术》是北朝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意思是宁可耕种较少的土地而精耕细作,也不要大面积粗放耕种,这体现了贾思勰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农学思想。4.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南宋初年,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民获得收益,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由此可知,大量中原人南迁,导致小麦价格上涨,因而推动了小麦在南方的种植。因为北方人喜爱面食,多种植小麦。A正确;《农政全书》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时间与题干不符。B排除,材料仅反映了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对小麦的需求量,进而推动南方小麦种植,与南方自然条件无关,C排除,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D排除,故选A。5.答案:B解析:据题干“新荒者,三年起科(征收钱粮);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可知,清廷这一规定意在激励垦荒和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6.答案:A解析:A.材料中“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典型地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B.《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推动小农经济发展,因为它是空想,很难实施;C.《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D.《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故选:A。7.答案:B解析:1905年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据“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类似的社会问题,必须防微杜渐,实行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土地改革”“被定为地主”“在乡下收租吃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故选D。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图片“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我国对农业的改造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图片展示了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成果,B正确;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排除A;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C;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排除D。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指出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因此,土地改革和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内容,D项正确;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与题干新中国不符,排除A项;公私合营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领域,不属于农业,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与农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分析表格信息,从“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为了发展手工工场强化了农奴制,从“颁布了废除农奴制法令”可知,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由此可知,两次改革的焦点之一都是农奴制,C正确;彼得一世改革的确强化了农奴制,亚历山大二世的确废除了农奴制,但AD均无法概括俄国两次改革和表格内容的共同点,排除AD;彼得一世改革的确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但表格内容无法反映这一史实,排除B。1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为此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为了战胜敌人,1918年苏维埃政府宣布各项工作转入战时轨道,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等,选项A不符合题意;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选项C不符合题意;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但成效不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答案:D解析:第一步,分析材料。根据材料中“1927年苏联农村有富农89.6万户”“富农只剩下60万—7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一3%”可知,与1927年相比,1929年苏联富农户数占比下降。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故选D。14.答案:B解析:据题干“罗斯福新政时期,为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先后颁布《农业调整法》《土壤保护与国内生产配额法》等法律”可知,这说明罗斯福新政以立法保障政策实施。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新政解决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新政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选:B。15.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后,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B项正确;1921年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C项;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