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七 中国制造-2025届中考历史热点考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热点七 中国制造-2025届中考历史热点考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热点七 中国制造
【热点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信息化程度、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面临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挑战。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节点
(一)近代工业化的开端(19世纪中后期)
1.洋务运动(1860s—1890s)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师夷长技以制夷”。
成就: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军事工业)、汉阳铁厂(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交通运输)等。
局限性:未触及制度变革,甲午战败宣告失败,但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探索。
2.民族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末):张謇“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推动轻工业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奠基(1949-1978)
1.“一五计划”(1953-1957):
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援建156个项目(如长春一汽、鞍山钢铁)。
意义:初步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奠定工业化基础。
2.“两弹一星”(1960s—1970s):突破国防科技,体现自主创新精神。
3.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腾飞(1978-2015)
经济特区与对外开放:深圳、浦东等特区吸引外资和技术,融入全球产业链。
“世界工厂”地位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家电)占据全球市场,但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加入WTO(2001年):加速制造业全球化,出口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4.新时代制造业升级(2015年至今)
“中国制造2025”提出(2015年):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2020年):强化国内产业链,应对外部技术封锁。
二、中外工业革命对比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英国)
核心:蒸汽机、机械化生产。
中国对应阶段:洋务运动尝试引进技术,但因封建制度阻碍未成功。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欧美)
核心:电力、内燃机、流水线生产。
中国对应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受战乱影响停滞。
3.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后期)
核心: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化。
中国对应阶段:改革开放后追赶,成为“世界工厂”,但技术积累薄弱。
三、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起止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上半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延续至今
始发国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主要 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
新能源 煤炭 电、石油 原子能
主要 发明 珍妮机、蒸汽机、轮船、火车等 电灯、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电车等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
工业 部门 棉纺织业、交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等 石油、电力、钢铁、化学、汽车、飞机制造等 信息产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等
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特点 1.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由英国发明 2.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3.首先在棉纺织业进行,各部门相互促进,产生连锁反应 1.科学研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在几个国家几乎同时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 3.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1.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2.各个科技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结果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
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地位,形成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垄断组织出现,形成垄断资产阶级;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生产方式智能化;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社会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交通工具不断更新;人口迅速增长;妇女地位逐渐提高;教育普及,完善教育体系,大众文化水平提高 问题:人口总量庞大,城市人口集中,居住环境恶化,污染物排放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运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 3.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4.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社会进步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大众教育: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妇女社会角色: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的变化为 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5)城市化: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 (6)生活方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家庭卫生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和资本家的贫富差距拉大。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热点练习】
1.轮船招商局创立时因资金问题募股时,李鸿章规定不许洋人入股,禁止把股份转让给洋人。李鸿章此举( )
A.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意在与洋人争利
C.体现了官僚资本局限性 D.考虑到国防安全
2.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下列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3.清末民初,状元实业家张謇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造福一方,影响全国。这反映了张謇( )
A.变法图强的理念 B.“实业救国”的思想
C.民主共和的观念 D.“扶清灭洋”的主张
4.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这说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
A.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5.下列能反映我国一五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的诗句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
D.“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6.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15.8万吨,生产了65.6万吨棉线。1957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535万吨,并成为世界第三大棉纱生产国,产量是英国的2.5倍。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开展“一五”计划
C.改革经济体制 D.开展“大跃进”运动
7.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叛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8.1979年,哈尔滨市民白士明创办了“秀荣照相馆”,并于1980年被哈尔滨市政府评为“先进个体户”。1983年3月,作为个体户的白士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白士明取得的成绩得益于( )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的设立
9.1987年同1978年相比,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集体经济由22.4%上升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6%。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10.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要求报考的职工需要有初等英语基础。这反映出当时( )
A.中美建交推动我国贸易发展 B.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C.广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D.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较为重要
11.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2.1851年在伦敦万国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什么都能做”,女王的思想反映了当时英国人自豪的心情。这种自豪主要源于英国( )
A.首先兴起文艺复兴 B.最早开辟了新航路
C.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3.19世纪,热力学、电磁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这里所说的“新兴工业部门”有( )
A.煤炭和钢铁 B.电力和石油 C.冶金和采矿 D.交通和化工
14.杨宁一教授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里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 )
A.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B.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技术发明英国一枝独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轮船招商局创立时因资金问题募股时,李鸿章规定不许洋人入股,禁止把股份转让给洋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是为了与洋人争利,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维护民族利益,所以规定不许洋人入股,禁止把股份转让给洋人,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在资金筹募问题上,禁止洋人入股,没收体现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属于官督商办的企业,招收商人资本,并未体现官僚资本的局限性,排除C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与洋争利,与国防安全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可知,这类企业属于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营企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又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民用工业。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状元实业家张塞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造福一方,影响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张赛“实业救国”的思想,B正确;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思想,排除A;民主共和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D。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可知,由于民族工业的兴起,生产的土布便宜且耐用,使得土布销量增加,因此土布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A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土布对洋布的抵制作用,未涉及官办企业,排除B;题干主要强调土布对洋布的抵制作用,未体现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排除C;题干主要强调土布对洋布的抵制作用,未阐释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排除D。
5.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反映的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B项正确;“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反映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7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535万吨,并成为世界第三大棉纱生产国,产量是英国的2.5倍。”结合所学知识,1953—1957年是我国的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B项正确: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排除A项;改革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取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1983年国家对城镇个体户采取开放政策,允许他们可以作为法人从事商业活动。这一政策提高了个体户从事商业活动的积极性,但他们不是工业生产者,不生产具体产品,所以A项理解错误;在此之前国营运输单位在城乡间已经进行了客货运输,所以实现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要早于这个时间,B项错误;个体户从事商业活动,以相对灵活的方式进行城乡之间货物贩运,对活跃城乡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C项正确;D项的时间要晚一些,1992年后才出现,D项错误。本题涉及情境较新,许多政治学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难度较大。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83年3月,作为个体户的白士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可知,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得到发展,白士明创办“秀荣照相馆”就是明显的例子,A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排除B项;1992年材料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84年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87年同1978年相比,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集体经济由22.4%上升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6%”,可知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题干信息“1987年同1978年相比”不符,排除A项;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与题干内容中体现的经济成分没有联系,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1987年同1978年相比”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要求报考的职工需要有初等英语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缺乏技术人才,需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D项正确;中美建交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逐步扩大到了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初步形成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排除B项;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B项正确。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为东西方全面交流稳定了基础,与题干内容“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不符,排除A项;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与题干内容“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不符,排除C项;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题干内容“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85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使英国发展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851年,在伦敦万国博览会开幕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这样说是由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实力强大,D项正确;首先兴起文艺复兴的是意大利,排除A项;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B项;英国1688年,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带动了新兴行业是电力行业;第二次工业革命还发明了内燃机,内燃机靠燃油提供能源,促进了石油行业的兴起,B项正确;煤炭和钢铁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排除A项;冶金采矿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C项;交通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来分析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从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更为迅速。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基础工业、重工业和能源工业,这使得这些国家有能力改造和武装轻工业部门,使农业机械化,进而使整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德、日等国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既可吸收第一次的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的新技术,使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