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冲刺模拟集训真题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冲刺模拟集训真题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冲刺模拟集训真题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5·河北省石家庄市·模拟题)魏晋士人突破了外显的仪式性的“礼”,以真性情、真精神来替换“礼”内在的自我道德性要求,超越了名教虚伪的面目,群体性的自我解放由此而始。如王徽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随心纵意之举。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嬗变 B. 士人专权的政治现实
C. 士人阶层自我意识的觉醒 D. 学术氛围的宽松自由
2.(2025·海南省·模拟题)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家国情怀的体现。这些思想主张总体可以反映出(  )
A. 抵御外国侵略的爱国精神 B.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历史
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D. 中华文化的世界重大意义
3.(2025·海南省·期中考试)材料 先秦战国时期在我国思想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产生了儒、墨、道、名、阴阳等诸子百家,各家思想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甚至相互攻击,……而以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为核心,中国文化着重强调不同文化之间互补的一面,主张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商编自胡国威《论孔子“和而不同”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中“和而不同”文化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A. 先进性 B. 包容性 C. 开放性 D. 复杂性
4.(2025·河南省·模拟题)20世纪中后期,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他表示,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李光耀强调的是(  )
A. 新加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B. 新加坡重视构建社会的道德体系
C. 儒家文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D. 普通民众对工业建设的积极贡献
5.(2025·湖南省长沙市·模拟题)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明朝徐光启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发展路线,他毕生致力于翻译和引进西学,译著甚多,在明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但他又指出学习西学是“礼失而求之野”。清朝康熙皇帝对西学很感兴趣,曾提倡“西学中源”,认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这成为中国士人观察西学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上述对西学的认识(  )
A. 导致了新旧观念的冲突 B. 维护了传统的封建统治
C. 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 D. 为洋务运动提供了依据
6.(20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模拟题)明清之际,方以智认为,西学“贵在质测,征其确然耳”。清初戴震吸取了西学的逻辑方法撰写《孟子字义疏证》。戴震的学生焦循赞同利玛窦带来的地圆说,用西学的数学符号演绎自己的《易》研究。这反映出当时的西学东渐(  )
A. 增强了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趋势 B. 推动了明清进步思想的产生
C. 注入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D. 拓展了儒家学说的研究领域
7.(2025·河北省·模拟题)宋儒认为佛教执着于生死又超脱生死,放弃天所赋予的“公事”,只求自我的修身养性,是“私利”,同时提出要秉承儒学“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的立场。这表明宋儒(  )
A. 注重理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B. 反对借鉴佛教的理论
C. 放弃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 D. 具有强烈的经世精神
8.(2025·江西省·模拟题)商王朝将南方铜矿资源北运,同时也将中原青铜冶铸技术带到南方。右图为长江上游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立九只神鸟。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神树与《山海经》所记载的“金乌负日”和“扶桑若木”有密切关联,可视作古蜀先民人神互通意识的形象化写照。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①中原文化辐射周边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②青铜神树体现了古蜀先民崇尚道法自然的观念
③三星堆遗址反映了商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④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结合有助于了解古代历史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2025·四川省·质检)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进一步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鼎的功用变化反映出( )
A. 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 B. 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C.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D. 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10.(2025·福建省·模拟题)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双马镫实物(如图);美国学者罗伯特 坦普尔认为:“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该金属双马镫可作为实物史料为北燕的建国提供证明
B. 马镫的发明使印欧人开始进入欧洲、印度的广大地区
C. 马镫的传入,为欧洲大规模建立骑士军队提供了可能
D. 在该文物主人生活的时期,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
11.(2025·天津市·模拟题)春秋末期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表明先秦思想家()
A. 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 B. 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构建
C. 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 D. 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
12.(2025·海南省·模拟题)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由此可知,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影响是()
A. 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B. 促进了思想解放
C. 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D. 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
13.(2025·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模拟题)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文中提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他的观点(  )
A. 意味着心学开始向经济领域渗透 B. 体现出经世致用色彩
C. 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反思与调适 D. 摒弃了传统的义利观
14.(2025·河北省沧州市·模拟题)《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曾问询大司空宋弘,谚语“贵易交,富易妻”是否为人之本性。宋弘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予以回应。“糟糠”一般代指粗劣的食物,在这里“糟糠”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宋弘的回应(  )
A. 表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 体现了对外戚干政的不满
C. 反映了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 深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15.(2025·甘肃省天水市·模拟题)张汤和张敞是西汉时期的能吏。如表对二人的记载反映出当时(  )
《汉书 张汤传》 “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
《汉书 张敞传》 “敞本治《春秋》,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醇:专的意思)用诛罚……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
A. 儒法学说实现合流 B. 儒家经义影响司法实践
C. 中华法系得以确立 D. 法律制定源于儒家经书
16.(2025·陕西省西安市·模拟题)《晋书 儒林传 序》曰: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面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这一记载(  )
A. 客观分析了晋灭亡的根源 B. 反映出儒玄对立是社会主要矛盾
C. 旨在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 D. 表明三教合归儒是时代发展潮流
17.(2025·河南省·模拟题)隐士即隐居不仕之士,他们往往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无意仕途。下表为史书中关于隐士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晋书》卷九四《隐逸传》 永康初,惠帝博求清节俊异之士,太守仇馥荐任旭……旭以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行。
《宋书》卷九三《陶潜传》 义熙末,征(潜)著作佐郎,不就。
A. 隐士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B. 隐士崇奉佛道思想
C. 社会动荡导致隐士的出现 D. 隐士反对君主专制
18.(2024·江西省·模拟题)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
A. 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 B. 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 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 D. 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19.(2024·浙江省金华市·模拟题)唐代杜环所著的《经行记》现已失佚,仅有杜佑《通典》所转引的1500余字存世,所载被俘工匠中没有造纸工匠,因而有学者不同意造纸术经怛罗斯之战西传的看法。近年也有中亚学者研究指出,在怛罗斯战役前,造纸术就以和平方式传入中亚,10世纪时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等地。据此,下列最合理的理解是(  )
A. 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 B. 中亚学者研究结论形成较晚因而更加可靠
C. 对造纸术经怛罗斯之战西传的看法应存疑 D. 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20.(2025·吉林省·质检)中国人特别强调“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  )
A. 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 B. 儒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地进步
C. 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 D. 民族文化融入世界的趋势加强
二、材料解析题
21.(2025·河南省·模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末、五代时期长期战乱,一些信奉儒学理论的人选择山林等幽静之地,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建立书院,静修儒学。还开始在山中收徒教学,至此书院雏形已初显现。 1009年,宋真宗允许曲阜先圣庙立学,并赐额“应天府书院”,成为州县办学之始。理学先驱者胡瑗主张“广设庠序之教”,又与孙复等一批理学先驱者在隐山避世之处纷纷兴建书院,北宋初书院一度达到140多所。1061年,周敦颐在庐江莲花峰下创建“濂溪书院”开设讲坛讲学,并完成了理学经典文献巨著《太极图说》和《通书》。南宋时期书院重视道德完善与人格教育,通过完善的书院学规,培养学习者道德品行和自学的能力,这正好与理学追求的以伦理为本体,讲究心性理气的内圣之学的道德理想相吻合。
——摘编自王慧慧等《探析宋代理学发展与书院的关系》
材料二明代土司地区建立的官学、书院、社学总数超过 369所,其中云南书院数量达70余所。书院被赋予“辅圣治”的政治使命。明廷允许土司子弟通过书院教育获得仕进机会。明代中后期官学体系逐渐空疏化,西南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官学资源更为匮乏,迫使地方官员转向书院教育。他们将书院视为政绩工程与学术传承载体。士绅阶层、商贾通过捐赠学田、筹办经费参与书院运营。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后,其学说通过文明书院、龙冈书院等迅速传播,形成以阳明心学为核心的书院网络。
——据韩国书院学会《书院儒学传播与明清西南地方认同意识的兴起》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理学发展与书院的关系。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西南地区书院发展的原因。
22.(2025·广东省河源市·模拟题)“实事求是”“爱国主义”作为现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
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大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宽封侯”“千年史册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要说明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23.(2025·河北省邯郸市·合格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民本思想颇具特色。在他看来,历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实“为天下之大害者”。因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人君当效法尧舜等古代先贤,“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群工百官的职分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宣称:“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工商业的发展能使社会“常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
—摘编自黄申章、董小琴《试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的中国学者多通过传统民本思想来理解西方民主理念。维新变法期间,关于发展工商业以富裕民生的倡议,设议院申民权以畅通上下关系的主张,虽还有明显的民本思想倾向,但已在参用“西法”的基础上作出了的自我调整。到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对列强的彻底妥协,其宣扬的民本思想完全失信于民。民本思想难以为它的时代和社会政治变
革提供更多更新的东西,而迅速丧失其存在的价值。民本思想在官绅、商民等心目中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民权民主思想成为时代的宠儿。
—摘编自胡波《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与本土的民本思想精华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理论。21世纪以来,创建服务型政府明确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目标,也继承与发展了民本思想中“民心向背论”和保民爱民的政治主张。总之,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民本思想,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理念和现实力量,积极参与现代化的民主进程,并且显现出新的魅力。
—摘编自万斌、诸凤娟《论民本思想对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演变的特点及其“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本思想“积极参与现代化的民主进程,并且显现出新的魅力”的认识。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A
18.【答案】C
19.【答案】C
20.【答案】C
21.【答案】【小题1】关系:理学传播为书院兴盛创造了条件;借助书院教学特点推进理学发展;书院教育理念是理学追求的目标
【小题2】原因:中央政府推行教化,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需要;官学教育体系的空疏化;地方官绅、商贾的积极推动;王阳明心学的传播;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扩大
22.【答案】【小题1】背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国家统一强盛,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重视思想文化。
原因:河间献王崇尚儒学,符合儒家价值观;搜集的书籍通过考证辨析才献给朝廷,求真务实
【小题2】特点:体现家国一体观念;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强调大一统;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
23.【答案】(1)内容: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分工合作;强调百官对天下和万民直接负责;提出“工商皆本”。
(2)特点:与西方民主理念逐渐融合、不断发展变化;从传统民本思想向民权民主思想转变。
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廷已成为列强治华的工具,其宣扬的民本思想失信于民(政权合法性的动摇);西学东渐,西方民权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传统经济结构的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主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3)认识:民本思想的精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滋养,有助于党和政府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使人民民主更加广泛、真实、管用;让民本思想参与现代化的民主进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凝聚民心,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力量。
第5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