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惠州市河南岸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惠州市河南岸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河南岸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2025七下·惠城月考)默写古诗文。
(1)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
(2)   ,   。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3)   ,雌兔眼迷离;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4)在岁月长河中,即使是名留青史的多才诗人,也具有和常人共通的情感。历经千年,他们的情思依旧在诗坛熠熠生辉。月华如水,涤荡胸怀,王维能于“   ,   ”(《竹里馆》)中感知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柳絮纷飞,春将归去,“   ,   ”(《晚春》),韩愈借柳絮、榆钱委婉表达了对春的留恋;夜中闻曲,顿起乡思,“   ,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巧借乐府古曲之名,抒发游子乡愁。
(2025七下·惠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生存、凝聚的强大动力。
爱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端木蕻良对(1)____________(A.丰富 B.丰饶)的关东原野怀着深沉的挚痛的热爱,为了故乡,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他愿意战斗到底!光未然用铿锵之音,让人们体会到惊涛澎湃、掀起万丈kuáng lán的黄河之势,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闻一多心系祖国命运,他潜心研究古代典籍,珍惜光阴,以shēn xiāo灯火为伴;他呼喊人民站出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2)____________(A.气冲斗牛 B.气焰嚣张),声震天地他大骂特务,kāng kǎi lín 1í,动人心、鼓壮志。他们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是爱国情怀的体现。
今天,爱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kuáng lán    (2)shēn xiāo    (3)kāng kǎi lín lí   
3.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语段中的横线上。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025七下·惠城月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七年级(1)班开展以“我的语文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三个招牌很有创意,请你任选其一,说说它的妙处。
“光合作用”书店 “稻香村”餐厅 “啊呀呀”饰品店
6.此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家纷纷发表感言:“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生活是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请你也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二、(18分)
(2025七下·惠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乐羊子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①成功,稽废②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选自《后汉书·乐羊子妻》,有删改)
【注释】①捐失:失去。②稽废:荒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乃始就学/家祭无忘告乃翁 B.即更刮目相待/更上一层楼
C.以就懿德/静以修身 D.若中道而归/国人道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10.有人认为【甲】文写“鲁肃过寻阳”的情节是赘笔,你赞成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11.吕蒙和乐羊子在人物形象方面有何相同点?从【甲】【乙】两文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10分)
(2025七下·惠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作家井上厦在《书的命运》中提到,他会在看报纸或书时把有疑问的内容全都摘抄到一本名叫“摘抄本”的大号笔记本里。为了方便参考,还会写上出处和页码。“这样的笔记本,我一年能写完五六本。虽然只是把文章按原样抄写一遍,但这是效果最好的记忆法。”
摘抄不需要多加考虑,只需要抄写原文。而且,因为作业量=字数,很容易估算摘抄需要的时间。总结要点比抄写原文还需要动脑,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心理,而且日后重读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会感到迷茫,“这到底是引用原文还是我自己的感想呢”。
摘抄的第二个好处就是,这样做可以加深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你很容易发现作者经过反复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机锋。虽然写得太详细容易脱离本书主旨,但这种发现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积累。
(选自《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有删改)
材料三
1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主要说明了树立写读书笔记意识的重要作用。
B.阅读时做读书笔记不仅可以记住书中内容,还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C.摘抄很费时间,虽然无须多加考虑,但比总结要点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劳的心理。
D.材料二引用作家井上厦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摘抄可以促进和加深对书的记忆。
13.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4.你的好朋友小语说:“我也看过很多书,但很多都记不起讲了什么内容,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感受。”针对小语的问题,请你结合材料给她提几条合理的建议。
四、(14分)
(2025七下·惠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的琴
钱国丹
①20世纪50年代,父母前往山区,带走了三个小的弟弟妹妹,把10岁的我和8岁的弟弟阿心留在了家里。
②阿心话不多,整天沉着脑袋进进出出,好像有满肚子心事。新学期开学了,阿心自作主张,非要辍学给生产队放牛去。因为放牛一天能赚1个工分。凭这,阿心差不多能养活半个自己了。
③牧童们爱去附近的山上放牛,因为山上野草丰饶,且没有大人管束,他们爱怎么撒野就怎么撒野。阿心他们最喜欢的是扯着喉咙唱歌。那首上了央视的民歌《对鸟》就是他们的杰作:“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打铜铃哎……”
④我家东邻是五可家,他家有二胡、笛子,还有扬琴。他们几兄弟能用这些乐器奏出许多美妙的曲儿,这让阿心非常羡慕。他渴望得到一把二胡,然而按当时我家的条件,连一根二胡的弓毛也买不起。
⑤有一天,阿心带着斧子上山,砍回了一截粗粗的毛竹,放在檐廊上晾着。
⑥我家的檐廊总是空着,所以木匠阿海师傅长年累月在这里做木工。有一天,趁阿海叔回家吃饭的间隙,阿心拿起锯子对着他的那截毛竹开始锯。可是竹皮很顽固,锯口一碰就打滑。结果非但没锯进竹子,反倒把阿心的小腿锯了个口子。
⑦阿海叔饭毕回来,一看这模样,不知是心疼阿心的小腿还是心疼他自己的锯子,对阿心吼道:“以后不许乱动我的家伙!有活儿交给我干!”
⑧阿心说想做一把二胡,要先锯个琴筒。阿海叔三下五除二就弄妥了。我在一旁看着,心想,光有个破琴筒有什么用,离二胡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⑨阿海叔对阿心有求必应,用自己的零头碎料,陆陆续续地帮阿心把二胡的琴杆、弦轴、琴码都弄好了。
⑩一个雷暴天气的下午,被淋成落汤鸡般的阿心脖子上绕着一条沉甸甸的蟒蛇,连滚带爬地从山上下来。他脸色铁青,浑身淌水,我被那条蛇吓得浑身筛糠。阿心大口大口地喘着气,镇定地告诉我:“是我逮的,已经死了。”他把蛇皮剥下来,截取中间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
第二天他又砍回一根小竹子,用火将两头烤了烤,弯成了琴弓。他摆弄着琴弓,叹着气说:“最难弄的就是马尾了。”
五可家祖祖辈辈开大药房。自我记事起,他的父亲卓然先生就是坐堂医生。因为出诊的需要,他们家养着两匹高头大马。五可放马时,常用一把梳子梳理马尾巴。那马尾巴质地饱满,油光水滑,像黑色的瀑布一泻到它们的后脚踝。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阿心只要上山放牛,一准捎上五可家的两匹马。他精心挑选山坳,让马儿吃上最肥美的草,因此这两匹马见了阿心就喜形于色。
一日,那匹枣红马正咀嚼着鲜美的嫩草。阿心抚摸着吃得正香的枣红马,手从它的背部滑到它的屁股,最后落在那油亮的马尾巴上。他弹琴般拨弄着那让他着迷的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枣红马以为是遭了牛虻攻击,只是甩了甩尾巴,继续享用嫩草。阿心把那根马尾毛塞进口袋,然后移身到白马身旁,用同样的手法揪下一根马尾毛。那天回家后他找出我们家唯一的一个饼干瓶,把马尾毛放了进去。
我问揪马尾毛做什么,阿心回答道“我要揪足200根,做成一支二胡琴弓!”
时间慢慢过去,饼干瓶里的马尾毛越积越多。
一天下午,我正在河边洗菜,阿心的一个牧友一路狂奔,喊道:“阿心被枣红马踢了,快没命了……”我发疯般地往五可家跑去,见到五可正把肇事的枣红马牵向远处,那马的鼻孔在愤怒地喷着粗气,仿佛被踢坏的不是阿心倒是它。阿心躺在马厩门口,满脸是血,人事不知。
大可把阿心抱到我家床上。卓然先生也过来了,他又是掐人中,又是针灸,忙活了半天,阿心才醒过来。
阿心在床上躺了半个月,也吃了卓然先生半个月中药。待到他能起床走动时,我问他:“平日里马跟你很友好,那天它为什么变凶了?”他说:“是我太贪心,一下子想揪它三根马尾毛,枣红马怒了。”
那天五可也来了,他打开了饼干瓶,数了数阿心的“收藏”,说:“还不够呢。”第二天,五可送过来十几根马尾毛。
阿心的二胡总算完工了。虽然粗陋,但拉起“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打铜铃”,那曲调和他唱的一模一样。
(选自2024年8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5.阅读全文,补全阿心制作二胡的过程。
锯毛竹腿受伤,(1)   →(2)   →砍小竹子用火烤弯做琴弓→(3)   
1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阿心抚摸着吃得正香的枣红马,手从它的背部滑到它的屁股,最后落在那油亮的马尾巴上。他弹琴般拨弄着那让他着迷的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
17.小艾认为第 段与全文关联不大,应该删除。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18.校报设有“动物闲谈”“乡间趣闻”“梦途不辍”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①动物闲谈 ②乡间趣闻 ③梦途不辍
五、(6分)
(2025七下·惠城月考)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9.“他相信靠着个人奋斗,一步步终能到达自己理想的彼岸”,祥子奋斗的过程,经历了怎样的“三起三落”?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一起: 二起: 三起:
苦干三年买上新车 卖骆驼攒钱准备买车 (3)   
一落:(1)    二落:(2)    三落:卖车葬虎妞
20.有人认为祥子努力攒钱买车,最终还是梦想破灭,甚至沦为“行尸走肉”,从这个结局来看,祥子的奋斗是没有意义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六、作文(50分)
21.(2025七下·惠城月考)请以“这样的人让我感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讲述你的见闻,传递你的温情。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关山度若飞;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凭君传语报平安;雄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万里赴戎机,______” 出自《木兰诗》,该句描绘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体现其英勇无畏。考查学生对经典诗句的记忆准确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赴” 生动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急切,“度若飞” 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其跨越关隘的迅速,勾勒出木兰矫健英姿 。“度” 字易误写成 “渡”,需注意 “度” 在这里表示越过,与 “渡”(多指渡水)含义不同;书写时要留意笔画规范,避免因粗心失分 。
(2)此题为连续性默写,考查岑参《逢入京使》中 “,。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 的内容。通过默写,检验学生对该诗整体的背诵情况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回望故乡,长路漫漫,思乡之情化作泪水沾湿衣袖,尽显思乡之切;“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描绘途中偶遇友人,因无纸笔,只能托人传语报平安,质朴话语中饱含对家人的牵挂 。“漫” 字右半部分易写错,要注意与 “慢” 区分;“袖” 字左边是 “衤”,不要写成 “礻”;“凭” 字下半部分是 “几”,书写时需留意 。
(3)考查《木兰诗》中 “,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 的默写,要求学生准确记忆木兰以双兔为喻自辩的经典语句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通过描述雄兔、雌兔不同的外在特征,为后文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铺垫,以巧妙比喻解“朔” 字右边是 “屰”,不要写错;“傍” 字右边是 “旁”,书写时要规范;注意 “辨” 中间是 “一点一撇”,与 “辩”(中间是 “言” 字旁)区分 。
(4)本题为情境式默写,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情境,从《竹里馆》《晚春》《春夜洛城闻笛》中选取合适诗句作答,重点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出自王维《竹里馆》,描绘诗人在幽深竹林中,唯有明月相伴的静谧场景,体现其悠然自得、与自然相融的心境,契合 “感知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 情境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是韩愈《晚春》中的句子,诗人赋予杨花、榆荚拟人化色彩,说它们虽无才华,却尽力挽留春光,委婉表达对春的留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出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人在异乡夜晚听到《折杨柳》曲调,引发思乡之情,符合 “借乐府古曲之名,抒发游子乡愁” 的情境 。
故答案为:(1) 关山度若飞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凭君传语报平安 (3)雄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点评】(1)(2)(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2.狂澜;深宵;慷慨淋漓
3.(1)B.丰饶 (2)A.气冲斗牛
4.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词语的使用(搭配);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本题考查字形识记。“狂澜”:“狂” 字左边是 “犭”,右边 “王” 字三横间距均匀;“澜” 字左边是 “氵”,右边 “阑” 注意中间 “柬” 的写法,避免少写一横 。该词本义指巨大而汹涌的波浪,在文中形容黄河水势汹涌,也暗喻抗战浪潮的猛烈,书写时要注意与 “斓”(色彩斑斓)等形近字区分。“深宵”:“深” 字左右结构,右边 “罙” 注意笔画顺序;“宵” 字上面是 “宀”,下面 “肖” 的月字旁要写窄一些 。意为深夜,体现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典籍直至深夜的勤奋,书写时不要写成 “霄”(云霄)。“慷慨淋漓”:“慨” 字左边 “忄”,右边 “既” 不要写成 “即”;“淋漓” 二字均为左右结构,左边都是 “氵” 。形容人情绪激昂、言辞畅快,文中用于表现闻一多先生怒斥特务时的激昂状态,书写时需注意每个字的准确写法,避免因笔画错误失分。
故答案为:狂澜;深宵;慷慨淋漓
3.本题考查词义辨析。(1)“丰富” 侧重于种类多、数量大,适用范围较广;“丰饶” 强调富饶、富足,多形容土地、物产等 。文中形容关东原野,用 “丰饶” 更能突出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特点,体现端木蕻良对故乡深沉的热爱 。如 “这片丰饶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生命”,而 “丰富” 用于此处则无法精准传达这种富饶之感。(2)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极盛,直冲云霄,含褒义;“气焰嚣张” 指人的气势张狂,多含贬义 。闻一多先生为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而斗争,他的精神和气势是正义的、值得赞颂的,“气冲斗牛” 能准确体现其英勇无畏;“气焰嚣张” 用于此处感彩不符 。
故答案为: (1)B.丰饶 (2)A.气冲斗牛
4.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与修改。原句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生存、凝聚的强大动力” 存在语序不当问题 。从逻辑关系来看,民族应先 “凝聚” 在一起,形成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 “生存”,进而谋求 “发展”,原句顺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 。将 “发展、生存、凝聚” 调整为 “凝聚、生存、发展” 。修改后的句子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逻辑清晰,准确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重要作用 。
故答案为: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
【答案】5.[示例一]“光合作用”书店”巧用比喻,把读书、汲取知识的活动比作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突出了读书对人的重要性,耐人寻味。
[示例二]“稻香村”借用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使餐厅名富有内涵,让顾客很自然地想到了古诗词中的美好画面。
[示例三]“啊呀呀”饰品店用人们的日常口语做招牌,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口味,又迎合了时代潮流。“啊呀呀”是顾客进入商店后对商品发出的感叹,说明商品种列多、款式新颖。
6.语文,是一幅杰出的画作,让我们赏心悦目:语文,是一首灵动的歌曲,让我们陶醉其中。
【知识点】见解表述;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5.本题考查广告语赏析。分析角度:修辞手法:如 “光合作用” 书店运用比喻,将读书类比植物光合作用,形象地揭示读书对人精神滋养的重要性,赋予店铺文化气息,使店名富有深意,吸引读者思考读书的意义 。文化典故:“稻香村” 餐厅化用辛弃疾 “稻花香里说丰年” 的词句,借助古诗词的文化底蕴,营造出田园诗意的氛围,让顾客产生美好的联想,增添餐厅的文化韵味,同时也暗示餐厅菜品可能具有田园风味或丰收寓意 。语言特色:“啊呀呀” 饰品店采用日常口语,具有亲切、活泼的特点,贴近生活,易引发大众共鸣。口语化的表达符合潮流,且 “啊呀呀” 作为感叹词,能生动模拟顾客看到精美饰品时的惊喜反应,暗示店内饰品款式新颖、令人赞叹,巧妙吸引顾客 。
故答案为:[示例一]“光合作用”书店”巧用比喻,把读书、汲取知识的活动比作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突出了读书对人的重要性,耐人寻味。[示例二]“稻香村”借用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使餐厅名富有内涵,让顾客很自然地想到了古诗词中的美好画面。[示例三]“啊呀呀”饰品店用人们的日常口语做招牌,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口味,又迎合了时代潮流。“啊呀呀”是顾客进入商店后对商品发出的感叹,说明商品种列多、款式新颖。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可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美感。如将语文比作 “杰出的画作”“灵动的歌曲”,形象地描绘出语文带给人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使抽象的语文变得具体可感 ;或运用排比句式 “语文,是……;语文,是……;语文,是……”,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全面展现语文的魅力 。围绕对语文的喜爱、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情感展开,表达出对语文的独特感悟。例如通过描绘语文在生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体现语文无处不在,抒发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
故答案为: 语文,是一幅杰出的画作,让我们赏心悦目:语文,是一首灵动的歌曲,让我们陶醉其中。
【答案】7.C
8.(1)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
(2)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9.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10.[示例]不赞成。写鲁肃“过寻阳”,与吕蒙论议、结友的情节,侧面表现出吕蒙学习取得的惊人长进以及孙权的善劝。
11.相同点:知错就改(或:听取他人意见)。
启示: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或坚持读书学习,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等)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乐羊子到远方去寻师求学,一年后回来了,妻子跪着问他回来的缘故。乐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不停顿,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失去成功(的机会),白白地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乐羊子被她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蒙乃始就学” 中 “乃” 是连词,意为 “于是、就”,表示吕蒙在孙权劝说后开始学习这一顺承动作;“家祭无忘告乃翁” 的 “乃” 为代词,意思是 “你的” 。二者词性和含义均不同,A 选项错误。
B .“即更刮目相待” 里的 “更” 作动词,解释为 “重新,另外”,体现对吕蒙变化的重新认识;“更上一层楼” 的 “更” 是副词,意思是 “再、又”,表示程度上的递进 。词性和语义有别,B 选项错误。
C.“以就懿德” 和 “静以修身” 中的 “以” 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 “来” 。在 “以就懿德” 中,“以” 连接 “积学” 和 “就懿德”,表明积累学问是为了成就美好的品德;“静以修身” 里,“以” 连接 “静” 和 “修身”,说明通过宁静来修养身心,二者用法和意义相同,C 选项正确。
D.“若中道而归” 的 “道” 是名词,指 “路”,表示如果在半路返回;“国人道之” 的 “道” 为动词,意为 “讲述” 。词性和语义差异明显,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卿” 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 意为 “当道,当权”;“掌事” 指 “掌管事务” 。按照现代汉语语序,将关键词准确翻译,即 “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 。翻译时需注意语言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2)“感” 为被动用法,是 “被…… 感动”;“其” 是代词,指代 “他妻子的”;“复” 表示 “又,再”;“还” 指 “回去”;“终” 意为 “完成” 。先将被动句式准确翻译,再依次翻译其他关键词,即 “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语义连贯,体现句子逻辑关系。
故答案为: (1)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2)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首先理解句子含义为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不停顿,才能成丈成匹” 。“一丝而累” 描述积累的起始状态,语义完整,其后断开;“以至于寸” 承接上文,说明积累达到的结果,与下句语义有别,应断开;“累寸不已” 强调继续积累不停顿,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其后断开;“遂成丈匹” 表示最终积累的成果,独立成句 。
故答案为: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1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鲁肃过寻阳” 情节并非赘笔。从人物塑造角度,通过鲁肃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的惊叹,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后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文章主旨角度,这一情节印证了孙权劝学的成效,体现孙权善劝,突出学习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 ;从结构角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进一步强化了吕蒙的成长得到认可,使文章情节更完整,人物关系更丰满 。
故答案为:[示例]不赞成。写鲁肃“过寻阳”,与吕蒙论议、结友的情节,侧面表现出吕蒙学习取得的惊人长进以及孙权的善劝。
1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及启示。人物形象相同点: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放弃借口开始学习,体现知错能改、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品质 ;乐羊子在妻子以断织为喻的劝说下,返回继续完成学业,同样表现出知错就改、听从他人建议的特点 。二者均能在他人劝导下及时改正错误,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启示分析:甲文启示:从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可知,不能用固定、陈旧的眼光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事物 ;同时,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学习并取得进步,启示我们要坚持学习,善于接受他人合理建议 。乙文启示:乐羊子妻以织布需持续积累才能成功,类比学习应持之以恒,否则半途而废将前功尽弃,由此得出学习要坚持不懈,不能中途放弃的道理 。
故答案为: 相同点:知错就改(或:听取他人意见)。启示: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或坚持读书学习,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等)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答案】12.C
13.示例:七年级学生每天阅读时长和课外阅读种类数量与语文成绩大体呈正比。
14.示例:①看书的时候把有疑问的内容摘抄到笔记本上,并写上出处和页码:②一边确认重点一边阅读;③不理解的内容要重读,直到理解为止;④自由调整读书节奏,重视自己的感受。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材料类文本;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
ABD.正确;
C.材料二明确指出 “总结要点比抄写原文还需要动脑,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心理”,选项中 “摘抄…… 比总结要点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劳的心理” 与原文相悖,理解错误 。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观察材料三图表,横坐标展示不同阅读时长与阅读种类数量,纵坐标对应语文成绩 。随着 “每天阅读时长” 从 “不阅读” 到 “超过 15 分钟” 变化,语文成绩逐步提升;“课外阅读种类数量” 从 “1 种” 增加到 “5 种及以上”,成绩也呈上升趋势 。通过数据变化趋势可知,七年级学生的语文成绩与每天阅读时长、课外阅读种类数量存在关联,在一定范围内,阅读时间越长、种类越多,语文成绩越高 。因此可得出结论:七年级学生每天阅读时长和课外阅读种类数量与语文成绩大体呈正比 。
故答案为: 示例:七年级学生每天阅读时长和课外阅读种类数量与语文成绩大体呈正比。
14.本题考查理解与运用材料。依据材料二 “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 把有疑问的内容全都摘抄到一本名叫‘摘抄本’的大号笔记本里。为了方便参考,还会写上出处和页码”,可建议小语摘抄有疑问内容并标注出处 ,以强化记忆。结合材料一漫画中 “有了写读书笔记这个前提,可以自由调节读书节奏,一边确认重点,一边阅读”“重读内容,直到理解为止” 等信息,可建议小语边读边做笔记,确认重点,自由调节节奏,并对不理解内容反复阅读 。
故答案为: 示例:①看书的时候把有疑问的内容摘抄到笔记本上,并写上出处和页码:②一边确认重点一边阅读;③不理解的内容要重读,直到理解为止;④自由调整读书节奏,重视自己的感受。
【答案】15.阿海叔帮忙制作琴筒、琴杆、弦轴、琴码;剥蛇皮蒙琴筒;揪马尾毛做琴弓
16.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阿心抚摸马并揪下马尾毛的场景,表现了阿心为了制作二胡的执着和细心。
17.不赞同。第 段介绍了五可的父亲卓然先生是坐堂医生和五可家养着两匹马两件事,为下文写阿心揪马尾毛做琴弓、被马踢伤后卓然先生给他医治的情节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18.“梦途不辍”栏目。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阿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拥有一把二胡的梦想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阿心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梦想多么遥远或困难重重,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决心,愿意付出努力,就能够逐步接近并实现它。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先通读全文,锁定与阿心制作二胡相关的段落,然后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如从第⑨段 “阿海叔对阿心有求必应,用自己的零头碎料,陆陆续续地帮阿心把二胡的琴杆、弦轴、琴码都弄好了” 可概括出 “阿海叔帮忙制作琴筒、琴杆、弦轴、琴码”;第⑩段 “他把蛇皮剥了下来,又截取了中间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 可概括为 “剥蛇皮蒙琴筒”;第 段 “我问揪马尾毛做什么,阿心回答道:‘我要揪足 200 根,做一支二胡琴弓!’” 可概括为 “揪马尾毛做琴弓” 。
故答案为:阿海叔帮忙制作琴筒、琴杆、弦轴、琴码;剥蛇皮蒙琴筒;揪马尾毛做琴弓
1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语句中 “抚摸”“滑”“拨弄”“揪” 等动词,细腻地描绘出阿心获取马尾毛时的一系列动作 。“抚摸” 表现出阿心对马的亲昵,为后续揪毛做铺垫;“滑” 体现动作的连贯性和小心翼翼;“拨弄” 则凸显其对马尾毛的珍视;“揪” 则展现出动作的果断 。这些动作生动地展现了阿心为制作二胡的执着与细心 。他为得到马尾毛,精心接近马匹,耐心操作,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对实现拥有二胡梦想的坚定追求 。
故答案为: 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阿心抚摸马并揪下马尾毛的场景,表现了阿心为了制作二胡的执着和细心。
1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构方面:第 段介绍五可家的情况,包括父亲是坐堂医生及家养两匹马,为后文阿心揪马尾毛做琴弓、被马踢伤后卓然先生为其医治等情节做铺垫 ,使故事发展更自然,情节更连贯 。内容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五可家的形象更加立体,展现出邻里之间的关系,为故事增添了生活气息 。
故答案为: 不赞同。第 段介绍了五可的父亲卓然先生是坐堂医生和五可家养着两匹马两件事,为下文写阿心揪马尾毛做琴弓、被马踢伤后卓然先生给他医治的情节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18.本题考查赏析主旨。选材角度:文章主要叙述阿心在艰苦条件下,凭借努力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制作二胡,实现拥有一把二胡梦想的故事 ,这是文章选材的核心 。主题角度:通过阿心的经历,传达出无论梦想多么遥远、困难多大,只要有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就能实现梦想的主题 ,与 “梦途不辍” 栏目主题高度契合 。
故答案为:“梦途不辍”栏目。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阿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拥有一把二胡的梦想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阿心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梦想多么遥远或困难重重,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决心,愿意付出努力,就能够逐步接近并实现它。
【答案】19.连人带车被兵捉去;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虎妞出钱给祥子买了二强子的车
20.[示例]认同。祥子的悲剧主要是旧社会造成的。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军阀混战,好人没有出路,穷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即使努力奋斗,也无法在当时的社会获得幸福,所以祥子的奋斗是没有意义的。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骆驼祥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9.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三起” 解析:一起:祥子初到北平,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借勤劳和节俭,经过三年艰苦努力,终于买上了属于自己的新车,实现了成为独立车夫的梦想,这是他人生奋斗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二起:车被军阀抢走后,祥子并未气馁,他卖掉意外得来的骆驼,重新开始攒钱,希望再次买车,这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积极追求梦想的精神 。三起:在与虎妞结婚后,虎妞出钱为祥子买下二强子的车,祥子再次拥有了自己的车,尽管这次买车的方式和背景与第一次不同,但依然是他人生中拥有车的重要阶段 。“三落” 解析:一落:祥子在兵荒马乱中拉车,不幸连人带车被兵捉去,辛苦攒钱买来的车瞬间化为乌有,这是他梦想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也让他陷入了困境 。二落:祥子辛苦攒下准备买车的钱,却被孙侦探敲诈一空,使他再次失去了买车的希望,这一次打击让他的内心受到重创,对生活的信心也逐渐动摇 。三落:虎妞因难产去世,祥子为了料理丧事,不得不卖掉车,这不仅意味着他再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具,也彻底摧毁了他对生活的最后一丝希望,从此走向堕落 。
故答案为:连人带车被兵捉去;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虎妞出钱给祥子买了二强子的车
20.本题考查对名著主题的把握。认同观点分析:从社会环境角度出发,强调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军阀混战、官僚剥削、流氓敲诈等因素,使得底层人民如祥子即使努力奋斗也难以改变命运 。祥子的遭遇是那个时代无数底层人民的缩影,他的奋斗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无力,最终沦为 “行尸走肉”,从结果导向来看,他的奋斗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所以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不认同观点分析:从个人精神层面和社会批判角度入手。一方面,祥子奋斗过程中展现出的勤劳、坚韧等美好品质具有价值,即便结局悲惨,这些品质依然值得肯定;另一方面,祥子的奋斗历程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推动了作品主题的表达,从社会意义层面讲,他的奋斗是有价值的 。
故答案为: [示例]认同。祥子的悲剧主要是旧社会造成的。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军阀混战,好人没有出路,穷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即使努力奋斗,也无法在当时的社会获得幸福,所以祥子的奋斗是没有意义的。
21.【答案】例文: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我撑着伞匆匆赶往学校。雨点打在伞面上发出“噼啪”的声响,街道上行人稀少,每个人都低着头快步行走。转过街角时,我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张爷爷。
张爷爷是我们小区的门卫,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制服,正弯着腰在雨中清理堵塞的下水道。雨水已经漫过了他的雨靴,但他依然专注地用铁钩掏着堵塞的落叶和垃圾。我注意到他的白发已经被雨水打湿,贴在额头上,制服也湿了一大片。
“张爷爷,这么大的雨您怎么还在外面啊?”我忍不住问道。
他抬起头,雨水顺着皱纹流下,却露出朴实的笑容:“这排水口堵了,不赶紧通开,一会儿水就要漫进一楼住户家里了。”
记得去年冬天特别冷,有天夜里暖气突然坏了。凌晨两点多,我被冻醒,听见门外有动静。透过猫眼,我看到张爷爷穿着厚厚的棉衣,正和维修工人一起检查管道。他的鼻子冻得通红,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格外明显。后来才知道,他为了不让住户挨冻,连夜联系了维修公司,自己一直守到凌晨四点暖气修好才回去休息。
小区里的孩子们都喜欢张爷爷。他总会在口袋里准备些糖果,见到小朋友就笑眯眯地分给他们。放学时间,他会特意站在小区门口,看着孩子们安全回家。有一次,一个小女孩摔倒了,他立刻跑过去扶起她,轻轻拍掉她裤子上的灰尘,从口袋里掏出创可贴帮她贴上。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夏天发生的事。那天中午特别热,我在小区门口看到张爷爷扶着一个陌生的老奶奶。原来那位老奶奶中暑晕倒在路边,张爷爷发现后立刻把她扶到阴凉处,给她扇风、喂水,还打电话叫了救护车。等救护车来的半小时里,他一直蹲在地上扶着老奶奶,汗水浸透了他的后背。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热心,他只是说:“谁家没有老人呢?将心比心罢了。”
张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平凡却温暖。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善良感动着周围的人。每当我看到他佝偻着背在小区里忙碌的身影,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像张爷爷这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这样的人,怎能不让我感动?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目,核心关键词为 “这样的人”“感动”,中心话题围绕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人物展开,要求学生通过讲述见闻,传递温暖情感。题目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情感表达空间,旨在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细节以及运用文字抒发情感的能力。
【题干分析】① 关键词含义分析:“这样的人” 明确了写作对象,既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如亲人、朋友、老师,也可以是陌生人,如清洁工、志愿者等;“感动” 则限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需着重刻画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品质,展现其打动人心的力量 。“让我” 强调写作视角为第一人称,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内心触动。② 写作思路阐述:“是什么” 角度:开篇可通过环境描写或回忆场景引入,如 “在拥挤的城市街头,一个普通的身影,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这样的人让我感动”,自然引出写作对象 。接着详细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如描写清洁工凌晨清扫街道时布满老茧的双手、湿透的衣衫,展现其形象特征 。
“为什么” 角度:重点叙述能体现人物令人感动之处的具体事件,可采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讲述老师深夜为学生批改作业,耐心解答问题的场景,通过 “老师揉着通红的眼睛,声音略带沙哑却依然耐心讲解” 等细节,表现老师的敬业与关爱;同时穿插自己的内心感受,如 “那一刻,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被老师无私的付出深深打动” 。“怎么做” 角度:结尾可升华主题,表达自己受到感动后的行动或感悟。如 “从那以后,我也开始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尽自己所能传递温暖,让这份感动延续下去” 。写作时常见误区包括事例平淡无奇、情感表达空洞,应选取独特且有感染力的事例,注重细节刻画,避免泛泛而谈;在详略安排上,重点描写最能体现人物令人感动的情节,弱化无关背景介绍 。开头可采用悬念式、引用式等增强吸引力;事例素材可选取抗疫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默默奉献的家人等;结尾可运用抒情、哲理语句呼应主题,如 “原来,平凡的人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这样的人,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存在” 。
【立意提取】
1.寒风中的温暖使者: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2.那抹橘色身影,令我感动不已
3.师恩似光,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4.陌生人的善意,触动我心
5.家人的坚守,最动人的温暖
【点评】这篇作文紧扣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的主题,以小区门卫张爷爷为描写对象,通过雨天疏通下水道、寒冬抢修暖气、关爱孩子、救助中暑老人等具体事例,生动刻画了张爷爷热心善良、默默奉献的形象。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以阴雨场景引出主人公,中间用多个事例展现人物品质,结尾总结升华,突出张爷爷带给作者的感动。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如 “白发被雨水打湿”“鼻子冻得通红” 等,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语言质朴真挚,情感自然流露,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平凡人物身上的温暖与力量,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
1 / 1广东省惠州市河南岸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2025七下·惠城月考)默写古诗文。
(1)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
(2)   ,   。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3)   ,雌兔眼迷离;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4)在岁月长河中,即使是名留青史的多才诗人,也具有和常人共通的情感。历经千年,他们的情思依旧在诗坛熠熠生辉。月华如水,涤荡胸怀,王维能于“   ,   ”(《竹里馆》)中感知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柳絮纷飞,春将归去,“   ,   ”(《晚春》),韩愈借柳絮、榆钱委婉表达了对春的留恋;夜中闻曲,顿起乡思,“   ,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巧借乐府古曲之名,抒发游子乡愁。
【答案】关山度若飞;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凭君传语报平安;雄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万里赴戎机,______” 出自《木兰诗》,该句描绘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体现其英勇无畏。考查学生对经典诗句的记忆准确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赴” 生动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急切,“度若飞” 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其跨越关隘的迅速,勾勒出木兰矫健英姿 。“度” 字易误写成 “渡”,需注意 “度” 在这里表示越过,与 “渡”(多指渡水)含义不同;书写时要留意笔画规范,避免因粗心失分 。
(2)此题为连续性默写,考查岑参《逢入京使》中 “,。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 的内容。通过默写,检验学生对该诗整体的背诵情况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回望故乡,长路漫漫,思乡之情化作泪水沾湿衣袖,尽显思乡之切;“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描绘途中偶遇友人,因无纸笔,只能托人传语报平安,质朴话语中饱含对家人的牵挂 。“漫” 字右半部分易写错,要注意与 “慢” 区分;“袖” 字左边是 “衤”,不要写成 “礻”;“凭” 字下半部分是 “几”,书写时需留意 。
(3)考查《木兰诗》中 “,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 的默写,要求学生准确记忆木兰以双兔为喻自辩的经典语句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通过描述雄兔、雌兔不同的外在特征,为后文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铺垫,以巧妙比喻解“朔” 字右边是 “屰”,不要写错;“傍” 字右边是 “旁”,书写时要规范;注意 “辨” 中间是 “一点一撇”,与 “辩”(中间是 “言” 字旁)区分 。
(4)本题为情境式默写,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情境,从《竹里馆》《晚春》《春夜洛城闻笛》中选取合适诗句作答,重点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出自王维《竹里馆》,描绘诗人在幽深竹林中,唯有明月相伴的静谧场景,体现其悠然自得、与自然相融的心境,契合 “感知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 情境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是韩愈《晚春》中的句子,诗人赋予杨花、榆荚拟人化色彩,说它们虽无才华,却尽力挽留春光,委婉表达对春的留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出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人在异乡夜晚听到《折杨柳》曲调,引发思乡之情,符合 “借乐府古曲之名,抒发游子乡愁” 的情境 。
故答案为:(1) 关山度若飞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凭君传语报平安 (3)雄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点评】(1)(2)(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5七下·惠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生存、凝聚的强大动力。
爱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端木蕻良对(1)____________(A.丰富 B.丰饶)的关东原野怀着深沉的挚痛的热爱,为了故乡,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他愿意战斗到底!光未然用铿锵之音,让人们体会到惊涛澎湃、掀起万丈kuáng lán的黄河之势,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闻一多心系祖国命运,他潜心研究古代典籍,珍惜光阴,以shēn xiāo灯火为伴;他呼喊人民站出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2)____________(A.气冲斗牛 B.气焰嚣张),声震天地他大骂特务,kāng kǎi lín 1í,动人心、鼓壮志。他们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是爱国情怀的体现。
今天,爱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kuáng lán    (2)shēn xiāo    (3)kāng kǎi lín lí   
3.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语段中的横线上。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2.狂澜;深宵;慷慨淋漓
3.(1)B.丰饶 (2)A.气冲斗牛
4.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词语的使用(搭配);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本题考查字形识记。“狂澜”:“狂” 字左边是 “犭”,右边 “王” 字三横间距均匀;“澜” 字左边是 “氵”,右边 “阑” 注意中间 “柬” 的写法,避免少写一横 。该词本义指巨大而汹涌的波浪,在文中形容黄河水势汹涌,也暗喻抗战浪潮的猛烈,书写时要注意与 “斓”(色彩斑斓)等形近字区分。“深宵”:“深” 字左右结构,右边 “罙” 注意笔画顺序;“宵” 字上面是 “宀”,下面 “肖” 的月字旁要写窄一些 。意为深夜,体现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典籍直至深夜的勤奋,书写时不要写成 “霄”(云霄)。“慷慨淋漓”:“慨” 字左边 “忄”,右边 “既” 不要写成 “即”;“淋漓” 二字均为左右结构,左边都是 “氵” 。形容人情绪激昂、言辞畅快,文中用于表现闻一多先生怒斥特务时的激昂状态,书写时需注意每个字的准确写法,避免因笔画错误失分。
故答案为:狂澜;深宵;慷慨淋漓
3.本题考查词义辨析。(1)“丰富” 侧重于种类多、数量大,适用范围较广;“丰饶” 强调富饶、富足,多形容土地、物产等 。文中形容关东原野,用 “丰饶” 更能突出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特点,体现端木蕻良对故乡深沉的热爱 。如 “这片丰饶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生命”,而 “丰富” 用于此处则无法精准传达这种富饶之感。(2)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极盛,直冲云霄,含褒义;“气焰嚣张” 指人的气势张狂,多含贬义 。闻一多先生为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而斗争,他的精神和气势是正义的、值得赞颂的,“气冲斗牛” 能准确体现其英勇无畏;“气焰嚣张” 用于此处感彩不符 。
故答案为: (1)B.丰饶 (2)A.气冲斗牛
4.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与修改。原句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生存、凝聚的强大动力” 存在语序不当问题 。从逻辑关系来看,民族应先 “凝聚” 在一起,形成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 “生存”,进而谋求 “发展”,原句顺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 。将 “发展、生存、凝聚” 调整为 “凝聚、生存、发展” 。修改后的句子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逻辑清晰,准确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重要作用 。
故答案为: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
(2025七下·惠城月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七年级(1)班开展以“我的语文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三个招牌很有创意,请你任选其一,说说它的妙处。
“光合作用”书店 “稻香村”餐厅 “啊呀呀”饰品店
6.此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家纷纷发表感言:“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生活是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请你也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答案】5.[示例一]“光合作用”书店”巧用比喻,把读书、汲取知识的活动比作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突出了读书对人的重要性,耐人寻味。
[示例二]“稻香村”借用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使餐厅名富有内涵,让顾客很自然地想到了古诗词中的美好画面。
[示例三]“啊呀呀”饰品店用人们的日常口语做招牌,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口味,又迎合了时代潮流。“啊呀呀”是顾客进入商店后对商品发出的感叹,说明商品种列多、款式新颖。
6.语文,是一幅杰出的画作,让我们赏心悦目:语文,是一首灵动的歌曲,让我们陶醉其中。
【知识点】见解表述;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5.本题考查广告语赏析。分析角度:修辞手法:如 “光合作用” 书店运用比喻,将读书类比植物光合作用,形象地揭示读书对人精神滋养的重要性,赋予店铺文化气息,使店名富有深意,吸引读者思考读书的意义 。文化典故:“稻香村” 餐厅化用辛弃疾 “稻花香里说丰年” 的词句,借助古诗词的文化底蕴,营造出田园诗意的氛围,让顾客产生美好的联想,增添餐厅的文化韵味,同时也暗示餐厅菜品可能具有田园风味或丰收寓意 。语言特色:“啊呀呀” 饰品店采用日常口语,具有亲切、活泼的特点,贴近生活,易引发大众共鸣。口语化的表达符合潮流,且 “啊呀呀” 作为感叹词,能生动模拟顾客看到精美饰品时的惊喜反应,暗示店内饰品款式新颖、令人赞叹,巧妙吸引顾客 。
故答案为:[示例一]“光合作用”书店”巧用比喻,把读书、汲取知识的活动比作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突出了读书对人的重要性,耐人寻味。[示例二]“稻香村”借用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使餐厅名富有内涵,让顾客很自然地想到了古诗词中的美好画面。[示例三]“啊呀呀”饰品店用人们的日常口语做招牌,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口味,又迎合了时代潮流。“啊呀呀”是顾客进入商店后对商品发出的感叹,说明商品种列多、款式新颖。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可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美感。如将语文比作 “杰出的画作”“灵动的歌曲”,形象地描绘出语文带给人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使抽象的语文变得具体可感 ;或运用排比句式 “语文,是……;语文,是……;语文,是……”,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全面展现语文的魅力 。围绕对语文的喜爱、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情感展开,表达出对语文的独特感悟。例如通过描绘语文在生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体现语文无处不在,抒发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
故答案为: 语文,是一幅杰出的画作,让我们赏心悦目:语文,是一首灵动的歌曲,让我们陶醉其中。
二、(18分)
(2025七下·惠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乐羊子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①成功,稽废②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选自《后汉书·乐羊子妻》,有删改)
【注释】①捐失:失去。②稽废:荒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乃始就学/家祭无忘告乃翁 B.即更刮目相待/更上一层楼
C.以就懿德/静以修身 D.若中道而归/国人道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10.有人认为【甲】文写“鲁肃过寻阳”的情节是赘笔,你赞成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11.吕蒙和乐羊子在人物形象方面有何相同点?从【甲】【乙】两文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7.C
8.(1)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
(2)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9.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10.[示例]不赞成。写鲁肃“过寻阳”,与吕蒙论议、结友的情节,侧面表现出吕蒙学习取得的惊人长进以及孙权的善劝。
11.相同点:知错就改(或:听取他人意见)。
启示: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或坚持读书学习,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等)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乐羊子到远方去寻师求学,一年后回来了,妻子跪着问他回来的缘故。乐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不停顿,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失去成功(的机会),白白地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乐羊子被她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蒙乃始就学” 中 “乃” 是连词,意为 “于是、就”,表示吕蒙在孙权劝说后开始学习这一顺承动作;“家祭无忘告乃翁” 的 “乃” 为代词,意思是 “你的” 。二者词性和含义均不同,A 选项错误。
B .“即更刮目相待” 里的 “更” 作动词,解释为 “重新,另外”,体现对吕蒙变化的重新认识;“更上一层楼” 的 “更” 是副词,意思是 “再、又”,表示程度上的递进 。词性和语义有别,B 选项错误。
C.“以就懿德” 和 “静以修身” 中的 “以” 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 “来” 。在 “以就懿德” 中,“以” 连接 “积学” 和 “就懿德”,表明积累学问是为了成就美好的品德;“静以修身” 里,“以” 连接 “静” 和 “修身”,说明通过宁静来修养身心,二者用法和意义相同,C 选项正确。
D.“若中道而归” 的 “道” 是名词,指 “路”,表示如果在半路返回;“国人道之” 的 “道” 为动词,意为 “讲述” 。词性和语义差异明显,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卿” 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 意为 “当道,当权”;“掌事” 指 “掌管事务” 。按照现代汉语语序,将关键词准确翻译,即 “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 。翻译时需注意语言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2)“感” 为被动用法,是 “被…… 感动”;“其” 是代词,指代 “他妻子的”;“复” 表示 “又,再”;“还” 指 “回去”;“终” 意为 “完成” 。先将被动句式准确翻译,再依次翻译其他关键词,即 “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语义连贯,体现句子逻辑关系。
故答案为: (1)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2)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首先理解句子含义为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不停顿,才能成丈成匹” 。“一丝而累” 描述积累的起始状态,语义完整,其后断开;“以至于寸” 承接上文,说明积累达到的结果,与下句语义有别,应断开;“累寸不已” 强调继续积累不停顿,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其后断开;“遂成丈匹” 表示最终积累的成果,独立成句 。
故答案为: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1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鲁肃过寻阳” 情节并非赘笔。从人物塑造角度,通过鲁肃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的惊叹,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后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文章主旨角度,这一情节印证了孙权劝学的成效,体现孙权善劝,突出学习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 ;从结构角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进一步强化了吕蒙的成长得到认可,使文章情节更完整,人物关系更丰满 。
故答案为:[示例]不赞成。写鲁肃“过寻阳”,与吕蒙论议、结友的情节,侧面表现出吕蒙学习取得的惊人长进以及孙权的善劝。
1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及启示。人物形象相同点: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放弃借口开始学习,体现知错能改、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品质 ;乐羊子在妻子以断织为喻的劝说下,返回继续完成学业,同样表现出知错就改、听从他人建议的特点 。二者均能在他人劝导下及时改正错误,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启示分析:甲文启示:从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可知,不能用固定、陈旧的眼光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事物 ;同时,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学习并取得进步,启示我们要坚持学习,善于接受他人合理建议 。乙文启示:乐羊子妻以织布需持续积累才能成功,类比学习应持之以恒,否则半途而废将前功尽弃,由此得出学习要坚持不懈,不能中途放弃的道理 。
故答案为: 相同点:知错就改(或:听取他人意见)。启示: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或坚持读书学习,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等)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三、(10分)
(2025七下·惠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作家井上厦在《书的命运》中提到,他会在看报纸或书时把有疑问的内容全都摘抄到一本名叫“摘抄本”的大号笔记本里。为了方便参考,还会写上出处和页码。“这样的笔记本,我一年能写完五六本。虽然只是把文章按原样抄写一遍,但这是效果最好的记忆法。”
摘抄不需要多加考虑,只需要抄写原文。而且,因为作业量=字数,很容易估算摘抄需要的时间。总结要点比抄写原文还需要动脑,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心理,而且日后重读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会感到迷茫,“这到底是引用原文还是我自己的感想呢”。
摘抄的第二个好处就是,这样做可以加深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你很容易发现作者经过反复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机锋。虽然写得太详细容易脱离本书主旨,但这种发现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积累。
(选自《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有删改)
材料三
1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主要说明了树立写读书笔记意识的重要作用。
B.阅读时做读书笔记不仅可以记住书中内容,还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C.摘抄很费时间,虽然无须多加考虑,但比总结要点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劳的心理。
D.材料二引用作家井上厦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摘抄可以促进和加深对书的记忆。
13.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4.你的好朋友小语说:“我也看过很多书,但很多都记不起讲了什么内容,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感受。”针对小语的问题,请你结合材料给她提几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12.C
13.示例:七年级学生每天阅读时长和课外阅读种类数量与语文成绩大体呈正比。
14.示例:①看书的时候把有疑问的内容摘抄到笔记本上,并写上出处和页码:②一边确认重点一边阅读;③不理解的内容要重读,直到理解为止;④自由调整读书节奏,重视自己的感受。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材料类文本;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
ABD.正确;
C.材料二明确指出 “总结要点比抄写原文还需要动脑,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心理”,选项中 “摘抄…… 比总结要点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劳的心理” 与原文相悖,理解错误 。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观察材料三图表,横坐标展示不同阅读时长与阅读种类数量,纵坐标对应语文成绩 。随着 “每天阅读时长” 从 “不阅读” 到 “超过 15 分钟” 变化,语文成绩逐步提升;“课外阅读种类数量” 从 “1 种” 增加到 “5 种及以上”,成绩也呈上升趋势 。通过数据变化趋势可知,七年级学生的语文成绩与每天阅读时长、课外阅读种类数量存在关联,在一定范围内,阅读时间越长、种类越多,语文成绩越高 。因此可得出结论:七年级学生每天阅读时长和课外阅读种类数量与语文成绩大体呈正比 。
故答案为: 示例:七年级学生每天阅读时长和课外阅读种类数量与语文成绩大体呈正比。
14.本题考查理解与运用材料。依据材料二 “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 把有疑问的内容全都摘抄到一本名叫‘摘抄本’的大号笔记本里。为了方便参考,还会写上出处和页码”,可建议小语摘抄有疑问内容并标注出处 ,以强化记忆。结合材料一漫画中 “有了写读书笔记这个前提,可以自由调节读书节奏,一边确认重点,一边阅读”“重读内容,直到理解为止” 等信息,可建议小语边读边做笔记,确认重点,自由调节节奏,并对不理解内容反复阅读 。
故答案为: 示例:①看书的时候把有疑问的内容摘抄到笔记本上,并写上出处和页码:②一边确认重点一边阅读;③不理解的内容要重读,直到理解为止;④自由调整读书节奏,重视自己的感受。
四、(14分)
(2025七下·惠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的琴
钱国丹
①20世纪50年代,父母前往山区,带走了三个小的弟弟妹妹,把10岁的我和8岁的弟弟阿心留在了家里。
②阿心话不多,整天沉着脑袋进进出出,好像有满肚子心事。新学期开学了,阿心自作主张,非要辍学给生产队放牛去。因为放牛一天能赚1个工分。凭这,阿心差不多能养活半个自己了。
③牧童们爱去附近的山上放牛,因为山上野草丰饶,且没有大人管束,他们爱怎么撒野就怎么撒野。阿心他们最喜欢的是扯着喉咙唱歌。那首上了央视的民歌《对鸟》就是他们的杰作:“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打铜铃哎……”
④我家东邻是五可家,他家有二胡、笛子,还有扬琴。他们几兄弟能用这些乐器奏出许多美妙的曲儿,这让阿心非常羡慕。他渴望得到一把二胡,然而按当时我家的条件,连一根二胡的弓毛也买不起。
⑤有一天,阿心带着斧子上山,砍回了一截粗粗的毛竹,放在檐廊上晾着。
⑥我家的檐廊总是空着,所以木匠阿海师傅长年累月在这里做木工。有一天,趁阿海叔回家吃饭的间隙,阿心拿起锯子对着他的那截毛竹开始锯。可是竹皮很顽固,锯口一碰就打滑。结果非但没锯进竹子,反倒把阿心的小腿锯了个口子。
⑦阿海叔饭毕回来,一看这模样,不知是心疼阿心的小腿还是心疼他自己的锯子,对阿心吼道:“以后不许乱动我的家伙!有活儿交给我干!”
⑧阿心说想做一把二胡,要先锯个琴筒。阿海叔三下五除二就弄妥了。我在一旁看着,心想,光有个破琴筒有什么用,离二胡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⑨阿海叔对阿心有求必应,用自己的零头碎料,陆陆续续地帮阿心把二胡的琴杆、弦轴、琴码都弄好了。
⑩一个雷暴天气的下午,被淋成落汤鸡般的阿心脖子上绕着一条沉甸甸的蟒蛇,连滚带爬地从山上下来。他脸色铁青,浑身淌水,我被那条蛇吓得浑身筛糠。阿心大口大口地喘着气,镇定地告诉我:“是我逮的,已经死了。”他把蛇皮剥下来,截取中间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
第二天他又砍回一根小竹子,用火将两头烤了烤,弯成了琴弓。他摆弄着琴弓,叹着气说:“最难弄的就是马尾了。”
五可家祖祖辈辈开大药房。自我记事起,他的父亲卓然先生就是坐堂医生。因为出诊的需要,他们家养着两匹高头大马。五可放马时,常用一把梳子梳理马尾巴。那马尾巴质地饱满,油光水滑,像黑色的瀑布一泻到它们的后脚踝。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阿心只要上山放牛,一准捎上五可家的两匹马。他精心挑选山坳,让马儿吃上最肥美的草,因此这两匹马见了阿心就喜形于色。
一日,那匹枣红马正咀嚼着鲜美的嫩草。阿心抚摸着吃得正香的枣红马,手从它的背部滑到它的屁股,最后落在那油亮的马尾巴上。他弹琴般拨弄着那让他着迷的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枣红马以为是遭了牛虻攻击,只是甩了甩尾巴,继续享用嫩草。阿心把那根马尾毛塞进口袋,然后移身到白马身旁,用同样的手法揪下一根马尾毛。那天回家后他找出我们家唯一的一个饼干瓶,把马尾毛放了进去。
我问揪马尾毛做什么,阿心回答道“我要揪足200根,做成一支二胡琴弓!”
时间慢慢过去,饼干瓶里的马尾毛越积越多。
一天下午,我正在河边洗菜,阿心的一个牧友一路狂奔,喊道:“阿心被枣红马踢了,快没命了……”我发疯般地往五可家跑去,见到五可正把肇事的枣红马牵向远处,那马的鼻孔在愤怒地喷着粗气,仿佛被踢坏的不是阿心倒是它。阿心躺在马厩门口,满脸是血,人事不知。
大可把阿心抱到我家床上。卓然先生也过来了,他又是掐人中,又是针灸,忙活了半天,阿心才醒过来。
阿心在床上躺了半个月,也吃了卓然先生半个月中药。待到他能起床走动时,我问他:“平日里马跟你很友好,那天它为什么变凶了?”他说:“是我太贪心,一下子想揪它三根马尾毛,枣红马怒了。”
那天五可也来了,他打开了饼干瓶,数了数阿心的“收藏”,说:“还不够呢。”第二天,五可送过来十几根马尾毛。
阿心的二胡总算完工了。虽然粗陋,但拉起“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打铜铃”,那曲调和他唱的一模一样。
(选自2024年8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5.阅读全文,补全阿心制作二胡的过程。
锯毛竹腿受伤,(1)   →(2)   →砍小竹子用火烤弯做琴弓→(3)   
1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阿心抚摸着吃得正香的枣红马,手从它的背部滑到它的屁股,最后落在那油亮的马尾巴上。他弹琴般拨弄着那让他着迷的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
17.小艾认为第 段与全文关联不大,应该删除。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18.校报设有“动物闲谈”“乡间趣闻”“梦途不辍”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①动物闲谈 ②乡间趣闻 ③梦途不辍
【答案】15.阿海叔帮忙制作琴筒、琴杆、弦轴、琴码;剥蛇皮蒙琴筒;揪马尾毛做琴弓
16.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阿心抚摸马并揪下马尾毛的场景,表现了阿心为了制作二胡的执着和细心。
17.不赞同。第 段介绍了五可的父亲卓然先生是坐堂医生和五可家养着两匹马两件事,为下文写阿心揪马尾毛做琴弓、被马踢伤后卓然先生给他医治的情节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18.“梦途不辍”栏目。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阿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拥有一把二胡的梦想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阿心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梦想多么遥远或困难重重,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决心,愿意付出努力,就能够逐步接近并实现它。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先通读全文,锁定与阿心制作二胡相关的段落,然后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如从第⑨段 “阿海叔对阿心有求必应,用自己的零头碎料,陆陆续续地帮阿心把二胡的琴杆、弦轴、琴码都弄好了” 可概括出 “阿海叔帮忙制作琴筒、琴杆、弦轴、琴码”;第⑩段 “他把蛇皮剥了下来,又截取了中间最好的一段,蒙在他之前弄好的琴筒上” 可概括为 “剥蛇皮蒙琴筒”;第 段 “我问揪马尾毛做什么,阿心回答道:‘我要揪足 200 根,做一支二胡琴弓!’” 可概括为 “揪马尾毛做琴弓” 。
故答案为:阿海叔帮忙制作琴筒、琴杆、弦轴、琴码;剥蛇皮蒙琴筒;揪马尾毛做琴弓
1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语句中 “抚摸”“滑”“拨弄”“揪” 等动词,细腻地描绘出阿心获取马尾毛时的一系列动作 。“抚摸” 表现出阿心对马的亲昵,为后续揪毛做铺垫;“滑” 体现动作的连贯性和小心翼翼;“拨弄” 则凸显其对马尾毛的珍视;“揪” 则展现出动作的果断 。这些动作生动地展现了阿心为制作二胡的执着与细心 。他为得到马尾毛,精心接近马匹,耐心操作,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对实现拥有二胡梦想的坚定追求 。
故答案为: 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阿心抚摸马并揪下马尾毛的场景,表现了阿心为了制作二胡的执着和细心。
1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构方面:第 段介绍五可家的情况,包括父亲是坐堂医生及家养两匹马,为后文阿心揪马尾毛做琴弓、被马踢伤后卓然先生为其医治等情节做铺垫 ,使故事发展更自然,情节更连贯 。内容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五可家的形象更加立体,展现出邻里之间的关系,为故事增添了生活气息 。
故答案为: 不赞同。第 段介绍了五可的父亲卓然先生是坐堂医生和五可家养着两匹马两件事,为下文写阿心揪马尾毛做琴弓、被马踢伤后卓然先生给他医治的情节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18.本题考查赏析主旨。选材角度:文章主要叙述阿心在艰苦条件下,凭借努力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制作二胡,实现拥有一把二胡梦想的故事 ,这是文章选材的核心 。主题角度:通过阿心的经历,传达出无论梦想多么遥远、困难多大,只要有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就能实现梦想的主题 ,与 “梦途不辍” 栏目主题高度契合 。
故答案为:“梦途不辍”栏目。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阿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拥有一把二胡的梦想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阿心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梦想多么遥远或困难重重,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决心,愿意付出努力,就能够逐步接近并实现它。
五、(6分)
(2025七下·惠城月考)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9.“他相信靠着个人奋斗,一步步终能到达自己理想的彼岸”,祥子奋斗的过程,经历了怎样的“三起三落”?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一起: 二起: 三起:
苦干三年买上新车 卖骆驼攒钱准备买车 (3)   
一落:(1)    二落:(2)    三落:卖车葬虎妞
20.有人认为祥子努力攒钱买车,最终还是梦想破灭,甚至沦为“行尸走肉”,从这个结局来看,祥子的奋斗是没有意义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9.连人带车被兵捉去;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虎妞出钱给祥子买了二强子的车
20.[示例]认同。祥子的悲剧主要是旧社会造成的。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军阀混战,好人没有出路,穷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即使努力奋斗,也无法在当时的社会获得幸福,所以祥子的奋斗是没有意义的。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骆驼祥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9.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三起” 解析:一起:祥子初到北平,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借勤劳和节俭,经过三年艰苦努力,终于买上了属于自己的新车,实现了成为独立车夫的梦想,这是他人生奋斗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二起:车被军阀抢走后,祥子并未气馁,他卖掉意外得来的骆驼,重新开始攒钱,希望再次买车,这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积极追求梦想的精神 。三起:在与虎妞结婚后,虎妞出钱为祥子买下二强子的车,祥子再次拥有了自己的车,尽管这次买车的方式和背景与第一次不同,但依然是他人生中拥有车的重要阶段 。“三落” 解析:一落:祥子在兵荒马乱中拉车,不幸连人带车被兵捉去,辛苦攒钱买来的车瞬间化为乌有,这是他梦想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也让他陷入了困境 。二落:祥子辛苦攒下准备买车的钱,却被孙侦探敲诈一空,使他再次失去了买车的希望,这一次打击让他的内心受到重创,对生活的信心也逐渐动摇 。三落:虎妞因难产去世,祥子为了料理丧事,不得不卖掉车,这不仅意味着他再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具,也彻底摧毁了他对生活的最后一丝希望,从此走向堕落 。
故答案为:连人带车被兵捉去;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虎妞出钱给祥子买了二强子的车
20.本题考查对名著主题的把握。认同观点分析:从社会环境角度出发,强调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军阀混战、官僚剥削、流氓敲诈等因素,使得底层人民如祥子即使努力奋斗也难以改变命运 。祥子的遭遇是那个时代无数底层人民的缩影,他的奋斗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无力,最终沦为 “行尸走肉”,从结果导向来看,他的奋斗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所以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不认同观点分析:从个人精神层面和社会批判角度入手。一方面,祥子奋斗过程中展现出的勤劳、坚韧等美好品质具有价值,即便结局悲惨,这些品质依然值得肯定;另一方面,祥子的奋斗历程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推动了作品主题的表达,从社会意义层面讲,他的奋斗是有价值的 。
故答案为: [示例]认同。祥子的悲剧主要是旧社会造成的。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军阀混战,好人没有出路,穷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即使努力奋斗,也无法在当时的社会获得幸福,所以祥子的奋斗是没有意义的。
六、作文(50分)
21.(2025七下·惠城月考)请以“这样的人让我感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讲述你的见闻,传递你的温情。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例文: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我撑着伞匆匆赶往学校。雨点打在伞面上发出“噼啪”的声响,街道上行人稀少,每个人都低着头快步行走。转过街角时,我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张爷爷。
张爷爷是我们小区的门卫,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制服,正弯着腰在雨中清理堵塞的下水道。雨水已经漫过了他的雨靴,但他依然专注地用铁钩掏着堵塞的落叶和垃圾。我注意到他的白发已经被雨水打湿,贴在额头上,制服也湿了一大片。
“张爷爷,这么大的雨您怎么还在外面啊?”我忍不住问道。
他抬起头,雨水顺着皱纹流下,却露出朴实的笑容:“这排水口堵了,不赶紧通开,一会儿水就要漫进一楼住户家里了。”
记得去年冬天特别冷,有天夜里暖气突然坏了。凌晨两点多,我被冻醒,听见门外有动静。透过猫眼,我看到张爷爷穿着厚厚的棉衣,正和维修工人一起检查管道。他的鼻子冻得通红,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格外明显。后来才知道,他为了不让住户挨冻,连夜联系了维修公司,自己一直守到凌晨四点暖气修好才回去休息。
小区里的孩子们都喜欢张爷爷。他总会在口袋里准备些糖果,见到小朋友就笑眯眯地分给他们。放学时间,他会特意站在小区门口,看着孩子们安全回家。有一次,一个小女孩摔倒了,他立刻跑过去扶起她,轻轻拍掉她裤子上的灰尘,从口袋里掏出创可贴帮她贴上。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夏天发生的事。那天中午特别热,我在小区门口看到张爷爷扶着一个陌生的老奶奶。原来那位老奶奶中暑晕倒在路边,张爷爷发现后立刻把她扶到阴凉处,给她扇风、喂水,还打电话叫了救护车。等救护车来的半小时里,他一直蹲在地上扶着老奶奶,汗水浸透了他的后背。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热心,他只是说:“谁家没有老人呢?将心比心罢了。”
张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平凡却温暖。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善良感动着周围的人。每当我看到他佝偻着背在小区里忙碌的身影,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像张爷爷这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这样的人,怎能不让我感动?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目,核心关键词为 “这样的人”“感动”,中心话题围绕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人物展开,要求学生通过讲述见闻,传递温暖情感。题目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情感表达空间,旨在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细节以及运用文字抒发情感的能力。
【题干分析】① 关键词含义分析:“这样的人” 明确了写作对象,既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如亲人、朋友、老师,也可以是陌生人,如清洁工、志愿者等;“感动” 则限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需着重刻画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品质,展现其打动人心的力量 。“让我” 强调写作视角为第一人称,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内心触动。② 写作思路阐述:“是什么” 角度:开篇可通过环境描写或回忆场景引入,如 “在拥挤的城市街头,一个普通的身影,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这样的人让我感动”,自然引出写作对象 。接着详细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如描写清洁工凌晨清扫街道时布满老茧的双手、湿透的衣衫,展现其形象特征 。
“为什么” 角度:重点叙述能体现人物令人感动之处的具体事件,可采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讲述老师深夜为学生批改作业,耐心解答问题的场景,通过 “老师揉着通红的眼睛,声音略带沙哑却依然耐心讲解” 等细节,表现老师的敬业与关爱;同时穿插自己的内心感受,如 “那一刻,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被老师无私的付出深深打动” 。“怎么做” 角度:结尾可升华主题,表达自己受到感动后的行动或感悟。如 “从那以后,我也开始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尽自己所能传递温暖,让这份感动延续下去” 。写作时常见误区包括事例平淡无奇、情感表达空洞,应选取独特且有感染力的事例,注重细节刻画,避免泛泛而谈;在详略安排上,重点描写最能体现人物令人感动的情节,弱化无关背景介绍 。开头可采用悬念式、引用式等增强吸引力;事例素材可选取抗疫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默默奉献的家人等;结尾可运用抒情、哲理语句呼应主题,如 “原来,平凡的人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这样的人,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存在” 。
【立意提取】
1.寒风中的温暖使者: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2.那抹橘色身影,令我感动不已
3.师恩似光,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4.陌生人的善意,触动我心
5.家人的坚守,最动人的温暖
【点评】这篇作文紧扣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的主题,以小区门卫张爷爷为描写对象,通过雨天疏通下水道、寒冬抢修暖气、关爱孩子、救助中暑老人等具体事例,生动刻画了张爷爷热心善良、默默奉献的形象。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以阴雨场景引出主人公,中间用多个事例展现人物品质,结尾总结升华,突出张爷爷带给作者的感动。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如 “白发被雨水打湿”“鼻子冻得通红” 等,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语言质朴真挚,情感自然流露,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平凡人物身上的温暖与力量,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