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共29张)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共29张)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教学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探究
大熊猫生活在高山有竹丛的树林中,喜食竹类,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山区是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有许多林场在该区域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以后,国家明令禁止对天然林的采伐。108 国道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建成通车,2000 年秦岭隧道开通后,原翻越秦岭主脊的干线公路被废弃。
探究
1. 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必要。
机械围栏和铁丝网的存在破坏了熊猫的栖息地环境,也阻隔了原交通线两侧熊猫栖息地的联系,不利于熊猫的生存和繁衍。
箭竹是熊猫的食物,营造箭竹林,有利于给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弥合块状栖息地之间的阻隔。
2. 108 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后,为恢复和扩展大熊猫栖息地,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议一议,这样做是否必要
栖息地逐渐远离交通线分布;分布越来越分散,呈现不连续块状。
探究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这个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如经济、文化、社会等。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01
人类
活动
特征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口数量少
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
人类活动:采集、狩猎为主
对环境的影响有限
人地关系:适应、崇拜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01
特征
人口逐渐增加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类活动: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
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
环境遭到破坏
人地关系:利用改造自然
对人地关系有一定认识,如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0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是苟况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他写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知道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道理,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春秋初期的管仲在《管子·治国篇》中写道:“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在《管子·立政篇》中写道:“辨于土而民可富。”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些论述都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人定胜天
天人相关论
因地制宜
阅读
玛雅文明,是古代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5个国家的丛林文明。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惟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与印加帝国及阿兹特克帝国并列为美洲三大文明
思考:请同学查阅相关资料推测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玛雅社会所处的环境是热带雨林,森林砍伐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加剧了生态破坏的速度。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以致危及人类生存。
玛雅古观象台遗址
思考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01
农业社会
特征
工业社会
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极大地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
人类活动: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
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规模和高度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人地关系:征服自然,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和谐论”应运而生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01
农业社会
特征
工业社会
“和谐论 ”
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地理环境;
要对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信息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01
工业社会
特征
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一系列变革。
人地关系:谋求人地协调
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活动
艾尔瓦河位于美国西北边陲,该河流的艾尔瓦大坝、格兰斯峡谷大坝分别建于1913年和1927年。大坝建成后,为当地伐木场、造纸厂及居民区等提供了生产生活必需的电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坝建成前,艾尔瓦河盛产鲑鱼。鲑鱼栖息于太平洋,在繁殖期会溯河而上,进入艾尔瓦河产卵。但是,这两座大坝挡住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也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该地区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大坝的发电功能减弱,同时,也为了恢复艾尔瓦河及其沿岸的生态环境,美国于2012年和2013年先后拆除了这两座大坝,随之艾尔瓦河重塑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在艾尔瓦河河口,淤出了一片面积较大的沙洲,为多种鱼类和蟹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同时,当地鲑鱼的数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2)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大坝挡住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
减少了河口泥沙,改变了河口生态环境,使大量生物失去了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
该地区纳入美国国家电网后,大坝的发电功能减弱。
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态度转变为积极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的态度。
活动
活动
(1)分析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当前,我们应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采集一狩猎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产业活动以采猎为主,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天然野果和打猎为生,生活资源主要依赖天然食物,资源极为匮乏,且极不稳定,所以人口增长率极低。由于人类处于自然的从属地位,环境问题极少。
农业社会:生产技术的提升,产业活动以农业为主,主要利用土地、淡水、气候等自然资源,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环境问题亦有所呈现,但依然不是很明显。
工业社会,由于工业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工业技术的大幅进步,产业活动以工业为主,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增长剧烈,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信息社会,由于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产业活动以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环境问题逐步缓解。
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经济的发展应该基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注意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活动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口激增
工业革命不断发展和推进
环境问题
不断严重
和凸显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科学技术和
工业文明
无法根本解决
生态破坏
从根本上
改变观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传统发展观念
往往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
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Road Transport
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
球性问题。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
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协调人地关系
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订了三种方案。
活动
根据表格信息,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C方案
①方案C的侵蚀量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所以对地理环境的破坏最小;
②虽然3~8年内总收人最低,但和其他方案差距并不大,长远上其总收人远远超过其他方案。
甲山村干部为了带领村民奔小康,想出一个致富的办法:利用当地的草山草坡放养黑山羊,待黑山羊长大后再卖掉。刚开始时,每家只养几只羊。几年后,每家都有了一大群羊,经济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几十倍。村民手里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由衷地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但是,由于过度放牧,该村的草场都被破坏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乙山村的自然环境与甲山村差不多。该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大力种植中草药,并在山脚下种植优质葡萄。中草药和葡萄都获得了丰收,村民收入比以前大幅度提高了,而且村里的山仍是青的,水还是绿的。村民们纷纷说,这才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1)上述两种生产致富方式中,哪一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为什么?
(2)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角度,谈一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活动
(1)上述两种生产致富方式中,哪一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为什么?
乙山村,因为乙山村的方案积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中草药和葡萄的种植既发展了经济,产生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村里依然是青山绿水,因此也实现了村里脱贫的社会效益。
甲:几只→一大群→收入提高→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乙:山上种中草药 经济收入提高
山下种葡萄 生态环境依然山青水绿
活动
传统发展模式:往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 消费水平为目的。这使得人类的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因此,要努力将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环境污染的治理: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3、生态保护: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
>
>
>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淡水资源
海洋资源
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
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农业滴灌、工业污水净化和循环利用、生活废水净化,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多种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沿海环境污染治理等。
1、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由高耗能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式转变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严格保护耕地;
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
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通常都会多养些羊来谋取更高的收入,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共同承担。如此这般,悲剧就发生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结局是所有牧民都会破产。
假如你是上述材料中的当事人,你又会怎么做呢?
活动
1、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不受地理环境制约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恶化
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初现矛盾
D.后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走向协调
2、“竭泽而渔”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课堂检测
C
A
课堂检测
读某区域某历史时期景观图,完成3题。
3、该图反映的历史时期为( )
A. 采猎文明时期 B. 农业文明时期
C. 工业文明时期 D. 现代文明时期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