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9.(6 分)【答案】①小翠是“变革时代的行动者”,她身处变革时代,正在经历农村改革浪潮;(1 分)小翠本身 性格泼辣、果断,如她敢于挪用彩礼买鱼苗支持“他”科学养殖;(1 分)小翠的行动与芦花塘改造同步,成为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张冠李戴。“循吏经常微服单行”错误,原文是“循吏经 改变自身和乡村命运的行动者,体现了农村女性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主体意识。(1 分)②翠翠是传统社会
常派出人员,微服单行”。 的等待者,她生活在上世纪 30 年代的湘西边城,接触到最多的人就是爷爷;(1 分)翠翠性格内向、含蓄、胆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的能力。A 项论据和论点不相符,由原文可知“江西 怯,面对爱情时隐忍被动;(1 分)翠翠的命运被传统裹挟,最终只能孤独地守望渡船,在传统中固守孤独。
省赣南的‘矮子步’”不能证明后面的内容。C 项,原文确实有“民间文学传承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非来自 (1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于‘保护’,反而是‘保存’”,但这是为了说明“以‘保护’为重”“一味强调‘保护’”错误,也不能因此改为“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能力。据题干可知比较要素有“时代特征”和“人物特点”两
‘保存’为重”,而应“保护”与“保存”并重。D 项扩大范围,原文是“有作为的执政者”,不是所有执政者。 个关键点:①人物特点:小翠主动挪用彩礼买鱼苗,推动技术革新(例“驮鱼苗笑盈盈”),体现改革中农村
3.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观点和论据使用的能力。C 项,原文中说“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 女性的果决;翠翠含蓄被动(如“等待傩送”),受制于传统婚俗。②时代特征:小翠身处 80 年代改革浪潮,
性”。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虽与藏族人民的生活相关,但是对藏族人民生活与藏族风俗的摹拟、创造和 行动与芦花塘改造同步(例“承包鱼塘”),象征个体突破束缚;翠翠在封闭边城(如“车路马路”提亲),命运
发明,文学属性超过了生活属性,且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载体,不是民间文学,不适合作为事实论据。 被传统裹挟。答案需结合文本细节,对比二人性格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4.(4 分)【答案】①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②首先,引用几个故事来引出中心观点:若不及时抢救 10. D 11.B
整理民间文学,我们便会失去民族文化的根脉;③然后,从“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民间文学是地方史 12.CDF 原文标点:由吾兄而上三世,世为进士。吾为文不坠教戒, 独武事未克缵厥绪。译文:从我兄长往上数三代
和民族史的重要载体”两个方面论述民间文学的重要性;④最后,发出我们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保存民间 ,世代都是进士。我写文章没有违背家族的教诲,只是 在军事方面未能继承家族的事业。“由吾兄而上”做“三世”
文学的呼吁。(每点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的定语,C 处断开,A、B 处不断;“世为进士” 语意完整,D 处断开;“不坠教戒”用来说明“吾为文”,F 处断开,E 处不断;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破题关键是理解“论证思路”,要求我们梳理文章是怎样一步步 “未克缵厥绪”用来说明“武事”,G、H 处不断。
展开论述的,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逻辑。开头部分:作者先列举了“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故事自然地引出民 13.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文学常识、一词多义的能力。C 项“遂以柩如洛阳”的“如”是“前 往、
间文学“若不能及时得到抢救整理,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这一 到……去”的意思,《项脊轩志》“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如”是“像”的意思。意思不同。B 项,《兰亭集 序》“引以为
核心观点。中间论述部分:作者从两个大方面阐述民间文学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民间文学是民间传统 流觞曲水”的“以为”可解释为“把……作为”。
生活的“活化石”,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另一方面指出民间文学是地方史和民族史的重要载体。结尾部 14.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 项属于时间顺序上的混淆。根据原文“复出,
分:作者呼吁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保存民间文学。 以监察御史参江南西道都团练军事。……元和八年,去桂州,相国尚书郑公遮留,假岭南道节度判官”可
5.(6 分)【答案】①民间文学是民间传统生活的“活化石”,其实用价值融入当地人的思想、历史、道德和审美 知他先出任监察御史,管理江南西道都团练军事,之后他离开桂州,被郑公挽留,暂任岭南道节度判官。
观念里。②民间文学是地方史与民族史的载体,民间文学通过口头传播,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风俗和传 15.(8 分)【答案】(1)(我)从早到晚为此愤慨呼喊,认为自己应当成为朝廷的得力助手,竭尽全力去贯彻天
统。③采集民间歌谣(民间文学),有利于移风易俗和推动文化大一统,进而实现政治的统一。(每点 2 分, 子的命令。(早夜,从早到晚;呼愤,愤慨呼喊;宜,应当;毕力,竭尽全力。4 个关键词各 1 分)
共 6 分,言之成理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等到(吕温)去世时,两个州的百姓痛哭超过一个月,那些路过此地的客船上的人,也必定会大声(悲 痛)地哭泣。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破题关键是明确题目要求,从两则材料中筛 (及,等到;逾,超过;客舟之道于此者,定语后置句;呱呱然,大声哭泣的样子。4 个关键词各 1 分)
选出打捞搜集民间文学的原因,需要我们逐段去寻找相关信息,并进行分类归纳。 (1)小题,除上面 4 个关键词外,“爪牙”在这里可翻译 为“朝廷的得力助手”;“通”有“传达、贯彻”之意,“通天子命”即“贯
6.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的能力。“最终理解并支持儿子的选择”,理解有误,文中未提 彻天子的命令”。(2)小题,除上面 4 个 关键词外,“死”的主语根据前文可知是“吕温”,翻译时补充完整为“等到(吕温)
及成本老汉最终理解并支持儿子,结尾仅暗示乡村变革趋势,父子矛盾未明确和解。 去世时”。每小题的 4 个 关键词要准确翻译出来。翻译完后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合理,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确保
7.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本文以‘芦花塘承包过程’为当下事件”理解 准确传达原文 意思。
有误,先后插入的“两年前父子冲突与春夜撒苗”是过去的事件,当下事件是小翠在他进修前夜去找他这 16.(3 分)【答案】不同。材料一:柳宗元认为吕恭是豪杰之士。崇尚气节,有勇略,不拘小节,博览群书;志
一事件。 向远大,有担当,弃文从军,有军事和政治才能;外貌出众、气质非凡,宽厚待人。(2 分)
8.(4 分)【答案】①第一处出现的芦花以“银白”色彩渲染了苇乡的静谧与纯净,奠定清新自然的基调,为故 材料二:苏轼批评了吕恭与裴延龄的联姻,认为这不符合世人对士君子的道德要求。(1 分)
事的发生营造了诗意的环境。芦花的洒落暗示人物情感如自然般纯净,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②第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6 页)二处“铺满芦花儿的小路”是小翠与“他”相会的小路,芦花象征着二人美好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梳理柳宗元对吕恭的评价:材料一,“尚气节,有勇
情,含蓄又真挚,小翠踏花 略,不事小谨”直接表明吕恭崇尚气节,有勇略且不拘小节;“读纵横书,理《阴符》《握机》《孙子》之术”体
而行,是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每点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现出他博览群书。“早夜呼愤,以为宜得任爪牙,毕力通天子命”反映出他志向远大,有担当,渴望在军事
【解析】本题考查艺术鉴赏的能力。首先找到“芦花”出现的位置:第一处描写环境(洒向水面、田埂),第 上有所作为,弃文从军也侧面表现出他具备军事和政治才能。“恭貌奇壮,有大志,信善容物”说明他外
二处描写小翠的行动路径(铺满芦花儿的小路)。结合前后情节,分析“芦花”与人物情感、情节发展的关 貌出众、气质非凡,并且诚信待人,善于包容他人,在柳宗元眼中是豪杰之士。梳理材料二苏轼对吕恭的
联,结合文意来看,答案可从环境渲染与情感、情节象征方面分点作答。 评价:材料二重点提及“又云恭之妻裴延龄女也。孰有士君子肯为裴延龄婿者乎”,主要是针对吕恭与名
声极差的裴延龄联姻一事进行批评,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世人对士君子的道德要求。 由表及里,从字面到隐喻,结合历史与现实,点明诗人于“直”“达”中暗藏忧愤的创作匠心。
【参考译文】 19.(6 分)【答案】(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材料一: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吕氏家族世代居住在河东地区,到吕延之这一代家族开始兴盛,吕延之凭借御史大夫的身份担任浙 (3)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东道节度大使。吕延之生吕渭,吕渭曾任中书舍人、尚书礼部侍郎,担任湖南七州的刺史。吕渭育有四 (每空 1 分,共 6 分,有错字、漏字、别字该空均不得分)
个儿子,分别是吕温、吕恭、吕俭、吕让。吕温官至尚书郎,朝廷追封他到右仆射。 【解析】理解性默写的核心是“理解”,通过这种题型,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机械背诵的层面,而是能够真
吕恭字敬叔,他的另一名字叫宗礼,也有人把宗礼当作他的字,他实际上是吕氏家族的嫡子。吕恭 正理解文本的含义、情感、主旨和结构。第(3)小题是开放性试题,如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即可给分。
崇尚气节,富有勇谋,不拘泥于小节。他研读纵横家的书籍,研习《阴符经》《握机经》《孙子兵法》等兵书 20.B 【解析】文中没有语意的转折,“但是”在句子中多余,可删掉。
的谋略,他说:“我是姜太公的后代。祖父和父亲,都曾统领一方。当今天下即将走向太平,但蔡州、兖 21.B 【解析】B 项的“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和文中“涂料之王”均表特定称谓。A、C 项的“百里千刀一斤漆” “大清
州、冀州、幽州,以及一些外族还违抗朝廷命令。(我)从早到晚为此愤慨呼喊,认为自己应当成为朝廷的 国要完”均表引用。D 项的“说不尽的阿 Q”表强调。
得力助手,竭尽全力去贯彻天子的命令。”他写文章都表达出这样的志向。他又说:“从我兄长往上数三 22.(3 分)【答案】A:弥足珍贵/来之不易 B:言过其实/夸大其词(辞)/危言耸听 C: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代,世代都是进士。我写文章没有违背家族的教诲,只是在军事方面未能继承家族的事业。”于是他放弃 (每空 1 分,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文学投身军旅。他跟随山南西道节度府担任掌书记,参与谋划,因与上司意见多有不合,凭借试守军卫 A 处前文“百里千刀一斤漆”强 调生漆获取艰难,应填“来之不易”等强调难度或“弥足珍贵”等强调珍贵的成语。B
佐的身份加授协律郎,后被举荐为长安主簿。之后又出京,凭借监察御史的身份管理江南西道都团练军 处后文“但漆树容易 引起过敏”提示前文应弱化“咬人树”的夸张性,此处应填“言过其实”等表示否定的成语;C 处,
事。节度使府上表举荐他为殿中侍御史,又担任桂管都防御副使。元和八年,离开桂州,相国尚书郑公 结合上文 可知,本句在说生漆的作用,此处应填“不可或缺”等表示很重要的成语。
挽留他,暂任岭南道节度判官。到广州后,他患上疟疾并伴有水肿病,于六月二十八日去世。他的妻子 23.(5 分)【答案】甲:中国使用漆的历史悠久 乙、丙:既……又……/不仅……而且(还)…… 丁:导致过敏的主要成
裴氏,是户部尚书裴延龄的女儿。他有三个儿子:名叫吕爽、吕瓌、吕特;三个女儿:名叫吕环、吕鸾、吕 分是漆酚 (关联词 1 分,补写各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倩,都还年幼。在归途中吕倩又夭折,于是就带着灵柩前往洛阳,将他合葬于家族大墓,特撰写此墓志。 【解析】本题考查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根据后文“出土的漆弓,距今约 8000 年”,应填“中国使用漆的
吕氏家族世代为官且多居高位,都有道德操守,理应在当世兴盛。吕温与吕恭以豪杰闻名,了解他 历史悠久”;乙、丙处,所在句在介绍漆树,根据内容这里的关联词可以用表并列关系的,如“既……
们的人认为他们必定能建立王功,造福百姓。不幸的是吕温任衡州刺史时,年仅四十就去世了。吕恭还 又……”,还可以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如“不仅……而且(还)……”;丁处,前文列出了生漆成分,后文谈过
没来得及管理百姓,年仅三十七岁也去世了。世上难道存在像吕温、吕恭这样具备才能却没来得及施展 敏处理,又说“漆器成品不再释放漆酚”,可知此处需点明致敏源,填“导致过敏的主要成分是漆酚”。
的人吗 吕恭相貌奇特雄伟,胸怀大志,真诚善良能容人,本应长寿且有大成就却未能如愿。吕氏家族 24.(3 分)【答案】①运用了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1 分)②“摇身一变”赋予生漆以人的动作,形象地
的家道该如何振兴呢! 铭文写道: 描绘了生漆变为深琥珀色的大漆;“化身为‘调色大师’”则通过比喻,将加入色粉之后的大漆比作技艺高
那逝去的美好风范啊已不可追,那宏大的志向啊如今归向何处 吕君离我而去,我又能依靠谁呢! 超的调色大师,生动展现了其丰富的色彩,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大漆的美妙变化。(2 分)(意思对即
材料二: “摇身一变”将生漆变化拟人化,“调色大师”将大漆比作调色师。点明修辞手法并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柳宗元竟然敢做出荒诞虚妄之事,并且对此毫无疑虑。吕温曾在道州、衡州做官。等到(吕温)去世 25.(60 分)
时,两个州的百姓痛哭超过一个月,那些路过此地的客船上的人,也必定会大声(悲痛)地哭泣。即使是 【写作指导】
像子产那样贤能的人恐怕也达不到这种程度,吕温又凭什么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呢 柳宗元称赞吕温的 材料中的诗文展示了“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诸葛亮竭尽心力于国事的忠诚、范仲淹天
弟弟吕恭也是贤能豪杰、远超常人,还说吕恭的妻子是裴延龄的女儿。哪有有识之士、正人君子愿意做 下为先的格局、林则徐不计个人祸福的担当,这些精神在当下依然能燃起我们的报国之志。题干中明确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6 页)裴延龄的女婿呢 柳宗元与王伾、王叔文交往,这和与裴延龄联姻相比大概 要求学生围绕“精神传承与时代担当”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写作时要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①历史传
也没好到哪里去。吕恭是裴 承,“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自古就有,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②现实意义,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全球
延龄的女婿这件事没有在史书中记载,应该把它揭示出来,这件事见于柳宗元文集里的《吕侍御恭墓志》。 化的机遇和挑战,各行各业的人民秉持“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必能有助于中国应对挑战,推动全社会
17.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B 项,“暗含诗人对未来的憧憬”这一说法与诗意不符。 的进步;③青少年责任,学生们应继承这种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结合,未来在民
诗人表达的是对往昔盛景的怀念,而非对未来的期待。 族复兴中勇担使命。写作时,忌简单罗列诗句,需揭示材料的内在关联,如都体现“超越个人得失”;忌空
18.(6 分)【答案】①韦庄的诗歌语言看似平直浅显,实则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如开篇表面描写扬州昔日的 谈“爱国”,应深入分析具体精神特质,如奉献品格等。
繁华,实则也暗含着对统治者沉迷享乐、不思进取的讽刺。②诗歌情感看似旷达洒脱,实则沉郁悲凉,充 【参考立意】
满忧患意识。如表面用典故调侃历史人物,实则流露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 ①千年担当,一脉相承;
忧虑。(每点 3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②生命的注解:小我与大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首先拆解刘熙载评语,明确“似直而纡”指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向语言表层的直白与深层的含蓄,“似达而郁”对应情感表面的洒脱与内在的沉郁。分析时需紧扣诗句, ④以天下为己任,做时代担当者;
⑤青春如火,照亮家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