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1.1 认识化学科学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形成 “提出问题 — 实验验证 — 得出结论” 的科学探究思维,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2.化学观念与科学思维:通过化学发展史的学习,认识化学学科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如波义耳的实验方法论对化学发展的推动。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体会化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增强 “化学服务于社会” 的责任感。了解中国古代化学成就和现代科学家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科学的兴趣。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 1.化学的研究范畴。 2.化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成就。3.化学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学习难点 1.从宏观现象抽象出微观本质。 2.理解化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建立 “化学与生活、科技、社会密切相关” 的整体认知。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人们从还没有出现“物质”概念的远古时代开始,就一直在思索与探究: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利用物质或创造新物质?……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思索与探究不断深入,出现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等基于物质观察和实践的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有哪些特点呢?有趣而神奇的化学PART 011.化学的概述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不是物体)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自然科学。化学常通过实验来探究和揭示自然界的规律,有着独特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将见到几个有趣的实验,通过分析实验操作、实验条件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可以展开思维,证实以前的一些猜想,或者从中发现未知的知识。2.会“跳舞”的红豆(1)在一个烧杯中加入 3 小勺小苏打,再加入少量白醋,观察现象。(2)向上述烧杯中再加入一小把红豆,加入适量白醋,观察现象。你能描述和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吗?2.会“跳舞”的红豆(1)现象:产生大量气泡。解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现象:产生大量气泡,红豆上下翻滚。解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推动红豆在液体中上下翻滚。3.棉花燃烧实验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在我们的印象中,可燃物一般都需要点燃后才能燃烧。那么,不直接点燃,物质能燃烧吗?如图所示,在一个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有少量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地向下压,棉花能燃烧,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棉花燃烧实验3.棉花燃烧实验【交流讨论】迅速下压活塞时,活塞对筒内气体做功,使筒内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乙醚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时,乙醚燃烧,进而引发棉花燃烧。4.烧不坏的手帕将 20 mL 95%的酒精溶液和 10 mL 水混合。将一块棉布手帕浸入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至半干。如图所示,钳夹持手帕,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火焰熄灭后,可以观察到手帕并没有被烧坏。你能解释原因吗?烧不坏的手帕4.烧不坏的手帕【观察思考】手帕上的水蒸发吸收大量的热量,温度达不到手帕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手帕不燃烧,所以没有被烧坏。5.探究微观粒子的特性【实验探究】实验 1:向烧杯 A 中加入 20 mL 蒸馏水,滴入 2~3 滴酚酞溶液,得到甲溶液。向甲溶液中滴加 1~2 滴浓氨水,观察实验现象。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实验 2:在烧杯 B 中重新配制 5mL 甲溶液,在烧杯 C 中加入3~5 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你如何解释产生的现象?【基于实验观察展开思考】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通过分析实验操作、实验条件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可以展开思考,证实以前的一些猜想,或者发现未知的知识。5.探究微观粒子的特性实验1 实验2实验 操作实验 现象向蒸馏水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继续滴加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一段时间后,烧杯B中溶液变红5.探究微观粒子的特性实验1 实验2实验 分析实验 结论 应用 无色酚酞溶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遇浓氨水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从烧杯C中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后形成氨水,使烧杯B中溶液变红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闻到花香、酒味,湿衣服会被晒干,敞口容器中的水或酒精会不断减少,都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5.探究微观粒子的特性对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理解:1.无论物质处于什么状态,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2.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如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3.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无法看到,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较小固体的运动,如尘土飞扬等不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历史悠久的化学PART 021.化学的发展化学是在人们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探索和应用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人类最初只是用石头、树木等天然材料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2)我国古代化学工艺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新石器时期就能烧制陶器;殷商时期就能冶炼、铸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已能熟练掌握铁的冶炼技术,并用于各种器皿、农具和兵器的制造。②中国古代化学工艺为世界化学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评价道: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从中国传出去的。1.化学的发展火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雏形记载意义春秋中期,我国劳动人民发现将木炭、硫黄和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点燃能剧烈燃烧宋代时,曾公亮和丁度所著的《武经总要》中明确记载了三种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火药配方火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1.化学的发展(3)近代化学发展阶段时间 成就1661年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其著作《怀疑的化学家》中提出:化学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从而认识物质的本性1775年 前后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了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运用定量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1803年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1.化学的发展(3)近代化学发展阶段时间 成就1811年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奠定了近代原子分子学说的基础1869年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化学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提出了元素周期律清代 我国著名学者徐寿参与翻译《化学鉴原》并编写了多部化学著作,对化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1.化学的发展(4)20世纪初,随着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进步,科学家逐步揭示了原子、分子的结构,对化学反应规律的探索、物质结构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此,化学科学进入了现代化学的发展阶段。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拓展视野化学是中心科学随着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化学核心知识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并与其他科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但推动了化学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交叉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今天的高新技术发展,更要依赖于化学的知识和方法。要实现令人神往的宇宙航行,需要以化学为基础研制的新材料和高效燃料;制造先进的计算机,需要通过化学反应研制的半导体材料……化学在相关科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被称为现代科学体系的“中心科学”,是 21 世纪最富有创造性的科学之一。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PART 031.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1)化学创造了大量的新物质,解决了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化学家通过模拟自然固氮,解决粮食危机问题。合成氨工厂2018—2022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3)化学家利用太阳能,通过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可作为燃料或粮食的有机化合物,缓解温室效应加剧,解决粮食危机问题。(4)化学科学在治疗疾病、保持健康方面提取和研制合成药物。1.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5)“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对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至关重要。新型武器的研制和武器性能的提高同样离不开化学科学。航天航空领域所需的新型高效推进剂,高强度、耐高温、抗老化的新型材料的开发研制也都需要化学科学支撑。2.中国化学家徐光宪(1920—2015),著名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关于稀土分离的全新理论以及相关的公式和计算程序,设计出新的工艺流程,使我国稀土分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2008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闵恩泽(1924—2016),著名石油化工专家,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我国绿色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对我国炼油工业的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2007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归纳总结认识化学科学有趣而神奇的化学历史悠久的化学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化学的概述化学实验有着独特的魅力:探究微观粒子的特性化学可以创造出性能各异的材料古代化学工艺近代化学发展现代化学帮助解决粮食危机和粮食安全问题帮助解决气候变暖与能源短缺问题促进国防科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在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发展发挥巨大作用随堂训练1.如图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加入两勺小苏打,少量多次加入白醋,放入红豆。观察到红豆在玻璃杯内上下翻滚。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红豆体积小,质量轻C.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推动红豆在液体中上下翻滚D.红豆下沉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D随堂训练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生产过程没有涉及化学工艺的是( )A.琢磨玉器 B.造纸 C.烧制陶器 D.冶炼金属3.下列所体现的内容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①生产化肥 ②色彩丰富的服装 ③合成药物 ④用途各异的材料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AB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