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1.2 化学研究什么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通过蜡烛燃烧、镁条反应等实验,学会观察、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并能通过对比分析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培养实验操作和证据推理能力。能设计简单实验验证物质的性质,体会 “实验是化学研究基础” 的科学方法。2.化学观念与科学思维:建立 “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的基本观念,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生成新物质,同时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研究物质变化规律,认识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增强 “科学服务于生活” 的意识。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及实例判断。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辨析,并能根据性质解释用途。3.化学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学习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并能用微粒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2.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推导物质性质。新课导入为什么火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为什么湿衣服晒干后水不见了?这两类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PART 011.蜡烛燃烧实验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时时刻刻都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并能发现许多与物质变化有关的现象。仔细观察这些现象,我们将得到更多新的发现。借助科学方法研究这些现象,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食品变质冰雪融化金属锈蚀铜丝1.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探究】蜡烛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各种蜡烛虽然颜色及形状存在差异,但主要成分都是石蜡。1. 请根据生活经验,描述蜡烛燃烧的现象。2. 请按表所示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安全,防止点燃其他物品,避免烧伤自己或他人。蜡烛的燃烧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1.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1)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实验中为白色(以实物为准),固态,圆柱状(或其他形状)可以看到明亮的火焰,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1.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4)迅速向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5)将一小段粗玻璃管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6)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烧杯内壁有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玻璃管口上端有“白烟(石蜡固体小颗粒)”冒出吹灭蜡烛的瞬间,看到“白烟”升起蜡烛熄灭后,液态石蜡凝固1.蜡烛燃烧实验【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得蜡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说明蜡烛燃烧产生热量。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干燥的烧杯,可以看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在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将玻璃管置于火焰中,可以看到从蜡烛火焰中引出了一缕“白烟”,“白烟”可以被点燃。在吹灭蜡烛的瞬间,同样可以看到“白烟”轻轻升起。蜡烛熄灭后,液态石蜡因温度降低而重新凝固。1.蜡烛燃烧实验【方法引导】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仪器并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观察记录的内容包括: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物质的颜色与状态的变化、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等);变化后新生成的物质的颜色、状态等。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从刚才的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谈谈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受热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随着温度的降低,液态石蜡又变为固态。这些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即在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水壶里的水加热沸腾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也属于物理变化。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发光、放热,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即在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铁器、铜器表面生锈,水分解成氢气、氧气等,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又称为化学反应。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本质区别实例联系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宏观: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没有改变宏观:有新物质生成微观:微粒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微粒水结成冰、石蜡融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碘升华等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等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物质变化中的“不一定”1.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墨汁滴入水中水会变黑、水沸腾产生气泡、饱和食盐水蒸发溶剂产生沉淀等都是物理变化。有些化学变化可能没有明显现象。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车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都属于物理变化,而火药爆炸、天然气爆炸等属于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变化释放能量吸收能量燃烧释放光能、热能;电池释放电能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光能)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念性质确定性质内容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由感官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可燃性、助燃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观察思考】取少量碳酸氢铵粉末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图 1-30)。观察实验现象,将实验结果记录于表 1-2 中。基于现象,你能得到哪些结论?你的假设是否正确?请总结化肥变少的原因并思考保存碳酸氢铵化肥的注意点。加热碳酸氢铵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保存注意点试管中的白色粉末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 碳酸氢铵化肥应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那么,碳酸氢铵分解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碳酸氢铵具有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PART 021.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燃着的火柴熄灭后在火柴梗上出现黑色物质;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玻璃片,在玻璃片下方可看到黑色物质;烤红薯时,如果温度过高,红薯表面会变焦,烧烤时间越长,变焦的程度越大。你是否想过,这些黑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图所示,取少量葡萄糖、砂糖和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加热,直至完全烧焦,观察发生的现象。试讨论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分别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实验结论:木柴、石蜡、砂糖和面粉等物质中均含有碳元素,这些物质烧焦或烤焦后得到的黑色物质的主要成分都含有碳。1.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物质都由元素组成人们不断地探索物质的组成,发现世间万物仅由90多种元素组成。有些物质仅由一种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氮气由氮元素组成,金刚石、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更多的物质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组成,如二氧化碳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1.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2)物质都由微观粒子构成在研究物质组成的同时,科学家还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深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人们发现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各种纯净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物质组成和结构的不同导致了物质性质的差异)。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PART 031.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1)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密切相关,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用途决定反映性质反映决定变化(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制造各种产品人们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为原料,通过化学工艺可以制造、合成价值更高的药物、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等产品。归纳总结随堂训练 1.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 白玉为床,金作马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⑤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⑥D随堂训练2. 1773年和1774年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发现一种新的气体,②后经拉瓦锡确认,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③这就是我们现已熟知的氧气。④氧气是无颜色无气味的气体,⑤它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⑥但氧气能腐蚀钢铁等金属,使它们生锈,⑦少量氧气能微溶于水。 叙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 两句; 叙述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 两句。 ④⑦⑤⑥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