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鉴赏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鉴赏 课件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语文中考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理解鉴赏
文言文阅读鉴赏案例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
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
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
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阅读鉴赏案例
【乙】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
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⑧计之也!”惠王曰:“善!”乃
止。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
燕国。④曝:曝晒。⑤拑:同“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
同“擒”,捉住。⑧熟:仔细。、
文言文阅读鉴赏案例(2019·河池)
【乙】文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
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
蚌马上闭拢甲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
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
去,就会有死鹬。’两个不肯放开对方,(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一起捉
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
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夫了。所以希
望大王仔细考虑出兵之事。”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
燕国)。
考点1:文言文实词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B.臣之妻私臣(私下)
C.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担心)
D.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下雨)
思路解析:题目考查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在解题时,
应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加以分析。此外,应注意文言词汇的特殊用
法,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A项中“面”和B项中“私”均为课下注解中的重点词汇,使用“积累
法”即可找出答案。B项“私”意思是“偏爱”,故选B
B
考点1:文言文实词
方法指导
文言文实词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
字几个考点,理解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几种方法:
1、扩词法。给单个文言词组词,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
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注意积累教材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特殊现象。
3、揣测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语义。
课外文言文考查课外文言实词的理解,但是与已学过课文中的文言
词汇有联系,遵循原则是“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因此复习时,
要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归类整理识记
考点2:文言文虚词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何陋之有
B.吾妻之美我者
C.故愿王熟计之也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思路解析:题目考查文言虚词用法。解题时,使用“句意分析法”
即可。例句中“之”是代词,代指这件事;A.宾语前置的标志;B.位于
主谓之间,取消语句独立性;C.代词,代指这件事;D.结构助词,的;
故选C
C
考点2:文言文虚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都有好几种意义
以及用法,要熟记每个虚词的意义
以及用法,根据虚词的不同意义和
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
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
相关考题
考点2:文言文虚词
2.常见的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辨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句意分析法
结合语境、上下文和整个语句的含义,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推
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②代入检验法
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意义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去检验,就
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③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
以先将这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代入语句中去理解,然后将其中能确
定的虚词的意义用法代入另外一句,看语句是否讲得通,以此筛选答案
考点3:文言文语句的断句(朗读节奏划分)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
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
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D.【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
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A
考点3:文言文语句的断句(朗读节奏划分)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
朗读节奏的划分。解题时,首先要
理解句意(句意:如今齐国有方圆千
里的疆土);其次要注意古今异义词,
如“地方”(语句中“地”作疆土、
土地解;“方”意指“方圆”)在划
分朗读节奏时须断开
【参考答案】朗读节奏应划分为:
今/齐地/方千里
考点3:文言文语句的断句(朗读节奏划分)
方法指导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主谓之间作停顿,谓宾之间作停顿,宾补之间作停顿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语句在主语、谓语、宾语之间停顿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语句在谓语、宾语、宾语补语之间停顿
考点3:文言文语句的断句(朗读节奏划分)
2、根据句首的发语词、连接词、关联词确定朗读节奏
句首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譬如:“盖、夫”可在
其后作适当停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上下文起衔接作用的句首连词后要作朗读停顿,譬如“至于、至
若、若夫、已而”等词用在语段开头,紧密衔接上下文,其后作停顿
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岳阳楼记》) 
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考点3:文言文语句的断句(朗读节奏划分)
2、根据句首的发语词、连接词、关联词确定朗读节奏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如使、故、是故、而、若、然则”,多
数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朗读时在其后作停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然则∕北通巫峡 (《岳阳楼记》)
考点3:文言文语句的断句(朗读节奏划分)
3、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字后要稍作停顿,这样朗读使整
个语句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捕蛇者说》)
考点3:文言文语句的断句(朗读节奏划分)
4、根据文句内在的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语句确定朗读停顿节奏,要先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理解文
言语句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譬如:其一犬坐于前,
语句中“犬”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
状语。语句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的前面。因此,这
个语句停顿节奏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根据文言句的正确意思来把握正确的停顿节奏,相类似的语句如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考点3:文言文语句的断句(朗读节奏划分)
5、其他文言语句节奏划分方法
①表示转折关系的语句,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例: 人不知/而不愠
②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位置作停顿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 “也”“乎”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④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
文体名后面要停顿
考点4:文言文语句翻译
4、把【乙】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思路解析】
1、首先回到语境中(通读全文),然后结合注释读懂选文,运用“对、
换、留、删、补、调”的方法逐字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语句的关键实词(“方”为副词,正;“曝”指曝晒)、虚词
(“而”表并列;“其”代指“蚌”)、特殊句式
3、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将翻译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4:文言文语句翻译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文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①对: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②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③留:保留文言文中的部分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譬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
今意义不变的词语
考点4:文言文语句翻译
方法指导
④删:删去文言文语句的某些虚词。部分虚词在语句中只起语法作
用,只要不影响语气,可删去不译。部分句首发语词、在句中表示顺接
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作用的结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⑤补:补出文言文语句的省略成分
⑥调:调整语序。譬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在翻译时
就要把倒置成分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考点4:文言文语句翻译
3、特殊文言文句式的翻译
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有:
①判断句——
第1种: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基本形式是“……
者……也”“……者”“……也”
第2种: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
定或否定判断
第3种:不用判断词,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其是否为判断句
②被动句——
用“于”“为”“为……所”“见”等标志词表被动
没有被动词,隐含被动义,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其是否为被动句
考点4:文言文语句翻译
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有:
③倒装句——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
④省略句——
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省略数量词及定语
⑤固定句式——
“不亦……乎”“得无……乎”“如……何”“然则……”
考点4:文言文语句翻译
4、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的内容,
不随心所欲、抛开原文、凭空编造
“达”就是要通顺流畅,不要使
语句文白夹杂
“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
语句生动优美
考点5:文意理解与概括
 5、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甲】文中写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
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
中。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
利”。
D.【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
法论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考点5:文意理解与概括
思路解析: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
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
代入概括验证。A.朗读节奏划分“考点三”已分析;【甲】文中邹忌以
自己的亲身经历设喻,推及治国之道的层面,以妻、妾、客的“私
我”“畏我”“有求于我”这三种情况类比齐威王身处的环境——“宫
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劝谏君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乙】文
苏代通过“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设喻讽谏惠王。B、D两项表述无误。C.
【甲】文选自《战国策》,原文中有“门庭若市”一词,“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由【乙】文故事概括而来,表述无误。
考点5:文意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
切入点,仔细分辨,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辨哪些语句吻合
题干所涉及的内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结合作
者的思想感情整体分析,从而探究出问题的答案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
考点6:比较探究(含写作手法)
6、【甲】【乙】两文都是叙述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结合【乙】文,
请具体说明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
思路解析:题目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解答关键是根据题目
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乙】文中苏代劝
谏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参考答案】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
不仅增强谏言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意蕴无穷,让赵惠王能够
清楚明白当前形势和自己国家的所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
放弃攻打燕国
考点6:比较探究(含写作手法)
方法指导
题型1:内容对比分析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
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
艺术特色的异同,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基
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
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
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考点6:比较探究(含写作手法)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
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
弄清各自表达内容,找出各自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①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
应内容;
②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
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
③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④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
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
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考点6:比较探究(含写作手法)
题型2:写作手法对比分析
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和抒情是考查重点
①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逼真传神、生动
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感受到强烈艺术感
染力。
②议论: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③抒情:直抒胸臆,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
让强烈感情直接倾泻而出;间接抒情,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考点6:比较探究(含写作手法)
2、表现手法:
①侧面描写(烘托):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②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③抑扬: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
使情节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④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
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⑤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⑥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⑦虚实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可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
阔的审美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