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届新高考临门卷7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2025届新高考临门卷7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新高考语文原创卷(7)答案解析
1.【答案】D
式、论证方法、论证语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
论证结构:论证结构可从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两个层
力。D项,“均”说法过于绝对,同时于文不符。根据材
面思考。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总一分、分一总、
料二第一段“我国古代许多诗词作品都在自觉不自觉地
总一分一总)、对照式(正反对比式、破立结合式)、层进
演绎若、表现若这种朴素的生态美意识”可知,我国古代
式、并列式。
许多诗词作品都具有生态美意识,但并不是所有诗人都
论证方式:看文本是通过立论还是驳论来论证观点。
具有这种意识。
立论式,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
2.【答案】D
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一批驳错误观点一提出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
观点。
能力。D项,“是想要以此证明它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一般分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
系的反映源远流长”错,根据材料二“从上述作品里…
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
所感受到的是人在自然环境中得到的舒适、抚慰和快乐
论证语言:论证语言的特点一般有:准确严密、简浩、鲜
的满足感、幸福感…从这样的作品中分明能够体味出
明、生动等。
诗人们那种对自然生命的体验状态,在这种体验中,人
5.【答案】①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获得了与自然生命交流的情感满足和欢乐”可知,作者
汲取智慧。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我国古
依次用历代诗句作为论据,是为了证明人与自然相融相
代许多诗词作品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演绎、表观朴煮的生
生,人与万物是平等的关系。
态美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古人丰富的生
3.【答案】B
态文化意识,可以给予我们重要启示。②建设生态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二
明,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人与自然同
侧重论述生态美表现为人可以在和自然生命的和谐交
生共存,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
流中获得满足和幸福。A项“松下问童子”勾勒出一幅
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统治者,人与万物是平等的、相互依
幽静的山林画面,表层上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的地点,
存的关系。③建设生态文明,应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
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谊染出隐者高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
逸的生活情致。C项描绘了一幅静谧而优美的山林景
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
色,给人以清新悦耳之感。D项描绘了山峰高耸人云、
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把建设美丽中国
销壁之上枯松倒挂的惊险奇景,展现了白然的雄伟与壮
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④建设生态文明,要若眼
丽,令人惊叹不已。故A、C、D三项均适合用来作材料
于持续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深刻总结西方现
二的论据。B项,诗人选取了“明月”“短松冈”这两个凄
代化进程“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
清幽独的意象,并未获得与自然生命交流的情感满足和
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
欢乐,诗句抒发的是个人心中的“断肠”之情,故不适合
共生的可持续的现代化新道将。(答出一点得2分,答
用来作材料二的论据。
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6分。)
4【答案】①论证结构清晰严谨: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
进行论证,先从理论角度出发引出中心话题“古代诗词
力。根据题干中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如何更好
中的生态美意识”,然后具体分析探讨古代诗词中生态
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两则材料”“启发”可知,本题要
美意蕴的体现,以及这种体现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基础。
图绕“如何更好地推动生念文明建设”这一点,将两则材
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②论证方法多样且灵活:材
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炼概括。
料二在论证过程中灵活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根据材料一、二中的大量诗句可知,我国古代许多诗词
如,列举大量典型的论据黛春日》《题君山》《采莲曲》《绝
作品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演鲜、表现朴素的生态美意识
句%天平山中《沙湾放船》:同时广泛引用历代诗句,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戡着古人丰富的生态文化
从而有效地支持论点并增强文章的可信度。③语言质
意识,可以给予我们重要启示。综合材料二可知,建设
朴严谨:材料二的语言表达质朴严谨,没有过多的华丽
生态文明必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庄
辞藻和修辞手法,而是注重通过清晰、准确的表述来传
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齐一”,
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棚。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加易
主张人与自然同生共存,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
于理解和接受。(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
不是统治者,人与万物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根据题
态文明建设,应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字
干,要求分析的是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有的事业;生态文明非一朝一夕可实现,因此必须若眼
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的顺序依次为:论证结构、论证方
于持续发展
一答26新高考
语文临门
12卷
2025届新高考语文原创卷
7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于松树的神话,文学中的松树,仿佛已不再是自然界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的生态链中的一环,而是神仙之地所有,因此松在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学中也总有幽洁高雅之气息,隐士便因之与松树同
材料一:
时出现在文学创作中。如唐代韦应物的诗《秋夜寄
《诗经·卫风·竹竿》诗云:“淇水滺悠,桧楫松
丘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
舟,驾言出游,以写我沈。”所谓“桧楫松舟”,即桧木
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的诗中,松子坠落,山谷空旷,
作的楫,松木作的舟。诗人驾着松舟,划着桧楫,宣
和居于其间的“幽人”互相映衬,营造了一个幽静雅
泄着内心的忧伤。
致的环境,不同于喧嚣的人间。生活在这里的“幽
松木质坚,故古人用以作舟,《竹竿》中的“桧楫
人”,想必是位世外高人,而只有世外高人,才会选择
松舟”主要还是强调它的功用。而《楚辞》中的“松”
这样空旷幽静但不乏寂寥的环境生活。总之,松树
呢?《山鬼》曰:“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意象在后世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都与诗、
既含睇兮又宜笑…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
骚中的松息息相连。
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
(摘编自李杰玲《从诗、骚草木意象看人文生态
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离
教学思想的拓展》)
骚草木疏》及《离骚草木疏补》详细介绍了松树的一
材料二:
些功用、品种,突出其生态特征。松树耐寒不调的品
海德格尔也曾提出“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将
性使诗人联想到坚贞不屈的君子,所以,“荫松柏”是
人类“诗意化栖居”的精神家园奠定在人与自然与社
“香洁自修”的表现,松树也因此有了高洁的品格。会和谐协调的坚实“生态平等”的基础之上。从生态
这种品性在诗、骚之后的诗歌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审美的角废审视生命,不是着眼于某个个体或物种
写松树的诗歌可谓多矣,如左思《咏史》:“亭亭山上
的存在方式,而是超越了将生命仅仅理解为人的生
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
命的局限与狭隘,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
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限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
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看待生命,尊重生命的
以松柏自比,赞扬了松树坚贞不屈的本性,也寄托了存在和发展状态。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天
对自己的希望,希望自己能像松树一祥不屈不挠。
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齐一”,就是说人是自然界
松树本来只有生态特性,但诗人赋之以人化的
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统治者,人与万物是平等的、
情感、品格,使它成为艺术意象。自古诗人就将松树
相互依存的关系,同生共存才能持续发展,走向生命
归为“香洁嘉木”,并赋予松树高洁的品性,之后,写
的光辉历程。我国古代许多诗词作品都在自觉不自
到松树,往往显出高洁的人格情怀,又因为有许多关觉地演蜂看、表现着这种朴素的生态美意识。
·7-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