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学考)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学考)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余姚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政治学考答案
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分,共3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填T,错误填F。)
1 2 3
F T F
单选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B A D C C D B D A A
15 16 17 18 19 20
D D B B A C
三、选择题Ⅱ(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22 23 24 25 26 27
B C C A C C B
四、综合题(共34分)
28.(1)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提出因地制宜、以水定绿的治沙策略,走出一条符合新疆实际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②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治沙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科学治沙的重要指示精神,综合采用科学治沙技术,实现固沙阻沙治沙。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现锁边“合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6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求从客观的社会实际出发。国家在综合考虑我国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以及全球绿色转型进程面临波折等因素而作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策。(3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意见》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于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分)
(1)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对全面深化改革整体布局的深刻把握,有利于推动各领域改革的协同。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经济体制改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充分发挥对全面改革的牵引和推动作用。(8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3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不断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2分)
30.(1)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月球、探测器、科研人员、航天员以及探测过程都是客观的,也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将“嫦娥工程”为三个阶段,逐步实施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需要科研人员、航天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嫦娥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行业和部门合作完成,具有社会性;“嫦娥工程”三个阶段的实现过程,也是历史的发展着的。(6分)
(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嫦娥工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现代科技的限制,月球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嫦娥”系列所取得的成就加深了中国科学家对月球的认识,但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还要继续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对月球的真理性认识在不断向前发展。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嫦娥工程”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10分)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余姚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高一政治(学考)答题卡 (2)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考 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
号填写清楚。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分)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分,共3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填T,错误的请填F)
29. (1)
1 [T] [F] 2 [T] [F] 3 [T] [F]
二、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4 [A] [B] [C] [D] 8 [A] [B] [C] [D] 12 [A] [B] [C] [D] 16 [A] [B] [C] [D] 20 [A] [B] [C] [D]
5 [A] [B] [C] [D] 9 [A] [B] [C] [D] 13 [A] [B] [C] [D] 17 [A] [B] [C] [D]
6 [A] [B] [C] [D] 10 [A] [B] [C] [D] 14 [A] [B] [C] [D] 18 [A] [B] [C] [D]
7 [A] [B] [C] [D] 11 [A] [B] [C] [D] 15 [A] [B] [C] [D] 19 [A] [B] [C] [D]
三、选择题Ⅱ(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A] [B] [C] [D] 23 [A] [B] [C] [D] 25 [A] [B] [C] [D] 27 [A] [B] [C] [D]
22 [A] [B] [C] [D] 24 [A] [B] [C] [D] 26 [A] [B] [C] [D] (8分)
(2)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28. (1)
(5分)
(6分)
30. (1)
(6分)
(2)
(10分)余姚中学 2024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高一政治(学考)试卷
命题:徐现 审题:姜志文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 3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请填 T,错误的请填 F)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唯一标准。
( )
二、选择题 I(本大题共 1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
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4.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理论,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这
些理论不仅推动了科技发展,还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对宇宙、自然等方面的认知。
由此可见(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脑的思考活动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③具体科学的发展能推动哲学进步 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三国时期的哲学家王弼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无状无象,无声无响,
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是独立存在的精神。下列观点与王弼的观点属于不.
同.哲学派别的是( )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④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习近平指出,全党都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运用马克思
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
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核心观点是中国化时代化
③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④为解决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语言文字权威期刊《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上榜热词为:数
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 、city 不 city 等。流行词的出现表明( )
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D.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世界本质是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是有规律的
9.2024年 7 月,北京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正式开启常态化运行模式,开辟了北京
外贸横贯亚欧大陆的国际物流通道,将更好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
说明(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C.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D.人为事物联系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10.某城市在治理交通拥堵问题上采取“一分钟行动”,一分钟一分钟地优化路口
通行时间,一点一点地改善道路规划,最终使城市交通状况得到显著提升。采取
“一分钟行动”,是基于( )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11.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
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联系的观点 B.对立统一规律 C.创新观 D.发展的观点
12.鳄鱼掉眼泪,一些人会认为鳄鱼很伤心。研究发现,这是因为鳄鱼肾功能不
全,不能排除多余盐分,也没有体表排汗功能,而是通过眼睛的泪腺排出体内多
余部分。这印证了(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科学研究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C.人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有待深化为理性认识
13.2024年 6 月 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成功着陆预定区域,人类历史上首次月
球背面采样返回顺利完成。中国探月的这次任务,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
制、月背智能采样等关键技术,为中国载人登月、月球科研站的建设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由此可见(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技术进步不断刷新世界的规律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D.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14.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
践。这表明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客观性 B.实践性 C.具体性 D.条件性
15.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为高质量发
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引。这体现了( )
A.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C.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6.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
法。下列属于群众路线内容的是( )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D.一切依靠群众
17.“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同志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在多场战役战斗中
冲锋在前、屡立战功,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这表明( )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社会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③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④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青年科技人员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
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这
启示广大青年应当( )
①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②努力增长才干,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回报
③坚定理想信念,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④把握时代机遇,依赖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某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多年畅销不衰,很受消费者欢迎。被问及有
何经营秘诀时,该企业总经理说:“我们秉承着一个信念:药是为患者生产的,
是为人生产的,不是为利润,药品的疗效好了,企业的利润也肯定会随之而来。”
这说明( )
A.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受价值观的影响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C.人民至上已成为所有企业的自觉选择 D.正确价值观决定着企业赢得更多利润
20.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
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中国精神 C.核心价值观 D.文化自信
三、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
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2024年 8 月我国多地发生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屋倒塌,农作物减产,人
员伤害,当地党委政府带领广大群众积极组织抢险救灾,力争将损害降到最低。
这一事件体现了( )
①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们可以改造规律,避免洪涝灾害发生
③应吸取经验教训,更好的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规律发生是无条件的,要提高应对灾害的实践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下列说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
是( )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3.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
盾最多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①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 ②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③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2024年 9 月 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总的来看,8 月份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
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上述发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要善于分析矛盾的主次两个方面 B.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进程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D.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2024年 10月 7 日,诺贝尔生理学奖被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
现微小 RNA 及其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这项突破性发现
揭示了生命调控的一个全新维度,对我们理解生命过程具有深远影响。材料表明
( )
①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主观因素决定认识发展 ④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
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
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无法缓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
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由此可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 )
A.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并为之脚踏实地和艰苦奋斗
B.把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C.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
D.把个人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以个人利益为重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4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西北边陲的茫茫沙海,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壮阔蓝图,生态建设的步
伐一路铿锵、从未停歇,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激昂乐章。
材料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生态环境
极为脆弱。2024 年 11 月 28 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成
功“合龙”,为这片沙海系上关键的“绿围脖”。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新疆地区对
科学治沙理念的笃定践行。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科学治沙的重要指示精神的
指引下,新疆各地因地制宜、以水定绿,让治沙策略落地生根;工程固沙、生物
治沙、光伏治沙等多元技术协同发力,让沙漠边缘从往昔“沙进人退”的困局,
逐步迈向如今“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新局面,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
生态屏障。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绿色转型
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挑战。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现状
没有改变,国际环境和气候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绿色贸易壁垒升级。为此,2024
年 8 月 11 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
见》,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
了强劲动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总结新疆
地区治沙的成功经验。(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国家作出加快经济社
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决策的原因。(7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牵涉的体制性矛盾和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改革涉及经
营主体、企业制度、宏观管理、财政金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对外经济、安
全发展等诸多方面,面临两难甚至多难的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全
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好似弹钢琴,十
个指头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重点和节奏且相互配合。从全面改革来看,重点领
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充分发挥对全面改革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1)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结合材料,运用整
体与部分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8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推
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因。(5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月球是人类开展地外空间探索的理想基地,我国探月的脚步也不停歇。
2004 年 1 月 23 日,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并被命名为“嫦娥工程”。这
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
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2024 年,“嫦娥工程”迎来 20 周年。20 年来,从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
首次月背软着陆,到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从圆满完成“绕、落、
回”三步走目标,到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全面推进,中国深空探索的脚步迈向更远,
愈发坚实。未来,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也将继续前行,它们将带着更先进的科学
仪器、更精准的任务目标,继续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嫦娥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6 分)
(2)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探究“嫦娥工程”的发
展历程。(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