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5单元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一、基础知识综合下面的文段选自《一滴水经过丽江》,阅读后,完成下列小题。我是一片雪,轻①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甲】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乙】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②化成了一滴水。1.结合语境,在文段中横线处分别填入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盈 ②溶 B.①莹 ②溶 C.①盈 ②融 D.①莹 ②融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逗号 【乙】逗号 B.【甲】句号 【乙】句号C.【甲】句号 【乙】逗号 D.【甲】逗号 【乙】句号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轻盈(yíng) 矗立(chù) 翡翠(fěi)B.眺望(tiào) 犹豫(yù) 苍劲(jìn)C.闸门(zhá) 砚池(yàn) 擦拭(shì)D.硕大(shuò) 喧哗(xuān) 驿道(yì)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丽江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总令人流连忘返。B.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C.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D.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二、综合性学习5.你参加三秦中学初三(1)班开展的“跟着教材去旅行”综合性学习活动。(1)【仿写视角美】小美同学非常喜欢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请你帮助她用第一人称视角改写这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2)【体会山水美】班级计划在手抄报中设立“山水美景入心来”板块,将《小石潭记》放在这个板块内。请你根据下面的示例,帮助小丽阐述她的观点和理由。示例:萱萱——观点:我认为《三峡》适合放在这个板块。理由:这篇文章描写了三峡的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无限热爱之情,山水美景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小丽——观点:理由:(3)【抒发感受美】小薇同学想在朋友圈转发崔颢的《黄鹤楼》,让更多的朋友热爱诗歌。请你仿照画线部分,再补充一句话。这里有最神秘的传说:仙人驾鹤远去,留下一座屹立了万古的黄鹤楼。这里有最美丽的景色: , 。三、语言表达6.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河水纤细、 、优秀的形态,其中“钻”“ ”“淌”“夹”等 的运用十分贴切,也使文章灵动多姿。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7.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壶口瀑布梁衡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③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④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⑤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1986年6月9.纵观全文,文章绝大部分是围绕着水来写的,而文章的第五段却写脚下的石头,请问这样写是何道理?10.比较下面两句话在语气上有何异同。A.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B.造物者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11.作者想通过描写壶口瀑布的壮美和柔美,表达怎样的心声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12.文章中为什么要写当地人说的黑猪掉进深沟的事?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语句。14.对下面语句的表达方式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②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③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④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A.描写 说明 抒情 记叙B.记叙 说明 描写 抒情C.说明 描写 记叙 抒情D.记叙 描写 抒情 说明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③往来翕忽④尝贻余核舟一1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别具匠心B.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身许国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平淡无奇D.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按辔徐行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8.“记”又称“杂记”,上面三段选文,或记人物事件,或记山川名胜,或记器物建筑。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这段“记”的选文,判断它与甲、乙、丙三段文字哪一段“记”的类型一样,并结合材料内容解释原因。[链接材料]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七、名句名篇默写19.古诗文名句默写。(1)《桃花源记》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 。(2)《关雎》中的主人公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 , ”的美好联想;“ , ”则描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3)《蒹葭》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 , 。八、作文20.题目二:烦恼积压在心头,沉甸甸的,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无意间打开窗户,满眼的绿意扑面而来,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第5单元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1.C 2.D 3.B 4.C【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①轻盈:轻柔秀丽;动起来轻巧灵活、不笨重迟钝。“轻莹”是错误的词语;②融化:(冰、雪等)变成水。溶化: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根据文段中“我被阳光②化成了一滴水”可知,此处指“我”从一片雪化成了一滴水,应选择“融化”。故选C。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甲处,“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与“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这两句都是在描述“我”所望见的内容,“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表述结束,它和后面“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都是“我”望见的不同景物,所以【甲】处用逗号合适,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乙处,“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之后,“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开始讲述新的情节,即“我”被阳光融化的事情,“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已经把“我”望见的景物描述完整,所以【乙】处用句号合适,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结束。综上,应选【甲】逗号 【乙】句号;故选D。3.本题考查字音。B.苍劲(jìn)——jìng;故选B。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此句把“丽江”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卷”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丽江的美丽,令人向往;B.将“翡翠”的颜色比作“水一样碧绿”,虽然没有典型的比喻词,但通过“水一样”的表述,把翡翠的颜色特点形象地展现出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这里的“好像”不是比喻词,此句只是在推测水流变快的原因,并没有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D.把“月亮”比作“硕大的银盘”,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情景比作“银匠擦拭银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薄云掠过月亮时的画面;故选C。5.(1)我从土地里偷偷钻出脑袋,四处看看,园子里、田野里到处都是我的伙伴。他们和我一样都有着嫩嫩的、绿绿的身体。(2)示例:我认为《小石潭记》适合放在这个板块。 《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的美,让作者暂时沉醉在清幽的美景中,所以,山水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3) (示例一)白云飘荡空悠 远望一个消逝了千载的仙人 (示例二)汉阳树清晰可见 相伴一座生长了千秋的鹦鹉洲【详解】(1)本题考查改写句子。作答时注意用第一人的视角来改写,不改变句意。例如:我从睡梦中醒来,轻轻地拨开头上的泥土,探出脑袋,一眼望去,全都是小伙伴们嫩嫩的、绿绿的身体在大地上感受着春的气息。(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和语言表达。作答时先表态,我认为《小石潭记》适合放在这个板块。然后从《小石潭记》的内容上来分析即可。例如:我认为《小石潭记》适合放在这个板块。《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山水美景走进了作者的内心,让作者暂时沉醉于山水美景之中,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例句“仙人驾鹤远去,留下一座屹立了万古的黄鹤楼”是出自《黄鹤楼》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结合“这里有最美丽的景色”可知,横线上所填的内容应根据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或“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来分析作答。例如:黄鹤踪影不返,唯有一空飘荡了千年的白云。6. 排比 柔和 觅 动词【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可知,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逐渐增强,情感逐渐强烈,形象写出枯水期壶口瀑布水流的纤细、柔和和优秀的形态。此外,“钻”“觅”“淌”“夹”等动词,赋予水流以动感,形象写出黄河水流奔腾不息的情态,使描写更具画面感。7.“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8.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低沉、伤感的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达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解析】7.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中的词语的理解。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作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宦游”是出外做官。“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无为”是“无须,不必,不要”的意思。8.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表现出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是永恒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情厚意的不朽名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9.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 10.A句是反问,表达一种肯定的语气,突出了壶口瀑布的博大宽厚以及作者的震撼。B句是陈述语气,从语气上来说显然没有反问句来得强烈,更不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11.作者描述了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磺和雄壮优美,由瀑布联想到黄河,进而由黄河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借物喻人,以联想的手法表现了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解析】9.考查写作手法。联系本段中的“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可知,石头虽硬,却被水一寸寸地剁去。联系“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可知,本段运用衬托手法,以石头来衬托水被压迫时的怒不可遏与奋力抗争的坚强意志。10.考查语句赏析。A句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为无疑而问,表达强烈的肯定意味。本句表达的意思是造物者就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联系前句“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可知,这个反问句强调了壶口瀑布的博大宽厚的特点,以及作者此时的震撼。B句只是一个陈述句,语气较为平淡,没有反问句那么强烈,不能表达作者强烈的肯定和震撼之意。11.考查赏析主旨。本文前五段写景,末段抒情兼议论。写景,主要写自己两次到壶口瀑布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磺和雄壮优美。联系末段中的“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可知,作者由瀑布联想到黄河。联系“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可知,进而由黄河联想到中华民族。作者以黄河喻人,联系“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可知,表现了中国人、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讴歌与赞美之情。12.从侧面烘托水势汹涌,水流之急。 13.这段话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形象地描写了河水遇到阻碍另寻出路而成为泉、溪、漩涡的形态,表现了黄河的柔美一面。 14.B【解析】12.考查对侧面描写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前,需明确侧面描写意思是通过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结合文中“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等内容可知,黑猪掉进深沟,从侧面写出了瀑布的气势和水流的湍急。13.考查语句赏析。“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句子整齐,语义相关,这是排比。“哀哀”把河水人格化,这是拟人。联系句中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可知,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且富有气势地表现了黄河水流在龙漕两边滩壁上散开的画面。“或钻石觅缝”“或淌过石板”“哀哀打旋”突出了黄河水富有生机活力的特点,细致形象地描写了河水遇到阻碍另寻出路而成为泉、溪、漩涡的形态,表现了黄河的柔美一面。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14.考查表达方式的理解。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法: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①“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叙述了何时何地前去观赏,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②“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解释何为“龙槽”“虎口”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③“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出黄河水的气势之大,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④“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运用反问句式,表达了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的意思,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而且立意深刻。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故选B。15.①不要说,更不必说。②邀请。③轻快敏捷的样子。④送给。 16.D 17.①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②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8.与【乙】段文字的“记”相同,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如材料中的“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描写了月光遍布其上,呈现出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的景象,与《小石潭记》写景相似。【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②句意: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延:邀请。③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④句意: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贻:送给。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A.具:详细/有;B.许:大约/答应;C.奇:多一点/奇妙;D.徐:慢慢地/慢慢地;故选D。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②重点词: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蛇一样蜿蜒前行。18.本题考查阅读比较。由【甲】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和“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甲】段文字记叙的是渔人来到桃花源后受到桃源村民热情接待的事件,所以是记叙人物事件;由【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知,【乙】段文字记的是小石潭中和小石潭边的风景,所以是记叙风景名胜;由【丙】文“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可知,【丙】段文字是记“核舟”这一器物建筑的。再联系【链接材料】,由“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和“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可知,这里描写的是作者沿途看到的风景,所以是记山川名胜的,与【乙】段文字相同。“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正是描写了此处“月光遍布其上,呈现出万影荡漾,如鱼龙起伏于波浪中的景象”,与《小石潭记》写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类型相似。【点睛】【甲】参考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乙】参考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丙】参考译文: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链接材料】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低垂,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快到了吧。19.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详解】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豁、朗、窈窕、淑、逑、悠、辗转、伊”等字的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20.【参考例文】打开你曾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生,阳光的你热爱打篮球,成绩也是优异,在老师心中“得宠”,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你也让同学深受欢迎;乖巧却又顽皮的你更是受父母的疼爱。然而,在你某一天打完球回家时,被一架突如其来的车重重地撞上了,你被汽车的冲击力直接撞飞至车角上,从车上撞飞了过去,你便让地上染上了你血色的妖艳的花朵,这时上帝得逞了。而本过着平稳生活的你却逃不过这残忍的厄运。你被急救车带去了市里的医院,那里的医生却无能为力,你被送到省的医院抢救,你气息奄奄地躺在那重症监护室的那一片白色的床上,脸色如同纸一般的白。这样子的日子度过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直到某一天传来了好消息,医生说你很快就会醒了。你是不是听到我们的呼唤了?终于要重新回来我们身边了?就在那天晚上,你的手指动了,真的动了,我们激动地问:“你是不是听到我们叫你了?”你听到这句话手指又动了动,我们开心的像是飞上了天一样唤来了医生。当医生为你检查的时候,我们既是激动又是紧张。几天后,你张开了眼睛,也转入了普通病房。在医院呆了几个月后,你回到家里,你的手,脚都不能像往常那样正常的活动了,身上来留下了伤疤。因此,你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不像以前那么开心那么乐观了。这样的你,让我们感到十分陌生。找到那扇窗,你将看到一个全新的属于你的世界。上帝也许是是令人敬佩的,也许让人痛恨的;但也许更多的会让你得到有助于你的东西。也许就因为你如此欢乐平顺,没有受过过大的打击平稳地成长,上帝对你充满羡慕甚至产生了嫉妒之心,而故意让你受一个重大的打击,从而平复他那嫉妒之心?那些你不吵不闹的日子里,你的亲人因为你哭得失了声音。你却是那么无情地不理会我们。看着你扎满喉咙的管,你只能靠这些东西尽力地保住你的生命……“他现在还没能张开眼睛,但很快就会重见阳光了。”医生带来了这样的喜讯,我们甚是激动与开心。我真的希望你能像过去那样乐观。其实,上帝把你的大门关上了,它必然会把一扇窗打开给你。上帝把你带到挫折黑暗的深渊,你就应该从那里站起来,不向上帝低头。【详解】【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以“打开”为题目。“打开”意味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昏暗走向光明,可以是打开一扇门,一扇窗,打开心灵之门。心情和心态变得积极阳光,健康向上,比如:让心勇敢,让心坚强,让心乐观,让心飞翔等等。需从生活中取材,做到真实可感,同时还要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题旨,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展开故事情节,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运用细节描写,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可以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可以是一个微妙的表情,细节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目的要突出,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点睛】【点评】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以“打开”为题目。“打开”可以是人与人的相遇,也可以是人与物的相遇,此题宜写成记叙文,通过记叙或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遇见”,尤其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人物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老师、同学或陌生人。受到启发,让你从忧伤中振作起来、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从焦虑忧郁的状态变得活泼开朗等。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写法,突出相遇的经过、意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