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坐标曲线题类型一、溶解度曲线【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溶解度大小比较错误 未指明温度比较溶解度大小 固体物质溶解度是受温度影响的,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一定要指明温度。一定质量的溶质加入一定质量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判断错误 未根据曲线判断溶质是否全部溶解 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任何饱和溶液中:m溶质:m溶剂:m溶液=S:100g:(S+100g)结合水的质量判断固体能否全部溶解比较两物质溶质质量分数错误 一定温度下溶解度相等,两物质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一定温度下比较两物质溶质质量分数的前提条件是饱和溶液改变温度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化判断错误 不会在曲线上移动找点 以三种物质为例:找出开始温度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顺着温度变化的方向,若曲线向下,点就沿着沿曲线移动,若曲线向上,点就平移,都移至相应的温度,三个点从高到低的顺序就是对应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温度改变时,溶质质量变化或析出晶体质量变化错误 未指明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 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温度改变时析出晶体质量或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的大小,一般要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才能比较饱和溶液析出晶体质量判断错误 100克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析出的晶体质量等于两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之差 溶解度曲线对应的隐含条件是在1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不是100克的溶液。【易错通关】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解度甲>乙>丙B.t℃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丙>乙>甲C.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通过蒸发结晶提纯甲D.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可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2.(2025·广东清远·一模)硝酸钾可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20℃时,100g水能完全溶解40g硝酸钾C.将溶液由b点转化为a点,有晶体析出 D.a点溶液升温到50℃可转化为c点溶液3.(2025·安徽芜湖·一模)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时,将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各盛有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钾和氯化钾都适合用降温结晶的方式提纯B.烧杯乙是硝酸钾,其中上层清液为饱和溶液C.P点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D.将温度由升高到,烧杯乙中固体能全部溶解4.(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下表是KCl和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数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23.1 27.5 32.0 37.8 44.6 61.8 83.8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A.物质M为B.a点(交点)对应的温度在30~40℃之间C.50℃时,c点的溶液还可继续溶解D.30℃时,将30g KCl溶于50g水,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0g5.(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t1℃时,甲的溶解度 (填“>”、“=”或“<”)丙的溶解度。(2)t2℃时,乙的溶解度为 克。(3)t3℃时,50g水中加入40g甲,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4)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与图中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似。6.(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氯化钠的溶解度(填“>”、“<”或“=”)。(2)P点表示60℃时硝酸钾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3)60℃时,将60g硝酸钾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类型二、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曲线【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金属与酸反应 消耗金属的质量 生成1克氢气所需金属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除以化合价(生成的盐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铁+2价)。氢气质量判断错误 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 产生氢气的质量多到少的顺序是:铝、镁、铁、锌。足量的金属与等质量的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等于酸中氢元素的质量。金属对应的曲线判断错误 有三点可以帮助判断:转折点对应的横坐标是产生气体的质量或体积,纵坐标是反应结束时的时间,曲线倾斜程度 。金属越活泼,曲线越靠近Y轴,反应结束时间越短。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滤液或滤渣成分判断错误 在原点、转折点和终点之间,每段曲线发生一种化学反应,结合化学方程式和固体或溶液质量的变化,逐一判断每一段曲线发生的变化。由此推导滤渣和滤液的成分。【易错通关】1.(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室温时,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质量相同的一块镁片和一块锌片分别与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甲,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压强变化推测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B.曲线①的压强上升比曲线②高,说明①产生H2总量更多C.曲线②是Mg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D.反应结束后Zn一定有剩余2.(2025·湖南·一模)小明将未经砂纸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b段主要发生的反应是2Al+6HCl=2AlCl3+3H2↑B.bc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反应产生气体且反应放热C.cd段压强逐渐减小,主要是因为反应停止后容器内温度逐渐降低D.d点时,容器内溶液中溶质有2种3.(2025·河南郑州·一模)将等质量的铁、锌、铜三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下列图示正确的是A. B.C. D.4.(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下列图像与对应实验相符的是A.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B.向等质量的Mg、Fe中分别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C.向一定质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钠固体D.向稀硫酸中加入蒸馏水5.(2025·陕西西安·一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B.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C.室温下,烧杯中的的饱和溶液中,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水D.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铁,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6.(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向一定质量和的混合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溶质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B.b点所得固体只有银C.c点溶液中溶质为 D.取d点时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7.(2025·安徽蚌埠·一模)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氯化铜溶液,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铜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Zn+CuCl2=ZnCl2+CuB.向b点所得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C.c点所得溶液呈浅绿色D.d点所得溶液中的物质除水外有FeCl2、ZnCl2和CuCl2类型三、溶液pH变化曲线【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忽视pH曲线起点和变化趋势 不能判定中和反应实验药品加入顺序 根据曲线起点的pH和变化趋势判断,起点pH<7,是向酸中滴加碱; 起点pH>7,是向碱中滴加酸;也可关注pH图像的起始点、终止点的位置,起点在酸的位置,终点在碱的位置,为酸中加碱,反之为碱中加酸。不能正确理解pH曲线中特殊点的含义 曲线上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或离子的判断错误 曲线上的每一点对应的溶液都有生成的盐; pH<7的点对应的溶液有生成的盐和反应物的酸; pH>7的点对应的溶液有生成的盐和反应物的碱对pH曲线的变化原因理解不清 对pH曲线的变化,是酸中加碱还是加水出错;或是碱中加酸还是加水出错 关注pH曲线是否过“7”,若不过“7”,则为酸碱溶液的加水稀释;若过“7”,则为酸碱的中和反应。【易错通关】1.(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扬扬同学发现染布前可以用盐酸洗去布料表面部分碱性物质(如KOH),染色后用5%,10%,20%的醋酸溶液与等浓度等质量的KOH溶液反应,pH值变化如下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KOH来源:B.扬扬用盐酸清洗布料后不用用水冲洗,因为盐酸没有腐蚀性C.如图所示,醋酸浓度越高所需醋酸溶液体积越大D.由图像可知,随着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用量的增加,pH值趋近于4.02.(2024·新疆·中考真题)用数字传感器探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和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C.该实验是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D.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3.(2025·四川绵阳·二模)化学兴趣小组在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欲对剩余废液的组成进行探究。将碳酸钠溶液加入剩余废液中,测得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A.分析曲线可知,废液成分为CaCl2和HClB.a点的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C.b点发生的反应有2个D.c点对应溶液中溶质为NaCl、Na2CO34.(2024·重庆·中考真题)用溶液与稀硫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开始时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像表明是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B.ac段溶液颜色逐渐变浅,d点溶液为无色C.d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大于b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D.ac段溶液升温明显高于cd段,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5.(2025·湖南·一模)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实验室的NaOH溶液的变质程度,取适量该溶液分别于甲、乙两个密闭容器中,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滴加到甲中,利用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将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滴加到乙中,利用pH传感器测定溶液pH变化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A.图1说明NaOH溶液已经变质B.图1中ab段主要发生中和反应C.根据图2,反应结束时,溶质只有NaClD.图2随着氯化钙溶液不断加入,pH不可能等于76.(2024·河南·中考真题)某同学用pH传感器测定稀硫酸滴入稀氢氧化钡溶液的过程中pH的变化,测定的结果如图所示。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溶质为 ;在a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会显 色。(提示:BaSO4难溶于水)7.(2025·江西·一模)某同学利用传感器测定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变化情况。图1是实际操作图,图2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3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依据图1、图2可知,该实验是将X溶液滴加到Y溶液中,其中Y的化学式是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图1实验中为证明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烧杯内的溶液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为(4)图2中,当反应进行到点时,图1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为(5)图3方框内甲粒子的符号为 。类型四、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曲线【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不能正确理解曲线变化的含义 结晶水合物受热分解曲线分析错误 含有结晶水的固体热分解反应的过程主要有两个变化:固体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固体分解的过程。利用差量法分析,固体减少的质量,一般是水(结晶水)、二氧化碳、氨气等物质的质量;利用元素守恒和相对分子质量法分析,晶体质量之比=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 =对曲线中质量差含义理解有误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曲线分析错误 纵坐标表示的试管或锥形瓶内物质质量的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减少的质量就是放出的气体(氧气或二氧化碳)的质量。密闭容器中反应图像分析错误 密闭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图像中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结合题意综合分析。未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不能正确理解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 反应前后任何元素的总质量是不变的,随着反应过程中物质状态的改变,固体或溶液中某些元素的质量是变化的【易错通关】1.(2025·江西南昌·一模)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的硬质玻璃管中不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用酒精喷灯加热,反应过程中相关量Y与一氧化碳的关系如图,则Y可以表示A.二氧化碳的质量B.气体的质量C.固体的质量D.固体中铁元素的质量2.(2024·安徽·中考真题)某实验小组按图a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一段时间后,发现锥形瓶内部分固体变为红棕色。实验过程中瓶内物质或元素质量变化与图b相符的是( )A.铁粉的质量 B.氮气的质量C.氧元素的质量 D.固态物质的质量3.(2024·江西·中考真题)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过程中相关量Y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则Y可以表示A.烧杯内水的质量 B.烧杯内溶液的质量C.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 D.烧杯内物质中氢元素的总质量4.(2024·广西南宁·一模)硫酸铝固体分解得到的活性Al2O3可作为工业催化剂载体。取33.3g Al2(SO4)3·18H2O于坩埚内,隔绝空气灼烧。在热分解过程中,热重分析仪记录的数据如下图(已去除坩埚的质量),已知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a=5.1B.图中N点物质化学式为Al2(SO4)3C.Al2(SO4)3·18H2O和Al2O3受热都易分解D.Al2(SO4)3·18H2O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13.5g5.(2024·上海嘉定·二模)将KClO3和MnO2混合物ag放入试管中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质量与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时,KClO3开始发生反应 B.N点时,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C.N→P过程中,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小 D.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为(a-b)g6.(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铁有多种氧化物,为探究其中一种氧化物的组成,某同学将和置于密闭容器中在高温下发生反应.反应开始至某时刻,测得容器中部分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表示的质量变化 B.C.中 D.类型五、酸碱盐之间反应曲线【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溶液质量变化判断错误 忽视后加入的溶液质量,或未考虑产生沉淀或气体 在反应的不同阶段,溶液质量的变化根据化学方程式体现出的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判断,反应结束后,需要考虑有没有继续加溶液。未考虑对溶液中存在的多个反应 不理解沉淀减少的原因 当沉淀质量减少时,可能是生成的难溶性碱或碳酸盐与酸发生反应而溶解未考虑混合溶液中多种物质的反应顺序 酸与盐的混合溶液加碱,或碱与盐的混合溶液加酸的反应错误 中和反应优先发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未考虑特例:当混合溶液中出现BaSO4 则不受反应顺序限制 将稀硫酸加入NaOH和Ba(NO3)2的混合溶液中,由于H+与OH 、SO42 与Ba2+均只发生了一个反应,故不存在先后顺序。【易错通关】1.(2024·云南·中考真题)某溶液可能含有HCl、CuCl2、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点后,溶液的pH保持不变B.b点对应的溶液中有三种溶质C.c点到d点的过程中,溶液中溶质总质量在减少D.原溶液含有HCl、CuCl2和CuSO42.(2025·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如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1),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不符合图2的是烧杯中的物质 X溶液A 未打磨的铝片 稀硫酸B Na2CO3和NaOH溶液 稀盐酸C 稀盐酸和稀硫酸 BaCl2溶液D HCl和CuCl2溶液 NaOH溶液A.A B.B C.C D.D3.(2025·广西钦州·一模) 某溶液中含有,为测定其成分的质量关系,悦悦同学取一定量该溶液于烧杯中,先加入溶液,再加入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点的沉淀为 B.段溶液的不断减小C.c点溶液的溶质只有一种 D.原溶液中与的质量比为4.(2025·陕西咸阳·模拟预测)向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滴加溶液,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稀硫酸,过程中的质量随加入试剂总体积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点和d点对应溶液中的质量相同B.b点时所加试剂为稀硫酸C.c~d段无明显现象D.b、d、e点对应溶液中溶质的种类相同5.(2025·广西河池·模拟预测)某兴趣小组取一定量实验室制取后的酸性废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溶液,充分反应。下列图像与滴加过程中烧杯中物质的量或溶液pH变化情况不相符合的是(已知:溶液呈中性)A. B.C. D.6.(2025·湖北武汉·一模)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如图1甲、乙所示实验。为了探究甲、乙实验所得物质的成分,将乙实验中所得物质全部倒入烧杯中,进行图1中的丙实验,实验中测得烧杯内沉淀的质量与滴入甲中所得物质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实验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和硫酸钠B.乙实验所得沉淀质量为gC.将b点时烧杯内溶液静置后,所得上层清液一定呈红色D.c、d点对应的烧杯中所含离子种类相同答案和解析类型一、溶解度曲线【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溶解度大小比较错误 未指明温度比较溶解度大小 固体物质溶解度是受温度影响的,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一定要指明温度。一定质量的溶质加入一定质量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判断错误 未根据曲线判断溶质是否全部溶解 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任何饱和溶液中:m溶质:m溶剂:m溶液=S:100g:(S+100g)结合水的质量判断固体能否全部溶解比较两物质溶质质量分数错误 一定温度下溶解度相等,两物质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一定温度下比较两物质溶质质量分数的前提条件是饱和溶液改变温度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化判断错误 不会在曲线上移动找点 以三种物质为例:找出开始温度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顺着温度变化的方向,若曲线向下,点就沿着沿曲线移动,若曲线向上,点就平移,都移至相应的温度,三个点从高到低的顺序就是对应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温度改变时,溶质质量变化或析出晶体质量变化错误 未指明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 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温度改变时析出晶体质量或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的大小,一般要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才能比较饱和溶液析出晶体质量判断错误 100克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析出的晶体质量等于两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之差 溶解度曲线对应的隐含条件是在1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不是100克的溶液。【易错通关】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解度甲>乙>丙B.t℃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丙>乙>甲C.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通过蒸发结晶提纯甲D.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可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答案】B【详解】A、据图可知,t℃时溶解度甲>乙>丙。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A不正确;B、据图可知,t℃时溶解度甲>乙>丙。则t℃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丙>乙>甲。B正确;C、据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所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通过降温结晶提纯甲。C不正确;D、据图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可通过升高温度达到饱和。D不正确。综上所述:选择B。2.(2025·广东清远·一模)硝酸钾可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20℃时,100g水能完全溶解40g硝酸钾C.将溶液由b点转化为a点,有晶体析出 D.a点溶液升温到50℃可转化为c点溶液【答案】C【详解】A、由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B、由图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固体,则20℃时,将40g硝酸钾放入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1.6g,故B错误;C、将溶液由b点转化为a点,需要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故C正确;D、由图可知,c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a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则只通过升温无法将a点溶液转化为c点溶液,故D错误。故选C。3.(2025·安徽芜湖·一模)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时,将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各盛有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钾和氯化钾都适合用降温结晶的方式提纯B.烧杯乙是硝酸钾,其中上层清液为饱和溶液C.P点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D.将温度由升高到,烧杯乙中固体能全部溶解【答案】A【详解】A、由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适合降温结晶提纯,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适合用蒸发结晶提纯,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T1℃时,溶解度:氯化钾大于硝酸钾,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两个烧杯中,甲中固体完全溶解,乙中固体部分溶解,则烧杯乙中是硝酸钾,有未溶固体则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故P点表示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表示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不符合题意;D、将温度由T1℃升高到T2℃,升温后,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均增加,且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T1℃时,烧杯中氯化钾能全部溶解,则升温后,烧杯乙中固体能全部溶解,不符合题意。故选A。4.(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下表是KCl和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数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23.1 27.5 32.0 37.8 44.6 61.8 83.8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A.物质M为B.a点(交点)对应的温度在30~40℃之间C.50℃时,c点的溶液还可继续溶解D.30℃时,将30g KCl溶于50g水,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0g【答案】AC【详解】A、由表格中溶解度变化趋势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较大,KCl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较小,故图中M是,N是KCl,故说法正确;B、a点两物质溶解度相等,表中,20℃时的溶解度小于KCl,30℃时的溶解度大于KCl,故交点的范围应在20℃到30℃之间,故说法错误;C、50℃时,c点在溶解度曲线以下,是的不饱和溶液,所以c点的溶液还可继续溶解,故说法正确;D、3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7.0g,即100g水最多溶解37.0g氯化钾,将30g KCl溶于50g水,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8.5g=68.5g,故说法错误.故选AC。5.(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t1℃时,甲的溶解度 (填“>”、“=”或“<”)丙的溶解度。(2)t2℃时,乙的溶解度为 克。(3)t3℃时,50g水中加入40g甲,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4)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与图中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似。【答案】(1)=(2)36(3)饱和(4)丙【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则t1℃时,甲的溶解度=丙的溶解度;(2)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乙的溶解度为36g;(3)t3℃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则t3℃时,50g水中加入40g甲,充分搅拌后,最多能溶解30g甲,则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4)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与图中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似。6.(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氯化钠的溶解度(填“>”、“<”或“=”)。(2)P点表示60℃时硝酸钾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3)60℃时,将60g硝酸钾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答案】(1)=(2)不饱和(3)11:10【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交于一点,即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氯化钠的溶解度。(2)P点的溶液位于KNO3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区域,表示60℃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3)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即60℃时,在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110gKNO3,则60℃时,将60g硝酸钾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55g硝酸钾能够完全溶解,故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5g:50g=11:10。类型二、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曲线【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金属与酸反应 消耗金属的质量 生成1克氢气所需金属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除以化合价(生成的盐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铁+2价)。氢气质量判断错误 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 产生氢气的质量多到少的顺序是:铝、镁、铁、锌。足量的金属与等质量的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等于酸中氢元素的质量。金属对应的曲线判断错误 有三点可以帮助判断:转折点对应的横坐标是产生气体的质量或体积,纵坐标是反应结束时的时间,曲线倾斜程度 。金属越活泼,曲线越靠近Y轴,反应结束时间越短。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滤液或滤渣成分判断错误 在原点、转折点和终点之间,每段曲线发生一种化学反应,结合化学方程式和固体或溶液质量的变化,逐一判断每一段曲线发生的变化。由此推导滤渣和滤液的成分。【易错通关】1.(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室温时,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质量相同的一块镁片和一块锌片分别与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甲,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压强变化推测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B.曲线①的压强上升比曲线②高,说明①产生H2总量更多C.曲线②是Mg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D.反应结束后Zn一定有剩余【答案】A【详解】A、镁、锌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根据图乙随着反应的进行,曲线①、曲线②的压强都是先增大,后小幅下降,可推测两个反应过程中都有热量放出,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图乙,曲线①、曲线②最后压强相等,说明两者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镁的活动性比锌强,则曲线①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故选项说法不正确;D、最终压强相等,说明反应后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时,消耗镁、锌的质量比是24:65,因此镁片一定有剩余,而锌片不一定有剩余,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2.(2025·湖南·一模)小明将未经砂纸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b段主要发生的反应是2Al+6HCl=2AlCl3+3H2↑B.bc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反应产生气体且反应放热C.cd段压强逐渐减小,主要是因为反应停止后容器内温度逐渐降低D.d点时,容器内溶液中溶质有2种【答案】A【详解】A、未经砂纸打磨的铝条表面有一层氧化铝薄膜,ab段主要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而不是铝与稀盐酸反应,该选项说法错误。B、bc段铝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反应会产生氢气使气体量增加,同时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器内压强增大,该选项说法正确。C、cd段反应已经停止,由于容器是密闭的,此时容器内温度逐渐降低,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气体体积收缩,压强逐渐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D、d点时反应完全停止,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铝和过量的稀盐酸,共2种,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3.(2025·河南郑州·一模)将等质量的铁、锌、铜三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下列图示正确的是A. B.C. D.【答案】C【详解】A、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每56份质量的铁和73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每65份质量的锌和73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将等质量的铁、锌、铜三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比锌多,铜不产生氢气,故选项不正确;B、将等质量的铁、锌、铜三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锌比铁活泼,锌的反应速率比铁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铜不反应,不产生氢气,酸足量,等质量的锌和铁,铁产生的氢气多,拐点高些,故选项不正确;C、将等质量的铁、锌、铜三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酸足量,金属反应完全,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铁>锌,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不能产生氢气,产生等质量的氢气,消耗锌的质量比铁大,故选项正确;D、将等质量的铁、锌、铜三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不产生氢气,刚开始消耗等质量的酸,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最终酸过量,等质量的金属,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故选项不正确;故选:C。4.(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下列图像与对应实验相符的是A.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B.向等质量的Mg、Fe中分别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C.向一定质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钠固体D.向稀硫酸中加入蒸馏水【答案】C【详解】A、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错误;B、由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分别滴加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若消耗硫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硫酸过量,镁消耗硫酸多,生成氢气多,拐点高些,故选项图像错误;C、向一定质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钠固体,硝酸钠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继续溶解,则溶质质量分数先增大,后不变,故选项图像正确;D、稀硫酸显酸性,溶液的pH小于7,加水稀释,溶液的酸性减弱,溶液的pH逐渐增大,溶液始终显酸性,pH不可能大于或等于7,故选项图像错误。故选C。5.(2025·陕西西安·一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B.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C.室温下,烧杯中的的饱和溶液中,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水D.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铁,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答案】B【详解】A、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比铁快,反应完所需时间短;锌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65份质量的锌能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能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锌多,图像中锌反应完所需时间更长,且锌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铁多,该图像错误;B、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开始时溶解度减小;反应结束后,温度恢复到室温,溶解度又恢复到原来的值,该图像正确;C、室温下,烧杯中的KNO3饱和溶液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水,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图像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该图像错误;D、CO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铁,发生反应高温,固体由氧化铁变为铁,固体质量会减少,但不会减少到0,该图像错误。故选:B。6.(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向一定质量和的混合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溶质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B.b点所得固体只有银C.c点溶液中溶质为 D.取d点时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答案】D【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Zn>H>Cu>Ag,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Zn,锌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AgNO3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详解】A、a点时发生的是Zn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硝酸银还没反应完,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硝酸银、硝酸锌、硝酸铜三种,故选项说法正确;B、b点锌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则得到的固体为Ag,故选项说法正确;C、c点时,硝酸银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的溶质只有反应产物硝酸锌,故选项说法正确;D、d点时,加入的锌过量,此时固体为锌、铜和银,加入稀盐酸后,锌会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会产生气泡,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7.(2025·安徽蚌埠·一模)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氯化铜溶液,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铜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Zn+CuCl2=ZnCl2+CuB.向b点所得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C.c点所得溶液呈浅绿色D.d点所得溶液中的物质除水外有FeCl2、ZnCl2和CuCl2【答案】B【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Zn>Fe>H>Cu,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氯化铜溶液,锌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对应ab段)化学方程式为,每65份质量的锌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待锌反应完全,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对应bc段),化学方程式为,每56份质量的铁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大。【详解】A、ab段固体质量减小,对应锌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化学方程式为,该选项说法正确;B、b点所得固体是铁和铜,加入稀盐酸,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有气泡产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c点时铁和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含有氯化锌和氯化亚铁,所得溶液呈浅绿色,该选项说法正确;D、d点氯化铜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即氯化锌、氯化亚铁和过量的氯化铜,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类型三、溶液pH变化曲线【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忽视pH曲线起点和变化趋势 不能判定中和反应实验药品加入顺序 根据曲线起点的pH和变化趋势判断,起点pH<7,是向酸中滴加碱; 起点pH>7,是向碱中滴加酸;也可关注pH图像的起始点、终止点的位置,起点在酸的位置,终点在碱的位置,为酸中加碱,反之为碱中加酸。不能正确理解pH曲线中特殊点的含义 曲线上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或离子的判断错误 曲线上的每一点对应的溶液都有生成的盐; pH<7的点对应的溶液有生成的盐和反应物的酸; pH>7的点对应的溶液有生成的盐和反应物的碱对pH曲线的变化原因理解不清 对pH曲线的变化,是酸中加碱还是加水出错;或是碱中加酸还是加水出错 关注pH曲线是否过“7”,若不过“7”,则为酸碱溶液的加水稀释;若过“7”,则为酸碱的中和反应。【易错通关】1.(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扬扬同学发现染布前可以用盐酸洗去布料表面部分碱性物质(如KOH),染色后用5%,10%,20%的醋酸溶液与等浓度等质量的KOH溶液反应,pH值变化如下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KOH来源:B.扬扬用盐酸清洗布料后不用用水冲洗,因为盐酸没有腐蚀性C.如图所示,醋酸浓度越高所需醋酸溶液体积越大D.由图像可知,随着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用量的增加,pH值趋近于4.0【答案】D【详解】A、该方程式未配平,氢氧化钾前面化学计量数应为2,该项错误;B、盐酸具有腐蚀性,该项错误;C、如图所示,醋酸浓度越高所需醋酸溶液体积越小,该项错误;D、由图像可知,随着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用量的增加,pH值趋近于4.0,该项正确;故选D。2.(2024·新疆·中考真题)用数字传感器探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和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C.该实验是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D.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答案】D【详解】A、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B、根据图像可知,pH 逐渐增大,说明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错误;C、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过程中,pH 是从小于 7 逐渐增大到大于 7,盐酸pH<7,氢氧化钠pH>7,说明该实验是向稀盐酸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错误;D、根据图像可知,45s 时,pH 等于 7,表示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正确。故选D。3.(2025·四川绵阳·二模)化学兴趣小组在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欲对剩余废液的组成进行探究。将碳酸钠溶液加入剩余废液中,测得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A.分析曲线可知,废液成分为CaCl2和HClB.a点的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C.b点发生的反应有2个D.c点对应溶液中溶质为NaCl、Na2CO3【答案】C【详解】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反应后废液pH小于 7 呈酸性,说明盐酸有剩余,同时生成氯化钙,所以废液成分为CaCl2和HCl,该说法正确;B、a点时,碳酸钠与废液中的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会有气泡产生,该说法正确;C、b点时,盐酸已反应完,此时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发生的反应只有 1 个,该说法错误;D、c点时pH大于 7 ,说明碳酸钠过量,此时溶液中溶质为反应生成的NaCl和过量的Na2CO3,该说法正确。故选:C。4.(2024·重庆·中考真题)用溶液与稀硫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开始时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像表明是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B.ac段溶液颜色逐渐变浅,d点溶液为无色C.d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大于b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D.ac段溶液升温明显高于cd段,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答案】C【详解】A、根据图示,初始溶液的pH>7,显碱性,随着另一溶液的加入,溶液的pH逐渐减小至小于7,则说明是向 NaOH 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故A说法正确;B、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不变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不断被消耗,则ac段溶液颜色逐渐变浅,d点pH<7,显酸性,稀硫酸过量,此时溶液为无色,故B说法正确;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过程中钠元素的质量不变,而d点溶液的质量>b点溶液的质量,则d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小于b点溶液钠元素质量分数,故C说法不正确;D、ac段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c点时,溶液的pH=7,表示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cd段溶液的pH<7,硫酸过量,ab段溶液升温明显高于cd段,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故D说法正确;故选:C。5.(2025·湖南·一模)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实验室的NaOH溶液的变质程度,取适量该溶液分别于甲、乙两个密闭容器中,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滴加到甲中,利用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将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滴加到乙中,利用pH传感器测定溶液pH变化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A.图1说明NaOH溶液已经变质B.图1中ab段主要发生中和反应C.根据图2,反应结束时,溶质只有NaClD.图2随着氯化钙溶液不断加入,pH不可能等于7【答案】C【分析】由图1 可知,a点到b点之间,较长时间内未明显产生CO2,说明滴加的稀盐酸主要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b点之后曲线开始明显上升,反应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由图2可知,随着氯化钙溶液的滴加,与之反应的是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而反应结束pH仍大于7,因此剩余碱性物质就是部分变质后没有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钠;【详解】A、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这瓶NaOH溶液已经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B、a点到b点曲线说明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主要发生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C、图2滴加氯化钙溶液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不反应,因此反应结束时,溶质应为NaCl 和NaOH,故选项说法错误;D、随着氯化钙溶液的滴加,虽然Na2CO3和CaCl2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但是还有部分氢氧化钠未变质,相当于氢氧化钠溶液会被稀释,pH逐渐降低,但溶液仍呈碱性,故pH不可能等于7,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6.(2024·河南·中考真题)某同学用pH传感器测定稀硫酸滴入稀氢氧化钡溶液的过程中pH的变化,测定的结果如图所示。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溶质为 ;在a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会显 色。(提示:BaSO4难溶于水)【答案】 H2SO4+Ba(OH)2=BaSO4↓+2H2O 硫酸/H2SO4 红【详解】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方程式为H2SO4+Ba(OH)2=BaSO4↓+2H2O,c点所表示的溶液为酸性,故此时溶液中一定有硫酸,说明此时氢氧化钡已经反应完,而硫酸钡为沉淀,不能溶解作溶质,此时溶质为硫酸,a点溶液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会变为红色,故填:H2SO4+Ba(OH)2=BaSO4↓+2H2O、硫酸或H2SO4、红。7.(2025·江西·一模)某同学利用传感器测定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变化情况。图1是实际操作图,图2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3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依据图1、图2可知,该实验是将X溶液滴加到Y溶液中,其中Y的化学式是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图1实验中为证明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烧杯内的溶液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为(4)图2中,当反应进行到点时,图1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为(5)图3方框内甲粒子的符号为 。【答案】(1)NaOH(2)(3)酚酞试液(4)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5)Na+【详解】(1)由图2可知,起始点溶液呈碱性,故为酸入碱,由图3可知是氢氧化钠和稀硫酸的反应,则Y为NaOH;(2)氢氧化钠和稀硫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氢氧化钠溶液可使酚酞试液变红,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碱性消失,当氢氧化钠溶液刚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酚酞恢复无色,据此可推知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故填:酚酞试液;(4)a点pH为7,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刚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5)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产物是Na2SO4和H2O,图三表明反应生成了2个甲、1个乙、2个H2O,而Na2SO4在溶液中电离成Na+和,它们的个数比是2∶1,因此甲是Na+。类型四、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曲线【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不能正确理解曲线变化的含义 结晶水合物受热分解曲线分析错误 含有结晶水的固体热分解反应的过程主要有两个变化:固体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固体分解的过程。利用差量法分析,固体减少的质量,一般是水(结晶水)、二氧化碳、氨气等物质的质量;利用元素守恒和相对分子质量法分析,晶体质量之比=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 =对曲线中质量差含义理解有误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曲线分析错误 纵坐标表示的试管或锥形瓶内物质质量的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减少的质量就是放出的气体(氧气或二氧化碳)的质量。密闭容器中反应图像分析错误 密闭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图像中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结合题意综合分析。未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不能正确理解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 反应前后任何元素的总质量是不变的,随着反应过程中物质状态的改变,固体或溶液中某些元素的质量是变化的【易错通关】1.(2025·江西南昌·一模)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的硬质玻璃管中不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用酒精喷灯加热,反应过程中相关量Y与一氧化碳的关系如图,则Y可以表示A.二氧化碳的质量B.气体的质量C.固体的质量D.固体中铁元素的质量【答案】D【详解】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的质量不断增大,故错误;B、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的硬质玻璃管中不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用酒精喷灯加热,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的质量不断增大,故错误;C、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的硬质玻璃管中不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用酒精喷灯加热,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故错误;D、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的硬质玻璃管中不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用酒精喷灯加热,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则固体中铁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正确;故选D。2.(2024·安徽·中考真题)某实验小组按图a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一段时间后,发现锥形瓶内部分固体变为红棕色。实验过程中瓶内物质或元素质量变化与图b相符的是( )A.铁粉的质量 B.氮气的质量C.氧元素的质量 D.固态物质的质量【答案】A【解析】食盐水中的铁粉生锈,铁粉的质量将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锥形瓶中氧气反应完,铁粉的质量不变,A符合题意;食盐水中的铁粉生锈过程中,氮气不参与反应,氮气的质量不变,B不符合题意;食盐水中的铁粉生锈过程中,氧气转化到铁锈中,氧元素的质量不变,C不符合题意;原固态物质是铁粉,生锈后固态物质变为铁锈,固态物质的质量先增加后不变,D不符合题意。3.(2024·江西·中考真题)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过程中相关量Y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则Y可以表示A.烧杯内水的质量 B.烧杯内溶液的质量C.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 D.烧杯内物质中氢元素的总质量【答案】D【解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水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不变,A错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根据化学方程式CO2 + Ca(OH)2 = CaCO3↓+ H2O可知,每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能生成100份质量的碳酸钙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烧杯内溶质质量不断减少,溶液的质量不断减少,B错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不断进入,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不断增加,最后不变,C错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烧杯内物质中氢元素的总质量不变,D正确。4.(2024·广西南宁·一模)硫酸铝固体分解得到的活性Al2O3可作为工业催化剂载体。取33.3g Al2(SO4)3·18H2O于坩埚内,隔绝空气灼烧。在热分解过程中,热重分析仪记录的数据如下图(已去除坩埚的质量),已知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a=5.1B.图中N点物质化学式为Al2(SO4)3C.Al2(SO4)3·18H2O和Al2O3受热都易分解D.Al2(SO4)3·18H2O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13.5g【答案】C【详解】A、根据铝元素守恒,则:解得a=5.1g,该选项说法正确;B、由于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则N点物质化学式为Al2(SO4)3,该选项说法正确;C、在温度为1025℃后,Al2(SO4)3·18H2O最终分解产物是氧化铝,随后温度升高、氧化铝不再分解,故氧化铝受热不易分解,该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了33.3g-19.8g=13.5g,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5.(2024·上海嘉定·二模)将KClO3和MnO2混合物ag放入试管中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质量与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时,KClO3开始发生反应 B.N点时,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C.N→P过程中,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小 D.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为(a-b)g【答案】BC【详解】A、M点时,固体的质量还未减少,故M点时,氯酸钾还未开始发生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N点时,氯酸钾部分分解,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此时固体中含有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三种物质,该选项说法正确;C、N→P过程中固体中的氧元素不断转变成氧气,导致固体中的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少,该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b)g,不是二氧化锰的质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C。6.(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铁有多种氧化物,为探究其中一种氧化物的组成,某同学将和置于密闭容器中在高温下发生反应.反应开始至某时刻,测得容器中部分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表示的质量变化 B.C.中 D.【答案】D【详解】A、一氧化碳和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增大,一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减少,铁的质量逐渐增大,则a表示 CO的质量变化,b表示 Fe 的质量变化,故A说法错误;B、当生成8.8g二氧化碳时,根据碳元素质量守恒,则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则ng=10g-5.6g=4.4g,故b=4.4,故B说法错误;C、当生成8.8g二氧化碳时,生成铁的质量为8.4g,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5.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参加反应的铁的氧化物的质量为8.8g+8.4g-5.6g=11.6g,根据铁元素质量守恒,则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为8.4g,氧元素的质量为11.6g-8.4g=3.2g,则FexOy中 x:y=,故C说法错误;D、由C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铁的氧化物的质量为11.6g,则加入的铁的氧化物的质量m≥11.6,故D说法正确;故选:D。类型五、酸碱盐之间反应曲线【避错大招】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解读溶液质量变化判断错误 忽视后加入的溶液质量,或未考虑产生沉淀或气体 在反应的不同阶段,溶液质量的变化根据化学方程式体现出的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判断,反应结束后,需要考虑有没有继续加溶液。未考虑对溶液中存在的多个反应 不理解沉淀减少的原因 当沉淀质量减少时,可能是生成的难溶性碱或碳酸盐与酸发生反应而溶解未考虑混合溶液中多种物质的反应顺序 酸与盐的混合溶液加碱,或碱与盐的混合溶液加酸的反应错误 中和反应优先发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未考虑特例:当混合溶液中出现BaSO4 则不受反应顺序限制 将稀硫酸加入NaOH和Ba(NO3)2的混合溶液中,由于H+与OH 、SO42 与Ba2+均只发生了一个反应,故不存在先后顺序。【易错通关】1.(2024·云南·中考真题)某溶液可能含有HCl、CuCl2、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点后,溶液的pH保持不变B.b点对应的溶液中有三种溶质C.c点到d点的过程中,溶液中溶质总质量在减少D.原溶液含有HCl、CuCl2和CuSO4【答案】B【详解】由图可知,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就产生沉淀,之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然后沉淀质量增大,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HCl和CuSO4,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氢氧化铜沉淀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23.3g;ac段是氢氧化钡与HCl反应,沉淀质量不发生变化;c点之后是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故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A、d点后反应停止,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溶液碱性增强,故溶液的pH逐渐增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b点时反应还在进行中,发生的反应是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因此b点对应的溶液中有氯化钡、盐酸和氯化铜三种溶质,其中氯化铜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c点到d点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由分析可知,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23.3g,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设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x,根据、,则,故最终得到的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仍为9.8g,说明参加反应的氯化铜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的,因此原溶液中不含有氯化铜,原溶液含有HCl和CuSO4,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2.(2025·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如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1),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不符合图2的是烧杯中的物质 X溶液A 未打磨的铝片 稀硫酸B Na2CO3和NaOH溶液 稀盐酸C 稀盐酸和稀硫酸 BaCl2溶液D HCl和CuCl2溶液 NaOH溶液A.A B.B C.C D.D【答案】C【分析】由图可知,物质之间相互反应时,开始没有产生沉淀或气体,反应一段时间后才能出现沉淀或气体,然后气体或沉淀逐渐增加,据此结合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详解】A、由于铝表面氧化膜存在,氧化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氧化铝反应完后,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铝反应完后不再变化,故图示关系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B、Na2CO3和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首先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NaOH溶液反应完后,稀HCl再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气体,Na2CO3反应完后不再变,故图示关系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C、稀硫酸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只要接触就能产生硫酸钡沉淀,即生成沉淀的起点为原点,故图示关系不正确,选项符合题意;D、HCl和CuCl2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NaOH溶液先与HCl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CuCl2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即生成沉淀的起点不为原点,故图示关系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3.(2025·广西钦州·一模) 某溶液中含有,为测定其成分的质量关系,悦悦同学取一定量该溶液于烧杯中,先加入溶液,再加入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点的沉淀为 B.段溶液的不断减小C.c点溶液的溶质只有一种 D.原溶液中与的质量比为【答案】C【详解】A、某溶液中含有,先加入溶液,氢氧化钠不与氯化钙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a点的沉淀为CaCO3,故A正确;B、从b点开始沉淀又开始增加,从b点开始加入氯化铜溶液,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逐渐减少,溶液碱性逐渐减弱,不断减小,故B正确;C、c点时,沉淀达到最大值,说明氢氧化钠与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时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钠,过量的氯化钙,故C错误;D、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x=10.6g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y=4g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10.6g:4g=53:20故D正确。故选C。4.(2025·陕西咸阳·模拟预测)向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滴加溶液,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稀硫酸,过程中的质量随加入试剂总体积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点和d点对应溶液中的质量相同B.b点时所加试剂为稀硫酸C.c~d段无明显现象D.b、d、e点对应溶液中溶质的种类相同【答案】A【分析】向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滴加溶液,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稀硫酸,由图可知,c点时硫酸铜的质量为零,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说明此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点之后硫酸铜质量增加,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说明c点改为滴加稀硫酸,d点时硫酸铜质量不变,说明此时氢氧化铜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详解】A、由分析可知,a点是初始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c点时硫酸铜完全反应,cd段过程中氢氧化铜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d点时氢氧化铜完全反应,所以a点和d点对应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相等,即溶液中的质量相同,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由分析可知,c点表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b点时所加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由分析可知,cd段为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实验现象为蓝色沉淀逐渐消失,溶液逐渐变为蓝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由分析可知,b点表示的是部分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时溶液中溶质为硫酸铜、硫酸钠;d点时氢氧化铜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溶质为硫酸铜、硫酸钠;e点为氢氧化铜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硫酸,此时溶液中溶质为硫酸铜、硫酸钠和硫酸,则b、d、e点对应溶液中溶质的种类不相同,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5.(2025·广西河池·模拟预测)某兴趣小组取一定量实验室制取后的酸性废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溶液,充分反应。下列图像与滴加过程中烧杯中物质的量或溶液pH变化情况不相符合的是(已知:溶液呈中性)A. B.C. D.【答案】C【分析】往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详解】A、先发生的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所以一开始滴加碳酸钠溶液时,不产生沉淀,待混合溶液中HCl消耗完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此时开始产生沉淀,待氯化钙反应结束后沉淀质量不变,图像与滴加过程中烧杯中沉淀量变化情况相符合,不符合题意;B、由于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所以一开始滴加碳酸钠溶液时,开始产生气体,待溶液中HCl消耗完之后,不在产生气体,图像与滴加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量变化情况相符合,不符合题意;C、往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参与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大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且碳酸钠溶液中含有水,此时溶液质量增加,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每106分质量的碳酸钠生成100份质量的碳酸钙,参与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大于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且碳酸钠溶液中含有水,此时溶液质量继续增加,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继续增加,图像与滴加过程中烧杯中物质的量变化情况不相符合,符合题意;D、由于溶液中含有HCl,溶液一开始pH值小于7,随着碳酸钠的加入,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酸性减弱,溶液测pH值升高,当把盐酸反应完后,碳酸钠再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此时溶液的pH值等于7,当把氯化钙反应完后,再加入碳酸钠,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值又升高且大于7,图像与滴加过程中烧杯中溶液pH变化情况不相符合,不符合题意。故选C。6.(2025·湖北武汉·一模)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如图1甲、乙所示实验。为了探究甲、乙实验所得物质的成分,将乙实验中所得物质全部倒入烧杯中,进行图1中的丙实验,实验中测得烧杯内沉淀的质量与滴入甲中所得物质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实验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和硫酸钠B.乙实验所得沉淀质量为gC.将b点时烧杯内溶液静置后,所得上层清液一定呈红色D.c、d点对应的烧杯中所含离子种类相同【答案】B【详解】A、甲中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乙中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根据图2中的沉淀质量变化,可知,甲实验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和硫酸钠,乙实验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钠,将甲中物质滴入乙,硫酸根与氢氧化钡中的钡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氢离子与氢氧化钡及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结合成水,则ab段沉淀质量增加,过程中氢氧化钡量少,先于氢氧化钠被反应掉,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则bc段沉淀质量不变,继续滴加,硫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二氧化碳和水,由于碳酸钠和硫酸钠的质量比为197:233(参照B中质量关系),则cd段质量增加,由此可知,甲实验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和硫酸,该选项说法正确;B、设乙实验所得沉淀质量为x,则: x该选项说法错误;C、由前面分析可知,b点时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上层清液呈红色,该选项说法正确;D、cd段发生的反应为硫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碳和水,则该过程中溶液中的溶质种类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