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丝绸之路”出土的丝织品课程标准:1、从时空的角度概述古代商路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分析商路贸易的影响;2、理解贸易活动对文化交流的推动,并分析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分析丝绸之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和不同类型的商路的开辟。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丝绸之路在汉、唐、宋发生变化的多种因素。3.历史解释: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整体感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276年前202年1368年581年960年引进“汗血马”、苜蓿、葡萄等;佛教传入,丝、茶等传出丝路商贸繁盛时期丝路真正开辟于汉武帝时期907年618年1644年220年丝路不断发展海上丝路崛起明中期以后,丝路走向衰落时间轴时空史观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年---1905年)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一词来称呼历史上这条促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线。“丝绸之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概念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第一自然段,回答丝绸之路名称来源以及狭义和广义的丝绸之路分别是什么?西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1、含义: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材料1《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材料3 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的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更早的估计则明确,“在4000年前,中国的丝绸便传到了欧洲。”因此,丝绸之路也是亚非欧各国人民在长远历史进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多条连接几大文明和人文交流之路。——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材料2 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的半枚蚕茧,成为当时能借以证明丝绸起源于中国的“唯一实物凭证”★史料实证:通过以下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②丝绸之路存在历史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连通中西的丝绸之路。2、条件: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②中国的丝绸广受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欢迎。一、丝绸之路3.正式形成:——张骞通西域⑴时间:⑵目的:公元前138年汉武帝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思考1: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思考3: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凿,开;空,通也。”——裴駰《史记解集》开通双方互相了解、互相交流之路思考2::西域指的是哪里?现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一、丝绸之路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 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联合乌孙东返伊犁河谷,遏制匈奴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结果3.正式形成:——张骞通西域直接的外交目的并未实现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使命,但带回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信息,此后,西汉王朝又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之路。张骞的出使,第一次使中原与西域有了直接的交往。思考4:多角度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史料: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西域,顺利到达乌孙后,又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使节往来日益频繁。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之久,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有效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3.正式形成:——张骞通西域⑶影响: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①直接的外交目的并未实现,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②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一、丝绸之路材料一:前1世纪,罗马人从安息人那里认识了丝绸,并很快狂热地喜欢上了这种来自远东的神秘丝织品,成为丝绸在西方最大的主顾。丝绸质地优良,但制作工艺由汉朝垄断,神秘而复杂。“奥勒良曾抱怨一磅丝绸在罗马竟能卖到12英两黄金”,罗马为进口丝绸流失大量黄金。 ——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启示和原因》材料三:河陇地区的农业,以河西走廊、湟水流域自然条件最好,唐廷在这里兴置了大量的屯田、营田。“天下称富庶者无属陇右”。——史念海《中国通史》【探究思考】从西汉至隋唐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材料二:汉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达,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经济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商人活动频繁。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连通西域。①政治:汉朝国力强大,政局稳定②军事:北击匈奴保护商路安全③经济:丝织业发达和外贸利润巨大④外交:汉朝对外开放政策丝路沿线国积极参与国际关系稳定一、丝绸之路4.发展:①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②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5.衰落: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线路尤为复杂。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6.地位:(1)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2)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一、丝绸之路1. 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才得以很好的保存。在7世纪中叶的许多墓葬中,也发现了纬锦。这能够说明( )A.中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 B.中国的丝织品开始销到地中海地区C.吐鲁番等地的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D.商帮经营的丝绸已经远涉欧洲2.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思想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6世纪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传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 )A.欧洲的内需 B.中国的强盛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抵御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4.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晚期丝织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信的一种符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朝疆域西至陇西地区 ②汉朝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③汉朝丝绸之路存在军事保障 ④汉朝公文用隶书书写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1.草原丝绸之路: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黑海小亚细亚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文化的传播范围广、速度较快,持续性长。草原丝绸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1.草原丝绸之路: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思考:结合所学,分析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有何特点?茶马互市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2.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①具体路线: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②历史意义: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思之窗】P52《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yuān dú,即古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思考: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计划:从四川到身毒国(古印度),再到大夏国原因:①印度距离蜀地较近②交通方便又无干扰3.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已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唐: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史纲上】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史纲上】宋元: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宋朝】开辟从明州(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史纲上】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思考:结合课本和选必的内容,思考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①经济:商业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②政治:少数民族政权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③政策: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依赖和对贸易港口有效的管理(市舶司管理)④技术: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应用使远洋航行能力增强⑤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思考:联系史纲上内容,理解“巅峰” ?郑和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纲上】南海Ⅰ号宋代的航海者已经掌握了东至日本、高丽,南到东南亚直至中东的季风规律。结合“南海Ⅰ号”船载文物大多以中国东南沿海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福建德化窑青白瓷为主,由此可以推测,“南海Ⅰ号”是在冬季从中国东南沿海顺风顺水向东南亚方向航行。(5)汉志商道(香料之路):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志商道衰落的原因?①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导致陆上贸易减少②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东西方交流减少③近代新航路的开辟使东西方贸易以海上为主作用:沟通了印度洋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商品贸易“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同学们将古代欧亚大陆上四条重要的“丝绸之路”路线图1.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个起点城市(明州、泉州、广州)2.分别指出陆地丝绸之路在欧洲和非洲的终点城市。3.图上少了哪条丝绸之路?你能画出来吗?明州(宁波)泉州广州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图说历史】材料二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珠江出海口,建于隋朝开皇年间,是古代祭祀海神的场所,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南海神庙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中外海船出入广州按例都要到庙中拜祭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风顺。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南海神庙举行祭典。——据《广州南海神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材料一图5 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和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并说明其不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指出南海神庙对研究中国古代航海的价值。(6分)史料实证【答案】(12分)(1)同:范围广阔,最远可达阿拉伯(东非)。异:唐代贴近海岸,宋代远离海岸;原因是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的应用。(6分)(2)南海神庙是文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神庙距今有1400多年,说明中国古代远洋航海历史悠久;神庙所在地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说明广州在对外交通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官员要到庙中拜祭南海神,说明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多年形成的南海神庙文化对于研究中国航海文化和风俗民情有重要价值。(6分,答出三点即可)(提示:史料价值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其来源、类型的不同,其价值也不同。)史料价值题答题模板1.首先,明确固定的答题格式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材料来源 …… ……材料内容 …… ……2.其次,填充具体内容(1)材料来源:根据材料出处和史料性质(是实物史料还是文字史料,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判断其史料类型,并分析其作用。如一手史料可以作为直接证据,证明该史实的存在;二手史料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的补充,从更多角度去了解史实;官方文书、档案可以证明某事件的可信度;日记、书信等可以从个人角度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大环境。(2)材料内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归纳和解读,一般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作用。如,材料A,反映了什么,可以用来研究什么。方向 商品、技术 路径/时间 地区/渠道中国对外输出西方传入中国梳理:阅读P52-53,梳理丝绸之路的物质技术交流的成果及作用。①养蚕和缫丝技术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③四大发明陆路和海路中亚向西传播东罗马帝国陆路④陶瓷,特别是瓷器沿海路外销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西方①“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③服饰、饮食④棉花隋唐西汉西汉由西域传入中亚大宛国中亚和西亚宋元时期陆海两个渠道传入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由陆路,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⑥玻璃是古埃及人最早制造,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的交流梳理:阅读P52-53,梳理丝绸之路的物质技术交流的成果及作用。1.物质和技术的交流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铁器丝绸瓷器漆器中 国西方养蚕缫丝\中医药四大发明胡桃汗血马香料宝石玻璃棉花苜蓿葡萄胡豆胡瓜中 国西方作用:促进了中外物质技术交流,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国的冶铁技术的传播提高了西亚的社会生产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商业之路方向 文化内容 传播情况中国对外输出西方传入中国梳理:阅读P53,梳理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的成果及作用。中医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宗教艺术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入中国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广受欢迎作用: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宗教的传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2.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文化之路材料:仅隔一两代,这些胡人的子孙就开始以诗书为业,倾心科第,甚至以礼教自居了,其文化取向和心理认同已完全等同于中原汉人,其间的变化不可谓不大。—李鸿宾《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材料:昔者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城贵戚,皆竞为之。——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问题:两则史料表明了胡人和汉人在交往中出现了什么趋势?3.民族文化融合趋势:胡人汉化、汉人胡化。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了回族的前身:回回。 ——《纲要》上P58回族服饰 回族婚礼 回族老人交融之路2014年,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称作“对话之路”,你认为丝绸之路是怎样的一条路?结合课本52—53页及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理由。贸易互惠之路物种交流之路思想传播之路科技交流之路民族交融之路乐舞融汇之路外交合作之路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小结)通过“丝绸之路”在物质、技术和文化方面的对外输出和对内引入的基本情况概括“古代丝绸之路交流”的特点铁器丝绸瓷器漆器中 国西方养蚕缫丝\中医药核桃良种马香料宝石玻璃苜蓿石榴葡萄胡豆胡瓜中 国西方佛教、祆教、犹太教等宗教;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特点 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丝绸之路 兴起 鼎盛 衰弱 起点 途经地 终点 货物 主要意义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长安 西北 中亚 欧洲 非洲 丝绸 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技术、文化交流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漠北 南西伯利亚 咸海 里海北 欧洲 小亚细亚 民族迁徙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长安 成都 四川 缅甸 印度 中亚 西亚 茶、马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 沿海 南海 印度洋 东海 西亚 北非 朝鲜 日本 瓷器思考:根据上表,概括古代商路的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线路多,覆盖面广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时间长,历时千年重经济,互利互惠以和平为主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由开放到闭关锁国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丝绸之路的当代传承与新生——“一带一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一条普惠之路,路路相通,美美与共,建设期间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丝绸之路主宰了人类的过去也必将决定世界的未来——《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知识延伸家国情怀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让我们谨记人民期盼,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继往开来、勇毅前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23年10月18日,北京)①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②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结合历史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家国情怀传承古“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再出发,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但在“一带一路”的道路上,由于各国国情相异、文化多样、基础不同,仅靠中国一己之力难以支撑起整个沿线的崛起,只有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吸引各国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够真正体现。“丝路精神”,再现“丝路繁荣”。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名称由来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丝路发展变化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文化交流物质和技术交流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课堂小结1.(2024·福建·高考真题)“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A.统治版图广大B.奢侈品需求旺盛C.丝绸之路畅通D.地理学成就突出高考真题1.C【详解】材料中提到“河西甸子”绿松石既从中亚经西夏贩卖而来,又能从西亚商人处购得,这表明在元代,与中亚、西亚的贸易交流较为频繁,能够实现这样的贸易往来,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元代统治版图扩大与“河西甸子”绿松石贸易之间的关联,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了绿松石的贸易,但仅从这一物品的贸易不能充分说明整个元代奢侈品需求旺盛,证据不够充分, 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绿松石的贸易来源,而非关于地理学方面的成就,该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新课标·高考真题)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3.(2022·海南·高考真题)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3.D【详解】根据“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因此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项正确;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4.(2022·浙江·高考真题)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4.D【详解】根据所学,明清推行海禁政策,是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不是禁止,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