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逻辑与思维》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小游戏:测测我们的思维力
古希腊克里特岛上有个智者说过一句
著名的话:“所有克里特岛人都说谎。”
(1)辩一辩:这位智者究竟说了一句真话还是假话?
(2)想一想:你怎么解答这个问题才能消除其中的矛盾?
(1)既是真话,也是假话。假设这位智者说的“所有克里特岛人都说谎”是真话,由于他本人也是克里特岛人,可推出这句话本身也是谎话。
(2)揭露其自相矛盾;限制“克里特岛人”的范围。
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三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色帽子。”商人询问了A的推理后,决定录用A。
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
探究与分享
如果A戴的是 ,B可以快速判断出自己戴了 。 但是B没有马上给出答案,所以A戴上的不是红帽子,那就是黑帽子!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人,论力气比不上野牛大象;论奔跑比不上羚羊斑马;论攀登比不上敏捷的猿猴……然而,通过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看似生灵中弱者的人却成了万物之灵!
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使得人成了万物之灵。
思维,就像阳光、空气和食物一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在思维。
注意: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社会实践,动物没有思维。机器人没有思维。
(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
例如: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3)“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即理性认识)
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动的反作用)
(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观念中的东西变为现实。)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概念辨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特别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思维的分类:
(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什么是战略思维---强调看问题要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反对陷入事务主义(没有计划、不分轻重主次,不注意方针、政策和政治思想教育,只埋头于日常琐碎事务中),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
(2)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类型 思维内容
战略思维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历史思维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系统思维 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
创新思维 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法治思维 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底线思维 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能力
二、思维的特征
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
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带着他的学生来到一片杂草地,然后问他的学生: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有的回答用手拔掉,有的说用镰刀割掉,还有的说用火烧。然而,苏格拉底告诉大家:除掉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让庄稼来占据杂草的生存之地。
苏格拉底
1、思维风格的差异:
导致思维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个体经历、教育与知识以及心理状态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使得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独一无二。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2、思维的特征——
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不同于感觉)
  例1:人们不可能回到过去直接观察生物的进化过程,但是科学家却可以通过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便能推知生物进化的规律。
  例2: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听诊、化验、切脉、量体温、量血压以及利用各种医疗器械,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地判断。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2、思维的特征——
思维具有概括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3、思维的特征——
思维具有能动性(双重性)
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材料一:人们同时看到一流星和一艘宇宙飞船,能直接感知谁的速度快吗?依据肉眼很难区分,但是依据科学知识就会知道:流星速度为11km/s,宇宙飞船速度为11.2km/s。
材料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树木,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阔叶或落叶,或乔木或灌木,或落叶或常绿……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
材料三: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想一想:上面的例子体现了思维具有什么特质?
人们依据已有知识,以抽象思维的比较、分析、推理等方式推断出相关新的认识等。这反映出思维具有间接性
思维具有舍弃认识对象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其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反映出思维具有概括性
思维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这反映出思维具有能动性
探究与分享
二、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共同特征
特征 间接性(强调推断) 概括性(强调总结) 能动性(强调加工)
含义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能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或能动的。
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
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判断:以下材料体现思维的哪一特征
1.小王早上起来看到院子的地面和房顶都是湿的,判断昨天晚上下过雨。
2.列宁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3.人类能够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天气预报;预测地震等。
4.人们在超市里看到牙膏、鸡蛋、面粉、饮料、衣服等,都称它们“商品”。
5.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形成“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的认识。
6.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概括性
概括性
间接性
间接性
间接性
能动性
比较思维、实践、认识、真理的特征
比较 特征
思维
实践
认识
真理
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具有三个共同特征:
1.间接性;2.概括性;3.能动性。
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1.客观物质性;2.主观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三个特点:
1.反复性;2.无限性;3.上升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具有三个属性(特点):1.客观性;2.条件性;3.具体性。
《庄子.秋水》载: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问题: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心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
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性,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河伯认为他所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后来看到了大海,发现他原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变化原因:通过比较,认识到之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
探究与分享
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毛泽东
思考:结合这段名言,谈谈如何理解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②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注意:思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思维的含义
思维的特征
人类与思维
思维的含义
思维具有差异性
思维的共同特征
广义和狭义之分
思维的方式
类型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意义
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思维和实践的关系
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间接性
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概括性
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练一练】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哲学家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探究出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家对物质概念的探究体现了(  )
①思维具有预见性  ②思维具有概括性
③思维具有确定性  ④思维具有能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练一练】全球环境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减碳行动方案牵动全球目光。“十四五”规划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这是中国向世界释放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定力。这表明( )
①正确的思维能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②源于实践的思维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③思维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概括
④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