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政治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xù )。(改革家)
文学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思想家: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写作背景
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桂枝香慢”
词的题目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怀古诗词的一般思路: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情
金陵:今南京,为“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古都。
读懂题目内涵
诗歌的结构层次 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近体诗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词 上阕(片):写景(次) 首句渲染气氛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下阕(片):抒情(主) 曲 盛行于元代的一种韵文形式,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桂枝香· 金陵怀古 上阕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首句渲染气氛) 写景
(次)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_______________) 下阕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情
(主)
主句写金陵之景
怀古抒情,借六朝旧事告诫世人
根据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结构特点的理解,完成填空。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王安石全集》第5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桂枝香,词牌名。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放眼远眺。
〔故国〕故都。这里指金陵。
〔肃〕肃爽,天高气爽。
〔簇cù〕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一说同“镞”,箭头,形容山峰的尖峭。
〔星河〕天河。这里指长江。
〔画图难足〕图画难以完备(地展现)。
〔繁华竞逐〕即竞逐繁华,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生活。
意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门外楼头〕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军大将韩擒虎率兵从朱雀门攻人金陵,俘获了陈后主及其宠妃张丽华等人。门,指朱雀门。楼,指结绮阁,是陈后主特意为张丽华建造的。
〔悲恨相续〕指各个王朝接连覆亡。
〔凭高〕登临高处。
〔谩嗟荣辱〕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谩,同“漫”,徒然。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遗曲,即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登山临水,放眼远眺,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肃爽清凉。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像一匹长长的白绢,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船只在夕阳下往来穿梭,酒楼外斜插的酒旗随着西风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
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生活,可叹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各个王朝接连覆亡的悲剧连续发生。自古多少人在此登临高处,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唯有江上的烟波与草上凝结的露珠常在。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玉树后庭花》。
·登临何地
·所见何景
·所思何人
·所思何事
·所抒何情
赏析步骤
词作赏析
地点:
故国,指金陵
时令:
晚秋
天气:
初肃
“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营造肃杀的氛围。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交代了哪些信息?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①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②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③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色彩映衬、色彩对比鲜明
⑥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对偶等
点面结合、粗笔勾勒(白描)、细笔工描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发出来“画图难足”的感叹。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写景的句子从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①承上启下。“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
②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把翠峰比作“箭头”,突出翠峰起伏绵延的特点。
③运用典故。“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体现了长江降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
④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澄江似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远眺、静景
残阳、西风:点出黄昏,具有秋日景物的特点
“帆”与“棹”:借代手法,皆代指船
动态: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往来如梭,西风乍起处,近旁的江岸酒楼斜插的旗随风飘动。
近观
动景
借代
自然景物
人的活动
萧索,以“悲情
”为基调。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船与酒反映出北宋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繁荣,金陵自六朝起已是长江航运交通的重要枢纽。北宋饮酒成风,皇帝为增加财政收入,获取酒税,鼓励人们饮酒取乐。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汴京正店(有酿酒权的豪华大酒楼)有 72 户,脚店(一般酒楼,无酿酒权,用酒须从正店批发)更是不能遍数。从中,我们可感受到宋人对酒的热爱。
补充
“彩舟”“星河”色彩鲜明
“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远去的归帆像是飘荡在淡淡的白云里,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来结束上阕。
色彩鲜艳
动静结合
远眺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词的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诗句 意象 意境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手法
澄江、翠峰
归帆、残阳、
西风、酒旗
彩舟、云、
星河、鹭
雄伟
壮阔
繁华
热闹
比喻
借代
用典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
①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运用等手法
上片是如何写景的
上阕小结
比喻、借代、用典、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
②通过对什么(意象)的描写
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景物
③描绘了什么景象
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
表达 ,同时也 。(作用)
上片是如何写景的
对金陵美景的喜爱之情
雄浑壮丽、高远辽阔、繁华热闹又带着萧瑟的金陵晚秋图
为下片抒情做了铺垫
上阕小结
④勾勒了一幅什么意境
上片小结
写景→金陵之景


澄江
翠峰
残阳
西风
归帆
酒旗
彩舟
白鹭
色彩鲜明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比喻用典
借代
史实
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繁华竞逐,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随流水
现实
在下阕中,词人怀想的史实是什么?面对的现实又是怎样的?
念往昔,繁华竞逐。
“念往昔”:起过渡作用,由上阕的写景转为下阕的抒情,由所见转为所想。
繁华竞逐:用典,柳永的《望海潮》的“户盈罗绮,竞豪奢”。
用典
“门外楼头”,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的例子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杜牧《台城曲》
一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使得竞逐繁华的国家相继灭亡。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遥想当年,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至于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
这种“悲恨相续”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出来。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杜牧 《阿房宫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①后世之人登上高处,只会空叹什么
荣耀与耻辱!
②他们并没有吸取前车之鉴,以至于
悲剧一代代重演。
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
二叹: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但:只有
凝:凝结,引申为一直。
①时光流逝之叹。繁盛的六朝及六朝的兴亡随着时间历史的长河已经消失了。
②物是人非之叹。只剩下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睹物思人,
望物兴叹。
三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运用典故,表面写歌女至今时时唱《玉树后庭花》,而实际上是说面对内忧外患,当权者仍过着荒淫的生活。是对北宋当局统治者的警告。也反映了词人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忧虑之情。
作者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四叹王朝更迭的悲剧。希望统治者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四叹王朝更迭的悲剧。希望统治者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商女: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后庭:用典。指《玉树后庭花》,被看作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使得竞逐繁华的国家相继灭亡。
一叹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三叹
悲叹王朝更迭的悲剧。四叹
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二叹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呢?
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
02
01
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发出空叹,而是要从政治上警告统治者们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下片小结
抒情→怀古之情
门外楼头
后庭遗曲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用典
借古讽今
下片
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①借景抒情,借眼前壮美景色抒发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②借古讽今,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
③用典自然贴切,笔力刚劲。
下阕运用典故,生动形象地回顾了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由此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对北宋王朝的前途的担忧之情。
下片总结
主旨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借六朝的衰亡表达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批评人们忘记六朝灭亡的教训,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本词上阙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阙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主旨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借六朝的衰亡表达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批评人们忘记六朝灭亡的教训,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知识拓展
怀古诗词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怀古诗词的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 → 体悟感情 → 分析技巧
“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追慕古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③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④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⑤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体悟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