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册科学3.3 化学方程式与质量守恒定律 易错点培优练习(1)易错点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例1: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错误的是( )A.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B.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他物理量C.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例2:(2024九上·海曙开学考)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10g冰受热熔化成10g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C.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例3:下列有关内容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且正确的是A.10g水和10g酒精混合后,总质量是20gB.将10g高锰酸钾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所得固体质量一定小于10gC.纸张燃烧后产生的灰烬的质量一定等于燃烧了的纸张的质量D.将10gA和6gB混合后发生化合反应,一定能生成16gC变式训练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2.已知甲、乙、丙三种物质,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是:甲+乙→丙。对于此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为10克、乙为10克,反应后生成的丙一定为20克B.若甲为10克、乙为10克,反应后生成的丙一定小于20克C.若反应后生成的丙为20克,则参加反应的甲一定为10克,乙一定为10克D.若甲为10克、乙为10克,反应后生成的丙一定等于或小于20克3.现有a g A物质与b g B物质充分反应后,生成C物质,则生成C的质量为( )A.等于(a+b)g B.小于(a+b) gC.大于(a+b) g D.不大于(a+b) g4.充分加热ag氯酸钾与b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a-b)g B、(a-b-c)gC、(a+b-c)g D、(a-b+c)g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2Mg+O2===2MgO的反应方程式,下列各组数据正确的是( )A.镁的质量2克,氧气质量3克,氧化镁质量5克。B.镁的质量3克,氧气质量2克,氧化镁质量5克。C.镁的质量1克,氧气质量4克,氧化镁质量5克。D.镁的质量4克,氧气质量1克,氧化镁质量5克。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减少: 。(2)密闭容器中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 。(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 。(4)在68g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2g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后,剩余物的总质量为68.4g,则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g。易错点二、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例1:(2024八下·杭州期末)某化学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错误的是( )A.做甲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B.乙实验中最后天平不平衡,此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C.丙实验的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仍成功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该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产生气体D.进行丁实验时,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玻璃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理论上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例2:(2023八下·新昌期末)下列四幅图中的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B.C.D.例3:(2024八下·海宁期末)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凝聚了不少科学家的心血.材料一: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某金属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煅烧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材料二: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在密封容器中氧化汞分解前的质量和分解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请回答以下问题:(1)小明认为波义耳实验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2)小明采用图甲实验方案,测量酒精和水混合前后质量是否相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老师看到后直接否定该方案,理由是 .(3)小明决定用如图乙装置模拟拉瓦锡实验,测定反应前氧化汞的质量和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明记录了以下几组数据,(已知:氧气的密度为p克/毫升,氧化汞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HgO2Hg +O2 ↑)①反应前称取的氧化汞质量a克 ②反应前装有氧化汞试管的总质量b克③反应结束冷却后试管及内容物的总质量c克 ④反应后量筒内增加的水体积d毫升⑤反应前量筒的总质量e克; ⑥反应结束后量筒和水的总质量f克实验操作均正确,在误差范围内,如果出现等量关系 (用上述字母表示),可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变式训练1.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A.B.C.D.2.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下列装置及实验(部分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B.C.D.3.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掌握有关质量守恒相关知识。(1)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选填序号)。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2)如图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②要用如图药品继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改变装置的方法是 。(3) (4)4.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1)给锥形瓶微热,使白磷燃烧,发生了 变化。白磷燃烧结束后,发现气球鼓起,这时天平 (填“平衡”或“不平衡”),这是因为 。(2)冷却至室温后,发现天平 (填“平衡”或“不平衡”)。这说明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3)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打开橡皮塞,发现瓶中又开始产生大量白烟,你认为这是因为 ;然后,他又立即将橡皮塞塞回去,这时天平 (填“平衡”或“不平衡”)。5.(2024八下·嘉善月考)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称量仪器未画出)。(1)实验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乙、丙三个实验中,实验 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被否定的原因是 .(3)丁实验时将锥形瓶倾斜使两溶液接触,立即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原理为:该实验的现象是 :待完全反应后,将其置于电子天平上称量(称量精度更高),所得数据比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 。6.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实验一:将 10g 水加入 10g 酒精中,一段时间后,称量混合液,质量仍为 20g。(1)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实验二:如图 1,用细铜丝吊着一根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 a 端铜丝加热 1~2 分钟。(2)冷却后,观察到铜丝变黑、玻璃棒 (填“a”或“b”)端下沉。实验三:称取镁条和石棉网的质量为 m1(如图 2 所示),然后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反应结束后将所得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次称量,质量为 m2。(3)写出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而实验事实是 m2【分析与总结】(5)根据以上实验可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应在 容器中进行实验。【拓展实验】兴趣小组按如图 3 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白色固体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查阅资料得知: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反思与交流】(6)空气中 N2的含量远大于 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 MgO 却远多于 Mg3N2,原因是 。(7)图 3 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 。7.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探究1】: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探究2】: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重做了波义耳的实验: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②将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SnO2,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取出SnO2称量质量为m3;④冷却后,把SnO2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容器总质量为m4;【探究3】: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结合上述科学探究完成下列问题:(1)请解释波义耳实验中测量的固体质量为什么增加? 。(2)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提出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则 m1= (用m2,m3,m4表示)。(3)根据上述科学探究,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有: (可多选)。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易错点三、质量守恒定律模型表达例1:如图所示是磷与氧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表示磷原子,“○”表示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虚线框中应该是( )A、 B、 C、 D、例2:“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木炭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物属于氧化物 B.从微观构成看: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C.从符号表征看: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 D.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例3:“人造树叶”是一种新型材料。光照时,二氧化碳和水在“人造树叶”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氧气和乙醇(C2H6O),其微观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的C.参加反应的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3 D.图中生成物均是化合物变式训练1.(2024八下·金华期末)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图示中共有4种物质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首创零碳甲醇点燃亚运主火炬。如图为利用CO2制取甲醇(CH4O)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H2和CO2分子个数比为3:1 B.该图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甲醇属于氧化物 D.该微观示意图符合质量守恒定律3.(2024八下·诸暨期末)如图所示是一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关于此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催化剂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图中一共有四种物质D.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3:2易错点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一)、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写;二配,三标,四查(三)、配平方法:1、观察法 2、最小公倍数法 3、奇数配偶数法世例题解析(1)观察法:观察顺序为从复杂入手,推导其它(具体观察顺序——O、C、其他)CO +O2 —— CO2 Fe + H3P ( http: / / www.21cnjy.com )O4 —— Fe3( PO4)2 + H2KMnO4 —— K2MnO4 + MnO2 +O2(2)最小公倍数法:找出两边同种原子个数最多的原子,根据最小公倍数配平这个原子,然后依次配平与它相连的其他原子。] P + O2 —— P2O5 Fe + O2—— Fe3O4 Mg + O2—— MgO(3)奇数变偶数法:找出左右两边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在两边为有奇数和偶数,先把奇数配成偶数,然后依次配平与它相连的其他原子,最后配平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C + Fe2O3 —— Fe + CO2 FeS2+ O2—— Fe2O3+ SO2⑷归一法:21教育网C2H6+ O2 —— CO2 + H2O C4H10 + O2 —— CO2 + H2O[来变式训练一、最小公倍数法:1、 Al + O2—— Al2O3 2、Al + Fe3O4 —— Fe + Al2O33、 Fe + O2—— Fe3O4 4、Al + MnO2 —— Mn + Al2O35、 N2 + H2—— NH3 6、Al + H2SO4 —— Al2(SO4)3 + H2二、观察法:(观察顺序:从复杂入手,推导其它)(具体观察顺序——O、C、Fe)1、 CO + Fe2O3 —— Fe + CO2 2、 C + Fe2O3—— Fe + CO23、 CO + Fe3O4 —— Fe + CO2 4、 C + FeO—— Fe + CO25、 H2 + Fe2O3 —— Fe + H2O 6、H2 + Fe3O4—— Fe + H2O7、 Al(OH)3+ HCl ——AlCl3 + H2O三、奇数配偶法:1、 FeS2 + O2 —— Fe2O3 + SO2 2、 C2H2 + O2——CO2+ H2O3、 C + Fe2O3 —— Fe + CO2 4、 MnO2+ HCl—— MnCl2 + Cl2 + H2O5、 Cl2 + Ca(OH)2 —— CaCl2 + Ca(ClO)2 + H2O四、归一法:1、 C2H2 + O2 ——CO2 + H2O 2、C6H6 + O2 —— CO2 + H2O3、 C22H46 + O2 ——CO2 + H2O 4、 NH3 + Cl2 —— NH4Cl + N25、 As2O3+ Zn + HCl—— AsH3+ ZnCl2+ H2O6、 C8H18+ O2—— CO2+ H2O题型五:根据化学方程式推导化学式例1:嫦娥五号计划于2018 年发射,发射火箭所用的燃料液态偏二甲肼(C2H8N2) 与N2O4发生的反应可写作:C2H8N2+2N2O43N2↑+2CO2↑+nH2O,则n 等于( )A.2 B.3 C.4 D.5例2:在化学方程式aNH3 + bCl2 —— cNH4Cl + d N2中,各化学式系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2b=c B. a= b+c C.4a=2c+d D. a+b=c+d1、R+3O2==2CO2+3H2O 求R的化学式为 。2、(2024八下·金东期末)铜与浓硝酸反应,反应化学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X↑+2H2O,则x的化学式是( )A.N2O4 B.NO2 C.NO D.N2O3、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过滤后,向其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Na2CO3),会发生如下反应:反应①:Na2CO3+2HCl=2NaCl+H2O+X反应②:□Na2CO3+□CaCl2——□CaCO3↓+□NaCl(1)反应①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2)反应②还没有配平,请在方框中填上配平后的化学计量数________。4.在化学方程式 中,各化学式系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2m=a B.3a=n C.2m=3n D.2b=m+n5.实验室用来加热的酒精灯,以酒精为燃料,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aC2H5OH+bO2cCO2+dH2O,各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a=2b B.b=d C.3a=d D.a+2b=2c+d考点六、质量守恒定律表格型和图像型计算例1.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的质量/g 36 4 2 64反应后的质量/g X 4 52 2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是26g B.丁是生成物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是1:4 D.物质乙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例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A.待测值为0.6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C.甲一定是化合物D.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例3:(2024八下·绍兴柯桥期末)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化学反应,并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9 B.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例4: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x的值是19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19例5.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及、 时刻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丙在该反应中一定作催化剂C.反应后容器内甲和丁的质量之比为1∶8D.该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例5) (例6)例6.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丁是化合物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该化学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9:41变式训练1.(2023八下·浙江期末)将一定量的乙醇(C2H5OH)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反应前质量/g 4.6 8 0 0 0反应后质量/g 0 0 4.4 5.4 m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m的值无法确定 B.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X的生成C.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2.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A.x的值等于0.5 B.甲一定是化合物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3.(2022八下·诸暨期中)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X O2 CO2 H2O反应前质量/g 16 70 1 0反应后质量/g 0 待测 45 36A.该反应为不属于氧化反应 B.Ⅹ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C.表中“待测”值为5 D.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4.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 质 a b c d反应前质量/g 6.40 3.20 4.00 0.50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56 7.20 0.50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和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相同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系数)之比为2﹕15.(2023八下·富阳期末)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7∶10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14∶17(5) (6)6.在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2.9 B.丁一定是单质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7.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该化学反应中乙、丙质量比为3∶17C.物质丙可能为单质 D.物质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7) (8)8.某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的值为12 B.丙一定是催化剂C.丁属于化合物 D.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8.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C.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9.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其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质量(g) 10 16 0 0反应中质量(g) 8.6 m2 m3 1.6反应后质量(g) m4 m1 15.2 6.4A.m1的值一定是 0,反应后甲一定有剩余 B.m2的值是 4C.该反应不可能是氧化反应 D.m4+m1﹥m2+m3八年级下册科学3.3 化学方程式与质量守恒定律 易错点培优练习(答案)易错点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例1: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错误的是( )A.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B.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他物理量C.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答案】D【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且只是质量的守恒与其他物理量无关分析。A、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B、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不符合题意;C、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所以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不符合题意;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是因为生成了气体,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符合题意;例2:(2024九上·海曙开学考)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10g冰受热熔化成10g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C.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答案】D【解析】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A. 该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B. 质量守恒是质量的守恒不是体积守恒,故错误;C. 必须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参与反应的不能相加,故错误;D.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故正确;故答案为:D。例3:下列有关内容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且正确的是A.10g水和10g酒精混合后,总质量是20gB.将10g高锰酸钾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所得固体质量一定小于10gC.纸张燃烧后产生的灰烬的质量一定等于燃烧了的纸张的质量D.将10gA和6gB混合后发生化合反应,一定能生成16gC【答案】B【解析】A.10g水和10g酒精混合后,总质量是20g,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B.将10g高锰酸钾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所得固体质量一定小于10g,因为反应生成氧气,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反应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的质量,所以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且正确;C.纸张燃烧后产生的灰烬的质量等于燃烧了的纸张的质量+氧气的质量,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但不正确;D.将10gA和6gB混合后发生化合反应,不一定能生成16gC,因为有可能反应物中其中某个物质过量,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但不正确。变式训练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答案】C【解析】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因此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2.已知甲、乙、丙三种物质,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是:甲+乙→丙。对于此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为10克、乙为10克,反应后生成的丙一定为20克B.若甲为10克、乙为10克,反应后生成的丙一定小于20克C.若反应后生成的丙为20克,则参加反应的甲一定为10克,乙一定为10克D.若甲为10克、乙为10克,反应后生成的丙一定等于或小于20克答案.D【详解】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在反应甲+乙→丙中,若甲为10克、乙为10克,如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丙的质量为20g;如果有一种物质过量有剩余则反应后生成的丙的质量小于20g。故选D。3.现有a g A物质与b g B物质充分反应后,生成C物质,则生成C的质量为( )A.等于(a+b)g B.小于(a+b) g C.大于(a+b) g D.不大于(a+b) g答案、D4.充分加热ag氯酸钾与b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a-b)g B、(a-b-c)g C、(a+b-c)g D、(a-b+c)g【答案】C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2Mg+O2===2MgO的反应方程式,下列各组数据正确的是( )A.镁的质量2克,氧气质量3克,氧化镁质量5克。B.镁的质量3克,氧气质量2克,氧化镁质量5克。C.镁的质量1克,氧气质量4克,氧化镁质量5克。D.镁的质量4克,氧气质量1克,氧化镁质量5克。答案.B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减少: 。(2)密闭容器中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 。(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 。(4)在68g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2g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后,剩余物的总质量为68.4g,则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g。【答案】(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固体质量减少 (2)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故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4)1.6【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解释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时,一定要考虑全部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尤其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必须考虑参加反应或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故答案为:(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固体质量减少。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故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故剩余灰烬质量比木炭质量小。(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68g+2g-68.4g=1.6g。易错点二、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例1:(2024八下·杭州期末)某化学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错误的是( )A.做甲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B.乙实验中最后天平不平衡,此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C.丙实验的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仍成功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该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产生气体D.进行丁实验时,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玻璃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理论上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答案】D【解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A、做甲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因为无论红磷是否完全反应,装置内外的物质灭火交换,天平都保持平衡,选项正确;B、乙实验中,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减小,所以最后天平不平衡,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仍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选项正确;C、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生成气体,所以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正确;D、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玻璃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由于镁条与氧气结合产生氧化镁质量增加,则生成物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例2:(2023八下·新昌期末)下列四幅图中的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B.C.D.【答案】B【解析】(1)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宏观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没有改变;【微观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2)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注意事项:①一般要有明显实验现象。②有气体参与或者有气体生成(或有白烟生成),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③对于有气体产生实验,一般不用气球形成密封装置,因为空气对气球的浮力会对天平平衡产生影响。【解答】A、玻璃管与外界空气相连,为开放环境,外界空气中的氧气也会参与反应,故A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但不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B、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无气体参与反应或生成,所有物质均在装置内,遵循且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C、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CO2气体会外逸,遵循但不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D、酒精和水不发生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例3:(2024八下·海宁期末)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凝聚了不少科学家的心血.材料一: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某金属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煅烧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材料二: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在密封容器中氧化汞分解前的质量和分解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请回答以下问题:(1)小明认为波义耳实验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2)小明采用图甲实验方案,测量酒精和水混合前后质量是否相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老师看到后直接否定该方案,理由是 .(3)小明决定用如图乙装置模拟拉瓦锡实验,测定反应前氧化汞的质量和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明记录了以下几组数据,(已知:氧气的密度为p克/毫升,氧化汞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①反应前称取的氧化汞质量a克 ②反应前装有氧化汞试管的总质量b克③反应结束冷却后试管及内容物的总质量c克 ④反应后量筒内增加的水体积d毫升⑤反应前量筒的总质量e克; ⑥反应结束后量筒和水的总质量f克实验操作均正确,在误差范围内,如果出现等量关系 (用上述字母表示),可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答案】(1)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金属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固体质量(2)酒精和水混合是物理变化(3)【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进行分析;(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进行分析;(3)根据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氧气的质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的氧气的体积,然后结合题中的数据进行解答。【解答】(1)小明认为波义耳实验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金属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固体质量;(2)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酒精和水混合是物理变化;(3)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氧气的质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所以需要知道反应前后试管的质量,题中给出了体积为V的氧气的质量为m,也就是氧气的密度,所以还需要知道生成氧气的体积,即量筒内水的体积,固体减少的质量是:(b-c)g,氧气的密度是:ρ克/毫升,生成氧气的体积是d,所以b-c=ρd。故答案为:(1)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金属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固体质量;(2)酒精和水混合是物理变化;(3)b-c=ρd。变式训练1.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A.B.C.D.【答案】B【解析】镁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容器里所盛物质总质量不变。2.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下列装置及实验(部分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B.C.D.1.A【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遵循的规律,验证时若有气体参与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分析。【详解】A、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无气体,且装置密闭,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B、红墨水加入水中不能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C、镁燃烧消耗氧气,不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D、蜡烛燃烧生成气体,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故选A。3.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掌握有关质量守恒相关知识。(1)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选填序号)。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2)如图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②要用如图药品继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改变装置的方法是 。【答案】 (1)①②⑤⑥ C (2)①不能 氧气会逸出空气中 ②改变密闭装置(4)4.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1)给锥形瓶微热,使白磷燃烧,发生了 变化。白磷燃烧结束后,发现气球鼓起,这时天平 (填“平衡”或“不平衡”),这是因为 。(2)冷却至室温后,发现天平 (填“平衡”或“不平衡”)。这说明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3)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打开橡皮塞,发现瓶中又开始产生大量白烟,你认为这是因为 ;然后,他又立即将橡皮塞塞回去,这时天平 (填“平衡”或“不平衡”)。【答案】(1)化学 不平衡 气球膨胀使装置受到的浮力变大 (2)平衡 不变(3)没有反应完的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后继续燃烧不平衡5.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实验步骤和部分实验现象如下:①将整个锥形瓶的装置放在天平托盘上,调节平衡。②取下锥形瓶,将瓶塞上的铁丝在酒精灯上烧红后,接触引燃白磷,并立即塞紧瓶塞,发现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③待反应结束冷却后,重新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发现天平依然平衡。(1)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 。(2)请解释步骤②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的原因 。(3)小明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他继续利用白磷设计另一个实验(如图乙)该装置是一个具有刻度和活塞可滑动的玻璃容器,容器内空气的体积为V1(常温下),将质量为m的白磷铺在细沙上,将它放在盛有沸水的烧杯上方,观察到白磷着火燃烧,活塞先右移至V2,反应结束后冷却到常温活塞左移至V3停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反应结束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应为 。(用相关字母表示,常温下氧气的密度为ρ)【答案】(1)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 (2)白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氧气消耗,导致瓶内气压比反应前减小,气球变瘪。(3)m+(V1﹣V3)×ρ。【解答】解:(1)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故填: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2)步骤②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的原因:白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氧气消耗,导致瓶内气压比反应前减小,气球变瘪。故填:白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氧气消耗,导致瓶内气压比反应前减小,气球变瘪。(3)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V1﹣V3)×ρ,将质量为m反应结束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应为:m+(V1﹣V3)×ρ,故填:m+(V1﹣V3)×ρ。(3)6.(2024八下·嘉善月考)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称量仪器未画出)。(1)实验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乙、丙三个实验中,实验 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被否定的原因是 .(3)丁实验时将锥形瓶倾斜使两溶液接触,立即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原理为:该实验的现象是 :待完全反应后,将其置于电子天平上称量(称量精度更高),所得数据比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 。【答案】(1)4P+5O22P2O5(2)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会逸散到空气中(合理即可)(3)有气泡产生;由于反应产生气体,使气球变大,受到空气浮力变大【解析】(1)根据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来分析;(2)根据丙实验在烧杯中进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总质量减小来分析;(3)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膨胀,导致气球受到的空气浮力增大来分析。【解答】(1)实验甲中发生的反应是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乙、丙三个实验中,实验丙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被否定的原因是丙实验在烧杯中进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总质量减小。(3)丁实验时将锥形瓶倾斜使两溶液接触,立即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原理为:Na2CO3+2HCl=2NaCl+CO2↑+H2O。该实验的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气球膨胀;待完全反应后,将其置于电子天平上称量(称量精度更高),所得数据比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反应产生气体,使气球变大,受到空气浮力变大。7.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实验一:将 10g 水加入 10g 酒精中,一段时间后,称量混合液,质量仍为 20g。(1)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实验二:如图 1,用细铜丝吊着一根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 a 端铜丝加热 1~2 分钟。(2)冷却后,观察到铜丝变黑、玻璃棒 (填“a”或“b”)端下沉。实验三:称取镁条和石棉网的质量为 m1(如图 2 所示),然后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反应结束后将所得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次称量,质量为 m2。(3)写出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而实验事实是 m2【分析与总结】(5)根据以上实验可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应在 容器中进行实验。【拓展实验】兴趣小组按如图 3 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白色固体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查阅资料得知: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反思与交流】(6)空气中 N2的含量远大于 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 MgO 却远多于 Mg3N2,原因是 。(7)图 3 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 。【答案】(1) 不能 水和酒精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答案合理即可)(2)a(3) 化合(4)一部分镁燃烧产生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 (5)密闭 (6)相同条件下 O2比 N2活泼 (7)橡皮塞冲出【解析】(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而水和酒精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填:不能;水和酒精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答案合理即可);(2)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左侧质量偏大,因此玻璃棒a端下沉;(3)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一变多,是化合反应;(4)由于镁燃烧时,一部分镁燃烧产生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而白烟即生成的氧化镁,因此造成反应后固体质量m2(5)根据以上实验可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应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6)空气中 N2的含量远大于 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 MgO 却远多于 Mg3N2,原因是相同条件下 O2比 N2活泼,更容易与镁反应;(7)图 3 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由于反应放热会使气体膨胀,因此气球还可以防止橡皮塞冲出8.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探究1】: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探究2】: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重做了波义耳的实验: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②将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SnO2,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取出SnO2称量质量为m3;④冷却后,把SnO2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容器总质量为m4;【探究3】: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结合上述科学探究完成下列问题:(1)请解释波义耳实验中测量的固体质量为什么增加? 。(2)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提出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则 m1= (用m2,m3,m4表示)。(3)根据上述科学探究,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有: (可多选)。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金属锡能用空气中氧气反应,则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增加;故答案为: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则m1=m2+m3﹣m4;故答案为:m2+m3﹣m4;(3)A、科学探究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故选项说法正确;B、科学探究实验的成功与否,与药品的选择无关,故选项说法错误;C、科学探究过程中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故选项说法正确;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CD。易错点三、质量守恒定律模型表达例1:如图所示是磷与氧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表示磷原子,“○”表示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虚线框中应该是( )A、 B、 C、 D、【答案】D【解析】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分析】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详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后有4个磷原子和10个氧原子,反应前有10个氧原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虚线框内应有4个磷原子,观察选项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例2:“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木炭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物属于氧化物B.从微观构成看: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C.从符号表征看: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D.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答案】D【解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图像,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CO2属于氧化物,A选项正确;B、根据图像,氧气是由氧分子(O2)构成的,B选项正确;C、根据图像,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C选项正确;D、根据图像,化学反应前后,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总个数不变,D选项错误。例3:“人造树叶”是一种新型材料。光照时,二氧化碳和水在“人造树叶”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氧气和乙醇(C2H6O),其微观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的C.参加反应的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3D.图中生成物均是化合物【答案】D【解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和人造树叶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醇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3O2+CH3CH2OH。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根据微粒微观示意图可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3,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图中生成物乙醇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变式训练1.(2024八下·金华期末)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图示中共有4种物质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答案】B【解析】(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2)有几种分子就有几种物质;(3)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判断。【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该反应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不是单质,故A错误;B.根据图片可知,共有4种不同的分子,即有4种不同物质,故B正确;C.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也有两种,肯定不是化合反应,故C错误;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故选B。2.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首创零碳甲醇点燃亚运主火炬。如图为利用CO2制取甲醇(CH4O)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H2和CO2分子个数比为3:1B.该图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甲醇属于氧化物D.该微观示意图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答案】C【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物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甲醇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A.参加反应的H2和CO2分子个数比为3:1,故A正确不合题意;B.由该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B正确不合题意;C.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甲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C错误符合题意;D.该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不合题意。3.(2024八下·诸暨期末)如图所示是一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关于此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催化剂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图中一共有四种物质 D.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3:2【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解答】观察可知,反应前后共有两个,将其去掉,如下图所示: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AC+B2=2AB+C2;A.是反应物,故A错误;B.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而不是一种,肯定不是分解反应,故B错误;C.图中有四种分子,即存在四种不同的物质,故C正确;D.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D错误。4.“ “、“ ”、“ ”分别表示A、B、C三种物质的分子。如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________。4、1:2:2(4) (5)5.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图3-3-5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X、Y、Z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据图回答问题。(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 。(3)由X原子构成的物质在该反应中 (填“是”或“不是”)催化剂。【答案】(1)1:1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3)不是易错点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配平方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变偶数法、归一法、待定系数法。21世(1)观察法:观察顺序为从复杂入手,推导其它(具体观察顺序——O、C、其他)2CO +O2 —— 2CO2 3Fe + 2H3P ( http: / / www.21cnjy.com )O4 —— Fe3( PO4)2 + 3H2 2KMnO4 —— K2MnO4 + MnO2 + 2O2(2)最小公倍数法:找出两边同种原子个数最多的原子,根据最小公倍数配平这个原子,然后依次配平与它相连的其他原子。]① 4P +5 O2 ——2P2O5 3 Fe + 2O2—— Fe3O4 2 Mg + O2——2MgO(3)奇数变偶数法:找出左右两边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在两边为有奇数和偶数,先把奇数配成偶数,然后依次配平与它相连的其他原子,最后配平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3C + 2Fe2O3 ——4 Fe +3 CO2 4 FeS2+ 11O2——2Fe2O3+ 8SO2⑷归一法(也叫分数配平法):找出化学式中原子数目最多的化学式,使其化学计量数为“1”,观察配平,若是分数再进行通分去掉分母,保证最后得到最简整数比。21教育网2C2H6+ 7 O2 ——4 CO2 + 6H2O 4CxHy + (4x+y)O2 ——4x CO2 + 2yH2O[来源:21一、最小公倍数法:(找出两边同种原子的个数最多的原子,然后求最小公倍数,得原子个数。)1、4 Al + 3O2—— 2 Al2O3 2、8Al + 3 Fe3O4 —— 9 Fe + 4 Al2O33、 3Fe + 2 O2—— Fe3O4 4、4Al + 3 MnO2 —— 3 Mn + 2 Al2O35、 N2 + 3 H2—— 2 NH3 6、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二、观察法:(观察顺序:从复杂入手,推导其它)(具体观察顺序——O、C、Fe)1、 3 CO + Fe2O3 —— 2 Fe + 3CO2 2、3 C + Fe2O3—— 2 Fe + 3 CO25、 yCO + FexOy —— x Fe +y CO2 6、y C + FexOy——x Fe + yCO27、 3H2 + Fe2O3 —— 2 Fe + 3H2O 8、4H2 + Fe3O4—— 3 Fe + 4 H2O13、 Al(OH)3+ 3 HCl ——AlCl3 + 3 H2O三、奇数配偶法:(找出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在两边为一基数一偶数)1、4 FeS2 + 11 O2 —— 2 Fe2O3 + 8 SO2 2、2 C2H2 + 5 O2——4CO2+ 2 H2O3、 3C + 2Fe2O3 —— 4Fe + 3CO2 4、 MnO2 +4 HCl—— MnCl2 + Cl2 + 2H2O5、 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 H2O四、归一法:(找出化学式中原子数目最多的化学式,使其化学计量数为“1”,观察配平,若是分数再进行通分去掉分母,保证最后得到最简整数比)1、2 C2H2 + 5O2 ——4CO2 + 2H2O 2、2C6H6 + 15O2 ——12 CO2 + 6H2O3、 2C22H46 + 67O2 ——44CO2 + 46H2O 4、 8NH3 + 3Cl2 —— 6NH4Cl + N25、 As2O3+ 6Zn + 12HCl——2AsH3+ 6ZnCl2+ 3H2O4、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为“1”时,也要保留)。(1) Na+ H2O = NaOH+ H2↑。(2) Fe2O3+ HCl 点燃 FeCl3+ H2O。(3) Fe2O3+ CO 高温 Fe+ CO2。(4) C2H2+ O2 点燃 CO2+ H2O。【答案】(1)2;2;2;1(2)1;6;2;3(3)1;3;2;3(4)2;5;4;2【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选择相应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定一法等)进行配平即可;配平时要注意化学计量数必须加在化学式的前面,配平过程中不能改变化学式中的下标;配平后化学计量数必须为整数。【解答】(1)观察发现,反应物中有2个H原子,生成物中有3个H原子,可以在NaOH前面×2,在H2O前×2,从而保证H原子个数相等。再观察发现,此时左右O原子都是2个,只需在Na前面写2,从而配平。(2)观察发现,在HCl前面写3,可以保证Cl个数相等;而在HCl前面写2,可以保证H原子个数相等。因为H和Cl都在HCl中,此时可以将最小公倍数6写在HCl前面,然后在FeCl3前面写2,在H2O前面写3保证它们的个数相等。比较可知,此时在 Fe2O3 前面写1就能配平。(3)左边Fe有2个,只需在右侧Fe前面写2保证它的个数相等。左侧有4个O,右侧有2个O,可以在CO2前写2保证O原子个数相等,但是此时C原子个数不等。观察发现,只需在CO和CO2前面都写3,可以保证方程配平。(4)观察发现,在 C2H2 写2,在O2写5,在 CO2 写4,在 H2O 写2,此时方程可以配平。易错点五、根据化学方程式推导化学式例1:嫦娥五号计划于2018 年发射,发射火箭所用的燃料液态偏二甲肼(C2H8N2) 与N2O4发生的反应可写作:C2H8N2+2N2O43N2↑+2CO2↑+nH2O,则n 等于( )A.2 B.3 C.4 D.5【解答】解:由题意,火箭所用的燃料液态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发生的反应可写作:C2H8N2+2N2O43N2↑+2CO2↑+nH2O,根据反应前后氢原子的数目相等,则8=2n,n=4。故选:C。例2:在化学方程式aNH3 + bCl2 —— cNH4Cl + d N2中,各化学式系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2b=c B. a= b+c C.4a=2c+d D. a+b=c+d【答案】A1、R+3O2==2CO2+3H2O 求R的化学式为 C2H5OH 。2、(2022八下·金东期末)铜与浓硝酸反应,反应化学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X↑+2H2O,则x的化学式是( )A.N2O4 B.NO2 C.NO D.N2O【答案】B【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解答】根据方程式 :Cu+4HNO3(浓)=Cu(NO3)2+2X↑+2H2O 得到:1Cu+4H+4N+12O=1Cu+4H+2N+8O+2X,解得:2X=2N+4O,则X为NO2.4.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过滤后,向其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Na2CO3),会发生如下反应:反应①:Na2CO3+2HCl=2NaCl+H2O+X反应②:□Na2CO3+□CaCl2——□CaCO3↓+□NaCl(1)反应①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__。(2)反应②还没有配平,请在方框中填上配平后的化学计量数________ 。【答案】(1)CO2 (2)1 1 1 2【解析】(1)根据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X得到:2Na+1C+3O+2H+2Cl=2Na+2Cl+2H+1O+X,解得:X=1C+2O,即X的化学式为CO2;(2)左边有2个Na原子,那么可以在右边NaCl前加系数2,此时左右两边都有2个Na、2个Cl、1个Ca、1个C和3个O,此时正好平衡,因此配平后应该是:1Na2CO3+1CaCl2——1CaCO3↓+2NaCl,蛤蟆方框中配平后的化学计量数依次为:1、1、1、2。4.在化学方程式 中,各化学式系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2m=a B.3a=n C.2m=3n D.2b=m+n【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分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含有2a个C原子、6a个氢原子、2b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有m个C原子、2n个H原子、(2m+n)个氧原子。A. 根据反应前后碳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a=m,故错误;B. 根据反应前后氢原子个数不变:6a=2n,则3a=n,故正确;C. 根据反应前后碳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a=m,故错误;D. 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b=2m+n,故错误;5.实验室用来加热的酒精灯,以酒精为燃料,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aC2H5OH+bO2cCO2+dH2O,各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a=2b B.b=d C.3a=d D.a+2b=2c+d【答案】A【解析】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aC2H5OH+bO2cCO2+dH2O,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C2H5OH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O2、CO2、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3、2、3.即a=1,b=3,c=2,d=3。考点六、质量守恒定律表格型和图像型计算例1.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的质量/g 36 4 2 64反应后的质量/g X 4 52 2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是26g B.丁是生成物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是1:4 D.物质乙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答案】B【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故X=36+4+2+64-4-52-24=26,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故该过程为甲与丁反应丙,乙的质量不变,故乙可能是催化剂。例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A.待测值为0.6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C.甲一定是化合物D.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答案】C【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0.3+4.8+2.8=3.2+待测值+8+6.4,则待测值=10+0.3+4.8+2.8-6.4-8-3.2=0.3反应后甲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丙、丁质量增大,是生成物,即甲→丙+丁,故错误;C. 甲分解生成丙、丁,甲是化合物,该选项正确。D. 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10-3.2):(6.4-2.8)=17:9,故错误;例3:(2024八下·绍兴柯桥期末)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化学反应,并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9 B.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答案】D【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x的值;(2)将反应前后氧气和水的质量相减,然后求出它们的比值;(3)二氧化碳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水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氢元素的质量,将二者相加与W的质量相比,从而确定W的元素组成。(4)计算出碳和氢的质量然后作比即可。【解答】A.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得到:x=(1g+20g+8g)-(8g+11g)=10g,故A错误;B.该反应中,氧气的质量减少:20g-8g=12g,水的质量增加了:10g-1g=9g,则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2g:9g=4:3,故B错误;C、11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9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3g+1g=4g<8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8g-4g=4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C错误;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g:1g=3:1,故D正确。例4: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x的值是19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19【答案】: A例5.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及、 时刻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丙在该反应中一定作催化剂C.反应后容器内甲和丁的质量之比为1∶8D.该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答案】C【解析】A、由图可知:甲和乙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丁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故错误;B、由图可知: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故错误;C、反应后容器中的甲质量是4g,丁的质量是32g,甲和丁的质量比4g:32g=1:8,故正确;D、该反应中乙由16g减少到8g,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8g,丁的质量由4g增加到32g,生成了28g丁,乙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8g:28g=2:7,故错误;例6.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丁是化合物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该化学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9:41【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大,说明甲为生成物;反应前后乙的质量分数不变,说明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反应前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大,说明丙为生成物;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分数减小,说明丁为反应物,则该反应为丁分解生成甲和丙;A、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为丁分解生成甲和丙,说明丁是化合物,说法正确;B、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为丁分解生成甲和丙,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C、由分析可知,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说法正确;D、假设物质总质量为m,则该化学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说法错误。变式训练1.(2023八下·浙江期末)将一定量的乙醇(C2H5OH)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反应前质量/g 4.6 8 0 0 0反应后质量/g 0 0 4.4 5.4 m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m的值无法确定B.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X的生成C.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答案】B【解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m=4.6+8-4.4-5.4=2.8,故A错误;X中碳元素质量:4.6g×-4.4g×=1.2g;氢元素质量:4.6g×-5.4g×=0,即不含有氢元素;氧元素质量:2.8g-1.2g=1.6g。碳元素、氧元素原子个数比:,即X是一氧化碳,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一氧化碳的生成,故B正确;X是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大,肯定不是催化剂,故C错误;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不含氢元素,故D错误。2.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A.x的值等于0.5 B.甲一定是化合物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答案】D【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乙的物质质量;(2)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3)将反应前后质量相减,再计算比值;(4)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50g+0.5g+0g+0g=23g+x+24g+3g,解得:x=0.5g,故A正确不合题意;甲质量减小为反应物,乙的质量不变,丙和丁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则反应物只有一种,因此为分解反应,故D错误符合题意;因为甲为唯一的反应物,所以甲应该为化合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丙和丁的质量之比为:24g:3g=8:1,故C正确不合题意。3.(2022八下·诸暨期中)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X O2 CO2 H2O反应前质量/g 16 70 1 0反应后质量/g 0 待测 45 36A.该反应为不属于氧化反应B.Ⅹ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C.表中“待测”值为5D.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答案】B【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物质质量的增减量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从而得出x的值,再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物质的质量可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解答】A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待测值=16+70+1+0-0-45-36=6。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以判断二氧化碳和水为生成物,而X和氧气为反应物,因此该反应为氧化反应,故A、C错误;B.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在X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B正确;D.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45g-1g=44g,生成水的质量为36g,其质量比为:44:36,故D错误。4.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 质 a b c d反应前质量/g 6.40 3.20 4.00 0.50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56 7.20 0.50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和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相同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系数)之比为2﹕1【答案】B【解析】(1)反应物的质量减小,生成物的质量增大;而催化剂的质量保持不变;(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4)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之比=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系数之比。【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物质的质量为:(6.4g+3.2g+4g+0.5g)-(2.56g+7.2g+0.5g)=3.84g;那么a和b的质量减小,它们是反应物,c的质量增大,它是生成物。而d的质量保持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故A正确不合题意;B.根据A中计算可知,a的质量为3.84g,故B错误符合题意;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元素种类保持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D.反应中,a物质的质量为:6.4g-3.84g=2.56g,b物质的质量为:3.2g-2.56g=0.64g,那么物质a与b的质量之比:2.56g:0.64g=4:1;若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那么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故D正确不合题意。5.(2023八下·富阳期末)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7∶10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14∶17【答案】D【解析】先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及所给各物质含量计算出反应前和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再由物质质量分数增加则说明物质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质量分数减少则说明物质质量减少,为反应物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由质量分数变化之比为物质质量比判断。【解答】A.丁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未参与反应,不符合题意;B.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00%-42%-40%-10%=8%,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为100%-70%-14%-10%=6%,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物质质量分数增加则说明物质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质量分数减少则说明物质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则甲、乙为反应物,丙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C. 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14%-8%):(40%-6%)=3∶16 ,不符合题意;D.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0%-42%):(40%-6%)=14∶17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6.在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2.9 B.丁一定是单质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答案】A【解析】A、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10g+3.5g+10g+6g=8.6g+3.5g+Xg+14.5g,解得X=2.9;B、由图可知,反应后甲、丙质量减小,为反应物,丁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乙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则该反应为甲和丙反应生成丁,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丁中含有甲、丙元素种类之和,则丁一定为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反应为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催化剂是指能改变反应速率但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则乙可能为催化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7.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B.该化学反应中乙、丙质量比为3∶17C.物质丙可能为单质D.物质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甲反应前质量分数为70%,反应后质量分数为42%,减小了28%,即甲为反应物;乙反应前质量分数为14%,反应后质量分数为8%,减小了6%,即乙为反应物;分析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丁反应后的质量分数为,即丁反应前后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则丁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丙反应前质量分数为6%,反应后质量分数为40%,增长了34%,即丙为生成物,该反应为:甲+乙丙。8.某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的值为12 B.丙一定是催化剂C.丁属于化合物 D.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答案】B【解析】根据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可知,甲物质由0g增加至8g,则甲为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8g;乙物质由10g增加到ag,则乙为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ag-10g;丁物质由10g减少至0g,则丁为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0g;丙质量不变,则丙没有参与化学反应;故该反应为丁→甲+乙。8.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C.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8.C9.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其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质量(g) 10 16 0 0反应中质量(g) 8.6 m2 m3 1.6反应后质量(g) m4 m1 15.2 6.4A.m1的值一定是 0,反应后甲一定有剩余 B.m2的值是 4C.该反应不可能是氧化反应 D.m4+m1﹥m2+m3【答案】A【解析】(1)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之比是一定的,利用第二行和第三行数据中的甲和丁的质量之比就能计算出m4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m1的值;(2)根据第三行乙剩余的质量计算出反应结束时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然后再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比一定”的规律,利用二、三行数据列出比例式,计算出m2的质量;(3)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4)计算出两组数据的大小,然后进行比较即可。【解答】A.反应结束后,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丁质量之比:(10-m4):6.4=(10-8.6):1.6,解得:m4=4.4g。那么反应后乙物质的质量m1=10+16-15.2-6.4-4.4=0,反应后甲一定有剩余,故A正确;B.当反应结束后,参加反应的乙的物质质量为:16g-0g=16g,那么乙和丁的质量之比:16:6.4=(16-m2):1.6,解得:m2=12,故B错误;C.如果甲或乙是氧气,则该反应是氧化反应,如果不是氧气,则该反应就不是氧化反应,故C错误;D.根据题意有:m3=10+16-8.6-12-1.6=3.8,那么m2+m3=12+3.8=15.8;m4+m1=4.4,所以m4+m1<m2+m3,故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