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科学必考题型归纳--题型三 (3) 生物实验探究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科学必考题型归纳--题型三 (3) 生物实验探究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型三(3) 生物实验探究题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考点一 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真题研析】
考法01 探究实验
考法02 观察实验
考法03 验证实验
考法04 生理功能类实验
考法05 生态环境类实验
考法06 演示实验
【核心精讲】
知识点一 实验分析题
知识点二 实验改进题
知识点三 实验设计题
【命题预测】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生物实验探究题 提出问题与作出假设:能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能用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尝试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假设。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和已知条件,能够确定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控制无关变量。 实施实验与收集证据:能按照实验步骤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收集证据,如观察记录、测量数据、绘制图表等,培养实证意识。 分析与论证:能对收集到的数据和现象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并能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实验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反思与评价: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思考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等。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植物生理类实验:可能会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相关实验。如探究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温度对植物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等。 人体生理类实验:也许会涉及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探究不同运动强度对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影响等实验。也可能会考查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相关实验,比如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等。 生态类实验:可能会出现探究某种环境因素(如水分、土壤酸碱度等)对某种生物(如蚯蚓、鼠妇等)生活的影响。或者设计实验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不同生物种类和数量对生态瓶稳定性的影响。 微生物类实验:也许会考查探究细菌或真菌的培养条件,如探究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对细菌或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也可能会有关于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等实验。
考点一 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考法01 探究实验
(杭州)植物种子的萌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在人工气候培养室(温度、湿度等可调控)的适宜条件下进行了某品种玉米种子的萌发研究.各组种子7天后的萌发率数据如表:
土壤含水量(%) 萌发率(%) 温度(℃) 20 15 10
25 100 96 74
20 92 84 66
15 44 36 10
10 4 0 0
5 0 0 0
(1)根据如表数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写出2条结论即可)
(2)除了土壤含水量与温度之外,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还有 .
(3)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含水量为15%时,该玉米种子在25℃﹣30℃温度区间内种子的萌发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解答】解:(1)据表中数据可见:土壤含水量为20%时,在5℃~25℃之间,温度越高,该品种玉米种子的萌发率越高;
土壤含水量为10%~20%之间,温度为25℃,土壤含水量越高,该品种玉米种子的萌发率越高;
当温度为5℃时,土壤含水量在10%~20%之间,该品种玉米种子的萌发率是0;
当温度为25℃时,土壤含水量为20%时,该品种玉米种子的萌发率最高.
(2)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3)实验设计:选取形状大小,饱满长度相似的玉米种子若干粒.在25℃~30℃区间内均分为若干组(如26℃、27℃、28℃、29℃、30℃五组).土壤含水量为15%,土壤疏松且疏松程度相同,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进行萌发,统计7天后的萌发率.
考法02 观察实验
(2022 台州)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甲)。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 镜。
(2)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 (填结构编号)。
(3)写出一种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
【解答】解:(1)物镜安装在镜筒的下端,观察时靠近玻片标本,所以水滴相当于光学易微镜结构中的物镜。
(2)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除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②粗细准焦螺旋;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更换更大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或“更换水滴”、“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等方法)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
考法03 验证实验
(2022 绍兴)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兴趣小组对光合作用进行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否有影响?
【实验探究】
①取三个相同的无色透明玻璃瓶,设置A、B、C三组实验,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新鲜菠菜叶片和CO2缓冲液(维持瓶中CO2含量稳定);
②分别在导管中注入一滴红墨水,塞上橡皮塞,关闭活塞,控制红墨水初始位置相同;
③分别将装置放在相同强度的红光、绿光和黄光下照射(如图所示);
④光照相同时间后,红墨水均向左移动,测得红墨水移动的距离分别为l红、l绿、l黄,且l红>l黄>l绿,多次重复实验后,结果相同(忽略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得出结论】 。
【交流拓展】
(1)实验中通过比较 来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为进一步得出光合作用强度,设置了实验D,将相同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其他条件不变。测得红墨水移动距离为l黑。
①装置D中红墨水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②实验中红光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值可表示为 (用l红和l黑表示)。
【解答】解:【得出结论】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否有影响,实验的变量是光线颜色的不同。由于瓶内都有二氧化碳缓冲液,能维持瓶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那么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会导致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使ABC装置导管内的红墨水均向左移动,我们可以根据红墨水移动的距离来判断氧气产生的多少,距离越远说明产生的氧气越多,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测得红墨水移动的距离分别为l红、l绿、l黄,且l红>l黄>l绿,说明红光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绿光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小,故可以得出结论: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红光、黄光、绿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依次减小。
(1)瓶中菠菜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会导致瓶中气体压强的改变,使红墨水移动,所以实验中可通过比较 红墨水移动的距离来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①为进一步得出光合作用强度,设置了实验D,将相同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其他条件不变,由于没有光,光合作用不能进行,菠菜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变,但氧气不断减少,因此瓶内压强减小,装置D导管中的红墨水会向右移动。
②实验中红光条件下测得的l红表示的是净光合强度值,而实际光合强度值=净光合强度值+呼吸强度值,而实验D在黑暗环境中,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测得的l黑可表示为呼吸强度值,因此实验中的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值是:l红+l黑。
考法04 生理功能类实验
(2021 丽水)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是否有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3份大小相同的同种香蕉切片,分别冷冻处理、常温放置和高温煮熟。
②处理后取出置于同一培养皿中,同时分别滴加1毫升的H2O2,观察并记录气泡的多少;
③重复上述实验。
不同温度的香蕉切片(含过氧化氢酶) 滴加H2O2的量/毫升 气泡数量(“+”数表示气泡多少)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冷冻香蕉(低温组) 1 + 0 +
常温香蕉(常温组) 1 ++++ +++++ ++++
煮熟香蕉(高温组) 1 0 0 0
(1)常温组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2)通过实验可知:常温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比低温条件下 。
【解答】解:(1)表中的常温组起对照作用。
(2)据表中气泡数量可见:常温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比低温条件下强。
(2020 浙江)为了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小金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操作序号 操作内容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① 分别向1、2、3号试管中加入2mL 1%的淀粉溶液;向4、5、6号试管中加入1mL唾液淀粉酶溶液。
② 两两混合、充分摇匀 1号和4号 2号和5号 3号和6号
③ 加碘液后摇匀 1滴 1滴 1滴
④ 水浴保温处理5分钟 0℃ 37℃ 70℃
⑤ 观察并记录现象
请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回答: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2)将上述操作序号按正确操作步骤排序;①→ →⑤(序号可重复);
(3)小金按正确步骤进行操作,最后不会出现蓝色的是第 组。
【解答】解:(1)据表中数据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2)该实验的步骤是:制备淀粉溶液→水浴→淀粉溶液和唾液混合→设置对照实验→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所以正确的步骤是①→④→②→④→③→⑤。
(3)实验现象:第一组和第三组变蓝,第二组不变蓝,由此可见: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有影响。
考法05 生态环境类实验
幼苗得出土率是否与种子种植的深度有关?为研究这一问题,小科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将相似的120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在相同砂土中按不同的深度种植,放置在相同且适宜萌发和生长的条件下。连续观察15天,发现只有三组有幼苗先后出土,如图所示。在第15天对所有幼苗进一步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甲 乙 丙 丁
种植深度 6cm 11cm 18cm 25cm
出土幼苗数量 29棵 30棵 26棵 0棵
未出土幼苗生长情况 1棵种子未萌发 / 幼苗略有萎缩现象 幼苗萎缩现象较明显
幼苗叶子大小 较大 较小 只有痕迹 只有痕迹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 ,根本原因是 。
(2)第15天,取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含量,则 组的有机物含量最高。
【解答】解:(1)分析实验结果:种植深度为6cm;11cm;18cm;25cm的出土幼苗数量分别为:29棵;30棵;26棵;20棵 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下降,原因是幼苗出土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如果种植深度过大子叶中的营养物质不足以供给幼苗出土所需。
(2)分析实验结果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出图后幼苗叶子大小分别为:较大;较小;只有痕迹;只有痕迹,这样看甲组幼苗出土后仍有较充足的营养可以利用来促使幼苗的发育,幼苗可以更早的长出新叶,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所以,第15天,取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含量,则甲组的有机物含量最高。
故答案为:(1)下降;子叶中的营养物质不足以供给幼苗出土所需;(2)甲。
考法06 演示实验
(2020 杭州)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 。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若暗处理后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能否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 (选填“能”或“不能”)。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 。
【解答】解:(1)根据实验过程可以看出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为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应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若暗处理后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不能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原因是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2020 浙江)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猜想一:O2全部来源于CO2;猜想二:O2全部来源于H2O;猜想三:O2同时来源于两者。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
资料1 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O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O2,所以O2来自于同为气体的CO2。
资料2 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并还原电子受体。
资料3 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18O标记的H218O和C18O2分别培养小球藻,光照相同时间后,检测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氧气是否含18O,如图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2的实验结论 (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猜想 成立。
【解答】解:(1)由资料2可知氧气来自于水的分解,资料1说明氧气来自于二氧化碳,因此两者结论不同,不相互支持彼此结论,故答案为:不支持;
(2)资料3中,根据同位素概念,证明了氧气中氧元素来自于水中的氧元素,因此证明猜想二的正确性,故答案为:二。
知识点一 实验分析题
1、明确实验目的:仔细阅读题目,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语句,确定实验是为了探究什么问题或验证什么假设,这是解题的基础和方向。例如,若题目是 “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那么实验目的就是研究温度这一因素与种子萌发之间的关系。
2、分析实验变量:找出实验中的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和无关变量(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但在实验中需要保持恒定的变量)。如在 “探究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中,光照是自变量,光合作用的强度(可通过氧气释放量等指标衡量)是因变量,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就是无关变量。
3、判断实验设置:检查实验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以及分组是否合理。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用于与实验组进行对比,以凸显实验变量的作用。比如在探究某种药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不添加药物的组为对照组,添加药物的组为实验组。
4、解读实验现象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要全面、准确,注意描述现象的细节。对于实验数据,要分析其变化趋势、数据之间的差异等。例如在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中,观察数据发现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植物茎的生长长度先增加后减少,这就说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
5、得出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结合实验目的,得出合理的结论。结论要与实验目的相呼应,并且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如上述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若在适宜温度下种子萌发率高,过高或过低温度下萌发率低,结论就是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种子萌发。
知识点二 实验改进题
1、找出问题:认真分析题目所给的实验方案,从实验目的、变量控制、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等方面,找出其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可能存在变量不唯一、实验步骤顺序错误、实验材料选择不当等问题。
2、提出改进措施:针对找出的问题,依据生物学原理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如若是变量不唯一的问题,就需要调整实验,使除了要研究的自变量外,其他条件都保持一致;如果是实验步骤顺序错误,就重新调整步骤顺序。
3、评估改进效果:思考改进后的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实验目的,是否更加科学、合理、严谨,确保改进措施有效可行。
知识点三 实验设计题
1、确定实验思路:根据实验目的,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确定实验的大致方向和方法。例如要探究 “某种昆虫的趋光性”,可以考虑设置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观察昆虫的行为反应。
2、设计实验步骤:
①选择实验材料和器具: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仪器设备和药品等。比如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需要准备唾液、淀粉溶液、碘液、试管、恒温水浴锅等。
②分组与编号:合理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各组进行编号,以便区分和观察。一般至少设置一个对照组和多个不同处理的实验组。
③控制变量:明确自变量如何设置和控制,无关变量如何保持相同且适宜,以及如何检测因变量。例如在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设置不同功率的灯光来控制光照强度,在相同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下培养植物,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氧气的释放量来衡量光合作用强度。
④确定实验步骤的顺序:按照实验操作的逻辑和生物学原理,安排好各个步骤的先后顺序,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根据实验目的和假设,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根据不同的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比如在探究某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中,若预期该激素能促进生长,那么可能的结果是使用该激素的实验组植物生长速度比对照组快,结论就是该植物激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2025 台州校级模拟)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为探究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用小鼠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回答问题。
组别 小(数)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
甲 30 每日饲喂_____,8g/只,连续30天 数量多且排列整齐 7.1
乙 30 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数量少且排列散乱 1.2
丙 30 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基本消失 ?
(1)实验中选取的小鼠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的幼年小鼠(写出2点)。
(2)实验过程中,选取30只小鼠的目的是: 。
(3)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补全其饲喂方式。 。
(4)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 (选填“小于”或“大于”)1.2g/只。
(5)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
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解答】解:(1)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实验应选健康状况相同、生长状况相同、月龄等相同的幼年小鼠。
(2)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要选取30只小鼠,而不是1只。
(3)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每日饲喂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4)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小于1.2g/只。
(5)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可采用: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措施。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会污染海洋环境。
故选:C。
(2024 金华模拟)某生物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呈白色)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____。
②用不透光的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在图中C处;用装有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部分枝叶密封.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M、N,去掉遮光的黑纸片;
③将叶片M、N放入装有某溶液的烧杯里,隔水加热,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④把经过脱色的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
⑤将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
(1)①处应该填写的步骤是 。
(2)实验中用于脱色的某溶液是 。
(3)请选择相应的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
(4)小组在选用金鱼藻进行检验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的实验时,除了检验光合作用产物的操作步骤外,和本实验相比在操作上的最大区别是 。
【解答】解:(1)①处应该填写的步骤是把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的环境下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故实验中用于脱色的某溶液是酒精。
(3)叶片B绿色部分和黑纸片C遮光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非绿色部分A和绿色部分B以叶绿体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绿色部分B和绿色部分D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4)选用金鱼藻进行检验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的实验时,检测的是氧气而不是淀粉,因此和本实验相比在操作上的最大区别不需要进行暗处理。
(2024 鹿城区二模)为探究溶液酸碱性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取5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加入pH为3、5、7、9、11的缓冲液和土豆小圆片(含过氧化氢酶),塞紧橡皮塞,并将试管固定(图中固定装置已省略),记为①~⑤。
③用5支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取5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固定在橡皮塞上,并调整注射器高度相同。
④同时迅速将5支注射器内的过氧化氢溶液全部推入试管,一段时间后获得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1)本实验中还需保持相同的量有 。(写出2点)
(2)本实验可通过观察 来判断过氧化氢酶活性强弱。
(3)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若用该装置继续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应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
【解答】解:(1)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本实验中温度、土豆片大小、土豆片数量、缓冲液体积等应保持相同。
(2)马铃薯块茎内富含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水解,产生氧气,因此,本实验可通过观察射器上升的高度、注射器内气体体积来判断过氧化氢酶活性强弱。
(3)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若用该装置继续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应设置不同的温度组别,每组温度下设置两支试管,放入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一支放入5片土豆小圆片,另一支不放,一段时间后比较各温度下两试管注射器的高度差。
(2024 温州模拟)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持续增加,校园里“小胖墩”比比皆是。如何来判断一个人胖瘦呢?方法就是用BMI指数来评估,BMI指数是用体重(千克)做分子,以身高(米)的平方做分母得出的数值。BMI指数越高,人越倾向于超重,甚至肥胖。为了研究不同BMI范围人体的唾液淀粉酶活性,研究者征集了多名BMI指数正常及超重的志愿者,分别检测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实验操作如下表所示。(注:表格中“——”表示没有。)
对照管 测定管
BMI指数正常 BMI指数超重
清水 2mL —— ——
唾液 —— 2mL 2mL
X 2mL 2mL 2mL
37℃水浴保温5分钟
碘液 2滴 2滴 2滴
仪器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结果见图1、图2)
(1)表格中X处应填写 。
(2)各组需要37℃水浴保温的理由是 。
(3)由图1、图2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结论是 。
【解答】解:(1)为了研究不同BMI范围人体的唾液淀粉酶活性,依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和对照的基本原则,对照管与测定管都应加入X淀粉。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而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实验过程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水中进行水浴加热。这是模拟口腔温度,为了保证唾液淀粉酶的最强活性。
(3)由图1和图2的曲线变化趋势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BMⅫ指数的增加,唾液淀粉酶活性逐渐降低。
(2024 宁波模拟)水华鱼腥藻、小球藻、鱼腥藻、栅藻等微藻结构简单、生长繁殖快,且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了解微藻的优势种(通常密度最大),对生物防治、规模培养、污水处理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某科研机构曾对4种微藻的生长繁殖情况进行过如下研究:
【实验过程】
①在清洗消毒后的4只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藻种培养液5000mL。
②将等量的上述4种藻种分别接种到培养瓶的培养液中,盖上牛皮纸盖,摇晃充分后放在光照、温度适宜处,并每隔一段时间摇晃,培养7天获得一定数量的各藻种。
③在4个消毒后的相同培养缸中,各倒入已经消毒的淡水19.5L,并分别标注为1号(水华鱼腥藻)、2号(小球藻)、3号(鱼腥藻)、4号(栅藻),并将各藻种分别倒入对应的缸中。
④将培养缸缸口密封,置于阳光、温度适宜的同一环境,打开缸内的通气装置。
⑤定时搅匀培养缸内藻种,隔天测量4个培养瓶中的微藻密度。
⑥记录实验结果,并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请回答:
(1)实验过程②对培养瓶进行摇晃的主要目的是 。
(2)从实验结果可知,当微藻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同微藻的生长繁殖速度差异较大,说明不同微藻对 (写出一个即可)等环境因素的要求不同。
(3)根据该科研机构的研究可知,4种微藻中的优势种是 。
【解答】解:(1)实验过程②对培养瓶进行摇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藻种与培养液充分混合。这样可以保证藻种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避免局部藻种过多或过少,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从实验结果可知,当微藻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同微藻的生长繁殖速度差异较大,说明不同微藻对光照、温度、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的要求不同。由于实验中所有藻种都是在相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培养,因此可以推断微藻生长繁殖速度的差异可能与它们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关。
(3)根据该科研机构的研究可知,4种微藻中的优势种是水华鱼腥藻。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实验的后期,水华鱼腥藻的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微藻,表明其在这些环境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生长繁殖能力。
(2024 吴兴区校级模拟)湖州盛产淡水鲜鱼,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草鱼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是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草鱼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低的是 。
(2)资料表明草鱼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草鱼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 。
②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并说明理由: 。
(3)研究还发现,草鱼消化道淀粉酶的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饲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 的比例,以减少对河流的污染。
【解答】解:(1)从图1可知,三种蛋白酶在各自最适pH值下,肠蛋白酶对应的酶活性值最小,所以催化效率最低。
(2)①由图1可知,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2左右,幽门盲囊蛋白酶最适pH在8左右,故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2、8。
②由图2可以看出,当温度从15﹣18℃梯度变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在增强,酶活性峰值未出现,没有出现下降的拐点,因此,不能得出草鱼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
(3)草鱼消化道内淀粉酶的含量少,活性低,对淀粉的消化存在障碍,所以在人工投放饲料时要减少淀粉的比例。
(2024 湖州模拟)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雾霾遮挡阳光是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生长旺盛的绿叶上取一批直径为0.5厘米的叶圆片。抽出叶圆片细胞间的空气,使其能沉入水底。
②如图所示,向两个装有等量2%碳酸氢钠溶液(能缓慢释放出二氧化碳)的烧杯中各放入10片叶圆片,密封。再将两个烧杯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玻璃罩内。甲不作其他处理;在乙中点燃卫生香,造成烟雾模拟雾霾。最后,密封甲和乙玻璃罩。
③打开台灯30分钟后,统计甲、乙装置内浮起的叶圆片数量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弱。
请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甲、乙装置内叶圆片能浮起来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的 使叶圆片浮力增大。
(2)实验结果显示,甲中浮起的叶圆片数量较多,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
(3)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使实验更科学准确,该小组同学应该 。
(4)雾霾污染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颗粒物会堵塞叶片表面的 ,从而阻塞气体进出叶片的通道。因此,全社会应加大治理雾霾的力度。
【解答】解:(1)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故由图可知,甲、乙装置内叶圆片能浮起来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使叶圆片浮力增大。
(2)氧气是使叶圆片上浮的原因,故甲中浮起的叶圆片数量较多的原因是:甲中的光照较强,光合作用较强,因此产生的氧气多。
(3)实验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也就是同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如果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相近,则说明这个实验的结果排除了偶然因素的影响。故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使实验更科学准确,该小组同学应该进行几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4)雾霾污染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颗粒物会堵塞叶片表面的气孔,气孔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从而阻塞气体进出叶片的通道。
(2024 鹿城区校级三模)某同学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度的影响”,设计如图甲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灯泡的亮度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
(1)图甲实验中,为比较光合作用速度的大小,可通过观察 来反映。
(2)图乙曲线表示在恒温30℃时,金鱼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B点将 (填“向左移动”、“问右移动”、“不变”)。
(3)有同学建议在进行图甲实验前,需要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以免实验结果受到干扰。你认为此建议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
【解答】解:(1)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氧气会以气泡的形式上升,图甲实验中,为比较光合作用速度的大小,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反映。
(2)图乙曲线表示在恒温30℃时,金鱼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温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因此,B点将向左移动。
(3)有同学建议在进行图甲实验前,需要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以免实验结果受到干扰。这个建议合理,暗处理的目的是金鱼藻内原有的有机物运走或耗尽,减少对实验的干扰。
(2024 宁波模拟)小宁同学为了探究厨余垃圾恒温发酵产生甲烷的最适发酵液配比。设计以下实验:
【步骤一】落叶自然风干,剪碎至1cm左右粒径,食物残渣挑捡出骨头等杂物,粉碎并搅拌均匀,均进行灭菌处理,牛粪过筛牛粪液备用。
【步骤二】将处理后的落叶、食物残渣和牛粪液按表格要求配制成五组发酵液。
【步骤三】将五组发酵液密封,放入35℃恒温发酵箱,测试单位干物质产气量。结果记录如下:
组别 发酵液底物 发酵液接种物 发酵液总固体质量分数 单位干物质产气量(ml/g)
① 落叶 无 2% 3.2
② 落叶 牛粪 2% 10.8
③ 落叶、食物残渣 牛粪 2% 58.2
④ 落叶、食物残渣 牛粪 4% 141.8
⑤ 落叶、食物残渣 牛粪 6% 29.0
(1)实验前将落叶剪碎、食物残渣粉碎、牛粪过筛,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2)实验②和③是为了对比 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3)通过本实验探究,可以得出厨余垃圾在厌氧条件下发酵的最适发酵液配比是 。
A.发酵液底物为落叶,发酵液接种物为牛粪,发酵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2%
B.发酵液底物为落叶、食物残渣,发酵液接种物为牛粪,发酵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2%
C.发酵液底物为落叶、食物残渣,发酵液接种物为牛粪,发酵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4%
D.发酵液底物为落叶、食物残渣,发酵液接种物为牛粪,发酵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6%
【解答】解:(1)实验前将落叶剪碎、食物残渣粉碎、牛粪过筛进行粉碎的目的是增加表面积,提高利用度,加速溶解。
(2)实验②和3实验的区别是发酵液底物不同,所以两实验是为对比发酵液底物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3)由图表可知实验④产气量最高,故厨余垃圾在厌氧条件下最适发酵液配比是以落叶、食物残渣为底物,牛粪为发酵液接种物,发酵液总固体质量为4%。
(2024 湖州一模)扦插是乌柳繁殖的主要手段,影响插穗成活的主要因素有插穗年龄、插穗长度、土壤种类、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等。为了筛选乌柳扦插的最适插穗长度,某校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剪取1年生无病虫害的乌柳健康枝条,分成5组,每组30根,插穗长度分别为4厘米、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下端削成斜面,扦插前以0.0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GGR6溶液浸泡3小时,扦插到相同的土壤中,深度均为插穗长的,40天后,统计其株高生长量、成活率,实验重复3次,结果处理并记录如下表。
实验记录表
组别 插穗长度/厘米 株高平均生长量/厘米 平均成活率/%
1 4 3.25 9.3
2 8 6.7 26.
3 12 17.6 94.7
4 16 19.6 95.0
5 20 16.4 95.4
(1)每组剪取插穗30根的目的是 。
(2)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是 。
(3)为了进一步探究0.01%是否为乌柳扦插所需的最适GGR6浓度,请设计实验方案。
【解答】解:(1)在科学实验中,使用多组样本可以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使用30根插穗可以确保数据更加稳定,避免单一样本的偶然性。
(2)根据实验记录表,我们可以看到插穗长度为12厘米、16厘米和20厘米的组别平均成活率都超过了94%,而株高平均生长量也较高,尤其是16厘米的组别。
(3)通过设置多个处理组,可以比较不同浓度对扦插效果的影响从而找到最佳的GGR6浓度。设计一系列不同浓度的GGR6溶液,例如0.005%、0.01%、0.02%、0.04%、0.08%等,对乌柳插穗进行预处理,然后扦插并观察成活率和生长情况,以确定最适宜的GGR6浓度。
(2024 杭州模拟)厨余垃圾经过妥善处理和加工,可转化为新的资源,也可作为肥料。某兴趣小组开展了厨余垃圾堆肥项目式研究,研究过程如下。
(一)堆肥制作
(1)设计制作小型堆肥桶(如图)
(2)准备堆肥材料:厨余垃圾若干、EM菌一包(EM菌是由乳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复合而成的一种微生物菌制剂)。
(3)进行堆肥:在滤网层上均匀地放入约5cm厚的厨余垃圾,并均匀撒入约20gEM菌,再均匀地放入约5cm厚的厨余垃圾,并均匀撒入约20gEM菌……重复这两个步骤,直至堆肥桶中装满厨余垃圾。盖上桶盖,将堆肥桶置于阴凉通风处。
(4)观察记录:每天定时记录桶内变化及出液情况。5天后堆肥桶内出现黏稠状的淡黄色液体,底部伴有白色沉淀物,散发出较强的酸味,堆肥温度高达70℃以上。
(二)液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别 甲 乙
1 将500g土壤平均分配到两个花盆中,将质量相近,发芽情况相近的两个土豆分别埋入花盆中距离土壤表面以下3cm处,花盆分别标记为甲和乙,均置于光照充足且通风处
2 将液肥原液以1:100的比例稀释,每隔一天向盆内浇入适量稀释液肥 每隔一天浇入?
3 5天后测得土豆植株的高度约为14.2cm,茎最粗处周长约为2.2cm 5天后测得土豆植株高约11.8cm,茎最粗处周长约为1.6cm
请据题分析回答:
(1)堆肥过程中,堆肥桶盖上桶盖的目的是 。
(2)堆肥内温度升高且堆肥桶内散发出较强的酸味,是因为 。
(3)步骤2中的“?”所做处理是 。
(4)依据实验结果,分析甲组土豆植株高度和茎最粗处周长均大于乙组的原因 。
【解答】解:(1)乳酸菌属于厌氧微生物,因此堆肥过程中,堆肥桶盖上桶盖的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利于发酵。
(2)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热量,因此堆肥内温度升高。乳酸菌发酵产生了乳酸,乳酸呈酸性,因此堆肥桶内散发出较强的酸味。
(3)本实验是探究液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液肥,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因此步骤2中的“?”所做处理是等量的纯净水(或清水)。
(4)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所以分析甲组土豆植株高度和茎最粗处周长均大于乙组的原因:液肥中含有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2024 金华三模)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①取______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 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纵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
【表达与交流】
(1)请补充①中横线上的内容 。
(2)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
(3)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4)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 ;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
【解答】解:(1)对照实验要保证单一变量。①中横线上的内容应该是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2)扦插时,为了让枝条更好地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处理方法是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
(3)蒸腾作用会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受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验时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3)A组的红墨水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所以A组枝条染成红色,C组的红墨水不能通过向上运输,所以C组枝条未染色。
(4)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不在树皮,植物体就是靠根、茎、叶的导管把水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将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木质部被染成红色,且树皮不被染成红色,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
(2023 江干区校级二模)某实验小组将菠菜幼叶和成熟叶的叶圆片,装入含蒸馏水的注射器中,排出叶片内的气体,使叶圆片下沉,然后将叶圆片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进行实验(NaHCO3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具浓度变化对溶液pH的影响忽略不计,其它实验条件相同),观察第1片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min),结果如图。请回答:
(1)NaHCO3溶液浓度为0%的一组在实验中起 作用。
(2)当NaHCO3溶液浓度为1%~4%时,相同浓度下,幼叶上浮时间均比成熟叶长,表明幼叶的光合作用能力比成熟叶 (填“强”或“弱”)。
(3)当NaHCO3溶液浓度超过5%时,叶圆片 不上浮,最可能的原因是 。
(4)当NaHCO3浓度为3%时,适当提高溶液温度,第一片叶圆片上浮时间延长该现象不能表明提高温度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请说明理由 。
【解答】解:(1)NaHCO3溶液浓度为0%的一组不接受对实验变量的处理,保持自然的状态,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2)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释放出来附着在叶圆片表面,导致叶圆片浮力增加而上浮。故当NaHCO3溶液浓度为1%~4%时,相同浓度下,幼叶上浮时间均比成熟叶长,表明幼叶的光合作用能力比成熟叶弱。
(3)当植物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由坐标图可知,当NaHCO3溶液浓度超过5%时,叶圆片均不上浮。最可能的原因是:NaHCO3溶液浓度过高,叶圆片细胞因失水过多而死亡,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4)适当提高溶液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会产生影响,叶圆片上浮时间延长,说明叶圆片释放氧气的速率减小,即净光合作用速率减小。故第一片叶圆片上浮时间延长该现象不能表明提高温度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的理由是:叶圆片上浮时间延长,只能表明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型三(3) 生物实验探究题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考点一 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真题研析】
考法01 探究实验
考法02 观察实验
考法03 验证实验
考法04 生理功能类实验
考法05 生态环境类实验
考法06 演示实验
【核心精讲】
知识点一 实验分析题
知识点二 实验改进题
知识点三 实验设计题
【命题预测】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生物实验探究题 提出问题与作出假设:能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能用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尝试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假设。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和已知条件,能够确定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控制无关变量。 实施实验与收集证据:能按照实验步骤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收集证据,如观察记录、测量数据、绘制图表等,培养实证意识。 分析与论证:能对收集到的数据和现象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并能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实验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反思与评价: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思考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等。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植物生理类实验:可能会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相关实验。如探究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温度对植物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等。 人体生理类实验:也许会涉及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探究不同运动强度对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影响等实验。也可能会考查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相关实验,比如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等。 生态类实验:可能会出现探究某种环境因素(如水分、土壤酸碱度等)对某种生物(如蚯蚓、鼠妇等)生活的影响。或者设计实验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不同生物种类和数量对生态瓶稳定性的影响。 微生物类实验:也许会考查探究细菌或真菌的培养条件,如探究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对细菌或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也可能会有关于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等实验。
考点一 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考法01 探究实验
(杭州)植物种子的萌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在人工气候培养室(温度、湿度等可调控)的适宜条件下进行了某品种玉米种子的萌发研究.各组种子7天后的萌发率数据如表:
土壤含水量(%) 萌发率(%) 温度(℃) 20 15 10
25 100 96 74
20 92 84 66
15 44 36 10
10 4 0 0
5 0 0 0
(1)根据如表数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写出2条结论即可)
(2)除了土壤含水量与温度之外,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还有 .
(3)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含水量为15%时,该玉米种子在25℃﹣30℃温度区间内种子的萌发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考法02 观察实验
(2022 台州)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甲)。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 镜。
(2)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 (填结构编号)。
(3)写出一种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
考法03 验证实验
(2022 绍兴)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兴趣小组对光合作用进行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否有影响?
【实验探究】
①取三个相同的无色透明玻璃瓶,设置A、B、C三组实验,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新鲜菠菜叶片和CO2缓冲液(维持瓶中CO2含量稳定);
②分别在导管中注入一滴红墨水,塞上橡皮塞,关闭活塞,控制红墨水初始位置相同;
③分别将装置放在相同强度的红光、绿光和黄光下照射(如图所示);
④光照相同时间后,红墨水均向左移动,测得红墨水移动的距离分别为l红、l绿、l黄,且l红>l黄>l绿,多次重复实验后,结果相同(忽略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得出结论】 。
【交流拓展】
(1)实验中通过比较 来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为进一步得出光合作用强度,设置了实验D,将相同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其他条件不变。测得红墨水移动距离为l黑。
①装置D中红墨水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②实验中红光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值可表示为 (用l红和l黑表示)。
考法04 生理功能类实验
(2021 丽水)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是否有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3份大小相同的同种香蕉切片,分别冷冻处理、常温放置和高温煮熟。
②处理后取出置于同一培养皿中,同时分别滴加1毫升的H2O2,观察并记录气泡的多少;
③重复上述实验。
不同温度的香蕉切片(含过氧化氢酶) 滴加H2O2的量/毫升 气泡数量(“+”数表示气泡多少)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冷冻香蕉(低温组) 1 + 0 +
常温香蕉(常温组) 1 ++++ +++++ ++++
煮熟香蕉(高温组) 1 0 0 0
(1)常温组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2)通过实验可知:常温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比低温条件下 。
(2020 浙江)为了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小金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操作序号 操作内容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① 分别向1、2、3号试管中加入2mL 1%的淀粉溶液;向4、5、6号试管中加入1mL唾液淀粉酶溶液。
② 两两混合、充分摇匀 1号和4号 2号和5号 3号和6号
③ 加碘液后摇匀 1滴 1滴 1滴
④ 水浴保温处理5分钟 0℃ 37℃ 70℃
⑤ 观察并记录现象
请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回答: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2)将上述操作序号按正确操作步骤排序;①→ →⑤(序号可重复);
(3)小金按正确步骤进行操作,最后不会出现蓝色的是第 组。
考法05 生态环境类实验
幼苗得出土率是否与种子种植的深度有关?为研究这一问题,小科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将相似的120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在相同砂土中按不同的深度种植,放置在相同且适宜萌发和生长的条件下。连续观察15天,发现只有三组有幼苗先后出土,如图所示。在第15天对所有幼苗进一步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甲 乙 丙 丁
种植深度 6cm 11cm 18cm 25cm
出土幼苗数量 29棵 30棵 26棵 0棵
未出土幼苗生长情况 1棵种子未萌发 / 幼苗略有萎缩现象 幼苗萎缩现象较明显
幼苗叶子大小 较大 较小 只有痕迹 只有痕迹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 ,根本原因是 。
(2)第15天,取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含量,则 组的有机物含量最高。
考法06 演示实验
(2020 杭州)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 。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若暗处理后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能否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 (选填“能”或“不能”)。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 。
(2020 浙江)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猜想一:O2全部来源于CO2;猜想二:O2全部来源于H2O;猜想三:O2同时来源于两者。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
资料1 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O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O2,所以O2来自于同为气体的CO2。
资料2 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并还原电子受体。
资料3 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18O标记的H218O和C18O2分别培养小球藻,光照相同时间后,检测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氧气是否含18O,如图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2的实验结论 (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猜想 成立。
知识点一 实验分析题
1、明确实验目的:仔细阅读题目,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语句,确定实验是为了探究什么问题或验证什么假设,这是解题的基础和方向。例如,若题目是 “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那么实验目的就是研究温度这一因素与种子萌发之间的关系。
2、分析实验变量:找出实验中的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和无关变量(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但在实验中需要保持恒定的变量)。如在 “探究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中,光照是自变量,光合作用的强度(可通过氧气释放量等指标衡量)是因变量,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就是无关变量。
3、判断实验设置:检查实验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以及分组是否合理。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用于与实验组进行对比,以凸显实验变量的作用。比如在探究某种药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不添加药物的组为对照组,添加药物的组为实验组。
4、解读实验现象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要全面、准确,注意描述现象的细节。对于实验数据,要分析其变化趋势、数据之间的差异等。例如在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中,观察数据发现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植物茎的生长长度先增加后减少,这就说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
5、得出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结合实验目的,得出合理的结论。结论要与实验目的相呼应,并且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如上述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若在适宜温度下种子萌发率高,过高或过低温度下萌发率低,结论就是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种子萌发。
知识点二 实验改进题
1、找出问题:认真分析题目所给的实验方案,从实验目的、变量控制、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等方面,找出其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可能存在变量不唯一、实验步骤顺序错误、实验材料选择不当等问题。
2、提出改进措施:针对找出的问题,依据生物学原理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如若是变量不唯一的问题,就需要调整实验,使除了要研究的自变量外,其他条件都保持一致;如果是实验步骤顺序错误,就重新调整步骤顺序。
3、评估改进效果:思考改进后的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实验目的,是否更加科学、合理、严谨,确保改进措施有效可行。
知识点三 实验设计题
1、确定实验思路:根据实验目的,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确定实验的大致方向和方法。例如要探究 “某种昆虫的趋光性”,可以考虑设置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观察昆虫的行为反应。
2、设计实验步骤:
①选择实验材料和器具: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仪器设备和药品等。比如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需要准备唾液、淀粉溶液、碘液、试管、恒温水浴锅等。
②分组与编号:合理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各组进行编号,以便区分和观察。一般至少设置一个对照组和多个不同处理的实验组。
③控制变量:明确自变量如何设置和控制,无关变量如何保持相同且适宜,以及如何检测因变量。例如在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设置不同功率的灯光来控制光照强度,在相同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下培养植物,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氧气的释放量来衡量光合作用强度。
④确定实验步骤的顺序:按照实验操作的逻辑和生物学原理,安排好各个步骤的先后顺序,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根据实验目的和假设,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根据不同的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比如在探究某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中,若预期该激素能促进生长,那么可能的结果是使用该激素的实验组植物生长速度比对照组快,结论就是该植物激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2025 台州校级模拟)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为探究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用小鼠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回答问题。
组别 小(数)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
甲 30 每日饲喂_____,8g/只,连续30天 数量多且排列整齐 7.1
乙 30 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数量少且排列散乱 1.2
丙 30 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30天 基本消失 ?
(1)实验中选取的小鼠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的幼年小鼠(写出2点)。
(2)实验过程中,选取30只小鼠的目的是: 。
(3)实验中,若甲组起对照作用,补全其饲喂方式。 。
(4)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推测出丙组体重增加值 (选填“小于”或“大于”)1.2g/只。
(5)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为减少陆地塑料污染,将塑料制品排放至海洋中
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2024 金华模拟)某生物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呈白色)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____。
②用不透光的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在图中C处;用装有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部分枝叶密封.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M、N,去掉遮光的黑纸片;
③将叶片M、N放入装有某溶液的烧杯里,隔水加热,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④把经过脱色的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
⑤将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
(1)①处应该填写的步骤是 。
(2)实验中用于脱色的某溶液是 。
(3)请选择相应的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
(4)小组在选用金鱼藻进行检验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的实验时,除了检验光合作用产物的操作步骤外,和本实验相比在操作上的最大区别是 。
(2024 鹿城区二模)为探究溶液酸碱性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取5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加入pH为3、5、7、9、11的缓冲液和土豆小圆片(含过氧化氢酶),塞紧橡皮塞,并将试管固定(图中固定装置已省略),记为①~⑤。
③用5支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取5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固定在橡皮塞上,并调整注射器高度相同。
④同时迅速将5支注射器内的过氧化氢溶液全部推入试管,一段时间后获得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1)本实验中还需保持相同的量有 。(写出2点)
(2)本实验可通过观察 来判断过氧化氢酶活性强弱。
(3)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若用该装置继续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应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
(2024 温州模拟)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持续增加,校园里“小胖墩”比比皆是。如何来判断一个人胖瘦呢?方法就是用BMI指数来评估,BMI指数是用体重(千克)做分子,以身高(米)的平方做分母得出的数值。BMI指数越高,人越倾向于超重,甚至肥胖。为了研究不同BMI范围人体的唾液淀粉酶活性,研究者征集了多名BMI指数正常及超重的志愿者,分别检测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实验操作如下表所示。(注:表格中“——”表示没有。)
对照管 测定管
BMI指数正常 BMI指数超重
清水 2mL —— ——
唾液 —— 2mL 2mL
X 2mL 2mL 2mL
37℃水浴保温5分钟
碘液 2滴 2滴 2滴
仪器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结果见图1、图2)
(1)表格中X处应填写 。
(2)各组需要37℃水浴保温的理由是 。
(3)由图1、图2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结论是 。
(2024 宁波模拟)水华鱼腥藻、小球藻、鱼腥藻、栅藻等微藻结构简单、生长繁殖快,且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了解微藻的优势种(通常密度最大),对生物防治、规模培养、污水处理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某科研机构曾对4种微藻的生长繁殖情况进行过如下研究:
【实验过程】
①在清洗消毒后的4只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藻种培养液5000mL。
②将等量的上述4种藻种分别接种到培养瓶的培养液中,盖上牛皮纸盖,摇晃充分后放在光照、温度适宜处,并每隔一段时间摇晃,培养7天获得一定数量的各藻种。
③在4个消毒后的相同培养缸中,各倒入已经消毒的淡水19.5L,并分别标注为1号(水华鱼腥藻)、2号(小球藻)、3号(鱼腥藻)、4号(栅藻),并将各藻种分别倒入对应的缸中。
④将培养缸缸口密封,置于阳光、温度适宜的同一环境,打开缸内的通气装置。
⑤定时搅匀培养缸内藻种,隔天测量4个培养瓶中的微藻密度。
⑥记录实验结果,并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请回答:
(1)实验过程②对培养瓶进行摇晃的主要目的是 。
(2)从实验结果可知,当微藻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同微藻的生长繁殖速度差异较大,说明不同微藻对 (写出一个即可)等环境因素的要求不同。
(3)根据该科研机构的研究可知,4种微藻中的优势种是 。
(2024 吴兴区校级模拟)湖州盛产淡水鲜鱼,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草鱼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是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草鱼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低的是 。
(2)资料表明草鱼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草鱼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 。
②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并说明理由: 。
(3)研究还发现,草鱼消化道淀粉酶的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饲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 的比例,以减少对河流的污染。
(2024 湖州模拟)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雾霾遮挡阳光是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生长旺盛的绿叶上取一批直径为0.5厘米的叶圆片。抽出叶圆片细胞间的空气,使其能沉入水底。
②如图所示,向两个装有等量2%碳酸氢钠溶液(能缓慢释放出二氧化碳)的烧杯中各放入10片叶圆片,密封。再将两个烧杯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玻璃罩内。甲不作其他处理;在乙中点燃卫生香,造成烟雾模拟雾霾。最后,密封甲和乙玻璃罩。
③打开台灯30分钟后,统计甲、乙装置内浮起的叶圆片数量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弱。
请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甲、乙装置内叶圆片能浮起来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的 使叶圆片浮力增大。
(2)实验结果显示,甲中浮起的叶圆片数量较多,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
(3)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使实验更科学准确,该小组同学应该 。
(4)雾霾污染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颗粒物会堵塞叶片表面的 ,从而阻塞气体进出叶片的通道。因此,全社会应加大治理雾霾的力度。
(2024 鹿城区校级三模)某同学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度的影响”,设计如图甲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灯泡的亮度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
(1)图甲实验中,为比较光合作用速度的大小,可通过观察 来反映。
(2)图乙曲线表示在恒温30℃时,金鱼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B点将 (填“向左移动”、“问右移动”、“不变”)。
(3)有同学建议在进行图甲实验前,需要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以免实验结果受到干扰。你认为此建议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
(2024 宁波模拟)小宁同学为了探究厨余垃圾恒温发酵产生甲烷的最适发酵液配比。设计以下实验:
【步骤一】落叶自然风干,剪碎至1cm左右粒径,食物残渣挑捡出骨头等杂物,粉碎并搅拌均匀,均进行灭菌处理,牛粪过筛牛粪液备用。
【步骤二】将处理后的落叶、食物残渣和牛粪液按表格要求配制成五组发酵液。
【步骤三】将五组发酵液密封,放入35℃恒温发酵箱,测试单位干物质产气量。结果记录如下:
组别 发酵液底物 发酵液接种物 发酵液总固体质量分数 单位干物质产气量(ml/g)
① 落叶 无 2% 3.2
② 落叶 牛粪 2% 10.8
③ 落叶、食物残渣 牛粪 2% 58.2
④ 落叶、食物残渣 牛粪 4% 141.8
⑤ 落叶、食物残渣 牛粪 6% 29.0
(1)实验前将落叶剪碎、食物残渣粉碎、牛粪过筛,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2)实验②和③是为了对比 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3)通过本实验探究,可以得出厨余垃圾在厌氧条件下发酵的最适发酵液配比是 。
A.发酵液底物为落叶,发酵液接种物为牛粪,发酵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2%
B.发酵液底物为落叶、食物残渣,发酵液接种物为牛粪,发酵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2%
C.发酵液底物为落叶、食物残渣,发酵液接种物为牛粪,发酵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4%
D.发酵液底物为落叶、食物残渣,发酵液接种物为牛粪,发酵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6%
(2024 湖州一模)扦插是乌柳繁殖的主要手段,影响插穗成活的主要因素有插穗年龄、插穗长度、土壤种类、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等。为了筛选乌柳扦插的最适插穗长度,某校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剪取1年生无病虫害的乌柳健康枝条,分成5组,每组30根,插穗长度分别为4厘米、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下端削成斜面,扦插前以0.0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GGR6溶液浸泡3小时,扦插到相同的土壤中,深度均为插穗长的,40天后,统计其株高生长量、成活率,实验重复3次,结果处理并记录如下表。
实验记录表
组别 插穗长度/厘米 株高平均生长量/厘米 平均成活率/%
1 4 3.25 9.3
2 8 6.7 26.
3 12 17.6 94.7
4 16 19.6 95.0
5 20 16.4 95.4
(1)每组剪取插穗30根的目的是 。
(2)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是 。
(3)为了进一步探究0.01%是否为乌柳扦插所需的最适GGR6浓度,请设计实验方案。
(2024 杭州模拟)厨余垃圾经过妥善处理和加工,可转化为新的资源,也可作为肥料。某兴趣小组开展了厨余垃圾堆肥项目式研究,研究过程如下。
(一)堆肥制作
(1)设计制作小型堆肥桶(如图)
(2)准备堆肥材料:厨余垃圾若干、EM菌一包(EM菌是由乳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复合而成的一种微生物菌制剂)。
(3)进行堆肥:在滤网层上均匀地放入约5cm厚的厨余垃圾,并均匀撒入约20gEM菌,再均匀地放入约5cm厚的厨余垃圾,并均匀撒入约20gEM菌……重复这两个步骤,直至堆肥桶中装满厨余垃圾。盖上桶盖,将堆肥桶置于阴凉通风处。
(4)观察记录:每天定时记录桶内变化及出液情况。5天后堆肥桶内出现黏稠状的淡黄色液体,底部伴有白色沉淀物,散发出较强的酸味,堆肥温度高达70℃以上。
(二)液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别 甲 乙
1 将500g土壤平均分配到两个花盆中,将质量相近,发芽情况相近的两个土豆分别埋入花盆中距离土壤表面以下3cm处,花盆分别标记为甲和乙,均置于光照充足且通风处
2 将液肥原液以1:100的比例稀释,每隔一天向盆内浇入适量稀释液肥 每隔一天浇入?
3 5天后测得土豆植株的高度约为14.2cm,茎最粗处周长约为2.2cm 5天后测得土豆植株高约11.8cm,茎最粗处周长约为1.6cm
请据题分析回答:
(1)堆肥过程中,堆肥桶盖上桶盖的目的是 。
(2)堆肥内温度升高且堆肥桶内散发出较强的酸味,是因为 。
(3)步骤2中的“?”所做处理是 。
(4)依据实验结果,分析甲组土豆植株高度和茎最粗处周长均大于乙组的原因 。
(2024 金华三模)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①取______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 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纵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
【表达与交流】
(1)请补充①中横线上的内容 。
(2)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
(3)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4)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 ;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
(2023 江干区校级二模)某实验小组将菠菜幼叶和成熟叶的叶圆片,装入含蒸馏水的注射器中,排出叶片内的气体,使叶圆片下沉,然后将叶圆片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进行实验(NaHCO3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具浓度变化对溶液pH的影响忽略不计,其它实验条件相同),观察第1片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min),结果如图。请回答:
(1)NaHCO3溶液浓度为0%的一组在实验中起 作用。
(2)当NaHCO3溶液浓度为1%~4%时,相同浓度下,幼叶上浮时间均比成熟叶长,表明幼叶的光合作用能力比成熟叶 (填“强”或“弱”)。
(3)当NaHCO3溶液浓度超过5%时,叶圆片 不上浮,最可能的原因是 。
(4)当NaHCO3浓度为3%时,适当提高溶液温度,第一片叶圆片上浮时间延长该现象不能表明提高温度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请说明理由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