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题型三(4) 新情境实验探究题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核心精讲·题型突破考点一 新情境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真题研析】 考法01 测量型实验探究题 考法02 规律探究型探究题 考法03 现象分析实验探究题 考法04 物质性质检验型实验探究题 考法05 反应原理探究型探究题 考法06 生理过程探究型探究题 考法07 生态环境探究型探究题【核心精讲】 知识点一 解题步骤 知识点二 物理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 知识点三 化学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 知识点四 生物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命题预测】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新情境实验探究题 物理:在新情境实验探究中,能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物理问题,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手段,不断优化实验方案,培养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化学:敢于尝试新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思路,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能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生物:积极参与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生物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物理学科命题情境:可能会结合生活中的新技术、新发明,如智能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等,考查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或者以太空探索、微观粒子研究等前沿科学为背景,设置新情境实验题,如探究太空环境中物体的运动规律、粒子加速器中的物理现象等。 化学学科命题情境:可能会以绿色化学、环境保护为背景,如探究工业废气、废水的处理方法;或者结合新材料的研发,如新型催化剂、纳米材料等,考查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像研究新型催化剂对某化学反应的催化效果。 生物学科命题情境:可能会以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的掌握;或者以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为情境,如探究某自然保护区中生物种群的变化情况,设置新情境实验题。考点一 新情境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考法01 测量型实验探究题(2023 温州)用图甲电路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若要比较不同设定电流值时的电热多少,调节电流大小过程中,电热丝已经开始加热,因而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小明设计图乙电路进行研究。图中电路包括调试电路和实验电路,R1和R2是阻值都为20欧的电热丝,R2放置在装有煤油的保温容器中。实验中通过调试电路,使电热丝R2在调试过程中不发热。实验步骤如下:①用数字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装有R2的保温容器内煤油的温度。②将开关S与“1”连接,调节滑动变阻器,直至电流表示数为0.2安。③将开关S拨至“2”,使R2工作50秒,断开开关S,测量并记录 。④再将电流值分别设定为0.3安、0.4安、0.5安、0.6安,重复上述步骤。记录相关数据,并计算每次升高的温度Δt(Δt可反映电热的多少),整理Δt、I2的数据如图丙。(1)将步骤③补充完整。(2)在答题纸图丙中画出Δt与I2的关系图像。(3)小明想改变电热丝阻值,用上述实验中设定的电流值,继续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保持R1不变,将R2更换为30欧的电热丝,重复上述步骤。他的做法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解答】解:(1)由电流的热效应可知,电流通过R2时,会产生热量,煤油吸收其产生的热量,温度升高,因此步骤③为将开关S拨至“2”,使R2工作50秒,断开开关S,测量并记录煤油的温度;(2)根据Q吸=cmΔt可知,煤油的比热容一定,质量不变,因此煤油吸收的热量与其温度的变化量Δt成正比;根据焦耳定律可知,在电阻一定和相同的时间内,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12成正比,由此可知,Δt与I2应成正比例关系,其图像应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于存在实验误差,则图像如下图所示:;(3)由于调试电路的电流为设定值时,开关S由“1”拔至“2”,根据欧姆定律可知,通过30欧电热丝的电流不是设定值,电流发生变化,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故小明的想法是不合理的。(2023 丽水)科学学习小组开展了“自制测力计”的项目化学习。【项目任务】自制测力计并用于测量力的大小。【项目准备】提供材料如图甲,弹簧和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如图乙。【评价量规】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制定了评价量规,表中为部分评价指标。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良好 待改进调零方式 多种方式调零 只能移动指针调零 不能调零精确度 达到0.1牛 达到0.2牛 大于0.2牛【项目制作】(1)选择材料时,弹簧比橡皮筋更合适。理由是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 关系,便于标注均匀刻度;(2)选用图乙中b弹簧制作测力计,确定“0”和“2牛”刻度后,两者之间分为10等份,则该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 牛,小组同学用制好的弹簧测力计称量身边小物件的重力;【项目评价】(3)自制测力计“调零方式”指标为良好。用该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应先将测力计水平放置,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指针调整到 刻度位置,方可进行测量;(4)实测时,挂上0.1牛的铅粒,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没有变化,为使“精确度”指标表现更优秀,需选取图乙中 弹簧取代b弹簧制作测力计(填“a”或“c”)。【解答】解:(1)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更便于标注均匀刻度,所以选择材料时,弹簧比橡皮筋更合适。(2)由题意知,图乙中b弹簧制作测力计,在“0”和“2牛”之间分为10等份,则该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0.2牛;(3)用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时,应先将测力计水平放置,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指针调整到零刻度位置,方可进行测量;(4)实测时,挂上0.1牛的铅粒,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弹簧的精确度不够,为使“精确度”指标表现更优秀,需选受力时伸长更明显的弹簧,由图乙知,同样受力时,a弹簧的伸长量更大,所以应先a弹簧取代b弹簧制作测力计。故答案为:(1)正比;(2)0.2;(3)零;(4)a。考法02 规律探究型探究题(2021 湖州)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时间/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 更合理。【解答】解:(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大烧杯中的水在沸腾,水的沸点是100℃;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18分钟以后,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没有达到水的沸点,小烧杯中的水不沸腾,所以小烧杯中的水温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故小红的观点是正确的;(2)本实验是利用“水浴法”给小烧杯中的水加热,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之所以升高是由于从大烧杯中温度高的水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散失的热量,所以,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3)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不变,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处于平衡状态,不能使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再升高,所以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4)要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据此可知:实验中应使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符合这个条件的装置是合理的;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方案1是只在小烧杯加盖,方案2是在大烧杯加盖;比较方案1、2可知:方案1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水的表面气压会不相同;方案2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水的表面气压相同,所以,方案2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若沸腾则它们的沸点相同,所以方案2更合理。故答案为:(1)小红;(2)大于;(3)小烧杯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处于平衡状态,不能使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再升高;(4)方案2。(2021 湖州)小明在冬天输液时发现护士在输液管上加了一个如图所示的装置,护士告诉他这是一次性输液加热棒,可以消除药液温度与体温的差异。加热棒里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科学研究小组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现:一次性输液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是还原性铁粉、炭粉和氯化钠等物质。该加热棒内是否真的含有这几种物质呢?科学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1)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氯化钠①将加热棒内的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②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填写正确的实验操作及现象),证明滤液中含有Cl﹣。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滤液中还含有Na+,从而确定含有氯化钠。(2)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铁粉小明用磁铁靠近滤渣,发现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但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也有可能是四氧化三铁。小明通过如图装置探究黑色物质是否含有四氧化三铁,该物质鉴定的原理是:Fe3O4+4H23Fe+4H2O。当观察到 这一现象时,排除了四氧化三铁存在的可能性。小英同学认为这还不能确定铁粉的存在,因为除了四氧化三铁外,钴粉、镍粉也是能被磁铁吸引的黑色粉末。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实验:取适量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能将Fe2+转化为Fe3+),然后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溶液中有Fe3+,得出加热棒中含有铁粉这一结论。(3)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炭粉点燃不能被吸引的黑色粉末,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得出加热棒内含有炭粉这一结论。请写出此操作过程中确认炭粉存在的化学方程式: 。综合上述实验,小明验证了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加热棒为什么能够起到加热作用呢?小明还将进一步探究。【解答】解:(1)②要证明滤液中含有氯离子,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排除硫酸根和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后,滴入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的沉淀即氯化银,说明滤液中含有氯离子,故填:滴加适量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2)根据Fe3O4+4H23Fe+4H2O,氢气还原四氧化三铁的产物为铁和水,若黑色固体中含有四氧化三铁,则通入干燥的氢气后会有水和铁生成,但生成铁粉和四氧化三铁均为黑色,无明显现象,生成的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黑色粉末中无四氧化三铁,则无水硫酸铜不变蓝,故填:无水硫酸铜粉末不变蓝;(3)若黑色粉末中含有碳粉,碳粉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石灰水变浑浊,方程式为:C+O2CO2;CO2+Ca(OH)2=CaCO3↓+H2O,故填:C+O2CO2;CO2+Ca(OH)2=CaCO3↓+H2O。(2022 宁波)为何晾在密闭空间里的湿衣服不容易干?小宁思考后做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空气湿度会对水蒸发产生怎样影响?【实验装置】在七个相同的密闭房间内装有相同的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①控制每个房间的气温和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空气湿度都在70%以上;②开启每个房间的除湿机,用除湿机调节房间湿度,使七个房间内的空气湿度在实验期间分别控制在一定值;③用相同质量的水把毛巾均匀湿润,完全展平后晾在晾衣架上,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1;④经相同时间后,再次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2(实验过程中水蒸发对毛巾温度的影响、除湿机工作时对室内空气流动和室温的影响均忽略)【实验数据】空气湿度 40% 45% 50% 55% 60% 65% 70%m1/g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m2/g 599.9 586.0 573.1 561.3 550.6 540.7 532.0【实验结论】在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空气流速等条件均相同时, ,水蒸发越快。【实验反思】从微观角度分析,一部分液态水的分子能逸出水面成为气态水的分子,另一方面部分气态水的分子也会返回水中成为液态水的分子;当逸出的水分子数量比返回的水分子数量多时,宏观上表现为水蒸发了。本实验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返回水中的水分子数越 。【解答】解:由题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其它条件一定时,空气湿度越小,毛巾中水的质量增加的越多,说明水蒸发越快;本实验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毛巾中水的质量越小,说明返回水中的水分子数越多。故答案为:空气湿度越小;多。考法03 现象分析实验探究题(2023 杭州)如图甲所示为家用扫地机器人,其底部安装有滚刷,内置集尘器。机器人在除尘时先“脱灰”(滚刷将灰尘从地面上脱离附着),后“吸灰”(将脱附的灰尘转移进集尘器)。小金对影响滚刷在地毯上“脱灰”效果的因素开展探究。小金认为:在“吸灰”效果一定时,“脱灰”效果可以用“除尘能力C”来表示,其测量和表达如下:第一步:选取长、宽一定的干净地毯,均匀撒上质量为m的灰;第二步:测出干净集尘器的质量m1,将被测机器人放在地毯上直线运行清扫10次,完成后测出集尘器质量m2。用C100%表示除尘能力。小金提出:滚刷在地毯上的“脱灰”效果与滚刷的滚速、刷毛的粗细和刷毛与地毯的间距三个因素有关。小金在保持“吸灰”效果一定的情况下,对滚刷的滚速这个因素进行了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结果。(1)除尘能力C的数值越大,表示除尘能力越 (选填“强”或“弱”)。(2)在研究滚刷“脱灰”效果与滚刷的滚速天系时,实验中需要控制刷毛的粗细和 保持不变,改变滚刷的滚速,测定除尘能力C。(3)根据图乙得出的结论是: 。【解答】解:(1)除尘能力用C=m2﹣m1/m×100%表示,其中m是均匀撒上的灰的质量,m1是干净集尘器的质量,这两个量在实验过程中是不变的,除尘能力C的数值越大表明m2的质量越大,即收集到的灰(m2﹣m1)越多,除尘能力就越强;(2)滚刷在地毯上的“脱灰”效果与滚刷的滚速、刷毛的粗细和刷毛与地毯的间距三个因素有关,在研究“脱灰”效果与滚刷的滚速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两个变量相同,即实验中需要控制刷毛的粗细和刷毛与地毯的间距保持不变,改变滚刷的滚速,测定除尘能力C。(3)由图可知,当滚刷的滚速越快时,除尘能力越强,可得出结论:除尘能力与滚刷的滚速有关,滚速越快,除尘能力越强。故答案为:(1)强;(2)刷毛与地毯的间距;(3)除尘能力与滚刷的滚速有关,滚速越快,除尘能力越强。考法04 物质性质检验型实验探究题(2023 杭州)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小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验证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操作如下:①将装置A置于35℃恒温水浴锅中。②打开止水夹k均匀地通入氮气,待装置中的空气排净后,关闭止水夹k,再将带有1g酵母菌颗粒的铂丝伸入装置A的10%葡萄糖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1)装置C的作用是 。(2)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出现浑浊,则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后,经多次蒸馏,能初步分离装置A中的水与酒精,其原理是利用了这两种成分的 不同(选填“熔点”或“沸点”)。(4)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有 (写出一例)。【解答】解:(1)装置C中装有NaOH溶液,故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从而放置干扰实验;(2)装置B中溶液出现浑浊,说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3)水和酒精都属于液体,分离液体,利用沸点不同的特点,用蒸馏的方法分离;(4)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通常用于酿酒。故答案为:(1)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B装置干扰实验;(2)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3)沸点;(4)酿酒。考法05 反应原理探究型探究题(2023 绍兴)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其中一种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某探究小组将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利用传感器实时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溶液的pH,装置如图甲所示。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且pH等于11.6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①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②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③该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根据以上现象和信息,小组同学展开进一步探究。【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的产物是什么?【建立假设】假设1:只有碳酸钠;假设2:碳酸钠、碳酸氢钠;假设3:只有碳酸氢钠;假设4:………小敏根据图乙曲线判断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 。【实验过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丙。【实验结论】小敏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交流评价】(1)小金认为该曲线还不能确定最终产物。因为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 。(2)小兴受小金的启发,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 ,所以建议小组同学继续展开探究。【解答】解:【建立假设】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 pH为11.6,此时pH小于11.6;【实验结论】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碳酸氢钠;【交流评价】(1)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溶液的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2)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故答案为:【建立假设】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 pH为11.6,此时pH小于11.6;【实验结论】碳酸氢钠;【交流评价】(1)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考法06 生理过程探究型探究题(2024 浙江)西兰花的营养价值较高,但采摘后易失水、失绿变黄,新鲜度降低,品质下降。某兴趣小组以叶绿素含量(每克西兰花所含叶绿素的质量)为指标,研究了用LED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保鲜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①挑选一定数量的西兰花,随机均分为A、B两组。②将两组西兰花分别放入两个试验箱,置于4℃、湿度适宜的同一贮藏环境中。A组西兰花不进行光照,B组西兰花采用LED红蓝光持续照射。③在第0、2、4、6、8天,从每组随机取3颗西兰花,测定并记录其叶绿素含量。④多次重复实验,统计并处理实验数据,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1)采摘后的西兰花在一定时间内仍会进行 (填一种生理活动),从而分解有机物,影响其品质。(2)为减少实验材料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挑选一定数量 (写出一点)相近的西兰花进行实验。(3)兴趣小组认为LED红蓝光照射能缓解西兰花失绿变黄。据图分析,其依据是 。(4)根据上述实验判断,用LED红蓝光照射的处理是否适用于各种水果和蔬菜的保鲜,并说明理由: 。【解答】解:(1)呼吸作用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因此采摘后的西兰花在一定时间内仍会进行呼吸作用。(2)为减少实验材料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保持单一变量,应挑选一定数量大小(形状)相近的西兰花就行实验。(3)从图中也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B组LED红蓝光照射后叶绿素含量高于A组,说明LED红蓝光照射能缓解西兰花失绿变黄。(4)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LED红蓝光对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含量有影响,但不是所有的蔬菜水果都含有叶绿素,因此不适用于各种水果和蔬菜的保鲜。考法07 生态环境探究型探究题(2023 衢州)小科发现许多人胸前佩戴除菌卡,除菌卡除菌效果怎么样呢?于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环境下除菌卡的除菌效果【实验场所】A:密闭空间—?两个(编号A1、A2)B:半开放空间—教室两间(编号B1、B2)C:开放空间—操场东西两侧(编号C1、C2)【实验步骤】①杀菌:在A1、B1、C1分别放置1张除菌卡,对实验场所进行杀菌。A2、B2、C2不放除菌卡。4小时后,取出除菌卡。②取样:在A1、B1、C1和A2、B2、C2中各放置1个装有培养基的无菌培养皿,打开盖子,让空气中的菌种落在培养皿中,40分钟后完成取样。③培养:将6个培养皿取出,并盖上盖子,分别写上对应的场所编号。将培养皿都放在30℃的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④观察:观察各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结果记录如下表(“+”多表示菌落数量多)【实验结果】实验场所 A:密闭空间—?两个 B:半开放空间—教室两间 C:开放空间—操场东西两侧编号 A1 A2 B1 B2 C1 C2有无除菌卡 有 无 有 无 有 无菌落数量 + +++++ +++ ++++++ ++++++ ++++++【分析交流】(1)实验场所A中“?”处可填写 。(2)小科通过 来比较除菌卡的除菌效果。(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 。【解答】解:(1)为了与BC形成对照,实验场所A中“?”处可填写储物柜(书包、抽屉、衣柜、箱子等密闭空间)。(2)ABC形成以不同场所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小科通过比较不同场所培养皿中菌落数量的变化量来比较除菌卡的除菌效果。(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除菌卡在不同空间的除菌效果:密闭空间>半开放空间>开放空间。(2022 宁波)我们常用乙醇溶液进行杀菌消毒。那么乙醇溶液的浓度(体积分数)越高,杀菌消毒效果就越好吗?对此,某科研机构曾做过下列探究。【实验步骤】①取10片无菌载玻片,均匀涂抹上等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悬液;②待干燥后,向9片载玻片分别滴加相同体积的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另外1片滴加相同体积的无菌蒸馏水;③10min后,测各载玻片上活菌量。测得的活菌量计作n,其中无菌蒸馏水试验组的活菌量计作n0;④实验重复3次;⑤用牛痘病毒替换金黄色葡萄球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计算相应的,并取平均值。以的平均值来表示乙醇溶液的杀菌消毒效果。数据处理结果如图所示。【实验结论】由实验可知:针对实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牛痘病毒,当乙醇溶液的浓度超过80%时,杀菌消毒的效果随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大而 。【实验反思】科研人员发现该实验中60%~80%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较好。为证明其是否具有普适性,下一步的实验思路是:选取更多种类的 ,设置更多浓度梯度的乙醇溶液,多次重复实验,计算相应的,并取平均值,进行对比。研究表明:70%~75%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最好。【实际应用】在新冠疫情期间,常使用乙醇溶液进行杀菌消毒。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乙醇的性质,下列使用方法合理的是 。A.无水乙醇按需求稀释后再用来杀菌消毒B.使用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时要避免明火,远离高温物体C.可用适宜浓度的乙醇溶液对快递包装盒的表面进行擦拭消毒【解答】解:【实验结论】根据图像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浓度再升高,的平均值变大,说明杀菌效果减弱;故答案为:减弱。【实验反思】为了确定消毒效果的普遍性,需要利用更多种类的细菌和病毒进行验证;故答案为:细菌和病毒。【实际应用】A、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乙醇浓度在70%﹣75%杀菌消毒效果最好,因此需要将无水乙醇稀释后使用,选项A正确;B、乙醇属于易燃液体,因此需要远离明火和高温物体,避免引燃爆炸,选项B正确;C、适宜浓度的乙醇溶液具有良好杀菌消毒效果,可以进行快递包装盒的擦拭消毒,选项C正确;故选:ABC。知识点一 解题步骤1、读题审题:认真阅读题目,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背景和所给的新情境信息,圈画出关键语句和条件,理解题目要求探究的问题是什么。2、分析情境与原理:将新情境与所学的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分析其中涉及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原理,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3、设计或分析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实验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思考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判断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若题目要求设计实验,则要注意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4、进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如果涉及到具体的实验操作描述,要准确写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对于给出的实验数据,要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如计算平均值、绘制图表等,以得出实验结论。5、得出结论与反思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回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同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思考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实验方案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措施等。知识点二 物理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1、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深刻理解题目中涉及的物理概念,如速度、压强、电功率等,以及相关的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明确它们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2、构建物理模型:将新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简化为熟悉的物理模型,例如把复杂的机械运动看作是简单的直线运动或圆周运动,把实际的电路等效为基本的串联或并联电路。3、运用公式和定理进行计算: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和物理原理,选择合适的物理公式和定理进行计算,注意单位的统一和计算的准确性。4、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对于实验数据,要通过计算、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对于图像,要明确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理解图像的斜率、截距和面积等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知识点三 化学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这是解决化学新情境实验探究题的前提。2、注重实验细节:关注实验中的仪器使用、药品添加顺序、反应条件控制、实验现象观察等细节,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例如,在制取气体的实验中,要注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要准确判断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3、运用化学思维方法:运用分类、比较、归纳、推理等化学思维方法,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4、考虑化学反应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和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化学反应的可行性、反应速率、产物纯度等实际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副反应和干扰因素。知识点四 生物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1、牢记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细胞结构和功能、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以便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2、关注实验变量控制:明确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理解如何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生物学问题。例如,在探究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光照强度是自变量,光合作用强度是因变量,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是无关变量,需要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3、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运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根据某种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分析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4、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生物学科的新情境实验探究题往往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要学会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解释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人体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等。(2025 台州校级模拟)甲、乙是两个不同品牌的保温杯,为了比较这两个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小明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在室内进行了实验,得到了一段时间内甲、乙两个保温杯内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你判断保温杯保温性能好坏的方法是 。A.比较前1小时内降低温度的多少,温度降得较多的保温性能好B.比较前1小时内降低温度的多少,温度降得较少的保温性能好C.比较降低相同温度所用时间的多少,时间用得较多的保温性能差D.比较降低相同温度所用时间的多少,时间用得较少的保温性能好(2) (填“甲”或“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更好。(3)根据图像可以看出水温下降的规律是: 。(4)图中甲杯每隔1小时记录的数据依次为50℃、36℃、※、20℃其中第3个小时的数据模糊不清,请你判断可能是下列数据中的 。A.21℃ B.22℃ C.24℃ D.30℃【解答】解:(1)AB.比较在1小时内降低温度的多少,温度降得少的保温性能好,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D.比较降低相同温度所用时间的多少,时间用得较多的保温性能好,时间用得较少的保温性能差,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根据上图,比较甲、乙两个保温杯内的水在相同时间(1小时)内温度变化可知,乙保温杯的水温下降较慢,甲保温杯的水温下降较快,所以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3)根据上图甲图像可知,0~1小时,降低的温度约为100℃﹣50℃=50℃1~2小时,降低的温度约为50℃﹣36℃=14℃3~4小时,降低的温度约为25℃﹣22℃=3℃故可得出甲保温杯水温下降的过程遵循先快后慢规律,分析乙保温杯水温下降的过程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故可以看出水温下降的过程遵循先快后慢规律。(4)设第3个小时对应的温度为t,因水温下降的过程遵循先快后慢,由题意可得50℃﹣36℃>36℃﹣t,36℃﹣t>t﹣20℃,解得22℃<t<28℃。故选:C。故答案为:(1)B;(2)乙;(3)水温下降先快后慢;(4)C。(2024 鹿城区二模)羽毛球运动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健身运动。某科研小组为了探究羽毛球撞击球拍时,球拍所产生最大力与拍线松紧程度(单位:磅)的关系,进行如下实验。①选择5支相同的球拍,将拍线松紧程度分别调节为20、22、24、26、28磅。②以一定速度发射的羽毛球撞击拍线松紧程度为20磅的球拍拍面中心位置A,拍面中心位置A最终移动到B点,测出AB的距离为Δx。③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球拍拍面中心位置A移动Δx距离后(即B点)的力F。④换用拍线松紧程度分别为22、24、26、28磅的球拍,重复步骤②③。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拍线松紧程度/磅 20 22 24 26 28Δx/毫米 7.89 4.80 3.98 3.01 2.52F/牛 90 99 108 117 126(1)为了完成实验,除了测力计外还需要准备的测量工具有 。(列举1个)(2)步骤③中测力计在B点位置测出的力作为拍面产生的最大力,其理由是 。(3)根据该实验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解答】解:(1)因为需要测量拍面中心位置的移动距离,所以需要刻度尺。(2)拍线的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力越大,B处是最大形变位置,所以答案为B处弹性形变程度最大,弹力最大(3)在拍线磅数为20~28磅之间,相同速度的羽毛球撞击球拍时,磅数越高,形变量越小,但球拍所产生的最大力越大。故答案为:(1)刻度尺;(2)B处弹性形变程度最大,因此弹力最大;(3)拍线拉的越紧,球拍击球产生的最大力越大。(2024 镇海区模拟)秸秆还田是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实践时发现,还田的秸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降解,会降低新作物种子的出苗率。查阅资料发现秸秆降解菌(这里简称为降解菌A和降解菌B)对水稻秸秆都有较好的降解效果。为了研究温度以及单独使用一种降解菌和等量混合使用两种降解菌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实验观察周期为10天,使用的仪器和药品有浓度相同的降解菌A、B培养液,酒精,蒸馏水,水稻秸秆,天平,锥形瓶,若干恒温箱等。(1)实验前要先用75%酒精对水稻秸秆浸泡30秒,再用无菌水冲洗,其目的是 。(2)实验设计如下,请补充完整步骤① 分别称取20克已杀菌的水稻秸秆,装在三个无菌的锥形瓶中,标为甲、乙、丙② 在甲、乙、丙三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0毫升降解菌A培养液、100毫升降解菌B培养液、 。③ 将三个锥形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定温度为10℃, 。④ 改变恒温培养箱的温度为20℃、30℃,重复上述实验,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⑤ 通过比较分析 ,得出温度和使用降解菌的不同方法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解答】解:(1)使用75%酒精对水稻秸秆进行短时间浸泡,是为了杀灭秸秆表面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减少实验过程中非目标降解菌的干扰。无菌水冲洗则是为了去除酒精和可能残留的其他杂质,确保实验的准确性。(2)实验设计补充完整如下:②另取一个无菌锥形瓶,加入50毫升降解菌A培养液和50毫升降解菌B培养液,作为两种降解菌混合作用的丙实验组。③10天后,测量并记录各锥形瓶经降解后剩余水稻秸秆质量。⑤通过比较分析相同温度下各锥形瓶中水稻秸秆变化的质量,和不同温度下相同降解菌培处理后水稻秸秆质量,得出温度和使用降解菌的不同方法对降解效果的影响。(2024 温州模拟)蒸汽眼罩是生活中常见的产品,简单实用。某兴趣小组依据产品信息对蒸汽眼罩开展了探究。产品信息 [产品名称]蒸汽眼罩 [主要成分]无纺布、铁粉、蛭石、活性炭、无机盐、吸水树脂【任务一】探究蒸汽眼罩中铁粉的存在(1)小组利用蒸汽眼罩内发热体粉末,设计方案。方案1 用磁铁靠近粉末,若粉末能被吸引,则含有铁粉方案2 向粉末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则证明有铁粉【任务二】认识蒸汽眼罩工作原理【查阅资料】蛭石:起保温作用:吸水树脂:具有强吸水性,受热可释放吸收的水分。(2)小组取适量发热体粉末于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部分黑色固体变为红棕色,数字传感器测得容器中O2含量减少。分析:眼罩的热量来源于袋内铁粉与 等物质反应放出热量。(3)为何取名蒸汽眼罩呢?小组查阅资料后得出:发热体产热后,内部水分稳定蒸发并在眼部周围遇冷 (填物态变化)成小水滴,利用眼罩的热度和湿度缓解眼部疲劳,因而由此得名。【解答】解:(1)方案2:因为铁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向粉末中加入适量稀盐酸,产生无色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则证明有铁粉。(2)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成的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是一种红棕色固体。小组取适量发热体粉末于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部分黑色固体变为红棕色,数字传感器测得容器中O2含量减少。眼罩的热量来源于袋内铁粉与氧气、水等物质反应放出热量。(3)为何取名蒸汽眼罩呢?小组查阅资料后得出:发热体产热后,内部水分稳定蒸发并在眼部周围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利用眼罩的热度和湿度缓解眼部疲劳,因而由此得名。(2024 青田县模拟)滑草是一项休闲运动,为了给某滑草场地提供设计建议。小明模拟滑草场设计了如图甲和乙的探究实验:斜面A和B分别模拟坡度分别为20°和30°的山坡,铁球模拟滑草的玩家,水平轨道模拟滑草的水平滑道。小明将完全相同的两个铁球,分别从坡度不同,高度相同的两个斜面静止下滑,同时利用速度传感器,记录了斜面轨道和水平轨道交界处X点的速度大小。探究山坡的坡度α与X处的速度大小v和水平滑道上滑行长度L之间的关系,数据如表所示。坡度(α) X处的速度大小(v) 水平轨道滑行距离(L)20° 3.2米/秒 33厘米30° 5.8米/秒 68厘米(1)实验前小明需要估测水平轨道上滑行长度L,除了需要测量X处的动能(机械能)大小,还需要测量铁球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 大小。(2)滑草场需要考虑项目的刺激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场地范围的限制,请利用表中数据,为小明选择以上两种中的哪种坡度的斜面提出建议 。(3)小明在两个装置的X处分别放置了一辆完全一样的小车,其它操作保持不变。小明想利用此装置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请问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解答】解:(1)X处的动能越大,克服摩擦力做功越大,要估算距离,根据W=Fs知,必须测量铁球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摩擦力大小;(2)滑草场需要考虑项目的刺激程度,必须要有较大的速度,同时也要考虑场地范围的限制,请利用表中数据,坡度为30°的斜坡,速度较大,符合要求。(3)小明在两个装置的X处分别放置了一辆完全一样的小车,通过小车被推到的距离显示动能。小明想利用此装置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必须控制质量不变,使用同一个铁球,故是可行的。故答案为:(1)摩擦力;(2)选用坡度为30°的斜坡;(3)可行;完全相同的两个铁球控制质量相等,改变了速度,通过小车运动的距离显示动能。(2024 宁波模拟)在“制作水火箭”的活动中,发现同一水火箭装置装有不同水量时的最大飞行高度存在一定的差别。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提出了相关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究。【提出问题】水火箭竖直发射时,最大飞行高度与装置内的水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实验探究】①用5个相同的、容积为800mL、最大可承受10个标准大气压的塑料瓶(不同气压形变可忽略),制作成5个如图所示的水火箭装置。②向5个水火箭装置的动力舱中分别加入155mL、185mL、225mL、250mL、300mL的水。③向瓶中充气到舱内达到3个标准大气压后,同时打开排水阀竖直向上发射,拍摄水火箭的飞行视频。④借助视频分析软件,得到各个水火箭的最大飞行高度数据如表:加入的水量/mL 155 185 225 250 300最大飞行高度/m 14.2 16.1 18.9 20.1 20.5【实验分析】(1)分析本实验得到的数据,本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本实验的范围内, 。(2)如果利用本实验所用的装置,要在装同样水量的情况下飞得更高,你的建议是 。(3)如果相同条件下继续实验——增加水量,预测到一定程度该水火箭的最高飞行高度将会减小,理由是 。【解答】解:(1)分析本实验得到的数据,本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本实验的范围内,加水量越多,水火箭的最大飞行高度越高。(2)如果利用本实验所用的装置,要在装同样水量的情况下飞得更高,打气使得内部气压越大,空气的内能越大,转化为的机械能越大,飞行高度越大,故建议是增大充气到舱内达到的最大气压。(3)如果相同条件下继续实验——增加水量,预测到一定程度该水火箭的最高飞行高度将会减小,充气舱内的气压一定时,水量增大使得空气质量减小,内能减小,而转化为水的机械能减小,同时水的质量增大,能够上升的高度减小。(2024 宁波模拟)珍珠岩是建筑行业常用的隔音、隔热材料,但其吸水性强,在遇水时易导致支撑结构所受压力增大而发生危险。小科为探究珍珠岩的吸水性到底有多强,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天平称得空烧杯质量为40g.②将20g珍珠岩放入空烧杯,再加入足量的水.③待珍珠岩吸足水后再沥干烧杯中的水,测量吸水珍珠岩与烧杯的总质量.④根据公式吸水率100%计算珍珠岩的吸水率。请回答:(1)称量前天平“调平”时,若游码归零后的天平指针位置如图甲,需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才能使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2)对沥干后的珍珠岩与烧杯称量时,若所用的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珍珠岩的吸水率= %。(3)根据珍珠岩的吸水性特点,可推测它能作为隔音、隔热材料的主要结构特点是 。(4)若要将珍珠岩填充于体育馆的屋顶作为隔热层,应在技术层面作怎样处理? 。【解答】解:(1)称量前天平“调平”时,若游码归零后的天平指针位置如图甲,指针偏右,说明左侧偏高,需将平衡螺母向左调;(2)图中天平的读数为131.4g,吸收水的质量为m'=131.4g﹣40g﹣20g=71.4g;根据公式吸水率100%357%;(3)根据珍珠岩的吸水性特点,可推测内部多孔,因而它能作为隔音、隔热材料的主要结构特点是材料内部孔洞较多;(4)珍珠岩是建筑行业常用的隔音、隔热材料,但其吸水性强,在遇水时易导致支撑结构所受压力增大而发生危险。要将珍珠岩填充于体育馆的屋顶作为隔热层,应在技术层面作防水处理,防止吸水膨胀导致危险。故答案为:(1)左;(2)357;(3)材料内部孔洞较多;(4)防水处理。(2024 路桥区一模)某研究小组同学看到农民伯伯常给水稻秧田灌水,一般水深在5厘米左右。他们想,水稻是因为喜欢水才种在水里吗?于是进行如下探究:(1)水位高低是否影响水稻秧苗的成活率?研究小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请将步骤三补充完整。步骤一:小组同学取苗高15cm左右长势相同的水稻秧苗40株。步骤二:随机选取10株种在生长环境适宜的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恰好没过土壤,置于26℃的温室里,如图所示。步骤三: 。步骤四:每天观察并记录一次死亡率,持续观察15天,将实验重复三次。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位的上升,水稻秧苗的死亡率先降低后升高。(2)小组同学了解到:稗草等杂草喜欢与水稻扎堆、抢夺养分。现取同样数量的稗草苗取代稻苗,进行实验。观察结果与水稻秧苗相似,而且稗苗死亡率远高于水稻。查阅资料获知:水稻被淹后会快速生长,让更多叶片露出水面,即所谓的“泡苗助长”。根据上述研究,请你解释为什么农民常给水稻秧田灌水: 。(3)人类驯化水稻已有9000年的历史。早期水稻生长于沼泽,沼泽的环境时而干旱少雨,时而淹水。水稻长期生活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形成了特殊的“脾气”,它既能生活在水里,但又怕涝。结合前面的探究,请你指出水稻的这些表现体现了生物学中的哪些概念?A.结构与功能 B.进化与适应 C.消化与吸收 D.反射与反射弧(4)小组同学深入稻田,发现稻田内还有蛇、稻虫、青蛙这些动物,请你完整写出它们所在的一条食物链 。【解答】解:(1)本实验是探究水位高低是否影响水稻秧苗的成活率,实验变量为水位的高低。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均需相同且适宜,所以步骤三:将剩下的30株水稻秧苗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株,种在生长环境适宜的容器中,分别倒入没过土壤5cm、10cm、15cm的水,都置于26℃的温室里。(2)根据题干可知:现取同样数量的稗草苗取代稻苗,进行实验。观察结果与水稻秧苗相似,而且稗苗死亡率远高于水稻,所以农民常给水稻秧田灌水,为了加大稗苗的死亡率,加速水稻的生长。(3)人类驯化水稻已有9000年的历史。早期水稻生长于沼泽,沼泽的环境时而干旱少雨,时而淹水。水稻长期生活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形成了特殊的“脾气”,它既能生活在水里,但又怕涝,这些表现体现了水稻在不断地进化,这些进化的特征又是与环境相适应的,故体现了生物学中进化与适应。故选:B。(4)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所以食物链为:水稻→稻虫→青蛙→蛇。(2024 嘉兴二模)同学们做了不同食物中所含能量多少的实验后,尽管能够比较出相同质量的不同食物所含能量不同,但是实验所测得数据是否就是这些食物实际所含的能量值?于是项目化学习小组展开进一步实验与探究。【初步测定】同学们以花生种子为材料,使用如图甲装置进行测定。在撰写实验报告时,发现第三组中有一数据被污损看不清了,他们尝试根据其余数据进行分析,经计算该数据为 。(已知:水的比热为4.2×103J/(kg ℃))组别 种子质量/g 试管中水加热前水温/℃ 试管中水加热后水温/℃ 试管中水体积/mL 吸收能量/J1 0.5 20.4 28.5 50 17012 0.5 20.7 28.9 50 17223 0.5 21.1 ▲ 50 1680小组同学要重复测定3次来获得实验数据,其目的是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每克花生种子实际所含的能量高达23528J,可见大量热量并没有被试管中的水分吸收。【实验改进】同学们分析了导致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巨大差异的可能原因,针对分析结果,对实验进行了反复迭代改进,最后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通入氧气的目的是 。根据改进的实验设计,实验时还需增加一个数据记录表,请填写该表格的表头栏目的内容。【继续完善】通过改进实验,测得每克花生种子所含能量为11848J,远大于使用图甲实验所测得的值,但与实际所含能量依然存在很大差异,于是同学们进一步完善改进实验 【解答】解:【初步测定】根据Q=cmΔt可知,1680J=4.2×103J/(kg ℃)×0.5g×(t﹣21.1℃),t=29.1℃;小组同学要重复测定3次来获得实验数据,其目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少误差;【实验改进】通入氧气的目的是使种子充分燃烧;根据改进的实验设计,实验时还需增加一个数据记录表,该表格的表头栏目的内容如下:。故答案为:【初步测定】29.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少误差;【实验改进】使种子充分燃烧;。(2024 义乌市校级三模)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手机视频app投屏需要收费”开展“自制手机投影仪”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投影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材料】凸透镜、内部涂黑的硬纸盒(规格:28cm×20cm×12cm)、纸板、胶水、剪刀等。【透镜选择】(1)实验需要选择焦距合适的凸透镜,如图所示是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其中最合理的是 。根据合理的方法,小组同学测出了实验材料所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为30cm。【产品制作】将凸透镜固定在硬纸盒的一侧,并在纸盒中卡入纸板便于放置手机,纸板可在纸盒内前后移动。产品实物图及原理图如图所示。【产品调试】(2)调试①:为了使投影仪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观影效果,手机应该选择 (填“甲”或“乙”)的放置方式。(3)调试②:小东同学建议选择光滑的白板作为屏幕,而小阳同学建议选择白墙作为屏幕。你赞成谁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产品评价】以下表格为该小组同学制定的部分评价量表。“自制手机投影仪设计”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将 待改进指标一 设计合理,结构完整 结构较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缺失指标二 能模拟投影仪成像,成像清晰 能模拟投影仪成像,但成像效果一般 无法模拟投影仪成像(4)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评价量表对某同学自制的投影仪进行评价,“指标一”评为优秀,“指标二”评为待改进。请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知识,你认为该同学自制的投影仪还需要进行的改进是: 。【解答】解:(1)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应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白纸应与凸透镜平行,来回移动透镜,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应选择B;(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上下颠倒;为了使投影仪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观影效果,手机应该应该倒着放,故应选择乙的放置方式;(3)若用光滑的白板作为屏幕,反射光线将射向同一方向,其它方向的人无法清晰观影,而选择白墙作为屏幕,白墙表面粗糙,发生的是漫反射,各个方向的人都能清晰观影,故成小阳的观点;(4)由于无法模拟投影仪成像,说明u≤f,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纸盒的长度太短或提供的凸透镜焦距太大,故还需要进行的改进是:增大纸盒的长度或换用焦距较短的凸透镜。(2024 鹿城区校级三模)在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时,有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往装置中加水,当水位从容器体积处升高至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结论。小明觉得在加水的过程中,水的质量也会增加,干扰结论判断。于是他采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对该结论进行深入探究,以下是他的实验步骤:①将自制塑料膜均匀铺在电子秤的秤面上,打开电子秤进行调零。②用烧杯往容器内倒水,水要达到一定深度。③调节自制角度调节器,改变侧板的倾斜角度,观察记录电子秤的示数以及水面高度。(1)图甲实验中,随着水位的增加能观察的实验现象是: 。(2)图乙实验中,能利用电子秤的示数反映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依据是: 。(3)小明通过实验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请你写出用装置乙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关系的简要操作: 。【解答】解:(1)图甲实验中,随着水位的增加,压强变大,橡皮膜形变变大。(2)图乙实验中,能利用电子秤的示数反映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依据是: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说明压强也越大。(3)小明通过实验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请你写出用装置乙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关系的简要操作:注入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改变侧板的倾斜角度使得深度的不变,观察电子秤的示数是否改变。(2024 余姚市模拟)速度滑冰团体追逐赛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项目之一。为了让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某研究小组开展了空气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在实验室中用稳定气流吹向不动的人体模型,测量模型受到的空气阻力,实验数据如下所示。序号 夹角θ 迎风面积/m2 阻力/N1 90° 0.55 39.032 45° 0.49 35.943 25° 0.38 20.484 0° 0.31 15.74实验1 运动员A不同迎风面积受到的阻力滑行方式 运动员 迎风面积/m2 阻力/N并排滑行 运动员B 0.36 19.80运动员C 19.92运动员D 19.80列队滑行 运动员B 17.48运动员C 12.62运动员D 12.62实验2 运动员团队不同滑行方式受到的阻力(1)结合实验分析,该研究小组的假设为 。(2)分析实验1数据,在冲刺阶段,运动员上半身尽量与地面保持平行的原因是 。(3)已知在团体追逐赛中,运动员可调整位置以保存体力。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请你结合实验2数据提出团体滑行建议 。【解答】解:(1)该实验探究运动员骑行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与运动员上半身和水平方向的夹角大小的关系,因此该研究小组的假设为运动员骑行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与运动员上半身和水平方向的夹角大小有关;(2)分析数据知,骑行模型上半身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小,受到的阻力越小,当骑行模型上半身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时,阻力最小,因此在冲刺阶段,运动员上半身尽量与地面保持平行;(3)根据表2数据,列队滑行所受阻力均小于并排滑行,应采取列队滑行方式,列队滑行中领队所受阻力最大,应轮流领滑。故答案为:(1)运动员骑行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与运动员上半身和水平方向的夹角大小有关;(2)运动员上半身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时,受到的阻力最小;(3)应采取列队滑行方式,列队滑行中领队所受阻力最大,应轮流领滑。(2024 拱墅区二模)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发的传染病。科研人员对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如下研究。【实验1】取120只大小、生理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均分为6组。按如表所示注射物对小鼠进行皮下注射,获得免疫小鼠;几天后,每组选取10只小鼠抽取血清进行稀释,测量达到标准抗原一抗体反应效果的血清稀释倍数(稀释倍数越大,表示免疫效果越好),以此反映小鼠体内的抗体水平。组别 注射物 血清稀释倍数(平均值)A组 乙脑减毒活疫苗 原液 40C组 104倍的稀释液 10B组 103倍的稀释液 10D组 105倍的稀释液 <10E组 乙脑灭活疫苗原液 40F组 不做处理 <10(1)该实验的变量为 和不同稀释倍数的减毒活疫苗。(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1点)。【实验2】研究人员取每组剩余10只免疫小鼠进行实际免疫效果的测定。测定时,将乙脑病毒注射入小鼠体内,观察14天,记录小鼠的存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3)科研人员推测:乙脑减毒活疫苗相较乙脑灭活疫苗,还存在除产生抗体外其他的增强免疫能力的机制,其证据是 。【结论】由上述研究可知,两种乙脑疫苗进入小鼠体内,都能够刺激机体启动 (选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注射 (选填“乙脑减毒活疫苗或“乙脑灭活疫苗”)更有利于提高机体对乙脑病毒的免疫力。【解答】解:(1)从题中表格中A~F组的处理情况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疫苗的种类、不同稀释倍数的减毒活疫苗。(2)从表中A~D组可以看出,乙脑减毒活疫苗可以诱导体液免疫,从表中E组可以看出,乙脑灭活疫苗也可以诱导体液免疫,所以由表分析得出结论:两种疫苗都能诱导小鼠产生抗体,且随着减毒活疫苗稀释倍数的增加,抗体水平下降。(3)①从表中可以看出A组和E组血清中抗体水平一致,但从曲线图中却看出A组小鼠的存活率比E组小鼠的存活率要高,说明乙脑减毒活疫苗相较乙脑灭活疫苗,还存在除产生抗体外其他的增强免疫能力的机制。②由上述研究可知,两种乙脑疫苗进入小鼠体内,都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故启动特异性免疫。分析图中,存活鼠数A组>E组>F组,说明乙脑减毒活疫苗相比乙脑灭活疫苗能更好的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2024 湖州一模)在杭州亚运会女子跳水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再现“水花消失术”,以438.20的总分夺冠。某项目研究小组为研究运动员入水时其手型与水花高度之间的关系,将双手合并成尖锐状做入水动作的人体简化成楔形体,双手的尖锐程度由楔形体的斜升角θ(楔形体垂直进入水面时斜边与水面夹角,如图1所示)确定。具体研究步骤如下:①取斜升角θ为80°的楔形体,从距离水面一定高度处,使其尖端朝下自由释放,测量溅起的水花最高高度,重复实验3次后取平均值,记为L0;②分别取斜升角θ为60°、45°、30°、20°、10°、4°的相同质量楔形体,重复①操作,记录下各自溅起的水花高度。若某斜升角θ的楔形体入水时溅起的水花高度为Lθ,则此次水花的相对高度100%,整理各次数据见表:实验记录表实验组别 1 2 3 4 5 6 7斜升角θ 80° 60° 45° 30° 20° 10° 4°水花的相对高度 100% 62.5% 50% 31.3% 25% 12.5% 5%(1)研究入水时水花高度与斜升角的关系时,除楔形体质量、材料外,还要控制相同的因素有 。(写出一点即可)(2)由本实验结论推测,为使激起的水花最小,运动员应以图2中 姿势入水。(选填“A”或“B”)(3)实验中将做入水动作的人体简化成楔形体的科学方法与下述相同的是 。A.研究电流时,用水流来类比电流B.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大小相同C.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解答】解:(1)水花的高度还可能与运动员下落高度有关,因此还要控制下落高度相同;(2)从数据表格可以看出,斜升角越小,水花的相对高度越小,因此运动员应以A姿势入水;(3)人体简化成楔形体是建立物理模型法,A、研究电流用水流来类比电流是类比法,与题干中不同,故A错误;B、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大小相同是控制变量法,与题干中不同,故B错误;C、引入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是建立物理模型法,与题干相同,故C正确。故选:C。故答案为:(1)下落高度;(2)A;(3)C。(2024 宁波模拟)“氧烛”常用做潜艇等密闭仓内的紧急供氧设备,使用时按压点火装置,药块中的镁粉持续氧化放热,产生热量使氯酸钠(Na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产生氧气,化学方程式:2NaClO32NaCl+3O2↑。Mg粉持续氧化放出的热量可维持至氯酸钠耗尽,生成的氧气经气滤装置后由氧气出气口排出。其装置如图甲。查资料可知产氧药块有A、B两种:A药块含有NaClO3和MnO2,并均匀分布金属燃料镁粉:B药块含有NaClO3和MnO2,不含镁粉,如图乙。为探究A、B药块的组合方式对氧烛产氧量的影响,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1)从反应的基本类型看,分解氯酸钠获取氧气属于 反应。(2)为探究A、B两种药块填充布局方式对产氧量的影响,小科进行了图丙设计。为保障A、B药块中的NaClO3完全消耗,以达到最大产氧量的目的,应选择哪一种结构? 。(3)为探究产氧量与A、B药块的质量配比的关系,小科在保证A、B药块总质量相同的前提下,按不同的质量比进行模拟实验,并绘制出产氧总量随着A药块所占质量比变化的柱状图,如图丁所示。则该实验的结论是: 。(4)为进一步确定产氧量最高的A、B药块质量比,该如何进一步实验?请简述实验步骤: 。【解答】解:(1)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从反应的基本类型看,分解氯酸钠获取氧气属于分解反应。(2)以达到最大产氧量的目的,应选择:内外结构。理由为A层中含有镁粉,B层中不含镁粉。A中的镁粉氧化放出的热量,可以持续并最大限度地提供给B层中的氯酸钠,从而使B层中的氯酸钠也完全分解。(3)出产氧总量随着A药块所占质量比变化的柱状图可知,在A、B药块总质量相同的前提下,产氧总量随A药块所占质量比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在A质量比为40%时,产氧量最大。(4)为进一步确定产氧量最高的A、B药块质量比,在A药块的质量比为40%左右,以更小的百分比差值取多组数据,进行多次实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题型三(4) 新情境实验探究题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核心精讲·题型突破考点一 新情境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真题研析】 考法01 测量型实验探究题 考法02 规律探究型探究题 考法03 现象分析实验探究题 考法04 物质性质检验型实验探究题 考法05 反应原理探究型探究题 考法06 生理过程探究型探究题 考法07 生态环境探究型探究题【核心精讲】 知识点一 解题步骤 知识点二 物理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 知识点三 化学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 知识点四 生物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命题预测】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新情境实验探究题 物理:在新情境实验探究中,能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物理问题,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手段,不断优化实验方案,培养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化学:敢于尝试新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思路,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能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生物:积极参与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生物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物理学科命题情境:可能会结合生活中的新技术、新发明,如智能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等,考查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或者以太空探索、微观粒子研究等前沿科学为背景,设置新情境实验题,如探究太空环境中物体的运动规律、粒子加速器中的物理现象等。 化学学科命题情境:可能会以绿色化学、环境保护为背景,如探究工业废气、废水的处理方法;或者结合新材料的研发,如新型催化剂、纳米材料等,考查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像研究新型催化剂对某化学反应的催化效果。 生物学科命题情境:可能会以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的掌握;或者以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为情境,如探究某自然保护区中生物种群的变化情况,设置新情境实验题。考点一 新情境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考法01 测量型实验探究题(2023 温州)用图甲电路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若要比较不同设定电流值时的电热多少,调节电流大小过程中,电热丝已经开始加热,因而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小明设计图乙电路进行研究。图中电路包括调试电路和实验电路,R1和R2是阻值都为20欧的电热丝,R2放置在装有煤油的保温容器中。实验中通过调试电路,使电热丝R2在调试过程中不发热。实验步骤如下:①用数字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装有R2的保温容器内煤油的温度。②将开关S与“1”连接,调节滑动变阻器,直至电流表示数为0.2安。③将开关S拨至“2”,使R2工作50秒,断开开关S,测量并记录 。④再将电流值分别设定为0.3安、0.4安、0.5安、0.6安,重复上述步骤。记录相关数据,并计算每次升高的温度Δt(Δt可反映电热的多少),整理Δt、I2的数据如图丙。(1)将步骤③补充完整。(2)在答题纸图丙中画出Δt与I2的关系图像。(3)小明想改变电热丝阻值,用上述实验中设定的电流值,继续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保持R1不变,将R2更换为30欧的电热丝,重复上述步骤。他的做法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023 丽水)科学学习小组开展了“自制测力计”的项目化学习。【项目任务】自制测力计并用于测量力的大小。【项目准备】提供材料如图甲,弹簧和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如图乙。【评价量规】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制定了评价量规,表中为部分评价指标。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良好 待改进调零方式 多种方式调零 只能移动指针调零 不能调零精确度 达到0.1牛 达到0.2牛 大于0.2牛【项目制作】(1)选择材料时,弹簧比橡皮筋更合适。理由是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 关系,便于标注均匀刻度;(2)选用图乙中b弹簧制作测力计,确定“0”和“2牛”刻度后,两者之间分为10等份,则该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 牛,小组同学用制好的弹簧测力计称量身边小物件的重力;【项目评价】(3)自制测力计“调零方式”指标为良好。用该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应先将测力计水平放置,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指针调整到 刻度位置,方可进行测量;(4)实测时,挂上0.1牛的铅粒,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没有变化,为使“精确度”指标表现更优秀,需选取图乙中 弹簧取代b弹簧制作测力计(填“a”或“c”)。考法02 规律探究型探究题(2021 湖州)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时间/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 更合理。(2021 湖州)小明在冬天输液时发现护士在输液管上加了一个如图所示的装置,护士告诉他这是一次性输液加热棒,可以消除药液温度与体温的差异。加热棒里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科学研究小组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现:一次性输液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是还原性铁粉、炭粉和氯化钠等物质。该加热棒内是否真的含有这几种物质呢?科学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1)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氯化钠①将加热棒内的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②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填写正确的实验操作及现象),证明滤液中含有Cl﹣。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滤液中还含有Na+,从而确定含有氯化钠。(2)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铁粉小明用磁铁靠近滤渣,发现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但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也有可能是四氧化三铁。小明通过如图装置探究黑色物质是否含有四氧化三铁,该物质鉴定的原理是:Fe3O4+4H23Fe+4H2O。当观察到 这一现象时,排除了四氧化三铁存在的可能性。小英同学认为这还不能确定铁粉的存在,因为除了四氧化三铁外,钴粉、镍粉也是能被磁铁吸引的黑色粉末。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实验:取适量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能将Fe2+转化为Fe3+),然后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溶液中有Fe3+,得出加热棒中含有铁粉这一结论。(3)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炭粉点燃不能被吸引的黑色粉末,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得出加热棒内含有炭粉这一结论。请写出此操作过程中确认炭粉存在的化学方程式: 。综合上述实验,小明验证了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加热棒为什么能够起到加热作用呢?小明还将进一步探究。(2022 宁波)为何晾在密闭空间里的湿衣服不容易干?小宁思考后做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空气湿度会对水蒸发产生怎样影响?【实验装置】在七个相同的密闭房间内装有相同的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①控制每个房间的气温和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空气湿度都在70%以上;②开启每个房间的除湿机,用除湿机调节房间湿度,使七个房间内的空气湿度在实验期间分别控制在一定值;③用相同质量的水把毛巾均匀湿润,完全展平后晾在晾衣架上,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1;④经相同时间后,再次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2(实验过程中水蒸发对毛巾温度的影响、除湿机工作时对室内空气流动和室温的影响均忽略)【实验数据】空气湿度 40% 45% 50% 55% 60% 65% 70%m1/g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m2/g 599.9 586.0 573.1 561.3 550.6 540.7 532.0【实验结论】在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空气流速等条件均相同时, ,水蒸发越快。【实验反思】从微观角度分析,一部分液态水的分子能逸出水面成为气态水的分子,另一方面部分气态水的分子也会返回水中成为液态水的分子;当逸出的水分子数量比返回的水分子数量多时,宏观上表现为水蒸发了。本实验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返回水中的水分子数越 。考法03 现象分析实验探究题(2023 杭州)如图甲所示为家用扫地机器人,其底部安装有滚刷,内置集尘器。机器人在除尘时先“脱灰”(滚刷将灰尘从地面上脱离附着),后“吸灰”(将脱附的灰尘转移进集尘器)。小金对影响滚刷在地毯上“脱灰”效果的因素开展探究。小金认为:在“吸灰”效果一定时,“脱灰”效果可以用“除尘能力C”来表示,其测量和表达如下:第一步:选取长、宽一定的干净地毯,均匀撒上质量为m的灰;第二步:测出干净集尘器的质量m1,将被测机器人放在地毯上直线运行清扫10次,完成后测出集尘器质量m2。用C100%表示除尘能力。小金提出:滚刷在地毯上的“脱灰”效果与滚刷的滚速、刷毛的粗细和刷毛与地毯的间距三个因素有关。小金在保持“吸灰”效果一定的情况下,对滚刷的滚速这个因素进行了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结果。(1)除尘能力C的数值越大,表示除尘能力越 (选填“强”或“弱”)。(2)在研究滚刷“脱灰”效果与滚刷的滚速天系时,实验中需要控制刷毛的粗细和 保持不变,改变滚刷的滚速,测定除尘能力C。(3)根据图乙得出的结论是: 。考法04 物质性质检验型实验探究题(2023 杭州)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小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验证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操作如下:①将装置A置于35℃恒温水浴锅中。②打开止水夹k均匀地通入氮气,待装置中的空气排净后,关闭止水夹k,再将带有1g酵母菌颗粒的铂丝伸入装置A的10%葡萄糖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1)装置C的作用是 。(2)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出现浑浊,则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后,经多次蒸馏,能初步分离装置A中的水与酒精,其原理是利用了这两种成分的 不同(选填“熔点”或“沸点”)。(4)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有 (写出一例)。考法05 反应原理探究型探究题(2023 绍兴)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其中一种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某探究小组将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利用传感器实时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溶液的pH,装置如图甲所示。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且pH等于11.6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①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②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③该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根据以上现象和信息,小组同学展开进一步探究。【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的产物是什么?【建立假设】假设1:只有碳酸钠;假设2:碳酸钠、碳酸氢钠;假设3:只有碳酸氢钠;假设4:………小敏根据图乙曲线判断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 。【实验过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丙。【实验结论】小敏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交流评价】(1)小金认为该曲线还不能确定最终产物。因为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 。(2)小兴受小金的启发,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 ,所以建议小组同学继续展开探究。考法06 生理过程探究型探究题(2024 浙江)西兰花的营养价值较高,但采摘后易失水、失绿变黄,新鲜度降低,品质下降。某兴趣小组以叶绿素含量(每克西兰花所含叶绿素的质量)为指标,研究了用LED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保鲜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①挑选一定数量的西兰花,随机均分为A、B两组。②将两组西兰花分别放入两个试验箱,置于4℃、湿度适宜的同一贮藏环境中。A组西兰花不进行光照,B组西兰花采用LED红蓝光持续照射。③在第0、2、4、6、8天,从每组随机取3颗西兰花,测定并记录其叶绿素含量。④多次重复实验,统计并处理实验数据,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1)采摘后的西兰花在一定时间内仍会进行 (填一种生理活动),从而分解有机物,影响其品质。(2)为减少实验材料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挑选一定数量 (写出一点)相近的西兰花进行实验。(3)兴趣小组认为LED红蓝光照射能缓解西兰花失绿变黄。据图分析,其依据是 。(4)根据上述实验判断,用LED红蓝光照射的处理是否适用于各种水果和蔬菜的保鲜,并说明理由: 。考法07 生态环境探究型探究题(2023 衢州)小科发现许多人胸前佩戴除菌卡,除菌卡除菌效果怎么样呢?于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环境下除菌卡的除菌效果【实验场所】A:密闭空间—?两个(编号A1、A2)B:半开放空间—教室两间(编号B1、B2)C:开放空间—操场东西两侧(编号C1、C2)【实验步骤】①杀菌:在A1、B1、C1分别放置1张除菌卡,对实验场所进行杀菌。A2、B2、C2不放除菌卡。4小时后,取出除菌卡。②取样:在A1、B1、C1和A2、B2、C2中各放置1个装有培养基的无菌培养皿,打开盖子,让空气中的菌种落在培养皿中,40分钟后完成取样。③培养:将6个培养皿取出,并盖上盖子,分别写上对应的场所编号。将培养皿都放在30℃的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④观察:观察各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结果记录如下表(“+”多表示菌落数量多)【实验结果】实验场所 A:密闭空间—?两个 B:半开放空间—教室两间 C:开放空间—操场东西两侧编号 A1 A2 B1 B2 C1 C2有无除菌卡 有 无 有 无 有 无菌落数量 + +++++ +++ ++++++ ++++++ ++++++【分析交流】(1)实验场所A中“?”处可填写 。(2)小科通过 来比较除菌卡的除菌效果。(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 。(2022 宁波)我们常用乙醇溶液进行杀菌消毒。那么乙醇溶液的浓度(体积分数)越高,杀菌消毒效果就越好吗?对此,某科研机构曾做过下列探究。【实验步骤】①取10片无菌载玻片,均匀涂抹上等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悬液;②待干燥后,向9片载玻片分别滴加相同体积的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另外1片滴加相同体积的无菌蒸馏水;③10min后,测各载玻片上活菌量。测得的活菌量计作n,其中无菌蒸馏水试验组的活菌量计作n0;④实验重复3次;⑤用牛痘病毒替换金黄色葡萄球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计算相应的,并取平均值。以的平均值来表示乙醇溶液的杀菌消毒效果。数据处理结果如图所示。【实验结论】由实验可知:针对实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牛痘病毒,当乙醇溶液的浓度超过80%时,杀菌消毒的效果随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大而 。【实验反思】科研人员发现该实验中60%~80%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较好。为证明其是否具有普适性,下一步的实验思路是:选取更多种类的 ,设置更多浓度梯度的乙醇溶液,多次重复实验,计算相应的,并取平均值,进行对比。研究表明:70%~75%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最好。【实际应用】在新冠疫情期间,常使用乙醇溶液进行杀菌消毒。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乙醇的性质,下列使用方法合理的是 。A.无水乙醇按需求稀释后再用来杀菌消毒B.使用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时要避免明火,远离高温物体C.可用适宜浓度的乙醇溶液对快递包装盒的表面进行擦拭消毒知识点一 解题步骤1、读题审题:认真阅读题目,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背景和所给的新情境信息,圈画出关键语句和条件,理解题目要求探究的问题是什么。2、分析情境与原理:将新情境与所学的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分析其中涉及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原理,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3、设计或分析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实验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思考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判断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若题目要求设计实验,则要注意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4、进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如果涉及到具体的实验操作描述,要准确写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对于给出的实验数据,要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如计算平均值、绘制图表等,以得出实验结论。5、得出结论与反思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回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同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思考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实验方案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措施等。知识点二 物理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1、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深刻理解题目中涉及的物理概念,如速度、压强、电功率等,以及相关的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明确它们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2、构建物理模型:将新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简化为熟悉的物理模型,例如把复杂的机械运动看作是简单的直线运动或圆周运动,把实际的电路等效为基本的串联或并联电路。3、运用公式和定理进行计算: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和物理原理,选择合适的物理公式和定理进行计算,注意单位的统一和计算的准确性。4、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对于实验数据,要通过计算、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对于图像,要明确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理解图像的斜率、截距和面积等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知识点三 化学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这是解决化学新情境实验探究题的前提。2、注重实验细节:关注实验中的仪器使用、药品添加顺序、反应条件控制、实验现象观察等细节,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例如,在制取气体的实验中,要注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要准确判断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3、运用化学思维方法:运用分类、比较、归纳、推理等化学思维方法,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4、考虑化学反应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和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化学反应的可行性、反应速率、产物纯度等实际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副反应和干扰因素。知识点四 生物学科新情境解题思路1、牢记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细胞结构和功能、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以便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2、关注实验变量控制:明确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理解如何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生物学问题。例如,在探究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光照强度是自变量,光合作用强度是因变量,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是无关变量,需要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3、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运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根据某种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分析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4、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生物学科的新情境实验探究题往往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要学会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解释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人体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等。(2025 台州校级模拟)甲、乙是两个不同品牌的保温杯,为了比较这两个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小明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在室内进行了实验,得到了一段时间内甲、乙两个保温杯内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你判断保温杯保温性能好坏的方法是 。A.比较前1小时内降低温度的多少,温度降得较多的保温性能好B.比较前1小时内降低温度的多少,温度降得较少的保温性能好C.比较降低相同温度所用时间的多少,时间用得较多的保温性能差D.比较降低相同温度所用时间的多少,时间用得较少的保温性能好(2) (填“甲”或“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更好。(3)根据图像可以看出水温下降的规律是: 。(4)图中甲杯每隔1小时记录的数据依次为50℃、36℃、※、20℃其中第3个小时的数据模糊不清,请你判断可能是下列数据中的 。A.21℃ B.22℃ C.24℃ D.30℃(2024 鹿城区二模)羽毛球运动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健身运动。某科研小组为了探究羽毛球撞击球拍时,球拍所产生最大力与拍线松紧程度(单位:磅)的关系,进行如下实验。①选择5支相同的球拍,将拍线松紧程度分别调节为20、22、24、26、28磅。②以一定速度发射的羽毛球撞击拍线松紧程度为20磅的球拍拍面中心位置A,拍面中心位置A最终移动到B点,测出AB的距离为Δx。③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球拍拍面中心位置A移动Δx距离后(即B点)的力F。④换用拍线松紧程度分别为22、24、26、28磅的球拍,重复步骤②③。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拍线松紧程度/磅 20 22 24 26 28Δx/毫米 7.89 4.80 3.98 3.01 2.52F/牛 90 99 108 117 126(1)为了完成实验,除了测力计外还需要准备的测量工具有 。(列举1个)(2)步骤③中测力计在B点位置测出的力作为拍面产生的最大力,其理由是 。(3)根据该实验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2024 镇海区模拟)秸秆还田是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实践时发现,还田的秸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降解,会降低新作物种子的出苗率。查阅资料发现秸秆降解菌(这里简称为降解菌A和降解菌B)对水稻秸秆都有较好的降解效果。为了研究温度以及单独使用一种降解菌和等量混合使用两种降解菌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实验观察周期为10天,使用的仪器和药品有浓度相同的降解菌A、B培养液,酒精,蒸馏水,水稻秸秆,天平,锥形瓶,若干恒温箱等。(1)实验前要先用75%酒精对水稻秸秆浸泡30秒,再用无菌水冲洗,其目的是 。(2)实验设计如下,请补充完整步骤① 分别称取20克已杀菌的水稻秸秆,装在三个无菌的锥形瓶中,标为甲、乙、丙② 在甲、乙、丙三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0毫升降解菌A培养液、100毫升降解菌B培养液、 。③ 将三个锥形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定温度为10℃, 。④ 改变恒温培养箱的温度为20℃、30℃,重复上述实验,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⑤ 通过比较分析 ,得出温度和使用降解菌的不同方法对降解效果的影响。(2024 温州模拟)蒸汽眼罩是生活中常见的产品,简单实用。某兴趣小组依据产品信息对蒸汽眼罩开展了探究。产品信息 [产品名称]蒸汽眼罩 [主要成分]无纺布、铁粉、蛭石、活性炭、无机盐、吸水树脂【任务一】探究蒸汽眼罩中铁粉的存在(1)小组利用蒸汽眼罩内发热体粉末,设计方案。方案1 用磁铁靠近粉末,若粉末能被吸引,则含有铁粉方案2 向粉末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则证明有铁粉【任务二】认识蒸汽眼罩工作原理【查阅资料】蛭石:起保温作用:吸水树脂:具有强吸水性,受热可释放吸收的水分。(2)小组取适量发热体粉末于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部分黑色固体变为红棕色,数字传感器测得容器中O2含量减少。分析:眼罩的热量来源于袋内铁粉与 等物质反应放出热量。(3)为何取名蒸汽眼罩呢?小组查阅资料后得出:发热体产热后,内部水分稳定蒸发并在眼部周围遇冷 (填物态变化)成小水滴,利用眼罩的热度和湿度缓解眼部疲劳,因而由此得名。(2024 青田县模拟)滑草是一项休闲运动,为了给某滑草场地提供设计建议。小明模拟滑草场设计了如图甲和乙的探究实验:斜面A和B分别模拟坡度分别为20°和30°的山坡,铁球模拟滑草的玩家,水平轨道模拟滑草的水平滑道。小明将完全相同的两个铁球,分别从坡度不同,高度相同的两个斜面静止下滑,同时利用速度传感器,记录了斜面轨道和水平轨道交界处X点的速度大小。探究山坡的坡度α与X处的速度大小v和水平滑道上滑行长度L之间的关系,数据如表所示。坡度(α) X处的速度大小(v) 水平轨道滑行距离(L)20° 3.2米/秒 33厘米30° 5.8米/秒 68厘米(1)实验前小明需要估测水平轨道上滑行长度L,除了需要测量X处的动能(机械能)大小,还需要测量铁球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 大小。(2)滑草场需要考虑项目的刺激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场地范围的限制,请利用表中数据,为小明选择以上两种中的哪种坡度的斜面提出建议 。(3)小明在两个装置的X处分别放置了一辆完全一样的小车,其它操作保持不变。小明想利用此装置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请问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2024 宁波模拟)在“制作水火箭”的活动中,发现同一水火箭装置装有不同水量时的最大飞行高度存在一定的差别。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提出了相关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究。【提出问题】水火箭竖直发射时,最大飞行高度与装置内的水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实验探究】①用5个相同的、容积为800mL、最大可承受10个标准大气压的塑料瓶(不同气压形变可忽略),制作成5个如图所示的水火箭装置。②向5个水火箭装置的动力舱中分别加入155mL、185mL、225mL、250mL、300mL的水。③向瓶中充气到舱内达到3个标准大气压后,同时打开排水阀竖直向上发射,拍摄水火箭的飞行视频。④借助视频分析软件,得到各个水火箭的最大飞行高度数据如表:加入的水量/mL 155 185 225 250 300最大飞行高度/m 14.2 16.1 18.9 20.1 20.5【实验分析】(1)分析本实验得到的数据,本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本实验的范围内, 。(2)如果利用本实验所用的装置,要在装同样水量的情况下飞得更高,你的建议是 。(3)如果相同条件下继续实验——增加水量,预测到一定程度该水火箭的最高飞行高度将会减小,理由是 。(2024 宁波模拟)珍珠岩是建筑行业常用的隔音、隔热材料,但其吸水性强,在遇水时易导致支撑结构所受压力增大而发生危险。小科为探究珍珠岩的吸水性到底有多强,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天平称得空烧杯质量为40g.②将20g珍珠岩放入空烧杯,再加入足量的水.③待珍珠岩吸足水后再沥干烧杯中的水,测量吸水珍珠岩与烧杯的总质量.④根据公式吸水率100%计算珍珠岩的吸水率。请回答:(1)称量前天平“调平”时,若游码归零后的天平指针位置如图甲,需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才能使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2)对沥干后的珍珠岩与烧杯称量时,若所用的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珍珠岩的吸水率= %。(3)根据珍珠岩的吸水性特点,可推测它能作为隔音、隔热材料的主要结构特点是 。(4)若要将珍珠岩填充于体育馆的屋顶作为隔热层,应在技术层面作怎样处理? 。(2024 路桥区一模)某研究小组同学看到农民伯伯常给水稻秧田灌水,一般水深在5厘米左右。他们想,水稻是因为喜欢水才种在水里吗?于是进行如下探究:(1)水位高低是否影响水稻秧苗的成活率?研究小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请将步骤三补充完整。步骤一:小组同学取苗高15cm左右长势相同的水稻秧苗40株。步骤二:随机选取10株种在生长环境适宜的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恰好没过土壤,置于26℃的温室里,如图所示。步骤三: 。步骤四:每天观察并记录一次死亡率,持续观察15天,将实验重复三次。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位的上升,水稻秧苗的死亡率先降低后升高。(2)小组同学了解到:稗草等杂草喜欢与水稻扎堆、抢夺养分。现取同样数量的稗草苗取代稻苗,进行实验。观察结果与水稻秧苗相似,而且稗苗死亡率远高于水稻。查阅资料获知:水稻被淹后会快速生长,让更多叶片露出水面,即所谓的“泡苗助长”。根据上述研究,请你解释为什么农民常给水稻秧田灌水: 。(3)人类驯化水稻已有9000年的历史。早期水稻生长于沼泽,沼泽的环境时而干旱少雨,时而淹水。水稻长期生活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形成了特殊的“脾气”,它既能生活在水里,但又怕涝。结合前面的探究,请你指出水稻的这些表现体现了生物学中的哪些概念?A.结构与功能 B.进化与适应 C.消化与吸收 D.反射与反射弧(4)小组同学深入稻田,发现稻田内还有蛇、稻虫、青蛙这些动物,请你完整写出它们所在的一条食物链 。(2024 嘉兴二模)同学们做了不同食物中所含能量多少的实验后,尽管能够比较出相同质量的不同食物所含能量不同,但是实验所测得数据是否就是这些食物实际所含的能量值?于是项目化学习小组展开进一步实验与探究。【初步测定】同学们以花生种子为材料,使用如图甲装置进行测定。在撰写实验报告时,发现第三组中有一数据被污损看不清了,他们尝试根据其余数据进行分析,经计算该数据为 。(已知:水的比热为4.2×103J/(kg ℃))组别 种子质量/g 试管中水加热前水温/℃ 试管中水加热后水温/℃ 试管中水体积/mL 吸收能量/J1 0.5 20.4 28.5 50 17012 0.5 20.7 28.9 50 17223 0.5 21.1 ▲ 50 1680小组同学要重复测定3次来获得实验数据,其目的是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每克花生种子实际所含的能量高达23528J,可见大量热量并没有被试管中的水分吸收。【实验改进】同学们分析了导致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巨大差异的可能原因,针对分析结果,对实验进行了反复迭代改进,最后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通入氧气的目的是 。根据改进的实验设计,实验时还需增加一个数据记录表,请填写该表格的表头栏目的内容。【继续完善】通过改进实验,测得每克花生种子所含能量为11848J,远大于使用图甲实验所测得的值,但与实际所含能量依然存在很大差异,于是同学们进一步完善改进实验 (2024 义乌市校级三模)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手机视频app投屏需要收费”开展“自制手机投影仪”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投影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材料】凸透镜、内部涂黑的硬纸盒(规格:28cm×20cm×12cm)、纸板、胶水、剪刀等。【透镜选择】(1)实验需要选择焦距合适的凸透镜,如图所示是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其中最合理的是 。根据合理的方法,小组同学测出了实验材料所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为30cm。【产品制作】将凸透镜固定在硬纸盒的一侧,并在纸盒中卡入纸板便于放置手机,纸板可在纸盒内前后移动。产品实物图及原理图如图所示。【产品调试】(2)调试①:为了使投影仪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观影效果,手机应该选择 (填“甲”或“乙”)的放置方式。(3)调试②:小东同学建议选择光滑的白板作为屏幕,而小阳同学建议选择白墙作为屏幕。你赞成谁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产品评价】以下表格为该小组同学制定的部分评价量表。“自制手机投影仪设计”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将 待改进指标一 设计合理,结构完整 结构较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缺失指标二 能模拟投影仪成像,成像清晰 能模拟投影仪成像,但成像效果一般 无法模拟投影仪成像(4)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评价量表对某同学自制的投影仪进行评价,“指标一”评为优秀,“指标二”评为待改进。请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知识,你认为该同学自制的投影仪还需要进行的改进是: 。(2024 鹿城区校级三模)在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时,有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往装置中加水,当水位从容器体积处升高至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结论。小明觉得在加水的过程中,水的质量也会增加,干扰结论判断。于是他采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对该结论进行深入探究,以下是他的实验步骤:①将自制塑料膜均匀铺在电子秤的秤面上,打开电子秤进行调零。②用烧杯往容器内倒水,水要达到一定深度。③调节自制角度调节器,改变侧板的倾斜角度,观察记录电子秤的示数以及水面高度。(1)图甲实验中,随着水位的增加能观察的实验现象是: 。(2)图乙实验中,能利用电子秤的示数反映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依据是: 。(3)小明通过实验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请你写出用装置乙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关系的简要操作: 。(2024 余姚市模拟)速度滑冰团体追逐赛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项目之一。为了让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某研究小组开展了空气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在实验室中用稳定气流吹向不动的人体模型,测量模型受到的空气阻力,实验数据如下所示。序号 夹角θ 迎风面积/m2 阻力/N1 90° 0.55 39.032 45° 0.49 35.943 25° 0.38 20.484 0° 0.31 15.74实验1 运动员A不同迎风面积受到的阻力滑行方式 运动员 迎风面积/m2 阻力/N并排滑行 运动员B 0.36 19.80运动员C 19.92运动员D 19.80列队滑行 运动员B 17.48运动员C 12.62运动员D 12.62实验2 运动员团队不同滑行方式受到的阻力(1)结合实验分析,该研究小组的假设为 。(2)分析实验1数据,在冲刺阶段,运动员上半身尽量与地面保持平行的原因是 。(3)已知在团体追逐赛中,运动员可调整位置以保存体力。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请你结合实验2数据提出团体滑行建议 。(2024 拱墅区二模)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发的传染病。科研人员对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如下研究。【实验1】取120只大小、生理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均分为6组。按如表所示注射物对小鼠进行皮下注射,获得免疫小鼠;几天后,每组选取10只小鼠抽取血清进行稀释,测量达到标准抗原一抗体反应效果的血清稀释倍数(稀释倍数越大,表示免疫效果越好),以此反映小鼠体内的抗体水平。组别 注射物 血清稀释倍数(平均值)A组 乙脑减毒活疫苗 原液 40C组 104倍的稀释液 10B组 103倍的稀释液 10D组 105倍的稀释液 <10E组 乙脑灭活疫苗原液 40F组 不做处理 <10(1)该实验的变量为 和不同稀释倍数的减毒活疫苗。(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1点)。【实验2】研究人员取每组剩余10只免疫小鼠进行实际免疫效果的测定。测定时,将乙脑病毒注射入小鼠体内,观察14天,记录小鼠的存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3)科研人员推测:乙脑减毒活疫苗相较乙脑灭活疫苗,还存在除产生抗体外其他的增强免疫能力的机制,其证据是 。【结论】由上述研究可知,两种乙脑疫苗进入小鼠体内,都能够刺激机体启动 (选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注射 (选填“乙脑减毒活疫苗或“乙脑灭活疫苗”)更有利于提高机体对乙脑病毒的免疫力。(2024 湖州一模)在杭州亚运会女子跳水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再现“水花消失术”,以438.20的总分夺冠。某项目研究小组为研究运动员入水时其手型与水花高度之间的关系,将双手合并成尖锐状做入水动作的人体简化成楔形体,双手的尖锐程度由楔形体的斜升角θ(楔形体垂直进入水面时斜边与水面夹角,如图1所示)确定。具体研究步骤如下:①取斜升角θ为80°的楔形体,从距离水面一定高度处,使其尖端朝下自由释放,测量溅起的水花最高高度,重复实验3次后取平均值,记为L0;②分别取斜升角θ为60°、45°、30°、20°、10°、4°的相同质量楔形体,重复①操作,记录下各自溅起的水花高度。若某斜升角θ的楔形体入水时溅起的水花高度为Lθ,则此次水花的相对高度100%,整理各次数据见表:实验记录表实验组别 1 2 3 4 5 6 7斜升角θ 80° 60° 45° 30° 20° 10° 4°水花的相对高度 100% 62.5% 50% 31.3% 25% 12.5% 5%(1)研究入水时水花高度与斜升角的关系时,除楔形体质量、材料外,还要控制相同的因素有 。(写出一点即可)(2)由本实验结论推测,为使激起的水花最小,运动员应以图2中 姿势入水。(选填“A”或“B”)(3)实验中将做入水动作的人体简化成楔形体的科学方法与下述相同的是 。A.研究电流时,用水流来类比电流B.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大小相同C.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2024 宁波模拟)“氧烛”常用做潜艇等密闭仓内的紧急供氧设备,使用时按压点火装置,药块中的镁粉持续氧化放热,产生热量使氯酸钠(Na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产生氧气,化学方程式:2NaClO32NaCl+3O2↑。Mg粉持续氧化放出的热量可维持至氯酸钠耗尽,生成的氧气经气滤装置后由氧气出气口排出。其装置如图甲。查资料可知产氧药块有A、B两种:A药块含有NaClO3和MnO2,并均匀分布金属燃料镁粉:B药块含有NaClO3和MnO2,不含镁粉,如图乙。为探究A、B药块的组合方式对氧烛产氧量的影响,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1)从反应的基本类型看,分解氯酸钠获取氧气属于 反应。(2)为探究A、B两种药块填充布局方式对产氧量的影响,小科进行了图丙设计。为保障A、B药块中的NaClO3完全消耗,以达到最大产氧量的目的,应选择哪一种结构? 。(3)为探究产氧量与A、B药块的质量配比的关系,小科在保证A、B药块总质量相同的前提下,按不同的质量比进行模拟实验,并绘制出产氧总量随着A药块所占质量比变化的柱状图,如图丁所示。则该实验的结论是: 。(4)为进一步确定产氧量最高的A、B药块质量比,该如何进一步实验?请简述实验步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题型三(4) 新情境实验探究题(学生版).docx 题型三(4) 新情境实验探究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