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2第1节考点练透4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课件(共5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2第1节考点练透4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课件(共57张PPT)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复习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1节 小说阅读
考点练透4 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定重点 讲技法 掌握解题术
考查热点1 赏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手法3找准
赏析角度 分类
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赏析角度 分类
描写方法 工笔白描 指的是采用细腻写实的手法,把描摹对象纤微毕现地表现出来。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动静描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描写 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正侧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
?
赏析角度 分类
描写方法 点面描写 点面结合
色彩描写 渲染烘托
衬托对比 环境衬托、人物衬托、人物对比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关键能力】
赏析环境描写手法3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通过审读题干中的关键词,把握题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修辞手法。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明确答题角度后,准确定位文中的相关描写内容,将描写手法与环境特点、环境作用结合起来分析,即具体分析描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环境特点的,有何作用。
第三步:分要点,规范答
手法分析题的答案组织要一种手法一个要点,“点”要准确,“析”要充分,既要分析手法在文中具体是如何运用的,还要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
?
答题模板:描写手法+具体分析+手法效果
●典题试做
(2023·四川成都三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生宝买稻种
柳 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
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
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创业史》,有删改)
?
反映我国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坚决走合作化道路,艰苦创社会主义大业的优秀作品。
【注】 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小说的开头、结尾两段文字的环境描写,在手法上有何异同?(6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从题干“开头、结尾两段文字”可知,“开头、结尾”限制了答题范围,“手法上有何异同”指明了是回答写景的手法,而且是比较其异同。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首先来看相同点,从描写角度中的感觉角度分析,开头的“春雨唰唰地下着”,结尾“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都用拟声词,这属于听觉,表现春雨降落的状态,令人遐想。
再看,环境描写的不同点。从描写角度中的写景角度分析,“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等句,看出主人公梁生宝的视野是逐渐开阔,这正是由近及远的描写手法。从描写方法来看,结尾“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这里一“冷”一“热”,形成对比,衬托出梁生宝将为集体买到稻种内心的踏实、宽慰。
第三步:分要点,规范答
按照描写手法+具体分析+手法效果的模板,整合信息,规范作答。
【答案】 ①相同点:写春雨之景时,开头有“唰唰地下着”,结尾有“淅淅沥沥地下着”。都用拟声词,表现春雨降落的状态,令人遐想。②不同点:开头运用了由近及远的写法,从主人公的视角描绘阔大之景;结尾运用的是衬托手法,以天气的“凉”衬托梁生宝心中的“热”。(每点3分)
考查热点2 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4角度
角度 作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故事展开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角度 作用
人物方面 ①烘托人物心情(心理);②体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结合6位置,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位置 作用
开头 ①给全篇定下感情基调;②营造特定的意境,渲染特定的气氛;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地点
人物出场前 导引人物出场
人物描写中 ①交代人物身份;②暗示人物命运;③表现人物性格;④突出人物地位;⑤烘托人物形象或心情
主背景 象征主题
中间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形象或性格;③前后照应
结尾 ①深化主旨;②照应开头;③以景作结,含蓄蕴藉
2.分析社会环境描写作用4角度
角度 作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故事展开的时代背景;②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方面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情(心理);④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方面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二、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模式
1.分析自然环境作用的答题模式
模式一 自然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 →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
(奠定)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2.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答题模式
模式一 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模式二 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模式三 触发××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关键能力】
解答分析环境描写作用题3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目,明确要求
①自然环境作用题,题干中往往有“赏析”“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景物”“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②社会环境作用题,题干中往往有“赏析”“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环境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第二步:找准角度,逐一分析
①自然环境:根据题目的提示,在原文中找到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熟读几遍,并在关键的词语、句子下作记号或写下简要的分析。找准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如果是分析文中某一处环境描写,就要考虑这一环境描写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如果是多处环境描写,就要考虑这几处环境描写有哪些共同作用,或是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②社会环境: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按图索骥,找出小说中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逐一进行分析。要区分社会环境的类别,依据不同类别,找准分析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组织答案,规范作答
组织答案,语言要精练,可以分条作答,也可将其整理成一个句群,分层作答。
●典题试做
(2024·河南省信阳市考前押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军大校
邓友梅
下了几场黄梅雨,二号楼顶漏水了。雪白的墙面渗成了“虎皮宣”,黄一块白一块的,技术员黄准看着就像吃饭时瞧见了苍蝇似的,真恶心!
他到工地才一个月,参加了几次质量检查会,关主任批评人时那副霹雳烈火、怒目金刚式的面孔,早已印在他脑子里。不巧,他的办公室正好在关主任隔壁,工棚里全是用苇箔作隔断。
一天八小时,隔着苇箔至少得听见主任训人三次。
现在,“虎皮宣”跟前又来了一个人。这人身穿一身蓝布制服,一双高筒胶靴,胶靴上溅满了泥浆和白灰。宽脑门,浓眉毛,鼻子底下一抹银白短髭,活像前两天油画展览会上那幅著名的肖像画《海军大校》。
“老弟,你像是在发愁?”“海军大校”摸摸胡子,半玩笑半认真地用一口地道东北口音说,“八成出了点毛病,毛病在哪里?”
“毛病在脑袋里!”黄准没好气地说,“想创造新纪录,下了场黄梅雨给下砸锅了,谁让我好强来着?”
“这么说,要是不下雨,你的新纪录就成了?”
“那还用说!我没等油毡工铺上毡,先把抹灰工放进来了!这样把原来工序改变一下,可以提前一个礼拜交工哩!可是下雨了,只下一场两场也不碍事呀,一连下了七天,现在还提这些干什么?不是叫检讨么,检讨就得了。”说到这儿,黄准觉着一肚子委屈,摇摇手顺着扶梯爬到屋顶上去了。大片大片的乳白云团,趁着风势,由东南沿海涌来。从云缝间透出来的阳光,一会儿扫在南边山上披满白花的老树上,一会染亮北边烟雾围绕的高炉。汽车电车拉着笛穿来穿去,幼儿园的孩子像一串胖甲虫,被雨冲洗过的柏油路反射着五光十彩!多好的世界,可就是还得写篇言不由衷的检讨。
黄准赌气跑下楼,绕着避开众人,回到办公室,刚要坐下,忽然——
“思想问题!”苇箔那边炸雷似的喊道,“我一定要叫他永远记住这个教训!年轻人不吃点苦头不知道创业难!”黄准心想:不用说,这个“他”就是指我了,好,听听,摸摸底,这个检讨就好写了。
有个慢悠悠的声音问道:“记住什么教训呢?”
“不能拿革命工作当儿戏!”
“唔,好,”黄准想,“我检讨头一句就写:自己不该拿革命工作当儿戏!”
“依我看,黄准同志并没拿工作当儿戏。”慢悠悠的声音又说,“这个教训不对路。”
“莽撞,冒失!”炸雷又响了,而且声音更大了。“对年轻人越得严越好!批评得狠点总比以后出大错儿强!”“说不上莽撞冒失,”慢悠悠的声音又说,“我问过几个老工人,抹灰工老孙头,油毡工大嘴李,都承认贵技术员在改变工序前跟他们研究过的,可就是谁也没料到要下雨。”
哎呀,这声音,这口气,莫非是“海军大校”?看来他跟主任平起平坐咧!那作风可不一样。
“不莽撞?为什么他事先不问问气象台?”炸雷调门降了好几度。
“你事先知道不?”慢悠悠的可加快了速度,“知道!你怎么也没想到问问气象台?”
唔,不是平起平坐,“海军大校”还高一级哩!
“老关哪,我的老弟,”慢悠悠的声音又把速度拉慢些说,“党把咱们搁在领导岗位上,就是因为咱们年纪大些,受党的教育多些。底下想不到的,咱们要替他扛一膀子呀。今晚上的检讨会不要开了!”
“那么黄准呢?”
“黄准的事等他觉悟了再说。他的问题不是抹灰抹早了,也不是没问气象台,而是在问题面前意气用事,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只要做人正直,工作上出点错误,并不可怕。不过,他觉悟得早晚,老弟,这与我们的帮助有关啊!”
屋里没人,可是黄准脸红了,心跳到了嗓子眼。这时候听到隔壁门响,仿佛有人走了出去,他赶忙一个箭步跑到了门口,几乎和“海军大校”撞了个满怀。
“同志,我,我——”
“唔,黄准同志,”“海军大校”定下神来,笑着说,“我正想找你。我刚打电话问了气象台,他们说雨云过去了,至少要有十天的晴天。你准备一下,咱们开个现场会,把你改变工序的办法请大家一起来琢磨琢磨,加上一条经验,必须先和气象台联系,肯定没有连续雨天才能采用,你看这样还有什么问题?”
“没有了。”
“那就快准备。”“海军大校”拍拍他的肩膀,又回头向关主任打个招呼便走了。他摸着闪闪发光的银上髭,像检阅舰队似的,看着一栋
又一栋楼房,迈着两只溅满泥水和白灰的长筒胶鞋,走远了。宽宽的前额还在阳光下闪着光,黄准如梦初醒,大喊一声:“我还有问题,我要检讨……”
“你不用检讨了!”关主任瓮声瓮气地说,“还是给我提点意见,我来检讨吧!”
“不,刚才那位同志说中了我的毛病,说真格的,他是谁?”
“你不认识他?见鬼!咱们的党委书记,‘海军大校’呀!”
“他,他真是‘海军大校’转业的?”
“哪里,他一直做党的组织工作,从来没到过海边。这全是来体验生活的那个大高个画家惹出来的:画家想画个正在指挥作战的海军大校,画了几回都不对劲。那天咱们书记正在现场督战,他来了,刚看了一眼,就说这正是他找了好久没找着的指挥员形象,立刻找了身军装让书记换上,拿个大茶盘子叫他扶着当航轮,匆匆忙忙地画了下来,现在这幅画成了名画,我们就给书记起了个外号,叫他‘海军大校’。”
一九六二年
(有删改)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黄准爬上屋顶后看到的景色,有何作用?(6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清题目,明确要求
题干明确指出“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黄准爬上屋顶后看到的景色”,限定了答题范围,“有何作用”限定了答题指向,即分析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黄准爬上屋顶后看到的景色的作用。
第二步:找准角度,逐一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环境方面 文中说黄准爬到屋顶,看到了一副宁静而祥和的图景。这里的图景是小说中的人物黄准眼中的景,作者让读者跟随黄准的视线,身临其境地领略生动、优美的自然风光,从而领略宁静而祥和的人间风景
人物方面 前文说黄准被关主任批评,被责成写检讨。他在一肚子委屈的情况下,爬到屋顶看到“多好的世界”,但他内心充满委屈和无奈、矛盾和不满,这与周围的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情节方面 下文说“多好的世界,可就是还得写篇言不由衷的检讨。黄准赌气跑下楼,绕着避开众人,回到办公室,刚要坐下,忽然——”,黄准想到自己要在美好的世界里写言不由衷的检讨,他才会赌气跑下楼,才会听到关主任与“海军大校”的对话。所以,黄准爬上屋顶后看到的景色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第三步:组织答案,规范作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主题方面 黄准爬上屋顶后,感觉“多好的世界”,他看到了生动优美的自然风光,看到了忙碌有序的日常生活。这表明黄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有热情,对工作有干劲和期待
【答案】 ①让读者跟随黄准的视线,身临其境地领略生动、优美的自然风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②黄准爬上屋顶后的所见,象征着黄准内心的热情与干劲,体现出他本身对工作与生活充满了期待。③与黄准内心的矛盾和不满形成对比。黄准虽然身处如此美好的世界,但内心却充满了委屈和无奈,这与周围的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④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正因为想到自己要在美好的世界里写言不由衷的检讨,黄准才会赌气跑下楼,意外听到关主任与“海军大校”的对话。(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找短板 强突破 全面促提升
短板 场景作用概括不全面、表述不准确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描写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包括人物、事件和环境三个因素。如舞会、晚餐、战斗等。场景是人物活动的具体“舞台”,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是人物的“底色”,对人物性格的养成起决定性作用。
考生在答题时,容易出现要点概括不全面、表述不准确,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的错误。
针对突破 场景的作用
1.给全篇“定调”,比如小说的开头是场景描写,一般的作用就是给全篇确定基调。
2.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主人公。
3.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其作用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如果场景置于人物描写之中,那么其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
4.把握小说中的风景(自然景观)的作用:一是衬托作用,即用风景作为民族与人类的背景以及用自然环境作为与人匹敌的对手存在等;二是舒缓小说节奏,主要作用是调整读者的心情,舒缓读者的情绪等。
5.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斗争的象征。
●对点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欢乐行程(节选)
阿 来
①阳光照亮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孤零零的村庄和覆盖这一切的白雪。野鸽群在天空中往复飞翔,搅起一个巨大的欢快声音的旋涡,在春天里分群的鸽子聚集起来,这样不知疲倦,在清冽的空气中欢快飞翔。
②阳光照亮格拉的脸。格拉与母亲相依为命,格拉是个很野的孩子,村里人说是没有父亲调教的缘故。次多则是有父亲而且调教很好的典范。可是次多不快乐,格拉快乐。格拉那张脸平常污垢很多,十天半月才会洗上一次。次多是一个大家庭的孩子,家里富裕。这种家庭严谨、节俭,这种家庭出身的人往往精明强干。但次多的一切却和家里人相反。
③现在,次多像平时一样拉着架子车来了,那样忧郁,那样沉默。车上装一袋胡豆,胶皮轮子压过积雪咕咕作响。等格拉吃完东西,次多已经把他那一袋胡豆弄上车了。于是,两人上路了。
④新雪那么光洁,那么明亮。平常老实巴交的次多沉静的忧郁的眼睛那么闪闪发光,平常紧闭的嘴微微张开,有点惊喜的样子。
⑤鸽群仍在天上飞舞,要等阳光融化了积雪,它们才能降落到翻耕过的土地里找寻食物。但它们好像不为积雪是否来临所焦虑,那样子奋力地凌空飞舞,在天地间抛撒欢乐的音符。
⑥“看哪,次多!”次多回过头去,看到大路上只有他们自己的脚印与车辙。
⑦现在,他们感到了故乡村庄的偏僻,宁静。就是他们,两个乡村的孩子,拉着重载的架子车从村子里出来,去三十里外的镇子刷经寺。用胡豆去换大米。
⑧一只野兔从路中间跑过。看到人来就躲进了柳丛。它拼命把脑袋往雪里钻,柳树落尽了叶子,变得那么稀疏,它高高撅起的屁股就暴露无遗了。次多从腰带上拔出弹弓,攥紧一团雪。
⑨雪团准确地弹射在它的屁股上。
⑩“吱哇!”兔子叫了,往柳林更深处窜去。兔子无法在冬天的柳丝中掩藏行踪。它窜到哪里,哪里枝条上的雪就簌簌下落,纷纷扬扬。
次多笑了。
“你笑了。”格拉说。
次多又笑了一下,脸上肉又僵住了。
四野寂静无声。格拉大声呼喊自己:“嗨——,格拉!”却听到次多说:“天天下雪就好了。”“你说话了,次多,”格拉高兴地说,“你还笑了。”次多想:是啊,我笑了,我说话了。而在那个大家庭里,长孙也和长子一样处于一种隐忍的地位。
“次多,嘿!”“嗯。”“晚上我想你不会来呢?”“你叫我是要来的。”“真的?”“真的。”“你不嫌我和阿妈是人人都看不起的?”“不。我还怕你恨我们家呢。”前面是一段陡峭的上坡路。车子上去,又后退;上去,又后退。最后是格拉用肩膀顶一只轮子往前一圈半圈,用石头支住,再去顶另外一只轮子。
终于上了坡。两个孩子在雪地上仰天躺下了。
喘过气来后,格拉说:“我们真行。”次多又笑了。
路上经过几个村子。遇到的成人都给他们以很高的礼遇,那就是和他们像面对大人一样地交谈、问候。他们说:看哪,天一下雪心里就好过一些了。又是一段陡峭的上坡路。这次,挣扎许久,把好大一片雪踏成了泥泞,他们还是在原来的地方。后来是分成两次才把胡豆拖上坡去,擦去满脸汗水,才问:“先就怎么没有想到呢?”然后就放声大笑了。
这次,两人是同时开始笑的。只是次多笑得很沉静,格拉笑着笑着就躺在了地上。格拉把脸埋进雪里,抬头时就留下一张脸在雪地里。他说:“次多,看我雪中的脸,跟水中的不一样啊。你也来留一个吧。”次多就趴下,把脸平平地印向雪地,格拉还在他后脑勺上加把劲,按了一按。
车轱辘在身后吱吱作响。
1.(改编)【分析环境描写手法】第⑤段的环境描写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动静结合。鸽子飞舞、鸣叫是动景,而积雪、翻耕过的土地是静景。②拟人、比喻。赋予鸽子以人的特征,说鸽子不“焦虑”,会“抛撒”;把鸽子叫声比喻成“音符”。③想象。想象积雪融化、鸽子出来觅食的情景。(每点2分)
【答案】 ①环境上,通过对镇子进行社会环境描写,呈现出安详平和、买卖公平的社会关系。②人物上,表现了孩子们天真快乐的性格。③主题上,表现出格拉与次多到镇上去换米的路途,是共同拥有的一次快乐的行程,揭示了孩子应该快乐地成长的道理。(每点2分)
3.【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6分)
【答案】 ①与开头的景物描写相呼应,使结构完整。②渲染气氛,用暖色调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快乐的心情。③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富有美感,深化作品主题。(每点2分)
【解析】 小说结尾作者选取笛声、入冬的山野、融化的冰雪、破冰的河面、平静的绿水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美丽而静谧的画面,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感。从整体结构上看,与文章开篇景物描写的内容形成照应。从人物塑造上看,美的景物能更好地烘托人物欢乐的心情。以景物描写收尾,深化作品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