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统编版·第四单元:阅读综合实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目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堂导入

单元回顾

阅读实践

知识总结&课后作业

梳理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谈谈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如何践行;
分析并体会引用的表达效果,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引用,以增强表达效果;
学习根据阅读目的分别运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阅读文章,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学习目标
重点:梳理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分析并体会引用的表达效果,学习根据阅读目的分别运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阅读文章。
难点: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引用,以增强表达效果;学习根据阅读目的分别运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阅读文章。
重点难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丰富,代代相传。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洁白美丽的驿路梨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边疆绽放;英勇牺牲的黄文秀身后,是无数基层扶贫干部默默奉献的青春之光;“有为有不为”的警示中,是中国儒家思想深邃的智慧;陋室不陋,是君子安贫乐道的志趣;莲花高洁,是君子洁身自好的追求。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导入新课
环节一
回顾课文
温故知新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丰富,代代相传。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单元主题
本单元学习略读,要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体悟并践行其中蕴含的中华美德。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单元主题
七下第四单元以“中华美德”为主题,通过《驿路梨花》《青春之光》《有为有不为》《陋室铭》《爱莲说》五个文本,具体地展现了待人、待己、待事的美好境界,给学生的品德修养以明确的路径与方向。
《驿路梨花》侧重叙事,传达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美好公德;《青春之光》展现了当代青年甘于奉献的无私品质;《有为有不为》引导我们思考儒家思想的深邃智慧;《陋室铭》《爱莲说》两篇经典古文借“陋室”“莲花”寓意言志,传递着洁身自好、清高傲岸的美好人格。
课文回顾
《驿路梨花》讲述了在哀牢山深处,一位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及其家人如何维护并管理一座由解放军建造的小茅屋,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便利和帮助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课文回顾
回顾课文内容。
《青春之光》记述了黄文秀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与生活,通过典型的细节和诸多感人至深的画面,赞扬了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黄文秀这样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的赞美、敬佩之情。
课文回顾
回顾课文内容。
《有为有不为》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号召人们去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利的事情,警惕人们小恶会变成大恶。
课文回顾
回顾课文内容。
《陋室铭》赞美“陋室不陋”,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爱莲说》借赞美莲花,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求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课文回顾
回顾课文内容。
环节二
梳理中华美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本单元课文,或写人,或记事或论述,或借助形象表达情怀。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作者的志趣追求,无不体现出中华传统美德的熏染。
再读课文,梳理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选取感受最深的一点,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材任务
研读指导
紧扣单元主题,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题,明确人物的言行举止、作者的志趣追求,所体现出中华传统美德;
结合课文中的典型内容,梳理并概括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美德。
选取感受最深的一点,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如何践行。
研读示例
1.解放军在途中遇到大雨,考虑到过路人的需求,决定建造一间小屋供他们避风雨。体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他人的关怀。
2.梨花姐妹在日常生活中,如砍柴、拾菌子、找草药时,会顺便照料小茅屋,确保其维护良好。显示了她们对助人为乐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3.过路人在旅途中,会尽力补充小茅屋的物资,如柴、米,以便后来的人能够更容易地使用。体现了他们对助人为乐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4.瑶族老人在小茅屋得到照料后,会专门送粮食来,进一步证明了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当地人中的传播和实践。
5.哈尼小姑娘在小茅屋的照料和维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们的行为是对助人为乐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驿路梨花》 助人为乐
研读示例
《青春之光》 无私奉献
她为父老乡亲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得叮当响的日子而感到心焦;一年时间,全村有88户成功脱贫;得知水渠被洪水冲断,冒雨开车180多公里返回百坭村。
一心为公
心系百姓
通过朋友圈和电商服务站昼夜不停地发布信息,联系买家。和村民一起采摘茶叶,浇灌蔬菜,盘算一年的收成。她和村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遇阻修路,逢水架桥,遇暗装灯,几乎天天在市、县、村之间来回奔波着为乡亲跑项目、请专家。
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
面对老百姓的排斥,她用两个月时间,逐一走访了贫困户,摸清当地山水风土、村情民意。三次到班统茂家“围追堵截”。
不怕困难
坚韧顽强
研读示例
《有为有不为》 有所不为
①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是“有不为”。
②诉诸良知良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
⑥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⑧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观点:要为“善”,不为“恶”。
研读示例
《陋室铭》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斯是陋室: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
惟吾德馨: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研读示例
《爱莲说》 洁身自好
托物言志
莲的形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君子之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志洁行廉,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交流体会
学习和实践传统美德:中学生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包括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活动,以及通过互联网资源。学习内容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爱国等美德。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如何践行中华美德。
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
中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所学的美德,如待人以诚、乐于助人、自省自律。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调整,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交流体会
传播和弘扬传统美德:中学生可以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播者,通过在学校、家庭和社区分享传统美德的故事和理念,影响更多的人。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或组织公益活动,将传统美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如何践行中华美德。
尊重和欣赏中华文化: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是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中学生应当学习并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历史故事和艺术作品,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环节三
学习巧妙引用
那天
写文章或讲话时,恰切地引用诗词佳句、名言警句,往往可以使表达更加凝练典雅,富有意味。
本单元的多篇课文都用到了这一手法,比如《驿路梨花》结尾处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语双关,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题,增添了文化韵味。
找出本单元其他课文中引用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从学过的课文中摘抄一些名言佳句,丰富自己写作的“素材库”,需要的时候适当引用。
教材任务
了解“引用”手法
概念:引用是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如名言、格言、民谣、谚语等)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分类: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
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融合在自己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指引大意。
了解“引用”手法
作用:文体不同,引用类型不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
1.引用名人名言、谚语、俗语、歌曲等,往往能给人亲切感,增强感染力,便于大众接受等。
2.引用诗句,往往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赋予文章以文化底蕴。
3.引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则能丰富文章内容,有趣味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引用古文,往往能增加文章的历史感和文化的厚重感。
5.议论文中引用名言等,可以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品析“引用”效果
《驿路梨花》:结尾处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语双关,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题,增添了文化韵味。
效果:大量引用古诗名句,使表达更加凝练典雅,富有意味,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赋予文章以文化底蕴。
示例:有人向往“看天空云卷云舒”的恬静淡雅,有人憧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逸趣,可是我欣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潇洒自信,我要的是轰轰烈烈、永不后悔的青春。
品析“引用”效果
《青春之光》
摘引黄文秀的日记和入党申请书
【黄文秀的日记】
她打开了驻村日记,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我觉得心里憋屈,搞不懂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老百姓们却对我这么排斥……”
从她留下的日记里,可以读到这样一句话:“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
她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这个来自红色热土的第一书记在日记里写道:“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作用】直接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刻画出黄文秀不怕困难,以苦为乐,心系百姓,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也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增加了感染力。
品析“引用”效果
《青春之光》
摘引黄文秀的日记和入党申请书
【黄文秀的入党申请书】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黄文秀曾在入党申请书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作用】让读者直接聆听人物的心声,揭示黄文秀的人生追求,不仅赞扬了黄文秀的高尚品质,也启示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品析“引用”效果
《有为有不为》
引用名言和俗语
A.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B.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引用中国古人名言,引入“善恶”,进一步表明观点:为善,不为恶。同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观点。
引用俗语,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小恶会变成大恶,揭示了为何不能为小恶。
品析“引用”效果
《陋室铭》
引用孔子名言
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截取引用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与文章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深刻的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
摘抄名言佳句
从学过的课文中摘抄一些名言佳句,丰富自己写作的“素材库”
【名言】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8.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摘抄名言佳句
从学过的课文中摘抄一些名言佳句,丰富自己写作的“素材库”
【佳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环节四
学习精读略读
那天
精读和略读都是常见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学习体会,从目的、情境、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角度归纳精读和略读各自的特点。
然后自选一篇以美德为主题的文章,先通过略读快速了解内容,再运用精读深入把握作品,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教材任务
那天
在阅读过程中,精读和略读是两种基本的阅读策略,它们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
认识精读略读
精读:
目标: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推敲作者的观点,获取深层次的信息。
方法:逐字逐句阅读,注重每个词语和句子的意义,确保全面理解文本。
目标和方法
略读:
目标: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形成对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初步认识。
方法:快速浏览,忽略部分次要信息,侧重于整体理解。
那天
在阅读过程中,精读和略读是两种基本的阅读策略,它们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
认识精读略读
速度和深度
精读:速度较慢,因为需要逐句理解。深度较高,能够深入文本的细微之处。
略读:速度较快,侧重于快速浏览。深度:较低,主要理解文章的大意。
应用场景:
精读:适用于需要深入理解文本的场合,如学术研究、深度报道等。
略读:适用于需要快速把握信息的场合,如新闻浏览、小说概览等。
那天
在阅读过程中,精读和略读是两种基本的阅读策略,它们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
认识精读略读
精读:
全面理解:精读要求逐字逐句、逐段逐章地深入理解文本,确保对文本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细致分析:在精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包括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分析。
读写结合:鼓励学生在精读时做笔记、批注,甚至进行朗读和背诵,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注意事项
那天
在阅读过程中,精读和略读是两种基本的阅读策略,它们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
认识精读略读
注意事项
略读:
快速浏览:略读强调快速阅读,学生应学会快速浏览文本,捕捉关键信息。
重点突出:在略读时,学生应识别并专注于文本的关键部分,如开头、结尾和重要段落。
默读练习:由于略读主要是无声阅读,学生应练习在阅读时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如用手指或笔尖在书上点划。
反思与总结:略读后,学生应花时间反思所读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概述文本主旨。
那天
自选一篇以美德为主题的文章,先通过略读快速了解内容,再运用精读深入把握作品,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训练精读略读
阅读提示:
1.明确不同的阅读目的;
2.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3.注意不同的阅读速度;
4.检测各自的阅读效果。
那天
知足知不足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寻味无穷。特写短文两篇,稍加诠释。先讲知足知不足。
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的。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
训练精读略读
那天
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含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 “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训练精读略读
那天
训练精读略读
略读 快速了解内容
1.速度:快速浏览,时间2分钟左右。
2.方法:抓关键句,提取主要信息,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观点。
什么叫“知足”呢?
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的。
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就是适当的限度。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那天
训练精读略读
略读 快速了解内容
1.速度:快速浏览,时间2分钟左右。
2.方法:抓关键句,提取主要信息,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观点。
思路:文章以冰心老人的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知足和知不足的内涵,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下的意义。通过对知足和知不足的辩证分析,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观点: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把握好知足和知不足的尺度,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那天
训练精读略读
精读 深入把握作品
1.速度:逐句理解,时间15分钟左右。
2.方法:全面理解,深入阅读文本,分析结构语言,做好圈点批注。
阅读任务设计:
1.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效果?
2.“知足”与“知不足”分别指什么?作者是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的?
3.文中的观点对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4.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积累运用:
分析并体会引用的表达效果;
学习根据阅读目的分别运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阅读文章。
知识总结
综合阅读:
梳理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谈谈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如何践行。
以“青春”为话题,引用学过的古诗或名言,写一段话,不少于150字。
自选一篇以美德为主题的文章,先通过略读快速了解内容,再运用精读深入把握作品,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课后作业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